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包括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描述:

1.人口规模:地级市市区内非农产业的人口数量应达到一定规模,通常为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数量应达到20万人以上。

2.经济实力:地级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应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应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应在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应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应达到35%以上。

3.财政收入:地级市的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应达到2亿元以上。

4.城市规划和管理:地级市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这些标准是设立地级市的基本条件,但具体标准可能会因地区、经济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以确保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

市、县级市、县、镇、镇级市的概念、设立标准和异同

市以下各级政府的概念、设立标准和异同 我国《宪法》第九十五条、第一百零五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一、概念 1、市。一是指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即商品交易的市场。二是指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或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一般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三是行政区划单位,分直辖市和市。行政意义的市又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根据人口规模,又将市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巨型城市。《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是: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型城市。 2、县。在中国,“县”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现代中国,县与县级市、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矿区、林区、特区一道,作为“县级行政区”。

3、县级市。即《宪法》中所称的“不设区的市”,属于县级行政区,地位与县、区(市辖区)相同。不考虑工业产值,从人口规模要求,设立县级市有以下3种情况的标准:①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四百人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二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十五万。②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至四百人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十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七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于十二万。③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百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八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六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十万。 4、市辖区。市辖区为现代社会中对城市中所设行政区划类型的泛称,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城区划定的行政分区,市辖区同县、县级市同层级。其设立标准为:市区总人口100万人以下的市,平均每40万人可以设立1个市辖区;市区总人口100-300万人的市,平均每5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市区总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市,平均每60万人可设立1个市辖区。最小的市辖区人口不得少于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得少于10万人。 5、镇。最早为军事据点,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我国现在所设的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

中国城市划分等级标准

中国城市划分等级标准 一、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大小和实力的关键因素。根据人口数量,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超大城市: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 2.大城市:人口数量在500万至1000万之间的城市,如重庆、天津、武汉、 南京和成都等。 3.中等城市:人口数量在100万至500万之间的城市,如西安、杭州、青岛、 大连和宁波等。 4.小城市: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下的城市,如珠海、海口、汕头和鞍山等。 二、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根据GDP和人均GDP等指标,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经济发达城市:GDP和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北京、上海、广 州和深圳等。 2.经济较发达城市:GDP和人均GDP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天津、重庆、 苏州、杭州和成都等。 3.经济一般城市:GDP和人均GDP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西安、青岛、大 连和宁波等。 4.经济欠发达城市:GDP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汕头、海口、 珠海和鞍山等。 三、行政级别 行政级别是衡量一个城市地位和重要性的指标。根据行政级别,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直辖市:全国共四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2.副省级城市:全国共十五个,包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 西安等。

3.地级市和县级市:地级市通常辖若干县,县级市一般由地级市代管或由省 直辖。 四、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城市功能,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综合性城市: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 上海等。 2.工业城市: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如大连、青岛等。 3.商贸城市:以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如南京、杭州等。 4.旅游城市: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如三亚、丽江等。 五、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衡量一个城市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区位条件,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沿海开放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具备港口和航运优势,如天津、青岛等。 2.内陆重点城市:位于内陆地区,具备交通枢纽或特定区域辐射优势,如武 汉、成都等。 3.一般内陆城市:位于内陆地区,相对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 六、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基础设施水平,中国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通讯网络和公共设施体系,如 北京、上海等。 2.基础设施较完善城市:具备一定的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基础,公共设施体 系相对完善,如广州、深圳等。

中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中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展开全文 一级城市:人口在500 万以上或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省会城市或大城市。 二级城市:人口在300 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或一般省会城市。 三级城市:人口在100 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 四级城市:除以上三级以外的其他城市。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 第一级(18 个):直辖市、特别行政区、GDP 大于1600 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 万的 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 深圳、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 第二级(25 个):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石家庄、长春、 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 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第三级(24 个):14 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唐山、秦皇岛、 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 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 第四级:其他人口大于100 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

