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叶中《宪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违宪审查制度【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636.25 KB
- 文档页数:42
1.判断题:和成文宪法相比,不成文宪法不存在内容和体系的安排问题,即“宪法结构”是专属于成文宪法的一个概念。
正确错误2.问答题:我国宪法对宪法监督问题是怎样规定的?谈谈你对这一规定的看法。
3.判断题:我国宪法的修正案草案一般是由全国人大主席团以全国人大公告的形式公布。
正确错误4.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 国家。
A. 现代化B. 法制C. 法治D. 有法可依5.判断题:制宪权主体,即宪法的制定机关。
正确错误6.判断题:无论是普通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可能存在宪法判例。
正确错误7.判断题:宪法惯例可以成为宪法的正式内容,也可以成为一国违宪审查的依据。
正确错误8.单选题:现行宪法规定,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 )A.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D. 全国人大常委会9.单选题: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A. 1777年的《邦联条例》B. 1787年的《美国宪法》C. 1689年的《权利法案》D.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0.单选题:下列哪一选项是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分类标准?A. 宪法文件的有无B. 制定主体的特定性C. 宪法典的有无D. 制定程序的严格与否11.判断题:1889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民定宪法。
正确错误12.判断题:宪法解释是违宪审查的必经环节。
正确错误13.判断题: 1. 原始意义上的宪法与国家同时产生。
正确错误14.问答题:简述我国宪法的结构。
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15.单选题:世界上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俄国D. 法国16.单选题:“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的论断是由下列哪一部宪法文件予以明文规定的?A. 1918年的苏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B. 1688年的英国《权利法案》C. 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D. 1776年的北美《独立宣言》17.判断题:目前,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宪法的监督、实施与解释3.1 复习笔记一、宪法监督与实施1.宪法监督的含义(1)宪法必须有专门的机构保障实施——现代宪政制度的条件宪法的实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得以实现:①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自觉地遵守与执行宪法;②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特定个人违反宪法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而产生的纠纷,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以便在出现违反宪法的行为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与纠正,保证宪法确立的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法的体制下,能够得以实现和顺利进行。
(2)宪法监督的概念宪法监督主要是指审查国家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与受理公民对国家权力违宪的控告。
在中国,前者主要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特定国家机关制定的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规章、决定和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给以纠正和撤销等法律制裁;后者主要是指法院对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个人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法律纠纷,通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程序,寻求宪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裁判。
2.宪法监督的范围(1)审查国家立法行为的合宪性这是指宪法监督机构对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有关内容,以及根据被质疑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而作出的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行为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与宪法相抵触,并对被确认为违反宪法的原则、精神与内容的审查对象,由违宪审查机关宣告其无效,从而不发生法律效力。
(2)审查国家具体行为的合宪性这是指宪法监督机构对国家机关在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侵犯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包括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受国家委托的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侵犯个人宪法基本权利的行为,以及选举国家机关组成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并对被确认是违反了宪法的原则、精神与内容的审查对象,由违宪审查机关宣告其无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制度。
(3)审查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这是指宪法监督机构裁决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以及裁决联邦国家中的联邦政府与各州地方政府,单一制国家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自治机构之间管辖权限的冲突,并确认各机构权力的合宪性而作出最终裁决的制度。
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关于公民出生国籍的确定,我国采用的原则是()。
A.血统主义原则B.出生地主义原则C.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D.以出生地主义为主、血统主义为辅的原则【答案】C【解析】《国籍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国籍,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这两条规定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
第六条规定,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本条规定确立了出生地主义原则。
可见,我国采取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2.1997年10月我国政府签署的国际人权公约是()。
A.《世界人权宣言》B.《联合国宪章》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D.《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答案】C【解析】在1997年10月,中国政府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10月,中国政府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其中,《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已于2001年2月28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批准。
3.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是()。
A.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B.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C.国际儿童权利公约D.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答案】A【解析】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批准加入的国际公约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还未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4.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政治权利的是()。
