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精)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议翻译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就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中,也有从语言角度论风格的,即把文学风格理解为语言风格。
但比较而言,西方在这方面有更悠久的传统,且有词源学的依据。
据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的考证,在西方,“风格”词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传入拉丁文,再传入德文、英文等,取其“雕刻刀”(又译为“刀笔”,古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的本义,喻指“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显然,“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语言的修辞因素。
另一说认为,“‘风格’这个术语本身在罗马文学中就已产生了,那时是把它当做‘写作’特点的换喻名称,‘写作’特点就是指某个作者的作品的语言结构、语言形式。
”①虽说有出入,但实质相似,都把风格理解为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二种,即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在中国,较早的有西汉的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指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首先提出“风格即人”的作家是布封。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诸种理论中的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防止顾此失彼,强调有机整体性,是一种比较切近实际的解释。
当然,也要防止宽泛化。
冈为宽泛地说,文学作品都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所以这里所指的是“相契合时所呈现的特色”,也即风格,而非泛指。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
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
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
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
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
《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
”总的来说,风格的定义和构成有宽窄之分。
“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无非写作方式。
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来源:百度作者:不详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明确翻译的定义。
《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的解释是:express (sth. spoken or esp. written )in another language or in simpler words to turn into one’s another l anguage。
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著作《语言与翻译》中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寻找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等值语言: 首先是意义上的等值, 其次是风格上的等值。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上述五种解释虽然大同小异,都传递了翻译的原则,即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但是,仔细思量之后,奈达先生的解释无疑更全面、更具体地说明了翻译的要旨所在。
诚然,翻译之首要在于准确而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意义;同时,翻译中应致力于再现原语的文体风格特点。
研究文学翻译,其次要明确什么是文学及其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风格翻译论评述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它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相沟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发展的历史上,我国传统译论特别引人瞩目,它被视为古代翻译理论史上的里程碑。
许多文献和材料记录着古代译者们对翻译风格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历史上,我国传统译论比较晚起,但从前代文献来看,对翻译风格的论证早已有之。
《汉英翻译原理应用》的作者孔颖达在中英文翻译中提出了“精通母语,准确汉语”的三大原则,通过风格论证了句式的优劣,强调了音乐感和表达力,以及语义、句法和文字风格之间的关联。
另一位译言家李四光,也在《容文胜技》中提出了“对技艺,改容让文”的概念,强调翻译要在文字表达上进行充分的调整,以达到更优雅而精美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译论家宋应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格翻译论,他在《宋译本艺文》中强调了翻译的审美性,指出翻译要具有“精准、巧妙、美妙”的特点,把原文的思想意识传达准确、完整地对外文中进行读者美学的反映,尊重原文文学性质,将其中的思想内容用艺术化的文字语言表述出来。
从宋应星的论证中可以看出,风格翻译是一种以文字文学性质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翻译技术。
它不仅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尊重原文的文学特色,充分运用文字表达和文学元素,来进行审美性的翻译,以促进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在宋应星的论证的基础上,翻译理论学者们争相提出了自己的论点,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译者风格理论。
朱樱在《宋译本艺文总论》中提出了风格翻译要贯彻语言文学特色,彰显语言文学精髓的理论;魏源至《外语文学翻译原理》中提出了翻译的文学艺术性,要求翻译考虑读者的欣赏性,以维护原文的文学性质,充分吸收原文的文学元素;而谢灵运则在《风格翻译论》中认为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要能够在保持原文精神特点的同时,将句子语言表达得优美、得体,以及表现出较强的审美性。
总之,我国传统译论中对翻译风格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深刻影响了后代翻译家们的工作行为和思维。
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风格翻译论评述本文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风格翻译论评述”为标题,结合研究史实,探讨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将概述中国古代“风格翻译”的历史,突出其特点,探讨其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重视风格翻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思想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开始,风格翻译就作为一种独立的译论体系,产生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翻译家以风格翻译作为译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开始倡导“译者应精通文体”的思想。
比如,《田园丛话卷八翻译》中提出,“译者应了解原文的风格,并将之转译与汉语以协调一致”,从而将原文的风格精确而完美地表达出来。
此外,许多秦汉时代的翻译家,如欧阳修等,也强调翻译时必须注重原文的风格,并将之转译与汉语合而为一。
