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标淡化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收稿日期:2012-06-15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FX1231);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重点项目“地理标志产业经济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为背景”(KY2011SZ04)作者简介:喻晶(198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关于地理标志中的淡化理论研究喻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南昌330038)摘要:淡化理论是基于混淆理论不能对驰名商标提供完善的保护而产生的,其保护范围能否适用于地理标志尚有争议。
由于地理标志和驰名商标具有类似的表彰功能,而从实践角度看,传统的混淆理论无法对地理标志进行完善的保护,淡化理论扩张至地理标志,已是必然的趋势。
国外立法已经适用淡化理论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而我国《商标法》仍然在适用混淆理论。
关键词:淡化理论;混淆理论;地理标志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74-04淡化理论最早出现于欧洲,20世纪20年代德国开始在非类似商标上保护著名商标,而美国则是反淡化立法和实务最为成熟的国家[1]598,其核心是保护商标特有的个性和良好的声誉。
淡化理论的产生源于混淆理论不能对驰名商标提供周延的保护。
根据传统商标法的规定,在不相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他人的驰名商标,如果不导致消费者的混淆,则不构成商标侵权。
淡化理论扩大了商标专有权的范围,保护了驰名商标的知名度和独特性,在当代商标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驰名商标遭遇侵权的案件中,法院运用淡化理论作为论证判决结论的理由之一的比例达到了31%[2]139。
淡化理论适用于驰名商标,已为学界所接受,但淡化理论的保护范围能否延伸到商标之外的其他商业标志仍然存在争议,笔者将就淡化理论是否适用于地理标志展开讨论。
简述商标反淡化所谓反淡化法律实际是对驰名商标的跨界保护,使其商标所具有的无形价值在多领域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享有绝对的利益,得到绝对的保障,其产生的初衷在于打破混淆理论的界限。
反淡化法律肇始于德国,真正发端于美国,这是美国较早形成资本主义自由化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其雏形仅仅将对商标的保护从竞争商品延伸到非竞争商品上,后来随着经济形态的越发多元化,反淡化法律所涵涉范围变得越发宽泛。
世界各国各组织对商标淡化的定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996年在《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示范规定及其注释》中定义淡化为:降低商标、厂商名称或其他企业名称、产品外观或产品或服务介绍、或名人或著名虚构人物的区别性特征或广告价值。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将这种商标淡化行为表述为:“凡高度著名性的商标,由于其具有吸引力的事实,以及代表企业的商业价值,因此对此类商标的侵害,不问其是否使用于同类或是完全不同商品,如果侵害行为已损害该商标及其吸引力,均被认为损害及于该企业本身。
”(此段引自百度百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TDA)则解释为:不管商标权利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存在混淆、误解或者欺骗的可能性,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能力的行为。
因其未涉及丑化商标的行为,这个法案存在漏洞,2006年《联邦商标淡化修正案》中补充了丑化商标的侵权认定。
商标反淡化的一般特征商标法针对所有商标,商标反淡化是商标法的一个特例,或特殊分支,专门针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其保护范围从竞争类商品、服务延伸到非竞争领域。
商标反淡化的出发点在于防止识别度很高的品牌被他人盗用,冒用,对驰名品牌造成损害,这种事实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驰名商标在某个很大地缘范围或某个领域,乃至全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根本原因在于驰名商标本身的价值很高,盗用、冒用发生的风险性极高。
商标反淡化的出发点还在于不因商标淡化导致消费者的识别成本增加,同时增加其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潜在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
包含了反淡化因素的法律规定,但这种反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第13条重要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标淡化理论逐渐成熟,美国制定了专门的商标反淡化法对商标予以保护。
商标淡化理论是在传统的混淆理论不能保护商标的前提下提出的,目的是对那些没有产生混淆、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确确实实商标的价值因之受损、对商标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淡化行为予以规制,以更好的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商标淡化与商标误认或者混淆不同,其并没有使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主要是保护商标权利人免于遭到削弱商标价值行为的损害,因此消费者的混淆不在考虑之列。
为了适应商标功能的发展,对商标的反淡化理论突破了商标保护的领域,将保护范围扩大到不相同或者不相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并将商标保护延伸到其他领域,如互联网域名等。
(三)商标淡化理论的内涵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第一,弱化。
弱化是指对商标显著性的逐渐稀释过程。
弱化行为主要表现为将驰名商标用于其它没有竞争性的商品或者服务上,减弱了商品的标识作用,稀释了商标的知名度,减弱了该商标与商标权利人之间的联系,甚至会使该商标退化为通用名称,如“阿司匹林”,商标权利人的利益因此受到侵害。
第二,丑化。
丑化是指将驰名商标用于有损驰名商标形象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贬损原权利人商誉的行为。
常见的形式有将代表高质量的商标用于低质量的商品或者服务之上等。
对商标的丑化性使用会对商标权利人造成严重的商业利益损失。
商标淡化的构成要件包括:第一,行为人实施了淡化他人商标的行为。
该种行为是指行为人将驰名商标适用于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或者服务上。
第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或者已经对他人造成了损害。
基于驰名商标淡化的不可逆性,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淡化他人驰名商标的行为,商标权利人的权利就会受到损害。
第三,行为人的主观要件适用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原则。