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 柳州(18 个) 第五级: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 万、重点旅游城市:承 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 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 个) 以上城市共有108 个,其他城市均为第六级

1955设置市镇标准

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摘录) (55)国秘习字第180号 1955年6月9日 市镇是工商业和手工业的集中地。对于市、镇建制的设置作如下决定: 一、市,是属于省、自治区、自治州领导的行政单位。聚居人口十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聚居人口不足十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者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市的郊区不宜过大。 人口在二十万以上的市,如确有分设区必要,可以设市辖区。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市,一般不应设市辖区;已经设了的,除具有特殊情况,经省人民委员会或者自治区自治机关审查批准保留者外,均应撤销,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市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需要设市辖区的,也不应多设。 二、镇,是属于县、自治县领导的行政单位。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可以设置镇的建制。不是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必须是聚居人口在二千以上,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聚居人口虽不及二千,确有必要时,亦得设置镇的建制。镇以下不再设乡。 三、工矿基地,规模较大、聚居人口较多,由省领导的,可设置市的建制。工矿基地,规模较小、聚居人口不多,由县领导的,可设置镇的建制。工矿基地,规模小、人口不多,在市的附近,且在经济建设上与市的联系密切的,可划为市辖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应当依照本决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市、市辖区、镇的建制进行审查,其中关于市的建制的设置、保留、撤销,或改设和市界的变更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市辖区和镇的建制设置和变更由省人民委员会、自治区自治机关自行决定。

中国级别划分标准

中国级别划分标准 中国级别划分标准通常用于对中国各级行政区划进行分类,以进行统 一管理和规划。在中国,行政区划被划分为五个级别: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和村级。每个级别都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级别 的划分标准。 1.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 省级是中国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包括23个省(包括台湾省)、5 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省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等。省级行政区具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司 法和财政权力,负责本省或直辖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 2.地级(地区、自治州、盟、计划单列市): 地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别,包括333个地级行政区,包 括22个地区、30个自治州、9个盟和3个计划单列市。地级行政区的划 分标准包括:人口规模、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自治能力等。地级行 政区负责本地区的整体管理和发展,除少数特殊地区外,地级行政区还可 以设立市级行政区。 3.县级(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 县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第三级别,包括2854个县级行政区, 包括1471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370个县级市和844 个市辖区。县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包括:人口规模、地理条件、经济发展 水平、行政能力等。县级行政区负责本县级行政区的整体管理和发展,除 少数特殊地区外,县级行政区可以设立乡级行政区。

4.乡级(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 5.村级(村、社区): 村级行政区是中国行政区划的最低级别,包括多个村和社区。村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主要根据人口规模和地理条件。村级行政区负责本村级行政区的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 总结起来,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五个级别: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和村级。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和职责,以实现行政管理的分层和分工,促进各级行政区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

城市级别划分标准

城市级别划分标准 1级:国际区域级,香港,澳门2特区(对外享受国家和地区中的地区级,可以单独参加国际的经济,社交,体育活动和申办国际级的活动,如奥运会等,高度自制,有自己的区旗,区徽) 2级:正部级:4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3级:副部级:14个副省级城市(包括9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济南,杭州,成都,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4级:副省级:包括除上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鞍山市、抚顺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无锡市、淮南市、洛阳市等十个市为“较大的市”。 5级:正厅级:一般地级市 6级:副厅级:省直管县级市 7级:正处级:一般县级市 一级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或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省会城市或大城市。 二级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或一般省会城市。三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 四级城市:除以上三级以外的其他城市。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

第一级:直辖市、特别行政区、GDP大于1600亿且市区人口大于200万的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18个) 第二级: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城市、省会、苏锡二市: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福州、厦门、南昌、长沙、汕头、珠海、海口、三亚、南宁、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25个) 第三级:14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达且收入高的城市:唐山、秦皇岛、淄博、烟台、威海、徐州、连云港、南通、镇江、常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温州、泉州、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北海、桂林(24个) 第四级: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邯郸、鞍山、抚顺、吉林市、齐齐哈尔、大庆、包头、大同、洛阳、潍坊、芜湖、扬州、湖州、舟山、漳州、株洲、潮州、柳州(18个) 第五级:其他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承德、保定、丹东、开封、安阳、泰安、日照、蚌埠、黄山、泰州、莆田、南平、九江、宜昌、襄樊、岳阳、肇庆、乐山、绵阳、丽江、延安、咸阳、宝鸡(23个) 以上城市共有108个,其他城市均为第六级。

