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事会构建民主协商机制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13.30 KB
- 文档页数:3
总第573期 第10期 管理观察 Management ObServeF 20l5年4月 上句出版
高校理事会构建民主协商机制探析
于磊,杨扬,付凯元,曹艳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高校理事会作为实施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和科学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由参与办学的各
方面代表组成,支持学校发展的协商、咨询、监督和审议的机构,其协商民主的内容主要包括扩大决策
民主、保障重大决策前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和丰富社会参与办学方式、推动办学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其民
主协商的对象、内容具有社会性、多元性的特点。
关键词:理事会协商民主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
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高校理事
会是联系校内校外从事教育行业者和关心支持教育者的桥
梁,人员组成广泛而具有代表性,民主协商的内容具有多
元性和丰富性,在运用协商民主机制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有
优势。本文试图立足于协商民主的理论,集中对高校理事
会构建协商民主的内容、方法以及相关制度保障等进行探
索,以此推进高校理事会民主协商机制的实践。
1.协商民主的内涵
1.1协商民主的概念和发展
协商民主,是聚集或组织起来进行协商、辩论、商
量、审议等内容。其内涵为公民运用理性,公平、公正、
公开地参与政治,自由地表达观点和互相交流,以辩论
的形式意图寻求众人赞同的方法,为达到持续合作的目
的而形成共识。其基本特征为多元性、理性、程序性、
公共性、包容性、共识性。
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民主理论模式的兴起是在20
世纪90年代,并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新领域。在美国
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英国社会政治理论家吉登斯、德国
哲学家哈贝马斯等政治哲学家的推动下,协商民主获得
广泛承认,成为20世纪末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1.2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民主的真谛就是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家的事情大家好好商量,从而找
到全社会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在我国建立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的根本目的在于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识,在
对话交流中解决问题,团结和凝聚最广大的人民力量,
建设更为完善、丰富和充分的民主。
2.理事会在探索完善民主协商机制中的重
要意义
高校理事会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实
践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现代化治理,支持和监督大学改革
发展的重要载体,必将在完善高校民主管理、推进依法
治校进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及丰富国家协商民主
机制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完善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学校综合改革
理事会可以在协商民主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它的人
员组成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不但联系着大量以人才培
养为职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和管理者,而且涵盖了高校的
主管部门代表、地方政府代表、共建单位代表等方方面面,
群众基础深厚,咨询功能强大。在协商过程中,理事会
能够对学校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度调研,提炼成“社
情民意”,及时反映国家和地方重要需求,并转化为建
议或提案,提高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促进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增强
高校的自主权,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推动现代大
作者简介:于磊(1981-),男,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级工程师,职务:副主任 杨扬(1983一),男,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级工程师,职务:科长. 付凯元(1986一),男,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 曹艳荣(1980一),女,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
・
90 教育管理
学制度的建设;理事会在进行协商民主时不仅能维护广
大师生权益,而且能够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推动高等教
育的改革发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产权结构多元化,理事
会必须能够反映高校办学理念,也要反映其他权利主体
体现出来的权利要求,当然其对高校内部事务的影响是
局部的、有限的。
2.2丰富国家基层民主制度,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高校具有引导社会民主建设的重要作用,高校理事
会如能运用好协商民主机制,建立和丰富诸如理事会例
会制度、校园听证会、党委行政和理事会联席会议等一
系列协商民主制度,使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能
够更好地监督高校的管理,规范大学权力的运行,建立
完善的监督体制,并对办学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估评价和
认证,从而推动协商民主实践获得成功,健全和丰富国
家基层民主制度。此外,高校理事会在推动协商民主过
程中也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四大功能之
一,促进大学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一所大学的兴衰,
不再是学校自身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与民族振兴、
社会进步的内在关联性更为紧密牢固。
2.3充分发挥高校理事会的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能够有效推动理事会沟通上下、联系内外的“中
转站”作用。协商民主机制的健全和丰富,将有助于理
事会更好地发挥建言献策作用,将会在密切社会联系、
汇聚力量、增进团结、达成共识中起到更好的凝聚作用,
使学校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能够有机结合:二是能够有
效促进理事会更好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协商
民主机制将丰富民主管理的载体,对学校改进工作、转
变作风起到监督促进作用;三是促进理事会能够更好地
发挥化解各种矛盾的调节作用。协商民主的机制建立和
完善,能够有效减少各种内部矛盾和利益纠纷,提高理
事会化解矛盾的能力。
3.高校理事会进行民主协商的主要内容
3.1理事会参与内部事务协商
理事会与党委、行政之间的协商。理事会依照《普
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高校理事会与党委、行政的根本利益、大目标是一致的。
高校党委、行政要大力支持理事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