商标淡化的典型例子《商标淡化: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典型例子》商标,在商业世界里就像是每个品牌独特的身份证,本应是独一无二、极具辨识度的标志。
可是,商标淡化这个现象就像调皮捣蛋的小鬼,时不时把这严正的商业标识弄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先说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例子,可口可乐。
这是全球闻名的饮料巨头,那标志性的红底白字商标简直深入人心。
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市面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小作坊仿制的饮料,它们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像“可日可乐”之类的。
这名字乍一看,就像是想和可口可乐强行攀亲带故,利用可口可乐商标的知名度来混个眼熟。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要是一个人眼神不太好或者没太注意细节,保不齐就被这种山寨名称给迷惑一小下。
我就有这么一次经历,着急买饮料的时候一瞟,还以为是可口可乐呢,拿起来仔细一看才发现不对,真叫人又好气又好笑。
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商标淡化,试图模糊正品和仿冒品之间的界限,把人家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强势商标,在消费者心里的透明度稍微降低那么一点。
还有手机领域的例子呢。
苹果手机那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标家喻户晓,很多手机配件厂商为了蹭热度,产出的手机壳、充电器啥的,上面印的苹果商标简直千奇百怪。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看到一个小商贩售卖的手机壳,上面的苹果商标印得歪七扭八,就好像是那苹果被狠狠咬了好几大口,熟透到烂了。
这看起来好像只是个滑稽小案例,但实际上却损害了苹果商标的清晰性和严谨性。
这就好比是一场优雅的音乐会里突然闯进几个五音不全的人在那瞎哼哼,破坏了整体氛围。
从这些例子就能真切感受到商标淡化这事儿的严重性呢。
对于那些用心创建品牌、精心呵护商标的企业来说,商标淡化就像不认字的小孩拿着画笔在珍贵的画卷上乱涂乱画,把人家精心构建起来的品牌形象给弄花了脸。
这不仅损害了大企业的利益,对我们消费者也是个捉弄。
毕竟,我们都希望在消费的时候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买到正版、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一不小心就陷入山寨陷阱呀。
所以呢,抵制商标淡化其实是商业世界里维持秩序的重要一环。
浅析商标淡化理论 [摘 要]“商标淡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侵权手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混淆”侵权行为不同,并不要求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错误认识。西方许多国家都已建立起了商标反淡化保护机制,笔者将在本文中阐述商标淡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相关司法实践,对我国的有关立法活动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商标混淆;商标淡化;著名商标;驰名商标 商标是生产经营者在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上所采用的,用以同其他商品或服务相区分的显著性标记。商标一般表现为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及其组合。[1]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商标功能也不断发展变化着,现如今商标主要具备识别来源、品质保证、广告宣传和促进销售等功能。以上几种功能,使得商标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亦使得商标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统商标混淆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商标保护是以防止商标混淆为基本出发点,即不论在商标注册还是使用方面,在相同或近似的商品、服务上都不得与商标权人的商标相同或近似,以免造成混淆,致使消费者上当受骗、商标权人利益受损。在立法实践中,如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的规定就是源于此理论。另外,类似的还有《商标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五十二条的相关规定。
商标混淆行为是商标侵权惯用的手段之一,防止混淆在以往实践中足以保护大多数商标权人的合法利益,但对于驰名商标而言,仅仅防止混淆是明显不够的。与普通商标相比,驰名商标的显著性、知名度以及影响力更为明显。根据我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混淆”行为往往局限于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服务上申请注册、使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若是驰名商标被人故意用在了不相同、不类似也没有丝毫竞争关系且不会引人混淆的其他类商品或服务上,依据现行法律是否构成侵权?正如一些学者认为:“与传统混淆侵权不同的是,如今的大多数商标侵权因在不构成竞争关系的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而发生,行为人更多的是采取隐蔽或者巧妙的方式绕开传统商标侵权规定,即只要消费者就商品来源没有产生混淆,就不发生侵权责任”。[2]
笔者认为,上述主观上故意利用驰名商标信誉和知名度搭便车的行为,纵然不会引起消费者混淆,但实质上却存在降低驰名商标显著性的风险和可能。若是法律不加以保护,若干年后该驰名商标很容易会因此而弱化、退化,进而失去识别功能。试想而知,我们把著名汽车品牌“奔驰”用在其他不会引起混淆的各个领域内,长此以往,“奔驰”还会是驰名商标吗?所以,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扩展至“反淡化”领域,不能总是停滞于“反混淆”理论。 二、商标淡化理论概述 (一)淡化理论的提出 被尊称为“商标淡化理论”之父的弗兰克·斯凯特(Frank·Schechter)在1927年《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的论文,并在文章中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商标淡化可能带来的危害。他在文章中指出:“商标权人不仅应当禁止他人将他的商标使用于相互竞争的商品上,而且应当禁止使用在非竞争性的商品上”。[3]他认为:“当商标用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上,哪怕没有引起混淆时,由于其商标的独特性和单一性受到影响,仍有可能对商标权人造成损害”。[4]尽管当时他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及到“淡化”一词,而且他的观点在美国长时间内也没有得到认同,但时至今日,后来的学者一直把他的这篇p 淡化一词顾名思义,即稀释、弱化的意思。淡化的本质是通过消费者的联想作用从他人商标声誉中不正当地获利。[5]从类型上来看,其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冲淡和污损。