A.平等权B.人格尊严C.言论自由D.受教育权【答案】C【解析】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监督权。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一、名词解释政治文化(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对外经贸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这些心理层面的内容聚集、凝结,形成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情感、认识和评价。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三个基本成分,它具有阶级性、结构性、相对稳定性和自主性等四个特征。
二、简答题1.简析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
答: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主要是一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
政治文化的双重特性使得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呈现出了“两重性”的特征:一方面,政治文化外化于政治制度之外,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内化于政治制度之中,构成了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
(1)政治制度外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环境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与文化系统无时不刻在发生关系,作为政治制度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主要通过提供“合法性”的方式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合法性是指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某个社区或社会范围内,政府、政权、政治统治如何依靠价值观念或与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规范有效运行。
②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由此可见,政治合法性纯属一个价值问题,它绝非来源于法律或命令的强制规定,而是直接源自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何为正当或正确”所持的观念和判断。
(2)政治制度内在的政治文化:制度精神①内化于政治体系中的政治文化,在内容上依然是由政治体系中每一个个体成员的政治取向构成的,只是由于个体“对于政治对象的取向模式在该国家成员中的特定分布”不同,而在外在形式上凝结为各种特定的类型。
第三编 法的起源与发展第十三章 法的历史1.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答:法起源的一般规律主要有:(1)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法的起源是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的变革,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氏族组织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要,原始禁忌和习惯无力驾驭、控制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结果。
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这就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2)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①国家和法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地、同步地进化而产生的。
在国家逐步产生的同时,原始习惯开始转变为对每个氏族成员都有约束力的、并且具有特殊强制力的习惯法。
这种由习惯到习惯法的转变是质的飞跃,标志着法的产生。
习惯法是法律化了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推进,法律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习惯法又发展为国家的广泛立法,出现了更为完善的法律形式——成文法。
③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对人们行为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是由自发形成的规范到自觉制定或认可的规范的过程。
(3)法的起源过程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2.思考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答: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在于:(1)产生方式不同原始习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经由特殊的权力机关,而是人们在共同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从必然的和无数偶然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中,逐渐地、自然而然地自发形成,并世代相传和演变下来的。
法律是由国家有意识地制定或认可的,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并出于维护和发展这种利益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对原始习惯加以选择、确认或自觉创制的。
(2)体现本质不同原始社会习惯体现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反映人们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平等关系。
1宪法与法理类1、[判断]违反道德的事情可能并不是违反法律的,但是违反法律的事情一定是违反道德的()答案:A A正确B错误2、[判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答案:A A正确B错误3、[判断]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答案:A A正确B错误4、[判断]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答案:A A正确B错误5、[判断]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答案:A A正确B错误6、[判断]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监察委员会主任、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答案:A A正确B错误7、[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答案:A A正确B错误8、[判断]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因此要经常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答案:B A正确B错误9、[判断]宪法首先规定国家权力的归属,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答案:A A正确2B错误10、[判断]宪法是以尊重个人为原则与以此为基础的人权体系()答案:A A正确B错误11、[判断]宪法上的基本权利条款的落实主要依靠自身的规定和运行()答案:B A正确B错误12、[判断]宪法为国家立法提供统一的规范引导和价值基础()答案:A A正确B错误13、[判断]宪法规定,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A A正确B错误14、[判断]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特点()答案:A A正确B错误15、[判断]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答案:A A正确B错误16、[判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答案:B A正确B错误17、[判断]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公民()答案:B A正确B错误18、[判断]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于宪法的正当性()答案:A A正确B错误19、[判断]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法院负责()答案:B A正确B错误20、[判断]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答案:AA正确B错误21、[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答案:A A正确B错误22、[判断]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答案:A A正确B错误23、[判断]法律规定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答案:A A正确B错误24、[判断]外国青少年在中国不需要遵守中国的法律()答案:B A正确B错误25、[判断]法律是公平公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 A正确B错误26、[判断]法律和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也不例外()答案:A A正确B错误27、[判断]我国人大代表一届任期为4年()答案:B