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反恐知识培训教材精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09.87 KB
- 文档页数:5
反恐防暴知识培训内容
反恐防暴知识培训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恐意识教育:介绍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和国内外恐怖组织的基本情况,引导学员建立正确的反恐态度和意识。
2. 恐怖袭击特征教育:详细介绍恐怖袭击的常见特征、方法、手段以及可能的目标,帮助学员提高识别恐怖威胁的能力。
3. 爆炸物品识别教育:培训学员如何辨别可疑包裹、邮件和其他潜在的爆炸物品,教授如何进行初步处理和报警。
4. 反恐基础知识教育:讲解反恐法律法规、反恐行动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使学员掌握基本的反恐知识和技能。
5. 主动防范和反恐技能培训:教授学员如何主动防范恐怖袭击,包括安全防范措施、紧急疏散、应对武装分子等技能。
6. 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向学员介绍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包括疏散人群、救助伤者、报警求助等。
7. 特种设备和装备使用培训:介绍特种设备和装备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帮助学员熟悉并掌握相应技术和操作。
8. 非常措施和危机处理:讲解非常措施和危机处置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员在极端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总之,反恐防暴知识培训内容旨在提高学员对恐怖袭击的警惕性、提升应对能力,并帮助学员了解和适应应急处置的措施和方法。
校园防恐防暴资料一、恐怖分子造成的破坏性行为、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的恶性行为、歹徒在被追捕过程中的威胁性行为、因严重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报复性行为、精神病人的严重失控行为等。
二、事件的预防:1、由符合条件的专职保安担任门卫,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2、加强对校内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员的管理。
为确保学校安全,具有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员必须在正规的精神卫生部门进行鉴定,一旦确诊为精神病人,学校应劝其在家休养治疗,经济待遇上给予帮助照顾.3.对可能引发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4.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预案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
三、事件的处理:一旦发生学校暴力事件,务必以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处理:1、立即报警。
2、选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身体强壮的老师与犯罪嫌疑人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
3.保护有关对象及全体学生,将保护者护送到安全处。
4.一日发生伤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通知家长或亲属。
5.保护现场,做好当事人和见证人的书面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配合警方调查。
6.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作善后处理.四、犯罪分子持刀行凶、实施暴力侵害事件应急处理程序1、本应急处理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集结优势力量,阻止犯罪分子行凶.首获事件信息的任何个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当日学校总值、年级值导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并同时打110报警.当日学校行政值周、教师值周和首获事件信息人员立即组织现场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建立警戒线,使犯罪分子无法接近学生,防止事态扩大。
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宣布学校进入全面应急状态,各应急处理救援行动组立即实施应急救援行动.应急处理救援指挥部集结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与犯罪分子周旋,劝阻与制止犯罪行为,为警方援助赢得时间。
第1篇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应对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的能力,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特举办本次防恐防暴安全教育培训。
通过本次培训,使员工掌握防恐防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训对象公司全体员工三、培训时间2022年X月X日四、培训内容一、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概述1. 恐怖袭击的定义和特点2. 暴力事件的定义和特点3. 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的危害二、常见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类型及应对措施1. 虚假爆炸威胁2. 袭击性爆炸3. 虚假绑架4. 袭击性绑架5. 群体性暴力事件6. 精神病发作引发的暴力事件(一)虚假爆炸威胁1. 发现虚假爆炸威胁时的应对措施(1)保持冷静,不要恐慌;(2)立即报告安保部门;(3)疏散人群,确保安全;(4)配合警方调查。