中国最新设立县级市标准和新老设市标准对比

中国最新设立县级市标准和新老设市标准对比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5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标准,可撤县设市: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总人口不低于12万人,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不低于10万人。全县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地60%。 2、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0亿元,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000元;财政收入不少于3亿元,或人均财政收入不低于600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经重达到75%以上。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包括道路建设、地名标志、邮电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95%,有较好的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率不低于35%,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5平方米(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5%)。 4、全县乡镇总数中的镇的数量不低于60%。 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00人至350人的县,达到下列标准,可撤县设市: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总人口不低于10万人,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不低于8万人。全县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55%。 2、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40亿元,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000元;财政收入不少于2亿元,或人均财政收入不低于500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包括道路建设、地名标志、邮电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90%,有较好的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0%)。 4、全县乡镇总数中镇的数量不低于60%。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标准,可撤县设市: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总人口不低于8万人,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不低于6万人。全县就业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50%。 2、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0亿元,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5000元;财政收入不少于1.5亿元,或人均财政收入不低于400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城市划分标准2019

城市划分标准2019 城市划分标准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指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类型,以 便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发展。2019年,我国城市划分标准经历了一些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本文将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方面,介绍2019年城市划分的标准和相关内容。 首先,城市规模是划分城市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2019年的标准,城市 规模主要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三个等级。大城市指人口规模在1000万 以上,经济总量在千亿以上,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中等城市指人口规模在100万至1000万之间,经济总量在百亿至千亿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如杭州、成都等。小城市指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下,经济总量在百亿以下,以县级市和地级市为主,如临沂、宜昌等。 其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城市划分的重要依据。根据2019年的标准,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三个等级。一线城市指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二线城市指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如杭州、成都、武汉、西安等。三线城市指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如临沂、宜昌、湘潭等。 此外,人口规模也是划分城市等级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据2019年的标准,人 口规模主要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四个等级。特大城市指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指人口规模在500万至1000 万之间的城市,如广州、深圳等。中等城市指人口规模在100万至500万之间的城市,如杭州、成都等。小城市指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下的城市,如临沂、宜昌等。 最后,城市的功能定位也是划分城市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2019年的标准,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首都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首都城市指国家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中心,如北京。副省级城市指省级行政区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中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种,位于省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之间,属于第二级行政区划。设立地级市的标准主要包括行政、经济、 人口、地理位置等多个方面。 一、行政标准: 1.有明确的行政辖区:设立地级市需要有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和 地理疆域,能够承担较大的行政管理责任。 2.具备完善的行政机构:设立地级市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和人 员来负责地方政务工作,包括市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 二、经济标准: 1.具备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设立地级市需要有相对较强的经济 基础和产业发展能力,能够承担地方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责任。 2.具备较大的财政收入:设立地级市需要有较大的财政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地方行政经济管理的需要。

3.具备较高的税收贡献:设立地级市需要有相对较高的税收贡献能力,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4.具备较多的就业机会:设立地级市需要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吸引人才和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人口标准: 1.人口规模较大:设立地级市需要有相对较大的常住人口规模,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社会经济生活体系。 2.人口密度适宜:设立地级市需要有相对适宜的人口密度,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保障人民生活质量。 四、地理位置标准: 1.区位优势明显:设立地级市需要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例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交流合作。 2.区域发展平衡:设立地级市需要考虑区域发展平衡,以实现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以上是设立地级市的一般标准,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需要,标准也会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整。此外,设立地级市还

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稳定、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因素,以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级市和省级市的区别