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的思想特征是什么?首先,它高度重视原文的风格特征。
对翻译家来说,重视原文的风格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必须掌握原文的风格,并将之转译与汉语合而为一。
其次,它主张在翻译原文的风格特征时,不能将原文的意思和文章结构分割开来,而是要将其整合在一起。
最后,它强调文体风格的特点与文体翻译的特点紧密相关,文体翻译是一种保留原文风格特征的文本表达,它不仅要求翻译家精通原文风格,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译文文体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思想的发展必将给中国翻译史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
现代翻译理论家可以借鉴这种传统译论中的思想,进一步完善风格翻译的理论体系,提高当代翻译的实践水平。
总之,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的思想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翻译的发展。
因此,在进行风格翻译时,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的思想,并努力将之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风格翻译质量。
总之,中国传统译论中关于风格翻译的思想历史渊源深远,历时2000多年,从古至今其发展历程相当曲折,具有重视原文的文化特征、整体化的翻译观念以及结合文体翻译的实践体验特点。
风格的翻译必要、困难、可能与必然风格的翻译是否必要, 是否可能, 已有不少论说。
本文拟就凤格本身试作考察,看看它无论从一般或从具体而论, 能否认识, 能否复现。
一、根据风格及其构成风格的定义和构成, 按辞典和理论书籍所说, 似均有宽窄之分。
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 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 无非写作方式。
宽派认为文章之有风格, 是普遍性的,不限于文艺, 也不限于优秀之作。
四人帮的“帮八股刀, 风格也很突出。
至于风格的构成,宽派认为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 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
有的还列举了主题、思想、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等构成因素。
本文取宽派的说法。
这是因为今天的翻译, 不能仅限于介绍优秀健康之作, 恰如文艺而外, 也还要译其他著作文章一样。
而尤其重要的是, 宽派的提法, 是风格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论基础。
而异的表达方式之具体运用, 不完全字字句句出于自觉, 长期的思维和表达习惯相当起作用。
多人合译的著作, 虽然通常有一二人负责统一文风, 却仍然往往前后笔调不一。
经过有意识的努力尚且如此,少了这一层自觉, 势必会听任自己的文字特色取代原著的特色, 造成一些若曾留意便原可避免的损失。
风格翻译的必要性还有一项根据风格学早已成为一个专门学科, 而它所考察的显然不能止于母语著作。
以外译汉而论, 许多世界名著和名家的风格早已通过各种译本而相当地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成为学术界研究讨论、学者和作家参考借鉴的对象。
这说明风格的可译性早已由实践证明, 所需的不过是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同时也说明风格的介绍是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 因而是翻译的一种任务。
三、困难二、必要性既然文章之有风格是普遍性的, 则对原著风格的追求便是对忠实原则的信守, 概无例外。
而所谓普遍性还有一层意思作者有风格, 译者也有原著有, 译文也有。
按忠实原则, 译者便须撇下自己的风格, 使译文处处紧跟原著, 而尤其要注意行文。
论翻译的风格7.31 概述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
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o。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
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
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但是,由于译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素养、刻苦精神和个人才力、翻译工作经验、翻译理论水平和对翻译技能的领悟掌握(AcQuisition)各不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文的适应性”是十分悬殊的。
正因为如此,同一篇原文在不同译者的笔下才有明显的高低之分,优劣之别。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再创造的领域又是极其广阔的。
翻译作品的质量,译文对原文的高度适应性,原著风貌的逼真的再现,通常正是译者的功力和才情的最好的说明。
7.32 译文应适应原文文体风貌翻译必须密切适应文体特点,译文中遣词造句务须符合文体的需要,这是本书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
本书从第一章至第六章对英语各类文体的文体范畴、文体特点与翻译要点作了探讨。
除了语类不同造成文体有别而外,文体差异的形成及发展机制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一、读者对象的知识水准;二、作者的知识水准及气质;三、语境所要求的“正式的等级"(Level of Formality)等等。
风格翻译论文:论英译《倾城之恋》的风格翻译【中文摘要】风格可以翻译吗?这是翻译界多年来争论的问题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无外乎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不能翻译,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能够翻译的。
在把语言学引入文学之前,风格概念一直是模糊和抽象的,对于风格翻译的研究也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
在小说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假象等值”,即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致相同,但文学价值或美学意义却相去甚远。
为了更科学的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将应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于小说风格的翻译中。
本文主要采用申丹对风格的定义,风格即能够产生和加强文章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的特定语言选择形式。
然后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在小说风格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学文体学以阐述具体文本为,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从对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着手探讨,才能很好地把握原文的文体价值所在,才能在翻译时较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特征。
文学文体学的方法是评价文学翻译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本文通过运用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分析理论,即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