2. 袭击性爆炸(1)发现袭击性爆炸时的应对措施(2)迅速寻找掩体,避免爆炸冲击波;(3)如果被困,尽量保持冷静,等待救援;(4)如果有机会,及时报警。
(二)虚假绑架1. 发现虚假绑架时的应对措施(1)保持冷静,不要与绑匪对话;(2)立即报告安保部门;(3)疏散人群,确保安全;(4)配合警方调查。
2. 袭击性绑架(1)发现袭击性绑架时的应对措施(2)尽量保持冷静,寻找逃脱机会;(3)如果有机会,及时报警。
(三)群体性暴力事件1. 发现群体性暴力事件时的应对措施(1)迅速寻找掩体,避免暴力冲突;(2)保持冷静,尽量不参与冲突;(3)如果有机会,及时报警。
2. 精神病发作引发的暴力事件(1)发现精神病发作引发的暴力事件时的应对措施(2)保持距离,避免被伤害;(3)及时报警,寻求警方协助。
三、防恐防暴技能培训1. 紧急疏散技能2. 报警技能3. 自我防护技能四、应急演练1. 紧急疏散演练2. 报警演练3. 自我防护演练五、总结与要求1. 总结本次培训内容,强调防恐防暴的重要性;2. 对员工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应对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的能力;3. 强调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要求员工积极参加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校园反恐安全知识牢记安全防范知识,提高自防自救技能!多一份敏感,多一份警惕,让危险远离,共创平安社会!一、常见的恐怖袭击手段(一)常规手段:1.袭击:①爆炸、②枪击;2.劫持;3.纵火破坏。
(二)非常规手段:1.核辐射恐怖袭击;2.生化恐怖袭击;3.网络恐怖袭击。
二、如何识别恐怖嫌犯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季节不符者;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4.在检查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7.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员。
三、遇到恐怖爆炸怎么办(一)遇爆炸威胁,坚持5字诀1.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2.快,快撤离;3.细,细致观察可疑人、事、物;4.报,迅速报警;5.记,用照相机等将“现场”记录下来。
(二)爆炸事件发生在室内场所的应对措施1.镇静,尽快撤离,避免进入实验室等有易燃易爆品的危险地点;2.不盲目跟从人群逃离;3.寻找有利地形地物隐蔽;4.实施自救和互救;5.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逃生时间;6.迅速报警;7.按照指挥及时撤离现场,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原地卧倒,等待救援;8.协助警方调查。
(三)爆炸事件发生在室外或开放式场所的应对措施: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2.按照疏散指示和标志撤离到安全区域;3.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逃生时间;4.实施自救和救助他人;5.拨打报警电话,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6.协助警方调查。
(四)在大型体育场馆发生爆炸怎么办?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避免拥挤、踩踏造成伤亡;2.撤离时要注意观察场馆内的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3.场内观众应按照场内的疏散指示和标志从看台到疏散口再撤离到场馆外;4.场馆内部体育官员、工作人员以及运动员,应根据沿途的疏散指示和标志通过内部通道疏散;5.不要因贪恋财物浪费逃生时间;6.实施必要的自救和救助他人;7.拨打报警电话,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8.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学校反恐知识培训教材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小学反恐知识培训教材
一、恐怖事件的类型:
恐怖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
A、袭击、劫持、破坏等。袭击如爆炸(对人员、建筑和车辆等目标的
爆炸),暗杀,自杀性袭击,生物、化学、核袭击,信息袭击,投毒和纵
火等;
B、劫持如劫持人质,劫持飞机,劫持车辆等;
C、破坏如破坏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或系统。
二、出现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怖时个人的防护:
A、一是呼吸道防护。立即佩戴防毒面具和其它简易呼吸道防护器材,
如特制的聚氯乙烯纤维轻便口罩、防尘口罩等。在紧急情况下,用医用口
罩、毛巾口罩及其它纺织品等捂住口鼻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B、二是皮肤防护。穿戴制式防毒衣或布料防护服;不具备上述服装时
可扎紧“三口”(领口、袖口、裤口)。将上衣塞入裤腰或外扎腰带,颈
部以毛巾围严及戴手套,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如外穿雨衣效果更好。此
外,还可戴防毒眼镜或周边密封的风镜对眼结膜进行保护。
C、三是可能时在现场专业救援人员指导和协助下口服解毒药物,注射
解毒针,而后自行到就近医院治疗。
D、四是尽快撤离现场。如情况特殊,无法及时撤离时,进入专业救援
人员指定的集体防护设 施,或在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进入较密闭的普通房
舍。
三、爆炸装置及主要分类:
爆炸物分类:按照爆炸装置的起爆方式和方法,爆炸装置可分为触发、
非触发、延时触发和遥控触发四种。其中触发类包括机械触发、电触发、