地级市和省级市的区别 从新中国市制的法律地位的确定、政策法律规定的调整及设市的实际变化情况看,我国市制有如下一些内容和特点。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区别 1、市制由多层次的行政区划建制构成,从法律上划分包括直辖市、省辖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及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1998年底全国有直辖市4个,省辖市627个,自治州辖市37个。从行政等级上划分包括省级市、副省级市、地(州)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等级,到1998年底,有省级市4个(四个直辖市),副省级市15个(在行政区划统计中归为地级市),地级市212个,县级市437个。所以,我国市制的构成可以概括为“三层四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称谓,我国市制只有“直辖市”和“市”之分,直辖市不入省的行政区域范围,由中央直接领导,其法律、行政地位与盛自治区平行。除自治州辖市外,所谓“地级市”、“县级市”都属省辖市。在省辖市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只有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之别,没有“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分。 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称谓在文件中正式使用是80年代前期才出现的。主要源于市领导县体制大范围推行后对省辖市进行分类管理的需要。1983年5月18日国家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在《关于地市机构改革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请示报告》中首次使用“地级市”和“县级市”,同年在国务院有关行政区划批复中正式使用地级市和县级市。此后,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别广泛体现在机构编制、干部配置及工资待遇、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以及司法制度等各个方面。 地级市即指行政地位相当于地区和自治州的市,主要是省辖设区的市。在分称“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前,省辖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由省直接领导的市,一种是由地区(专区)代盛自治区领导的市,一种是自治州领导的市。其中省直接领导的市一般规模较大,并多分设

城市划分标准

城市划分标准 《城市规划法》中对城市的划分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第四条地级以上城市,按经济区域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类城市的划分标准如下: 1、第五条人口在二十万以上的城市,可根据需要分为两个以上的区。2、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一般不再设置功能上有明显差别的行政区。3、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一个街道办事处可能分为几个居委会或几个居民小组;一个居委会可能分为若干居民小组。 4、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原则上只建一个火车站或大型体育馆、展览馆等重要建筑物。 5、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一个县级市可能分为两个以上的镇。 6、 一个镇可能分为若干个村。 7、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可能有多个乡级人民政府驻地。 8、 一个乡可能分为若干个村。 9、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可能有多个民族乡。 10、 一个省可能分为几个自治州、自治县、自治市。 11、 一个自治州、自治县、自治市可能分为几个乡级人民政府驻地。 12、 一个县级市可能分为几个镇。 13、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同一城市可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国家级

开发区。 14、 一个县可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 15、 一个村可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村民小组。 16、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一个城市的市区、县城、镇、乡、民族乡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等可能都建有医院、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电影院、公园等服务设施。 17、 一个城市的市区、县城、镇和其他建制镇,可能都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卫生设施。 18、 一个城市可能建有商品交易所和期货市场,并且都是该地区的主要交易场所。 19、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可能存在着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 20、 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可能存在着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大型工矿企业。 21、 同一城市区域内的农村地区可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乡级人民 政府驻地。 22、 同一城市区域内的集镇可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乡级人民政府 驻地。 23、 同一城市区域内,可能存在着两个以上性质截然不同的开发区。 24、 一个城市区域内,可能存在着两个以上的街道办事处。 25、 这些规定也可称之为“大城市规模”标准。

地区和地级市的区别

地区和地级市的区别 地区和地级市不一样,地区是说的是一个地方,多指规模或者方位,地级市说的是城市的标志等级。 地区,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在中国,行政地位与地级市相同,属于地级行政区,是中国大陆的省、自治区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划分的地级行政区域,区域内包括若干个县、自治县、县级市。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是中国的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属地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级别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自1983年11月5日开始,在国家行政机构区划统计上作为行政区划术语固定下来,取代之前的“专级市”之称。 扩展资料 地级市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既设市辖区,又管辖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亦代管 县级市等县级行政区;此类地级市占绝大多数。 2、只设市辖区,不管辖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亦不代 管县级市等县级行政区;如乌海市、南京市、厦门市、莱芜市、武汉市、鄂州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海口市、三亚市、克拉玛依市。 3、既不设市辖区,又不管辖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亦 不代管县级市等县级行政区;这些地级市下面直接辖乡级行政区,俗称“直筒子市”;如东莞市、中山市、三沙市、儋州市、嘉峪关市。