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英文摘要】Can style be translated? This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the translation field has been arguing about. As for this problem, there are only two schools:one thinks that style cannot be translated and the other insists that style can be translated. The concept of style was vague and abstract before the applying of linguistics into literature, and the studies on style translation were far from being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The primary problem aris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fiction is called deceptive equivalen...【关键词】风格翻译文学文体学语言形式主题意义美学意义【英文关键词】style translation literary stylistics linguistic forms thematic meanings aesthetic meanings 【目录】论英译《倾城之恋》的风格翻译Acknowledgements6-7Abstract7-8摘要9-10Contents10-12CHAPTER ONEINTRODUCTION12-16 1.1 Basic Aims12 1.2 Applying Stylistics to Literary Translation12-14 1.3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CHAPTER TWO LITERARY REVIEW16-32 2.1 What is Style?16-21 2.1.1 Style as Genre or Period Characteristics17-18 2.1.2 Style as Linguistic Habits of the Author18-19 2.1.3 Style as Artistically or Thematically Motivated Choices19-21 2.2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 Style TranslationResearch21-29 2.2.1 Preliminary Studies on Style Translation21-24 2.2.2 Systematic Studies on Style Translation24-27 2.2.3 Translatability of Style and its Limitations27-29 2.3 Principles of StyleTranslation29-32CHAPTER THREE LITERARY STYLISTIC APPROACH TO STYLETRANSLATION32-44 3.1 Stylistics and Literary Stylistics32-38 3.1.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Literary Stylistics in Style Translation34-36 3.1.2 Literary Significance in Linguistic Forms through Literary Stylistics36-38 3.2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Stylistics to Style Translation of Fiction38-44 3.2.1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Stylistics to Fictional Translation38-40 3.2.2 Style Markers in Stylistic Analysis40-44CHAPTER FOUR STYLISTIC ANALYSIS OF STYLE TRANSLATION OFLOVE IN A FALLEN CITY44-80 4.1 Eileen Chang and Love in a Fallen City44-49 4.1.1 Eileen Chang and Her Style44-46 4.1.2 Brief Introduction to Karen S. Kingsbury46-47 4.1.3 Stylistic Features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47-49 4.2 Style Translation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 at Lexical Level49-61 4.2.1 The Handling of Chinese Idiomatic Expressions49-55 4.2.2 The Handling of Words Describing Color55-58 4.2.3 The Handling ofWords Describing Sound58-61 4.3 Style Translation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 at Syntactic Level61-72 4.3.1 The Handling of Short Sentences62-65 4.3.2 The Handling of Parallelism65-68 4.3.3 The Handling of Thematic Sentences68-72 4.4 Style Translation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 at Rhetorical Level72-80 4.4.1 The Handling of Metaphors72-76 4.4.2 The Handling ofImagery76-80CHAPTER FIVE CONCLUSION80-84 5.1 Summary80-81 5.2 Main Findings81-82 5.3 Implications82-84BIBLIOGRAPHY84-86。
Lecture 1 Translation StyleI. What is style?1.风格即人。
——布封《风格论》2.风格是生命,是思想的血液。
——福楼拜3.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
——《辞海》4.风格分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
II. Style is translatable or untranslatable?1.风格能译2.依据:风格具有客观可感性语言的可译性3.在茅盾看来,风格翻译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读者读译作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的标准------茅盾的“神韵”说: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
”而是要“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
”4.翻译的任务在于追求源语和译语在信息转换上的最贴切的自然等值。
首先是意义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
(奈达(Eugene A. Nida, 1914-20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5.语言除传递某种意义外,还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或简或繁,或雅或俗,或庄或谐,或平铺直叙,或委婉曲折。
因风格不同,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就不同。
6.翻译追求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所以译者应以庄译庄,以谐译谐,应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讲座用)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语言学家乔治·斯坦纳曾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如下的评述: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
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
正因为那些在遗传方面、历史方面、社会方面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
……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所谓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不是无法从逻辑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极其抽象、极其笼统,无足轻重。