A正确B错误28、[单选]法律规范属于()答案:B A技术规范B社会规范C道德规范D团体规范29、[单选]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的选项()是正确的答案:AA对XX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与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30、[单选]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情况是()答案:DA法律权利B法律义务C法律后果D法律事实31、[单选]从XX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XX的关键因素是()答案:A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XX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作出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32、[单选]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是正确的答案:B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33、[单选]20XX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消防法》进行了修订,20XX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对实施《消防法》做出了具体规定。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中国宪法学》(硕士类)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根据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下列关于宪法本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B.宪法是全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C.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D.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答案】B【解析】宪法的本质属性是:①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②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③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这一规定体现的宪法基本原则是()。
A.法治B.权力制约C.人民主权D.人权保障【答案】C【解析】宪法的原则主要包括:①人民主权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基本人权原则,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③法治原则,即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权力制衡原则,即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国家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
3.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
A.确认社会各阶级的政治地位B.使民主制度法律化C.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D.集中体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答案】C【解析】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历史角度看,宪法是确认权利和自由的成果;②从宪法的基本内容看,宪法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其中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综述公共管理学院2011200553 孙连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原始及根本功能就是限制政府权力,赋予并保证公民权利。
因此,加强宪法监督对审查政府行为的合宪性,保障公民权利基本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逐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已显得刻不容缓。
一、宪法监督的含义及意义既然提到宪法监督,首先要解释一下其含义,“宪法监督是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方式进行合宪审查,取缔违宪事件,追究违宪责任,从而保证宪法实施的一种宪法制度。
”①同时,宪法监督是当代宪法与宪政制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发展与完善本身也是社会主义的完善,对于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直接意义。
我国宪法监督既是宪法适用的一种形式,又是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宪法监督不仅直接实现宪法,而且还为宪法的有效遵守和以其他方式适用宪法提供了保障。
宪法及其实施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宪法监督无疑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制度比拼的领域。
新时期,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初步发展,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54年宪法规定为代表。
根据1954年宪法,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以及“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
虽然1954年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但却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法律解释权,此处“解释法律”权应理解为立法解释。
第二个阶段以1978年宪法规定为代表,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以及“改变或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
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权利中,我国现行宪法有明确规定的是()。
[2015年真题]A.沉默权B.罢工自由C.营业自由D.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答案】D【解析】我国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取得赔偿权,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特定主体的权利,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没有规定沉默权、罢工自由和营业自由权利。
《宪法》第125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2.下列关于我国公民选举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真题]A.甲因患有精神病而丧失选举权B.乙被拘留,因无人身自由而不享有选举权C.丙不识字,因无法填写选票而不享有选举权D.丁因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而丧失选举权【答案】D【解析】《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所以,丁因被判处死缓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不享有选举权。
3.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
[2014年真题]A.政治权利B.人身自由C.文化权利D.平等权【答案】B【解析】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下列选项中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是()。
[2010年真题]A.公民甲因精神病发作而未被选委会列入选民名单B.某报报道了副市长乙嫖娼而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的新闻C.公安机关就某刑事案件要求电信部门提供公民丙的通信记录D.某高校毕业生丁因身高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的招聘要求未被录用【答案】D【解析】《选举法》第26条第2款规定,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十八章刑罚执行制度一、概念题1.减刑(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武大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减刑作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项独立的刑罚执行制度,与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改判、减轻处罚、死缓中的减刑、假释、特赦等相关制度,虽有一定的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2.假释(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研;上交2009年研;人大2008年研;西北政法2006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4年研)答: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在假释考验期内若不出现法定的情形,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的制度。
