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育人的任务也在不断升级。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全方位地育人。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是指高校通过与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高校可以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
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科研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乡村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通过服务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育人。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高校应与家庭合作,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
高校还应向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高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参观校园、参加学术讲座等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服务,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
高校还可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多维度构建高校育人体系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多维度构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性,包括内涵和构成、必要性、基本原则、方法和路径以及实践案例。
通过分析现状和需求,揭示了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探讨了在构建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多维度构建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效果和经验。
总结了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本文旨在为高校提供参考,并促进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育人体系、多维度构建、内涵、构成、必要性、原则、方法、路径、实践案例、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挑战。
1. 引言1.1 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性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机会,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扎实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高校育人体系涵盖了学术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建立健全的育人体系,高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高校育人体系的建设也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于全面探讨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维度构建高校育人体系的解决方案。
高校育人体系是指高校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工作体系,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高校育人体系的内涵和构成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多维度构建高校育人体系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方法和路径,以及实践案例,从而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校地协同模式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以校地协同模式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为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如何通过校地协同模式来优化实践育人。
一、加强与社会合作,丰富实践育人资源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实践育人的资源渠道。
可以与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建立校地合作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与社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使实践育人更加丰富多样。
二、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机制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机制体系,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
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育人部门或机构,负责统筹实践育人的各项工作,制定实践育人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三、优化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践需求,优化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
可以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可以开设跨学科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加强实践育人的导师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社会资深人士等作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意见。
通过导师制度,可以提高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实践育人的评价体系建设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实践报告、实践成果展示、实践能力考核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绩点、奖学金等的依据,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六、加强实践育人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应加强实践育人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践育人的效率和效果。
可以建立实践育人的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资源、实践指导、实践交流等服务。
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实践情况,为实践育人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实践育人的国际化合作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
第40卷第12期2020年12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Vol.40No.12Dec.2020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20.12.006晚春东,王云松.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20,40(12):41-48.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晚春东王云松(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是典型的实践性学科,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育人模式是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实践育人平台单调僵化、缺乏实战性、校政企协同弱化、重社团组建轻专业化建设以及忽视国际化教育资源利用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并实施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重点强调实践平台多元化、第二课堂专业化、实习实训实战化和教育资源国际化高度融合,校、政、企等多维办学主体协同,搭建实践教学六大平台,以期加快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四化融合;多维协同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20)12-0041-08收稿日期:2020-02-17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g20180315)。
作者简介:晚春东(196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风险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
E-mail:*****************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要求都比较高的专业,其理论和方法应用性强,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开展专业实践教学[1打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和应用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⑵,也是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迫切任务。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智能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未来的人力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
因此,高校全方位育人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本文将从协同视域出发,探讨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方略。
协同视域是指高校与社会、行业、企业、政府等各方面建立联合体,共同协作,实现
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以此为基础的全方位育人,强调人的全面、
多元发展,通过学生中心教育、行业导向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首先,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不相同,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进行分类考核和分类培养。
这样,每个学生
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培养。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行业导向教育,把课程内容、实践环节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与行业大企业、知名专家合作,开设专业性强、行业导向性强的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高校应该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参与到社会实践
中去。
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拓展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最后,高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各种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可
以建立创新创业中心、科研平台等机构,向学生提供资金、导师、技术支持等资源,帮助
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将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模式。
这种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
一、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的参与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二)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民办高校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民办高校可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企业与民办高校的深度合作,能够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推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中得到转化和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的实践经验也能够为高校的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合作动力不足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实力较弱,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民办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的实习实训、订单培养等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够明确,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合作中断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现代商贸工业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髙校转型背景下高小丹(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高校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加快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 的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为此,论述了在协同育人模式中,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协同育人模 式中的角色定位,并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31. 085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 *曾为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出 现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为此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为起点,国家开始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 要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今后和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高校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推进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S要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这样一方面是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状,另一方面可以给社会提供合理的人才结构配置0应用型的关键是摸清市场需求,没有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四方合作,没有市场调研,只凭感觉是无法对接产 业行业霱求的。
所以,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 校应该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政府、行业企 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1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机制,鼓励 企业、科研院校、高校和政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利用用校内与校外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狭义上讲,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有高校、企业和 科研机构;从广义上讲,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是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为核心,还有政府和其他的经济主体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等。
民办高校新工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新工科协同育人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4.1.1一、问题的提出:“新工科”建设要求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前经济、与企业需求频繁互动,通过融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对接各方需求和能力、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而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途径是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对于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工科为主的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多主体协同育人发展路径,丰富民办高等教育协同育人研究内容,为民办院校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4.1.2.课题界定:本课题有三个核心点:即理论支撑为“民办高校”,研究对象为“新工科”,研究取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概念界定如下:民办高校: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
多元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前提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行为主体不能仅限于学校一方,必须由传统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让政府、企业、社会团队等校外主体公共参与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大众科技Popular Science & Tech no l ogy总第23卷265期2021年9月Vol.23 No.9September 2021地方本科院校多维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姚高华(梧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梧州543002)【摘 要】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坚持人才需求导向、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教学与竞赛、学校与企业等四个维度构建多维 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应用推广效果进行评价,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协同【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21)09-0123-03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raiisfbn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adhere to the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optimiz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aking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evaluat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efiects of the model, so as to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othe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l;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引言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得怎么样,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长指 标。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详细分析了高校多元育人要素及协同视域下的育人实践案例。
论述了高校师生协同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协同育人策略的研究方向。
结论部分总结了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的实践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高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全方位研究和实践案例的讨论,本文为提升高校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方略,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全方位育人,协同视域,教育模式,多元育人,师生合作,跨学科合作,实践案例,育人策略,实践意义,未来研究方向,教育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
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当前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打破学科门槛,促进知识的跨学科整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本文将围绕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展开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师生协同合作、跨学科协同育人等策略,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以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结合实践案例,探讨这一方略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和意义,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其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协同视域下的全方位育人方略,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方高校“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欧胜彬 苏雪晨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9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组建而成的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为例,论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第一课堂、丰富
第二课堂、激活第三课堂,构建“三个主体、三个专业、三个堂课”互动框架,形成“多维度立
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加工能力,强化实践
教学。
【关键词】地方高校; 协同育人; 应用型人才;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9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
了方向。然而,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打破过去
的“学科本位”和“岗位本位”的弊端,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换言之,应用
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有要义。地方
高校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做实理论教
学和实践教学,突破传统学科本位,从过去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变为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是2015年6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立项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它
涵盖了广西财经学院三个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在应用型人才
培养过程中,需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通过开展“多维度立体化”的校地企协同育
人,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加工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可
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
一、校地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三螺旋理论
(一)校地企三方互动关系
三螺旋理论是指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核心社会
机构,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和亨瑞·埃茨科威茲(Henry
Etzkowitz)在总结美国硅谷形成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三螺旋理论不同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
其终极目标在于寻求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战略合作,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它是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