……(所以)后者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人们称之为翻译的,只是一种近似物,是一种粗糙的复制品,如果涉及的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渊源,译作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而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能简单地归为“是”或“否”的极端,而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两个概念:语言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翻译活动出现和存在的前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共同性、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而且,语言交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深入和拓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文化间的可译性,这一点已经由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与此同时,由于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文化差异,这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另一个特征,即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
意大利语中有—句俗言:“翻译即背叛”,就揭示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既矛盾又相关的特殊关系。
我们认为,语际间必然存在可译性,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
不过,不可译之处是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加以变通,从而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的。
翻译活动中的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linguistic 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浅谈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作者:李宁宁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12期摘要:风格是一个经常用的词,风格是否可翻译,这是翻译者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本人认为风格不管是存在于原著译品或者译者本身,风格都可以有一部分可以翻译出来。
至于翻译到何种程度,这就要取决于翻译者对原著风格的感悟与理解以及翻译过程中对神韵的把握。
关键词:翻译;风格;问题一、前言有的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具有可翻译性,而有些人持否定态度,其认为文艺作品的风格不能够翻译,只是很难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把风格翻译出来,就等于没有翻译。
这两种观点谁是谁非,也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是大多数翻译家都会倾向于后者---可翻译。
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风格是否可以翻译在争辩,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艺术工作者对翻译风格的概念在认知上存在着差异性。
下面我们将从翻译风格的概念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
二、翻译与风格翻译指的是这样一种作品的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风格一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的定义却少之又少。
英法两家,就在其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学。
用风格学的观点来解释风格一词,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特色,凝聚了不同作家的文学修养、思想内涵以及对生活的认知观念。
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品的风格的翻译应该是必须的,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既要保持原著的内容,又要保持原著的风格。
那到底什么是风格呢?风格的内容又是怎样?我认为风格的具体内容不外乎下面四点。
第一、题材。
第二、用字。
第三、表达。
第四、色彩。
题材:有正面题材,有反面题材;用字:有简单得,有难理解的;表达:有繁琐的,有简洁的;色彩:有浅的,有淡的。
这是内容的要素。
此外还有内容的标准,我们经过查阅《文学批评原理》,该书作者的观点认为风格既应该具备雄伟的气势,又应该具备优美的姿态。
然而法国博物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如同一个人,这些作品的风格和合作者的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翻译风格的一些认识作者:刘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摘要:怎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翻译作品再现原作品的语言魅力?传统意义上的文艺风格论中印象性术语较多,对于翻译实际的指导作用不大。
只有对原作品语言的形式结构做出充分合理的分析和鉴别,并与翻译语言进行对应与选择,找出最适合、最接近原作意义的表达进行转换,将风格转换的可行性才比较大。
尽管如此,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自身素质和文化积淀会影响到原作品的认知乃至翻译作品本身。
而翻译人员的外语水平和翻译语言的语言水平和积累,直接影响翻译作品的质量。
翻译人员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历史与原作者的差距导致信息接收不平等。
对于大多数作品来说可以通过模仿来传译原文的风格,用风格形式标记体系的分析和转换来完成对应式的换码。
以此为基础,可以完成风格转换的高层次即重建式换码或者淡化式换码。
关键词:翻译风格;可译性;等值;再创作作者简介:刘曼,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女,籍贯:安徽合肥人,职称:助教,学位:高校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名称:滁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2一、关于翻译风格的可译性的讨论一位教授过我的老师曾经说过:翻译作品如同嚼过的饭菜。
这句话虽然倒人胃口,但也不失道理。
怎样在实际翻译中保持原作品的含义与风韵,是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怎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翻译作品再现原作品的语言魅力,如何实际操作”是我常常疑惑的地方。
究竟有没有一种理论或方法能在翻译实践中系统指导翻译人员更好的翻译作品?翻译作品是不是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作品?这个时候,翻译风格是否可译就成为翻译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在讨论翻译风格是否可译之前,第一步需要讨论翻译风格是否可以被认知,即风格的可知性。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文艺风格论主要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家语言特点及文采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以及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风格翻译论评述中国传统译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研究,古代译者以及现代学者们都认为风格在翻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他们认为,翻译者必须能够恰当地表达被译文本所表达的意思。