假释制度对于鼓励犯罪分子加速改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刑罚的目的,具有积极的作用。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二、简答题1.简述刑罚执行制度。
(西安交大2006年研)答:刑罚执行制度主要包括减刑制度和假释制度。
(1)减刑制度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①减刑的条件a.对象条件减刑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b.实质条件第一,可以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
第二,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
c.限度条件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典第50条第2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中国宪法学》(硕士类)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特指根本法B.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泛指典章法度,是“法律的法律”C.古代意义上的“宪法”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没有本质区别D.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不仅是法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答案】D【解析】A项,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通常泛指典章、法度,而不是特指根本法;B项,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指的是“法律的法律”,不再泛指典章和法度;C项,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的宪法概念和理论,即古代意义上的宪法和近代意义的宪法存在着根本的本质区别;D项,近代的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核心,是法律体系的核心。
2.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和大宪章。
3.决定宪法居于根本法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在内容上,它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B.在形式上,它有着逻辑严密的宪法典结构C.在效力上,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法律D.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它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答案】B【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根本法地位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宪法涉及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②宪法效力的最高性。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制定依据和基础;③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只有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修改宪法的程序也比普通法律严格。
第十二章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下)一、概念题1.六法全书(人大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6年研;辽宁大学2004年研)答:《六法全书》是指国民党政府六种法律的汇编,也是其成文法的总称,它构成了国民党政府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国民党法学家习惯上将国民党的法规分成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有的分成宪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六类,仿照日本等国,将其汇编在一起,称为《六法全书》,又称《六法大全》。
2.《训政纲领》答:《训政纲领》于1928年出台,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性文件。
该纲领全文共六条,要点有三:①关于“政权”的行使,规定在训政时期不成立全国国民大会,全国国民大会的职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
②关于“治权”,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
③关于“政权”与“治权”的关系,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3.“五五宪草”答:“五五宪草”是国民党政府起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其公布于1936年5月5日而得名。
这部宪法草案是国民党中央在1932年12月开始的筹备宪政活动的具体成果,它虽然标榜要实施“宪政”,却与“训政”时期实施的约法并无多大的差别。
“五五宪草”的主要特点是党、国一体,总统集权,实际上是为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制造宪法根据。
所以,这部宪法草案公布后,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最终也因时局的变化而胎死腹中,未能成为正式生效的宪法文件。
4.中华民国宪法(1946)答:《中华民国宪法》(1946)是旧中国政权制定和颁布实施的最后一部宪法,它经1946年12月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实施。
该宪法以“五五宪草”为基础,以“全民政治”、“主权在民”、“保障民权”、“地方自治”以及“民生主义”等口号为幌子,规定了以蒋介石个人独裁为实质内容的总统集权制,因此又被称为“蒋记宪法”。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概念题1.张杜律答:“张杜律”是曹魏时期《晋律》的又一称谓。
曹魏末年,晋王司马昭即命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人以汉、魏律为基础,修定律令。
历时四年,至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史称《晋律》或《泰始律》。
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诏班天下”,与律文同具法律效力,故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又称《晋律》为“张杜律”。
这一形式成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律疏并行的先河。
《晋律》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字。
《晋律》为东晋、宋、齐沿用,至南朝梁武帝改律共承用达二百三十五年,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久的一部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促进了封建法律和律学的发展。
2.《北齐律》(青岛大学2011年研)答:《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部重要法典。
公元550年,东魏权臣高洋自立为帝,改东魏为北齐。
初沿用《麟趾格》,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在封述等人主持下,以《北魏律》为蓝本,校正古今,锐意创新,省并篇名,务存清约,编定成《北齐律》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
在体例上,《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率其余ll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北齐律》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
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
近人程树德说:“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
”3.九品中正制答: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文帝黄初元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
规定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
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
导论一、概念题中国法制史答: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①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