设立标准 1、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 2、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 3、地区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 4、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 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地级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州",和明清时期的"府",下领县和散州(相当于今县级市)。它是一种省与县之间的二级行政单位,由一级行政单位的省(元明清时期称省,唐宋时期称道或路)所直领。 民国初期,废府存县,各省置道,原府所辖各县划归于道,改省、府、县三级制为省、道、县三级制,1927年废道,改为省、县(市)二级制,并在原府治所在县,分出县城设市,地位与县平级。 1932年,中华民国开始于省与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属于准行政区划单位,其管理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省政府派出机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改行政督察区为专区,1971年又改专区为地区,1980年代,地区与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为当今地级市之肇始

中国城市行政级别

中国城市行政级别 1级:准国级,香港,澳门2特区(对外享受国家和地区中的地区级,可以单独参加 国际的经济,社交,体育活动和申办国际级的活动,如奥运会等,高度自制,有自己的区旗,区徽) 2级:正部级:4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3级:副部级: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城市)沈 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济南,杭州,西安,成都,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4级:准副省级:包括除上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鞍山市、抚顺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无锡市、淮南市、洛阳市等十个“较大的市”。 5级:正厅级:一般地级市 6级:副厅级:省直管县级市 7级:正处级:一般县级市 按照综合指标“城市IT级别指数”的数值,进行排名: 1、城市IT级别指数在50以上的,列为1级城市。 2、城市IT级别指数在10以上的,列为2级城市。 3、城市IT级别指数在5以上的,列为3A 级城市。 4、城市IT级别指数在3以上的,列为3B级城市。 5、城市IT级别指数在2以上的,列为4A 级城市。 6、城市IT级别指数在2以下的,列为4B级城市。 所谓的(城市IT级别指数)是指综合了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全市总人口、家庭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主要电子信息产品销量、软件业规模、上网计算机数量等各项指标,考察了城市IT市场发达程度,并通过精细的调查研究、计量研

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IT环境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重要 发现——城市分级标准。 中国大陆现行城市行政级别一览 一、直辖市: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行政地位与省相同;直辖市与省辖市、地级市管辖区域相同,下辖:区,县,市(县级)。现时中国大陆有四个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 二、副省级市:受省级行政区管辖,副省级市的市长与副省长同级。副省级市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中国国务院同意才能成为副省级市。 三、计划单列市: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分,而无须上缴省级财政的城市。中国大陆目前一共有五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 四、较大的市:较大的市有多种版本,其中按照地方组织法的定义较为准确。地方组织法的定义是,“较大的市”专指经国务院批准、拥有与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 相同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权的城市。这样的城市目前共有四批十八个: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无锡、淮南、青岛、洛阳(1984年批准);宁波(1988年批准);淄博、邯郸、本溪(1992年批准);徐州、苏州(1993年批准)。 五、省辖市:即为直接属于省级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包括行政地位比省低半级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理论上的省辖市还包括省级政府直接管辖的县级市,但实际上按原有行政区划实行托管。目前在中国大陆,除海南以外,实际由省级政府管辖的县级市很少。 六、地级市:理论上按照现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体系的划分,地级市(包括副省级城市)应为“准行政区划”,但实际上为省级一级行政区,其行政地位介于省 与县之间的一种行政区划,属于地方政权。 七、副地级市:没有明确定义,没有统一标准,实际上是省辖县级市;全国数量极少,如河南省的济源市、湖北省的仙桃市等。 八、县级市: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市。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 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较快,大多数“市”都以撤县设市的方式建立。 附注:由于权限基本一致,在很多资料中,都把副省级市和计划单列市统一视为副省级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