但是,如何恰当地表达所需要的风格翻译,也受到很多争议。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风格翻译论做一番评述。
首先,在中国传统译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乃是汉朝著名语言学家许慎的《许氏翻译经》。
本经中提出,“以形传神”,即翻译者应当以最合适的文体来进行翻译,以此来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
古代译者们不仅注意到原作的意义,还重视文本的格式。
他们认为,翻译者在翻译文件时,应当尊重原作的格式。
其次,古代译者将重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强调“以古为今”,不但要恰当地传达内容,还要考虑文本的艺术手法。
他们认为,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当尊重原作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文本中偶尔出现的诗句、比喻、成语等,这些都是文本表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许氏翻译经》中提到,在翻译中应当“以体护意”,这即提出,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当注重文体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
翻译者应当确保文本的表达恰当,以此来尊重原作的风格。
最后,在中国传统译论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乃是“形而上者,存在于物象之外”,即在翻译文本时,翻译者不仅要注重文本的内容,还要注重文本的意义和背景,特别是翻译一些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本时,应当表达出其背后的意义。
总的来说,我国传统译论中一直强调风格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仅要考虑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文本的文体、表达方式以及背景等。
它的精髓就在于以形传神,将原文的意义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特别是在翻译文本的关键部分,往往需要译者细致深入地考虑,以便准确地传达出原文表达的意思,从而真正做到“以形传神”。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译论中的风格翻译论是非常有价值的,它的核心理念是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强调文本的内容以及文体、表达方式等,同时尊重原作的风格。
因此,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当重视这些因素,以便确保文本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以形传神”。
论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
摘 要:风格是否可译,是翻译界多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风格的
定义出发,阐述风格的可译性,从幽默故事、诗歌与对联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
中选出优秀的例子来证明风格的可译性。
关键词:风格;定义;可译性
一、什么是风格
当代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
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
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
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
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
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
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
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
“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
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
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
惯,诸如“建安风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
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
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
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
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
“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
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
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
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
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
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
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 英国诗人兼文学批
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
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
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
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
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
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
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
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
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
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
与配合。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
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押韵等特殊结构决不可译。下面
本文将用一些实例来证明不可译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一)幽默故事的翻译
二战后,一艘装备精良的美国军舰趾高气扬地开进英国港口,船身上写着
“Second to None”。当它停靠在码头时,却发现旁边停泊着一艘残破的英国
小炮艇,船身上写着“None”。会英语的人一看一定会忍俊不禁。最先进的军
舰叫“Second to None”(举世无双)而破旧的小炮船却叫“None”(无名小
辈)。有人把“Second to None”译为“天下无敌”,把“None”译为“天
下”,虽然没有把“None”的字面意义译出来,但译文在整体上天然成趣,幽
默的启示义已揭示出来了。
(二)诗歌、对联的翻译
中国的古诗、对联,由于大量地运用双关、谐音与韵脚,并且要求每行字
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要完全明白诗文的意思也不容易,要
翻译,且要译出风格,那就难上加难了,然而也不是不可能。
钱歌川先生认为:“拆字为汉字特有的玩意,决不可能译。”并举了下面
一个例子: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何妨成奴。
在这副对联里,每句都有两组可以拆分的字,可谓十分难译。许渊冲先生
将其译为: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
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 maid.
