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野下我国和谐族际关系的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282.46 KB
- 文档页数:3
族
协商民主视野下我国和谐族际关系的构建
孙存良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I)
摘要:如何实现族际和谐是当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对和谐的族际关系。但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影响族际和谐的因素不可能在短
期内消除。构建和谐的族际关系,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晚近西方兴起的以解决多元社会矛盾和冲突的
协商民主理论为我国构建和谐族际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协商民主所强调的平等协商、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等原
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族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协商民主;族际和谐;民族平等;沟通交流:互助合作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0)05—0016—03
一、引言
如何实现族际和谐是当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 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 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相对和谐的族际关
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族际
关系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族际关系。但民族问题相当复杂,
一些影响族际和谐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术齐“7・
5”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
性。因此,构建和谐族际关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 非常紧迫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
发展和国家繁荣。而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为
我国构建和谐族际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协商民主与民族问题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指多元 社会共同体中的公民通过对公共问题进行平等交
流、理性讨论,以达致共识,从而赋予决策合法性
的一种治理形式。作为一种新兴民主模式,协商民
主是对聚合民主模式(Aggregative Democracy)的
修正和超越。聚合民主假定每个人的偏好是固定 的,在公共事务巾,强渊通过公民投票、按照“多数
决定”原则解决社会分歧、制定公共决策。这种以
投票为中心的聚合民主模式受到协商民主论者的 强烈批判。协商民主论者指出,民主不是一个竞争
过程,而是一个公共论坛I 。不能把民主简单理解 为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聚合民主只是从数量上
进行选择.而不是从质量』-进行择优。协商民主强 调.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到公共决策巾,通过自由而
平等的对话、讨论、沟通、交流,每个人的观点和理 由得到充分表达,并在作决策时得到认真考虑,这
样的决策才具有合法性,因为这不仅能够反映政 治 平等主体多数的意愿,而且还是基于集体理
性反思的结果。 协商民主强调通过平等协商、沟通交流、互助
合作,而不是对人们偏好简单相加的少数服从多 数原则,这对构建和谐族际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
义。在多民族国家和社会巾,如果对问题的解决只
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么多民族国家的少 数族群的观点和利益就很难得到表达和尊重,即
使他们出于理性和公共利益的考量。这样.长期以
来必然造成民族矛盾和社会冲突。从而导致地区
主义和少数族群的分离倾向 而协商民主“能够有 效回应不同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
些核心问题,尤其强调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 话语的相互理解、识别所有政治意愿,并且支持那 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
策”[21。所以,协商民主被认为是解决民族矛盾和冲
突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国的北爱尔 兰、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等存在严重民族问题的地 所做的一些协商民主实验.表明协商民主能够
促进不同族群之问的相互理解,并能扩大共识,因
而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三、民族平等是族际和谐的基础
人人平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协商民主
的基本要求。民族平等是人人平等的自然延伸。也
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在我国,民族平等,就是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
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
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各民族不仅在政 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
有领域平等;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
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31。
(一)只有坚持民族平等,才能有效地维护社
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是构建和谐族际关系的基本条件。在历史和现实 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 数族群进行剥削和压迫,结果导致极端民族主义
收稿日期:2010-06—25 作者简介:孙存良(1978一),男,山东菏泽人,政治学博士,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国政治研究。 sjJ町r
oo∞ o和恐怖主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铲除民族压迫,
坚持民族平等,也就消除了极端民族势力的社会
土壤,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坚持民族平等,才能有效地保持各民族
之间的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和 源泉.是和谐族际关系的重要标志。民族团结必须
以民族平等为基础。只有各民族平等相处,才能保
持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民族团结。
(三)坚持民族平等,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和谐族际关系的应有之
义。坚持民族平等,能够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
同.也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发
展进步、社会繁荣的重要动力。国家的繁荣昌盛也
必将促进各民族利益的实现.最终达到各民族的
发展繁荣 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实现各民
族的完全平等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必须制定一 系列制度措施,促进民族平等。
(一)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保障各民族一律 平等。民族平等,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
地方民族主义。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
压迫。这就意味着任何人,不管是什么民族,在法
律适用上一律平等,决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
的特权,对于任何违法行为和任何人犯罪都必须
依法予以追究。
(二)要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各民族事实 上的平等。虽然法律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但由于
历史和现实各种原因,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造 成了少数民族在各项权益享受上的事实不平等。 同时,我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在政治参与、政治决
策中占主导,少数民族的利益和意见容易受到忽
视。这也要求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
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确保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
原则得到真正实施。 (三)要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保证各民族生
活中的平等。民族差异是多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民 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民
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 生活方式等,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
要标志。民族平等意味着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 文化传统;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
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四、沟通交流是族际和谐的保证 协商民主认为,在多元社会中,把不同观点和
意见纳入到协商讨论中是公共政策获取合法性的
重要来源,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增进互信。加深 理解,扩大共识的重要途径。民族差异是多民族国
家的重要特征,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实现 族际和谐的重要保证。
民族隔阂必然导致民族误解、猜疑和敌视,进 而导致民族矛盾、对立和冲突,而民族之间的沟通
交流是化解民族矛盾和冲突、实现族际和谐的重
要保证。 (一)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尊
重 尊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
惯和生活方式是族际和谐的前提。民族风俗习惯 和生活方式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密
切相连.各民族往往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的风 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看作是对待本民族的态度。在
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沟通交流,一些人对其他民
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往
往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同其他民族交
流。甚至认为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属 于封建落后和愚昧无知,结果在民族交往中有意
无意伤害了其他民族的感情。只有加强沟通交流,
对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
了充分理解,才能在民族交往中相互尊重、避免误 解、消除歧视,以便减少民族冲突、促进族际和谐。
(二)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社会整合。社会整
合是社会不同部分和要素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过程。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随着人口流动
的加速,这种民族杂居会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
下,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整合显得越来越重要。
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民主协商和意见交 换,是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每个人、每
个民族提出的观点想要得到别人接受.必须考虑公 共利益的取向.另一方面人民之间、民族之间通过
立场互换、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同民族的利益也 就能够得到尊重,结果必然促进社会整合。 (三)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国家
-/.)L同。多民族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由于长期的民族隔阂而缺乏对少数民族感情
和利益的理解和尊重。加强沟通交流,各民族联系
越来越紧密,这不但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信任, 而且能够让各民族在交往中体会到多民族国家的
优势,从而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
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差异.
是造成民族问题、影响族际和谐的重要障碍。只有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消除民族
隔阂和冲突,逐步实现族际和谐。 (一)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民族
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文化交流是消除民族猜疑 和冲突,加深各民族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这就要
通过举办民族图片展、学术研讨会、民族运动会、
歌咏比赛,以及各种参观访问等形式加强交流。
(二)改革户籍制度,提高人口自由流动程度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户籍制度,影响了各民族
的自由流动,限制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要逐步改革
户籍制度,加大人们自由迁移程度,扩大民族大杂 01o
游 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