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

数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张逸群

20101135020031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当前社会,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是,在实践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却收效甚微。探讨其中的缘由,除了社会物质条件与传统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影响之外,我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也对此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绝对的影响。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某些结论。因此,辩证地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才能使得素质教育更加普及。为此,笔者来到本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对其科长及科员进行了此方面的采访,并整理得到如下观点。

首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对立和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生产力的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相适应,我国的教育制度强调的是选拔。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及教师的精力大多数集中在升学问题上。在这种形式主导下,中小学教育始终把考试与升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构成了我们所要批判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过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把通过选拔性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最终目的。为适应升学考试的需要,随便拔高教学要求,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本质特征难以得到体现。

应试教育的另一特征反映在其教育对象和质量效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是静止的和僵化的,勿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用考试升学这唯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不顾学生是否具备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需求的基本素质,往往造成个体的不正常发展。在质量效益衡量评价问题上,实际中有升学率标准,结果是牺牲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换取了少数学生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导致教育与人才的浪费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之间良性循环难以形成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并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确定学生素质的内涵时,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并与社会发展具体要求结合起来考虑,显然的,素质教育更突出的是教育的发展功能。它认为中小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创造条件发展那些能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有效生存和发展的特征。中小学校要抓住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性特性,把中小学教育办成“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因而中小学及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应该放在为“才”而选“才”上,而应放在为造就人才准备社会所必需的人才素质上,在确定每一教育教学目标时,应充分重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素质教育本身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的,它强调教育应充分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把造就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真谛;它追求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但反对“平均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反映了它强调教育质量效益的整体性。

总之言之,“素质教育”自诞生,就以其鲜明的特征站在了“应试教育”的对立面,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认识到这一点,对实施

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在观念和立场上克服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徘徊。但是,如只看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一面,而忽视它们统一的一面,就会导致对素质教育理解抽象化而显得可望不可求,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全面而深入的实施。

其次,由于事物都有双面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它们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作为传递文化的教育无论从目的、内容,还是从方法、手段上都集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在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时,就应与它们所在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考虑。

应试教育的源流要追溯到科举制度,封建科举主导下的教育是极鲜明的应试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及评价手段始终与科举考试密切配合,重浮躁文辞,而少实学,对学校乃至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利。但是,自隋唐至清末,科举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这绝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就在于它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正是科举流露出的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的众多弊端,激起了进步学者们怀疑与抨击,招致其自身的毁灭。科举的废除表明了教育的一大进步,而这一进步正是社会进步产物。科举制度下读书为做官的遗风一直影响到解放前,那一段时期的教育虽有发展但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它始终未能脱离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

新中国在“文革”以后恢复高考,完全是当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考制度的恢复对解决人才匮乏和教育混乱状况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应试教育这一虽然没有写成理论但实际却很起作用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自身发展,且越来越难适应社会进步。

正因为如此,我国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逐步整合形成了“素质教育”这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立足于现实社会需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

纵观教育这一发展历程,可得结论:首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它们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其次,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也就无所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才获得其本质的规定。应试教育也是相对于素质教育才有了其特定的内涵。正如黑格尔所说:“矛盾双方的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如此。”所以,两种教育模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第三,矛盾斗争的结果,将是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素质教育的实践刚刚起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所谓对立面一般就是在自身内既包含有此方与其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包含着、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首先,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