化学触发等;非触发类包括磁感应、光、声、温控、振动、水压和复合发
火等形式;延时触发类包括机械延时、化学延时、物理延时和电延时等;
遥控触发类包括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等。
四、常见的爆炸装置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爆炸装置主要由外壳、起爆系统(引信)和炸药等三部分组成。
A、外壳。主要用于盛装炸药和引信,并使炸药装填成一定的形状、密
度和尺寸,具有伪装、隐蔽、防水、防潮、增大爆破和杀伤效果的作用。
由于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外壳和软外壳两种:常见的硬外壳包括铁
桶、铁盒、铁箱、水暖管件、玻璃瓶等;常见的软外壳包括各式提包、塑
料袋、尼龙编织袋、纸袋、纸盒等。
B、起爆系统。由各种器材或组件组成,能为起爆炸药提供一定能量的
装置,是爆炸装置的核心部分,一般由控制组件、火工品组件及连接组件
构成。控制组件是保证爆炸装置能够按照使用者的意愿发生起火或爆炸的
部件,主要有明火类、机械类、化学类、电气类及电子类等五大类。火工
品组件是在控制系统发生作用后,用以点燃或起爆炸药,以达到爆炸的目
的,主要包括火雷管、电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火帽、拉火管等。连接
组件主要指连接电源的导线及控制发火用的拉线、引线等
C、炸药。这是爆炸装置产生破坏和杀伤作用的能源。恐怖分子常用的
炸药主要有以下六个系列:以黑索金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以硝化甘油
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梯恩梯或以梯恩梯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以硝
酸铵为主体的各类混合炸药;以氯酸钾为主体的氯酸盐类混合炸药;黑火
药。
五、普通群众一旦发现“疑似爆炸物”时,应如何采取行动
A、及时报警。应及时向就近的工作人员报警或通过周围的报警器向警
方报警,并迅速将周围的人员疏散。报警时,最好不要使用无线电通讯工
具,以免引爆无线电遥控的爆炸物。
B、紧急处置。不要轻易翻动可疑物品;可能时,应根据爆炸物的情况
及其所在位置分别采取不同的紧急处置方法;若怀疑爆炸物为遥控装置,
可利用铁皮罩、铁桶、金属盆、铁锅等就便器材将其罩住进行屏蔽;若为
电起爆的爆炸物,且电雷管脚线外露时,应迅速将雷管脚线剪断;对于人
体炸弹,有把握时应迅速将其制服;若为导火索起爆的爆炸物,未点燃时
只需疏散人群,待警方来人处置;当导火索已点燃且外露时,应迅速判明
燃烧的位置,在未燃烧的位置将其剪断或将其从药包中拔出即可;若来不
及处置、随时都会发生爆炸时,应脸朝下且头部背向爆炸物就地卧倒,或
尽量选择安全位置躲避。
C、迅速撤离。应在工作人员或公安部门的组织下,保持镇静,听从指
挥,按规定的路线迅速、有秩序地撤离现场。撤离时,不要相互拥挤,以
免堵塞出口、发生骚乱或引起踩踏事故。
D、封控现场。在专业人员进行排爆作业时,应处在警戒区之外。爆炸
物若处于露天情况下,警戒区的最小半径为炸药量在9—20千克的汽车炸
弹为300米;炸药量在3—10千克的行李炸弹为200米;炸药量在3千克
以下的爆炸装置为100米,期刊、信件等微型爆炸装置为10米。同时,积
极协助警方进行调查,向警方提供有利的线索。 六.一旦发生爆炸恐怖事
件后,普通群众应如何实施自救互救?
A、掩蔽。将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
B、灭火。就近寻找灭火器灭火,火势较大无法灭火时,用随身携带的
口罩、手帕或衣角捂住口鼻;若在密闭空间内烟味太呛,可用矿泉水、饮
料等润湿布块,防止因烟雾和毒气引起的窒息。
C、撤离。如果发生大量人员慌乱撤离,老人、妇女、儿童尽量“溜
边”,防止被挤倒后踩伤;人员拥挤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手腕,双
肘撑开,平放于胸部,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
以免窒息晕倒,若被挤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把身子
倦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或器官。
D、抢救。有能力的人员应协助警方和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就地取材,
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时应注意使脊柱损伤病人保持水平位
置,以防止移位而发生截。
E、协助。在警方对现场进行搜查以发现是否还有未爆炸的爆炸物时,
应注意协助警方保持好现场,并及时向警方提供可疑人员、物品等线索。
七.发生生物恐怖袭击时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作为防护用品?
发生生物恐怖袭击时,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可能用于防护。例如,
漂白剂、酒精、肥皂、双氧水、消毒液等可用于器具、手等消毒、灭菌;
胶布(带)可用于密封窗户、通风口等,口罩等可用于遮挡病菌;在特殊
情况下,甚至丝袜、毛巾等都可作为口罩、面罩使用,胶水粘贴报纸也可
密封庇护场所。在这里,一定要高度重视水的作用。水既是人体的必需
品,也是重要的清洗品。利用水冲洗手和身体是减少污染、保持洁净的有
效措施。
八.发生生物恐怖袭击时怎样做好室内防护?
A、避免外出,尽快关闭门窗、空调等,用胶带、胶水等封闭墙壁、门
窗缝隙,减少空气流通;
B、保持通讯畅通,尽快与外界联系,说明情况,了解外界信息,等候
救援;
C、在不清楚生物恐怖袭击具体情况时,应把自来水煮沸后再饮用或使
用瓶装水;
D、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等,及时了解政府通告和救援情况
九、发生恐怖袭击时怎样做好室外防护?
A、迅速判断生物恐怖发生的情况,远离污染源和可能的污染区,避免
乘坐人员密集的交通工具。
B、带上口罩,或用手绢、毛巾等遮掩口鼻,避免或减少身体裸露。
C、不食用不安全的食物和水。
D、尽快到政府专门的救援地点进行消毒并服从他们的进一步处理(一
般情况下,在不能排除可能受到污染的情况下,未经专门救援人员的消毒
和允许不能回家)。
E、如果感觉身体异常,要立即报告救援部门或告诉他人,争取及时得
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