许先生巧妙地运用英语的押头韵和相应的字形变化等手法,在视觉上、乃
至声音上再现了原诗的拆字妙处。
再看一个英文诗歌汉译的例子:
The days are in the yellow leaf,
The flowers and fruits of love are gone,
The worm, the canker, and the grief
Are mine alone.
这是拜伦《这一天我满三十六岁》一诗的第二节,杨德豫先生将其译为:
我的岁月似深秋的黄叶,
爱情的香花甜果已凋残;
只有蛀虫、病毒和灾孽,
是我的财产。
译文基本按照原诗的用词和形式。第一句以明喻替代原诗的暗喻,第二句
根据语意添加“香”、“甜”二字,第四句则用一个暗喻译原诗的直陈句;译
诗与原诗句式长短相当,形式相似,用韵也与原诗一致,因为abab式。原诗中
的一切形象,如黄叶、香花、甜果、蛀虫、病毒、灾孽,一件不漏,可谓较好
地保存了原诗的音、形、意三美,读来确有拜伦的韵味和风格。
(三)小说的翻译
小说的创作讲究整体性,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可能影响到整篇小说的风格
和布局,因此在小说的翻译中,对每一处微小的翻译都值得译者注意。
《飘》是描写美国内战时期的一部畅销小说,其中有大量美国南方黑人英
语的实例,下面是黑人姆妈的一段话:
‘So you needs a spang new pretty dress ter borry money wid. Dat
doan lissen jes' right ter me. An' you ain' sayin' whar de money ter
come frum. '
作为一种英语变体,黑人英语拥有屈折变化的特征,但汉语并非屈折变化
的语言,翻译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从语言层次讲,黑人英语通常有省略音
素的现象,如 /r/, /b/音等。还有音的轻化,如“de”实际是“the”这使黑
人英语听起来十分短促有力。
我们来对比这段文字的几种译文:
“那么你要新衣服是为了借钱用的了,这种事情俺倒不大听见过,而且你
又不肯说出向谁去借钱。”(傅东华译)
“这么说你为了借钱需要一件新的漂亮衣服,这道理我觉得不太对劲。再
说,你又不肯说出向谁去借钱”(陈良廷等译)
“原来你需要穿一件簇新的漂亮衣裳去借钱。可这种事俺觉得并不怎么对
头。你又不直说钱究竟从哪儿来的。”(戴侃等译)
陈译中用“崭新”、戴译中用“簇新”来译原文中的“ pretty”似乎用词
过于正式了,因为一个黑人姆妈是不会说出这样书面语味道较浓的话。从行为
的口气来讲,黑人姆妈说话非常短促有力,这是因为黑人英语的固有特征以及
她的特殊“历史地位”。——她曾服侍了爱伦和斯佳丽母女两代人。尽管如
此,读者还是可以听得出她仆人的口气。在上面三个译文中,陈译与戴译听上
去像是平等人之间的对话,傅译最为简洁,比较贴近原文的语气,也比较能译
出原文的风格。
上文作者从幽默故事的翻译、诗歌与对联的翻译和小说的翻译等几个方面
着手,选取了一些优秀的翻译的例子,尽管不够全面,但也充分说明了风格是
可译的。翻译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劳动,优秀的译作要求存在于文字修养本身以
外的修养,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可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杨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3]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刘重德.文学风格翻译问题商榷[J].中国翻译,1988,(02).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