冲淡是指侵权行为人在不相同或者不类似的商品、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类似的商标,进而弱化、模糊驰名商标与该商品、服务之间的特定联系。笔者认为,冲淡的后果可能是降低、削弱商品或服务商标的显著性功能,从而慢慢地侵蚀驰名商标的内在价值。比如,将“LV”商标用于廉价文具、食品等领域,久而久之,消费者对“LV”的档次、品味以及信誉不再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追求感,驰名逐渐会退化成平庸。人们看见“LV”商标的一刹那,首先联想到的可能不再是“LV”名牌包,而是其他商品了。商标冲淡的过程是漫长而久远的,短时间内其后果并不显而易见。
污损是比较明显的侵权行为,是指侵权行为人在不相同或者不类似的商品、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类似的商标,并对该驰名商标的良好信誉产生丑化、贬低等负面效应的行为。污损行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其造成的后果可能会使驰名商标的声誉严重受损。比如,将“哈根达斯”用于除臭剂,这会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哈根达斯”时,莫名地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从而贬低了该驰名商标的形象。
(四)反淡化保护的对象 关于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对象,目前主要有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两种。不论是驰名还是著名,保护的总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若是不知名的普通商标,则几乎不存在被淡化的价值,也似乎不值得侵权行为人去淡化。在美国,州法是联邦反淡化法的主要来源,尽管最初美国各州立法并不以驰名商标作为反淡化保护的构成要件,但在1996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TDA)中,FTDA把淡化保护的对象局限于驰名商标,并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提供了8个参考因素。[6]在2006年通过的商标淡化法修正案(TDRA)中,不仅规定了“驰名”的定义,并且驰名商标被进一步确定为反淡化保护的要件之一。而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商标反淡化保护已扩展至“著名商标”。如《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七卷第L.713-5 条规定:“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著名商标给商标所有人造成损失或者构成对该商标不当使用的,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7]此处著名商标的范围要大于驰名商标。现实生活中,著名商标也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存在被淡化的可能性。而且,许多商标在成为驰名商标之前仍然属于著名商标的范畴,如果不对其及时加以保护,会在其成为驰名商标后更难以保护。三、商标淡化理论的国内外立法实践
尽管早在1927年斯凯特就提出了“商标淡化理论”,但在美国的立法实践中一直被长期搁置,直到1947年,马萨诸塞州才率先制定了反淡化法。随后,各州也纷纷效仿,《联邦商标反淡化法》也最终在1996生效实施。这也使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对反淡化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了已注册驰名商标不得使用在不相似的货物或服务上,只要该商标使用在那些货物或服务上会表明那些货物或服务与该注册商标所有人之间存在着联系,且这种使用有可能损害该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利益。条文中“联系”、“利益”二词虽然没有具体的解释,但在商标反淡化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解释并直接加以引用。
我国《商标法》尽管经历了两次修改,尤其是2001年的修改更是突显出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已达到国际领先标准,但对于我国《商标法》中有没有涉及反淡化保护条款,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没有,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关于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商标淡化理论。该款规定:“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笔者认为,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商标淡化的专门条款,从条文字面意思可以得知,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仍以“误导公众”为必要条件。这一条款的规定并没有超出传统商标混淆理论的范畴,立法者的原意更接近防止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解。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更是以“混淆理论”为原则审理相关案件。
而在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第二款中,对“误导公众”做了特别解释:“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被诉商标与驰名商标具有相当程度的联系,而减弱驰名商标的显著性、贬损驰名商标的市场声誉,或者不正当利用驰名商标的市场声誉的,属于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p另外,笔者认为反淡化保护的对象应当扩展至著名商标范围内,而不是仅限于驰名商标范畴。原因在于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和要求要高于著名商标的认定,而我国民族品牌正在发展塑造当中,若只保护驰名商标,则会把一大部分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尚不符合驰名商标认证标准的其他商标排除在外。这对我国民族企业的起步和发展很是不利,同时,建议立法也对驰名或著名商标的认定进行严格限制,毕竟只有具有广泛认可和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才值得反淡化保护。若是反淡化保护范围限定不当,就会妨碍申请在后的商标权人进入相关市场,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并会限制竞争。 最后,对淡化的具体手段笔者建议立法者能以列举的方式加以说明。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驰名商标,在《商标法》的下次修改中,笔者期待商标反淡化保护可以得到更加直接的体现。
注释 [1]张楚.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2]杜颖.商标淡化理论及其应用[J].法学研究,2007,(6):47. [3](美)苏珊·瑟拉德,张今译,张保国校.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J].外国法评译,1998,(4):2.
[4]Frank·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J].Harvard Law Review,1927,(40):825.
[5]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93. [6]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8. [7]黄晖译,郑成思校.《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9.
陈廷俊,江苏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