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48 KB
- 文档页数:1
从语用等值看《儒林外史》社交指示语的英译《儒林外史》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准确翻译这些社交指示语是其译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社交指示语翻译必然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文章将以语用等值理论为框架分析《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策略及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用等值;社交指示语;英译;《儒林外史》1.引言英汉语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且英汉社交指示语存在很大差异,英语社交指示语较少且比较笼统,汉语社交指示语较丰富且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原文所表达的指示文化信息在英译文中易出现缺失现象,译者也就很难做出绝对等值的翻译。
《儒林外史》是由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文中用了大量的社交指示语,杨宪益的英译文对其社交指示语做到了准确翻译,但其中也存在某些不恰当之处,文章主要从语用等值理论入手,以《儒林外史》原文及杨宪益、戴乃迭的对应英译文为例探讨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在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时所用的语用等值策略。
2.语用等值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语用等值追求的是话语语用意义的等值,即交际意图的等值。
语用学的发展促进了翻译等值理论的完善,“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何自然,1997:196)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必然存在诸多文化词汇空缺以及文化词语词义冲突等现象,这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本文分析《儒林外史》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探究译者是如何运用语用等值原理将其所表达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的。
3.社交指示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关系(Levinson,1983)。
第三章指示词语及其功能•什么叫指示词语•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指示词语的类别•指示词语的功能•思考与分析一、什么叫指示词语1、英语“deixis”的汉译英语“deixi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
作为语用学术语,其汉译,语用学者有人译作“指示词语”,有人译作“指别”。
我们认为应译为“指示词语及其功能”才比较确切。
2、指示词语的定义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见教材第39页)指示信息,就是指示词语所表达的指称意义或者隐含意义。
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移动等概念;也指话语进程、会话双方、相互识别及相互关系等。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3、指示系统的组织方式在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中,指示系统一般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语的指示中心:①中心人物一般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指示词语用例(1)我一个小时后回来。
假设你在某教室看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的纸条,你会选择等待还是离开?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我”究竟是谁,不知道“一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和“一个小时后”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张纸条。
当这些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时,我们无法断定这句话中指示语的意义。
汉语言中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一、引言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是话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国外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学科的出现、确立和发展,学者们开始了对话语标记的语用研究。
但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在连贯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只涉及到话语标记语在形式上对话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与讨论。
Blakemore则首先从认知一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就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从而开辟了话语标记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运用了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含意理论,对话语标记的语义和语用意义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二、话语标记语的概念、特征及类型话语标记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固定的术语。
Jucker&Ziv认为,话语标记语指称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
Risselada&Spooren说“话语标记语可以定义为自然语言表达式,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之间,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过程”。
Fraser认为,句子的意义可分为两部分: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和非命题意义。
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意欲引起受话人注意的世界状态(a state of the world)”,是句子的字面内容;非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隐含的交际意图,是话语的超符号意义亦即话语的语用含义。
话语标记就是指那些能使话语产生语用含义,使发话人准确向受话人传递语言信息的语言形式。
Fraser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点名或是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两个部分可以是比邻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可以是同一个人的话语,也可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对话;话语标记不能创造语义关系,因为没有话语标记,这种语义关系其实也是存在的,使用话语标记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出这种语义关系。
2021年第10期48文学研究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看指示语运用杨青纯一、指示语的定义“指示语”是指在话语当中,而不是在语言当中,说话人以自身为参照,用语言表达式指涉语言外事物的过程。
在典型的言语行为过程中,必须有一名说话者和至少一名听话者参与。
言语行为参与者通常选用定的词语表示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现象或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评价等等。
而要对言语行为参与者所选用的这些词语做出确切的理解并明确其所指,就必须把它们和言语行为产生的具体环境即语境联系起来。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指示,这些词语也就是指示语。
因此,从定义上说,指示语是一切由语言环境(主要是交际主体)确定所指关系的词语。
二、语用移情与离情“移情”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的美学研究中,同时它也是个心理学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 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 移情主要体现的是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 然而有学者仍将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趋异视为一种移情现象。
而在语用学上,“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何自然,1991)。
与移情相反,人际交往中的离情就是交际双方或多方的情感及心理趋异,体现为情感或心理上的排他性甚至对立。
语用离情可以制造或拉大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表达说话人的冷淡和疏远。
语用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的分离, 说话人不再设身处地地为听话人着想, 而是蓄意通过某些话语来表达自己对所指对象的态度与情感。
按、指示语中的移情和离情3.1人称指示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何自然, 1988) 。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
在特定情况下,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特定选择反映了说话人的语用移情或离情,体现了对听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相互关系的亲疏。
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分析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反应交际双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角色意义。
本文试图对汉语称呼语的一般情况进行归纳,并从语用角度着重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言外行为、预设功能及其社交指示作用。