②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即中国法制史学。
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
二、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答: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具体阐述如下:(1)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研究所及应该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2)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活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一些非经国家机关正式制定,而在司法实践中起规范与调节作用的习惯、判例,以及调节家族内部关系、乡里关系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特殊形式的社会规范。
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等。
③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
④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
⑤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三、论述题试述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答: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状况包括以下内容:(1)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从整体上看,在清末沈家本以前,法制史的研究作为传统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几千年中伴随着古代法制的发展而不断积累,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其功绩和作用十分明显。
但是,作为一种非学科性的研究,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崇尚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2024宪法应知应会学问测试100题(附答案)部门姓名分数一.单选题1.国家的()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基本任务B.根本任务C.特殊任务D.权利和义务2.宪法规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漂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
A.大国B.强国C.国家D.中国3.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气、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需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A.宪法和法律B.党章C.章程D.法规4.在宪法中增设国家机构监察委员会是在()。
A.1988年宪法修正案B.1994年宪法修正案C.1999年宪法修正案D.2024年宪法修正案5.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
A.相互协作、相互制约B.相互协作C.相互制约D.相互制衡6.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A.最根本B.最基本C.最重要D.最本质7.()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增加了“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规定。
A.1999B.2024C.1988D.19938.我国宪法除序言外,有()条。
A.一百四十三B.一百三十八C.一百三十九D.一百四十二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每届任期相同。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中心军委主席D.国务院总理、副总理10.中国()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
A.革命、改革、建设B.建设、改革、革命C.革命、建设、改革D.改革、建设、革命11.我国宪法规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主义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2.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
1/42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第二十二章违宪审查制度
一、概念题1.违宪审查(中山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武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违宪审查与合宪性审查(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答: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它是宪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政秩序。违宪审查具有以下特征:①违宪审查主体是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②违宪审查有特定的审查范围;③违宪审查程序多样化;④违宪审查方式有别于一般司法案件的审判。
2.司法审查制(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中南财大2005年研)答:司法审查又称“违宪审查”,是指国家通过司法程序来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是否违反宪法的一种基本制度。在实行司法审查的国家中,司法审查既包括对违宪的审查也包括对违法的审查,美国就是实行这种模式的典型。司法审查是违宪审查的一种模式。
3.事先审查(中南财大2010年研)答: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是指在法律生效之前就对其合宪性予以审查的一类宪法审查方法。从立法的准备阶段到规范性法律文件颁布,司法机关都应到场参加,提出建议和意见,纠正违法的立法行为。立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在司法机关监督审查的视线内。事先审查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不正当立法的出台,避免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同时又维护了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2/4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
4.违宪责任(安徽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违宪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责任,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言论或行为违背宪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内容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宪责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政治上的、领导上的责任。如一国的总统因违宪被弹劾等等。违宪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违宪责任的承担主体虽然具有多重性,但主要是国家立法机关。②违宪责任是基于宪法关系而发生的,即在宪政实践中,因宪法关系主体违宪而引起。③违宪责任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④违宪责任既具有法律性质又具有政治性质。⑤违宪责任的承担方式也不同于其他法律责任。
5.具体权利与抽象权利(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研)答:具体权利是指当受到侵害后可以诉诸特定的违宪审查机关予以保护和救济,请求发动法律强制机制的那些基本权利,大部分的自由权均属于具体权利;抽象权利是指受到侵害后不能直接诉诸特定的违宪审查机关保护,而须有待于立法具体化才能在普通法律层面上得到司法救济的那些基本权利,各种社会权利大多属于抽象权利。
6.宪法侵害与宪法停止(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宪法侵害是指明知违宪,但发布违背宪法的命令或采取违背宪法规范的措施,其本质上是一种违宪行为。宪法停止是指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暂时中止宪法规范中特定条款效力的情况,宪法停止分为合宪的宪法中止与违宪的宪法中止。
7.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研)3/4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相关试题:宪法诉讼(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
答: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在宪法监督中,有些国家由普通法院或特设法院通过诉讼的方式审查违宪案件,这种宪法监督方式称为宪法诉讼。