工作,实现工作上的密切沟通与相互支持,更好地推进
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高校理事会内部组织建设协商。《规程》明确理事
不得以参加理事会及相关活动,获得薪酬或其他物质利
益等,对避免权钱交易、滋生腐败大有裨益。理事会内 部事务与活动的开展,内部组织的运行与建设,都坚持“大
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原则,加强平等沟通与协商,
把工作做好,增强凝聚力。
3.2理事会参与校外事务协商
《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明确规定高
校充分发挥理事会的内容之一便是: “密切社会联系,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相关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高
校理事会可以尝试解决中学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难题,并
更好地引导中学教育。对学校向外筹资融资、优化资源
的计划和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进
行监督。评估办学质量,涉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
学特色等,给出科学的意见建议。
4.高校理事会构建民主协商机制的途径
4.1坚持和完善理事会制度
理事会是高校组织开展民主协商的重要途径。一是
完善议事规则,保障各方面代表能够就会议议题充分讨
论、自主发表意见,并以协商或者表决等方式形成共识;
二是试点探索,以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为“他山之石”
进行积极借鉴,逐步建立符合国情校情的理事会制度;
三是加强理事会自身建设。提升代表素质,把好代表“入
口关”,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四是探索建
立中国特色的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制度扩大社会合
作,发挥社会力量对大学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学科
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咨询、审议、监督职能。
4.2健全理事会提案制度
在提案工作中实现协商民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就提案本身来说,选题要切实可行。就办案过程
来说,理事会成员应全过程参与,及时沟通,提高群众
对提案办理与落实的满意度,要把提案落实结果的意见
和评价,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提案承办单位或个人。理事
会可建立表彰制度,以提高提案和办理提案的积极性。
4.3健全听证会制度
听证会制度是有效实现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之一,
是理事会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方式,是校园民主管理的
重要体现。重点要健全好听证会制度,通过协商明确听
证事项范围,参加人员选取的范围、条件和产生的程序,
听证会的召开程序,听证会意见的落实和反馈机制等,
确保听证会常态化和制度化。
4.4建立健全征询座谈制度
征询座谈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针对某一事项
进行座谈征询,比如在学校实施重大决策,推行重要方
案前,采取学校领导与理事民主对话的形式,通报说明
・91
教育管理
事项的进展情况,接受教职工的征询和建议;二是召开
座谈会,对学校领导干部和部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三
是以务虚会的方式,广泛听取师生和社会各界意见,做
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实现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的目的。
4.5建立联席会制度
可以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联席会议制度,比如可以
建立理事会与学校党委行政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也可
以建立理事会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
这样就有利于协商民主效果的实现。
4.6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高校理事会有责任推进校务公开的实施。在校务公
开工作中,理事会要与党政充分沟通,不断健全校务公
开的制度和程序,确立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丰富公开的
形式,保障公开内容的及时性、准确性,促使学校对于 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更加具体、全面和可操作。同时,
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包括校务公开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
校务公开运行机制、校务公开考核机制、校务公开监督
机制,使校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既维护教职工民主权利,
又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当然,理事会也必须实施自身运
行情况的信息主动公开,并受到学校党政、全体教职员
工和社会力量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解析.中国政协理论
研究.2009(1).
[2】许慧清.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中国高教研究,
2013(1).
(上接第89页)
育者还需要联系到教育对象的家乡不同的差异,国情在
不同的区域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果能够给受教育
者机会,让他们搜集和调研自己故乡的具体情况,分析
自己故乡和祖国整体情况特点之间的共性,查找自己故
乡不同于其他地方不同于整体的个性,在这种搜集调研
活动中,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又因为与自己
的相关程度如此之高,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兴趣,产生感情,
继而能够接受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信息。
3.结束语
由于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性质,思政政
治心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和平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
思政心理学科的探索还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努
力挖掘。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学原理
-92・ 尚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广大工作者进一步的
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1【美】本杰明,莱希.心理学导论(原始第9版)【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69.
[2]2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卟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13.
【3】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
点思考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1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理机制研究 理
论探讨,2014.
[5】赖荣珍.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可接受性的思考U].探索,
2004(5). [6】蓝维等.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