标签:称呼语言外行为预设社交指示称呼语是交际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他人的称呼有时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交际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说话者的心理预期目的。
对现代汉语称呼语及语用进行分析归纳,不仅能够总结发展语言理论,而且对于怎样有效使用语言都具有指导意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实际上称呼语和称谓语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差异。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
所谓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使用情况看,称谓语多为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称呼语多为口语,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称谓语的范围大于称呼语,几乎所有的称呼语都可以归为称谓语,但有些词语,比如“工人、农民、祖父、祖母”等,一般不能在日常交往中直接称呼,只能用作称谓语。
本文讨论的称呼语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能够用于交际、称呼的现代汉语词汇。
一、汉语称呼语的分类及变化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呼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但只局限在对解放前使用称呼语情况的描述,并未涉及到解放后的称呼语。
祝畹瑾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参照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中的研究模式,将现代汉语的称呼系统归纳为一张计算机流程图。
她根据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交往关系将称呼语分为6类,即: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称呼语,如“叔叔”“阿姨”;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别名、老小大+姓名”;4.通用称呼语,指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各成员的称呼,如“同志”“师傅”;5.职衔,指职位或头衔;6.零称呼用语,只用受话人所从事的职业名称或描述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论称呼语的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作者:刘春晓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称呼语是社交指示词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交际双方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
通过称呼语不仅可以认同双方的社会特质,而且还可以界定彼此的关系。
人际关系可分为亲疏关系、权势关系、同等关系、社会关系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前三种人际关系在称呼语中的体现,探究称呼语的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称呼语;亲疏关系;权势关系;同等关系一、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角色会根据实际的交际情况而发生改变。
在交流之前首先要确定如何称呼对方,而交际双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使用什么形式的称呼语,所以人际关系可以通过称呼语体现出来,即称呼语具有指示人际关系的功能。
根据姚亚平(1988: 30)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人际关系的类型大体可分为社会角色类型(亲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相互地位类型(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情感类型(据此将人际关系分成亲近和疏远两种)。
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一下人际关系中的亲疏关系、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在称呼语中的体现,举例分析这三种常见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探究称呼语在人际关系中的指示功能。
二、人际关系理论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更好地交流,也是语言学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韩礼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既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在不同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联系,例如亲属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
概括地说,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关系。
准确地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指人们彼此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距离,而这种距离会因人的关系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且是不等同的。
张德禄(1998:10-16)将交际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划分为“相识度和熟悉度”。
话语标记语“你知道”的语用功能作者:单谊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第01期摘要:“你知道”的语用功能是动态的、语境的,需要打破单一视角的研究模式,对其进行多角度考察。
文章从认知、心理和社交三个角度探讨了“你知道”在汉语口语交际中所发挥的认知语境构建功能、心理情态强示功能和关联推理明示功能,揭示了其语用理据,并认为应该从语用视角出发,把话语标记语放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去多角度研究,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其语用功能及语用理据。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你知道;认知语境构建功能;心理情态强示功能;关联推理明示功能话语标记语虽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内容,但它在互动言语交际过程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英语话语标记语“you know”引起了很多西方语言学学者的研究兴趣,如美国学者Bruce Fraser[1]、英国学者Lawrence Clifford Schourup[2]、美国学者Deborah Schiffrin[3]、美国学者Britt Erman[4]等,他们从社会学、结构与功能、话语生成、逻辑哲学以及互动社会语言学等视角展开研究,对“you know”的意义、句法与功能进行了探讨。
而“you know”的相应格式“你知道”在汉语中的应用情况除了洛杉矶加州大学语言学学者陶红印教授和我国语言学学者刘丽艳的研究外,在我国却鲜有学者关注。
事实上,“你知道”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使用频繁,而且其基本形式已经固化为几种常见的变体形式(如“你知道”、“你知道吗”、“知道吗”、“你知道吧”等);其基本词义呈现虚化趋势,而且其功能也逐渐开始倾向于语用层面。
陶红印认为,尽管汉语的“你知道”还没有达到英语的“you know”那种高度熟语化程度,但诸多证据表明它正在朝这个方向演化,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正在演化中的话语标记语。
[5]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你知道”具有鲜明的动态语境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因此有必要对其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知、心理和社交多角度的系统考察,弄清其语用功能和语用理据。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交指示在文化内涵上差异明显。
在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选择目的语指称作为出发点的文化指称视角,以搭建沟通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文化指称视角翻译1引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语言层面上产生社交指示语的使用。
何兆熊(1999)将社交指示语定义为: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翻译,汉英社交指示语文化负载的不同给翻译的等值实现造成了障碍,其翻译处理方法和重点争论颇多。
方志英(2006)认为由于汉英社交指示语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中的信息流失成为必然。
周方珠(2007)从权势与规约性的角度考察了汉英指示语的不同,强调权势与规约性应成为称谓翻译中的焦点。
由此看来,社交指示语如果要实现语义、语用及文化层面上的等值翻译确实对译者构成较大挑战。
本文从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汉英差异性出发,考察译者的文化指称视角对实现社交指示语文化层面翻译的可及性及其实现路径。
2汉英社交指示语的差异从指称的视角来看汉英文化差异,敬语和自谦语的差异性最为明显。
敬语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通过抬高对方来表达尊重与礼貌。
自谦语是说话者通过贬低自己来达到对听话人表示尊重的效果,这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在汉语中极为典型。
汉语社交指示语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概而言之,在尊他和自谦以尊他的社交指称中出现“家大舍小令他人”的语言现象。
在西方国家,社交指示分为T/V两种形式,一般地位较高者称地位较低者用T,地位低呼地位高者用V。
古英语曾经存在过thou和ye这两个T/V形式,但在现代英语中,连最起码的人称代词差别也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些可供说话人选择的一套称呼。
此外,西方人更强调的是平等和独立,主张自我的个性,很少在会话中使用敬语来向对方表示尊敬。
而且强调个人主义观念的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卑下,这直接导致英语词汇中自谦语的缺失。
总之,中国人推崇传统的“卑己尊人”思想,外国人则更加注重“平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