二、简答题1.简述立法机关违宪审查的作用。答:立法机关审查模式是宪法或宪法惯例所规定的立法机关负责审查、裁决违宪案件的一种违宪审查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模式被称为立法机关审查制,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制。这一模式的作用因为国家性质的不同而不同。(1)立法机关违宪审查的积极作用①这种审查模式可以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法律进行审查,可以保障法律整体的适用性。实行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的国家,其代表机关在该国的所有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的地位,虽然宪法没有规定对违宪的法律或者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适用何种措施,但受其地位所决定,应当说其可以采取任何措施,包括撤销或者改变违宪的法律或者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②审查对象的宽泛性,可以促进法律的统一性。在其他违宪审查体制下,违宪审查的对象主要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在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下,违宪审查的对象主要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而是法律以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当人民代表机关出现违宪行为时,只能由其自身进行纠正。根据人民代表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其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违宪行为,即使出现了违宪行为也是完全有能力自我纠正的,无须其他国家机关纠正。(2)立法机关违宪审查的消极作用4/4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①审查的理论依据不足。因为宪法是人民意志的真实和完全的反映,而立法机关只不过
是民意代表机关,充其量是人民的代表而已,代表的意志有可能和人民的意志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如果由代表自己来判断其意志是否违宪,在理论上可能说不通。②审查的有效性不足。这种模式的实质是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失去了违宪审查的真正意义,达不到违宪审查的效果。③审查的可能性不足。在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中,立法机关往往是最高权力机关,由于权力的集中,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而违宪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也造成了违宪审查的困难。
2.《立法法》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上海大学2004年研)答:《立法法》对宪法所确定的保障制度作了许多补充性规定,具体包括:①对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作出了较为清晰的划分,防止越权立法;②明确规定了以宪法为最高法的法律等级体系;③规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但是《立法法》想要真正的发挥以上几个方面对宪法的保障制度的作用,还需要内部与外部的条件。(1)自身条件立法法要发挥其作用应该首先完善其自身条件,主要指完善其对违宪审查制度的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立法法第88条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违背宪法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根据这一表述,全国人大撤销的对象是违背宪法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而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决定,却又将其与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法律放在同一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虽然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但是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常委5/4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批准决定赋予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效力,因此,全国人大认为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违宪,应当首先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决定,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失去法律效力,再撤销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对全国人大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监督程序的主要方面,没有作出规定,特别是对监督程序中的启动程序没有涉及,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2)外部条件①深化宪法立法适用、重点充实和完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具体说来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弥补某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立法缺失。其中主要是要制定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结社自由方面的公法,如新闻出版法、结社法等等。b.完善平等保护方面的立法。c.完善公民人身权、私有财产权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立法,解决好对征收、征用、城市房屋拆迁等公权力行为的法律规制问题。②尽快启动或激活宪法的监督机制宪法确定的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中心的宪法监督适用体制长期没能有效运作,是许多人放弃对这个宪定体制的期待,转而寻求通过“司法化”路径适用宪法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或原因。所以,若欲消除“宪法司法化”主张及其影响,就必须切实形成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适用机制,解决好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乃至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之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问题。③争取设立宪法监督专门机构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将它的局限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人大制度下的宪法监督专门机关的地位与在其他体制下会不尽相同。只要这个宪法监督机构不与全国人大平行,只要它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就没有理由说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不相容。④推进宪法、法律现有监督条款的具体化、程序化6/42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在宪法监督方面,我国存在着宪法和相关法律虽有规定,但监督主体和被监督对象模糊,
没有程序性规定可据以操作等问题。根据我国宪法,“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行为都应该是宪法监督的客体,“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应该是违宪审查的对象,但另一方面,宪法和法律对于出现违宪争议具体由什么机构管辖,如何提请审查,如何立案,如何审理,文书如何送达,由什么机构裁决,用什么形式裁决,裁决有何效力等等问题,均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⑤激活宪法解释机制宪法解释是与宪法监督密不可分的活动,甚至可以说宪法解释往往是宪法监督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解释宪法的职能,对宪法实施中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使宪法的规定更好地得到落实。
3.在宪法监督制度中,我国宪法规定了哪些违宪制裁措施?(北邮2007年研;中南财大2006年研)答:在宪法监督制度中,我国宪法规定的违宪制裁措施主要包括:(1)罢免。指对政府公共官员在其任职届满之前,由选民或原选举单位以选举方式撤免其职务的一种制裁措施。我国宪法第6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罢免责任适用对象主要是违宪失职、或有违民意、或失职腐败、或缺乏为官之德才的政府官员。(2)撤销。指违宪审查机关废除违宪的法律法规的一种措施。撤销这一违宪责任,一般由实行立法机关审查或专门机关审查模式的国家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