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的应用分析

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的应用分析

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的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眼科显微手术的应用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开展,使得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程度成为评价复明手术疗效的指标。因此如何客觀评估患眼的视功能状况及术后增视程度深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所关注。视觉电生理作为一种无创伤的客观检测手段,较少受屈光间质的影

响。可以帮助术前了解患者视网膜及视神经的功能状况以预测手术价值[1]。

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价白内障手术疗效,我科近几年来应用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拟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62例(73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43例(51只眼),并发性白内障11例(1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6例(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2例(3只眼);男32例(39只眼),女30例(34只眼);年龄最大83岁,最小8岁,平均62岁。

1.2 方法视觉电生理检查采用重庆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VETSⅢ型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检查暗适应视网膜电图(FERG)。按照国际电生理标准化要求,受检眼充分散瞳≥6 mm,暗适应30 min。记录电极为角膜接触镜电极,参考电极和地电极均为银盘状皮肤电极,分别位于前额正中及耳垂,各皮肤电极阻抗0.5以上者56眼占97%。另外2眼:1眼为先天性白内障所致弱视(眼底检查基本正常),1眼为术后形成后发障。

FERG中b波轻度异常者12眼,术后3个月以后矫正视力均在0.1至0.4之间。

FERG中b波明显异常或未引出波形者3眼,术后3个月以后矫正视力均在0.1以下。其中2眼为视神经萎缩,1眼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 讨论

暗适应视网膜电图在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1]。在ERG的临床应用的早期就已发现眼的屈光间质的混浊度对ERG的影响小,即使存在着非常致密的混浊状况,仍能记录到ERG的反应[2]。FERG主要为视网膜在受到光刺激后

所产生的综合性电反应,是客观检查视网膜功能的一种方法。FERG中b波表示视网膜双极细胞或Muller细胞功能。由于b波是视杆细胞兴奋后产生的电位变化,

并能以冲动的形成传向视神经,所以b波是临床ERG中观察的重要指标[1]。

分析本文结果:术前检测FERG中b波大致正常者,术后视功能均恢复理想;轻度异常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欠佳;明显异常或未引出波形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极差。说明

在屈光间质混浊情况下,ERG反应振幅与术后视力之间有密切关系。很多学者的

工作证实,ERG反应振幅越接近正常,术后视力恢复越好[1]。本文中FERG正

常者其中1例为弱视,术后视力恢复差。提示应将视诱发电位(VEP)与FERG结合分析以了解视神经的情况。并将其他各项临床检查联合应用、综合分析,才能客观地评估手术疗效。

虽然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白内障术前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能够了解视网膜功能情况,对于术后视功能的预测及FERG异常者选择是否植入人工晶体均有很大帮助。因此进行白内障术前视网膜电图(FERG)常规检查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王煊,郭守一.临床视电生理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1:77:45.

[2] 吴乐正,吴德正.视网膜电图学.科学出版社,1989:189.

视电生理

眼科视觉电生理检查介绍 视觉电生理是应用电生理仪器,测定视网膜被光照射或图像刺激时,在视觉系统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眼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及视觉诱发电位(VEP)三大部分。视网膜电图可分为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和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FERG又有暗视ERG、明视ERG、闪烁ERG、OPS等。视觉诱发电位(VEP)又可分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 一、检查前准备: 1、心理准备:检查前向患者热情、耐心地解释检查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以取得受检者的信任,消除受检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2、眼部准备:除VEP外,ERG、OPS检查需散瞳,检查前30分钟用托吡卡胺充分扩瞳,至少20分钟,其目的主要是使视网膜视杆细胞达到最大反应期,以利全视网膜受到光照刺激。 3、皮肤准备:放置皮肤电极前需用清洁剂(75%乙醇)清洁电极区域皮肤的汗液、油脂、污物及皮肤碎屑等(患者做检查前最好先洗头),保证皮肤清洁,干燥、无污物,以免皮肤不洁致其皮肤电阻过大,影响检测结果。 二、检查要求: 1、体位要求:通常受检者检测时取端坐位,下颌自然放于支架上,支架高度以受检者舒适为宜,以保持受检者头颈部肌肉松弛。 2、固视要求:行VEP、ERG、OPs检查时,嘱受检者保持眼球注视刺激球内固视点若视力太差,无法看清固视点,可令其眼睁大,直视前方保持固视状态。屈光不正者检测前配戴矫正镜片,但需注意受检时避免镜片偏斜,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如流泪、频繁瞬目、视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者,对检查结果均有影响。 三、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 VEP(视诱发电位):主要检查视神经传导功能,主要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觉中枢的传导功能。引起视诱发电位异常的主要病症: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毒性视神经病变、视路占位性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老年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等病例。临床上视路病变、黄斑病变等VEP可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ERG(视网膜电流图):主要检查视网膜功能,主要反映视网膜感光细胞到双极细胞及无长突细胞的功能。引起视网膜电流图异常的主要病症: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视锥细胞营养不良、进行性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老年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黄斑裂孔、白内障、玻璃体疾病、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等病例。 OPS(视网膜震荡电位图):主要检查视网膜血管机能。引起视网膜震荡电位图异常的主要病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震荡等。 眼电图检查(EOG)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复合体的功能。临床上视网膜色素变性、维生素缺乏、全色盲、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色素上皮、感受器组织受损害,EOG可出现异常。

临床眼电图(EOG):临床报告的解读

临床眼电图(EOG):临床报告的解读 临床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 EOG),是一种在暗适应和明适应条件下,记录外层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功能状态的电生理检测方法,它检测的是眼的静息电位变化。 ⭕️眼的静息电位变化检测,临床上主要有2种方法:EOG和FO。 1. EOG利用RPE对照明变化出现应答反应的特性,评估外层视网膜和RPE的功能状态。EOG记录15分钟暗适应期和紧接下来的15分钟明适应期的电位变化。 2. 快振荡( Fast oscillation, FO )与EOG的检查不同,它是1分钟暗1分钟明。 因此,对于EOG和FO来说,静息电位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机制。 ⭕️EOG和FO的检测程序,应符合ISCEV标准。 眼电图(EOG) EOG检查开始后,首先是暗适应期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记录到静息电位逐渐下降,在大约10-15分钟时,电位下降到最低,叫暗谷( dark troug,DT)。 接下来便是明适应期检测,会看到电位逐渐升高,即“光升”。

产生光升的确切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它需要一个视杆细胞与RPE之间的正常界面。正常情况下,大约在明适应的7-12分钟时,光升达到最大值,这个电位值叫光峰(light peak,LP)。 EOG的全部记录过程结束后,计算机会自动分别给出左右眼的光峰值、暗谷值和光峰/暗谷比值。 ⭕️EOG是间接记录到的眼静息电位,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值,它可能随电极的位置或电极的电阻不同出现差异。因此,临床上的EOG分析,并不像其它视觉电生理检查,如ERG,测算b波的振幅和峰时的绝对值,而是分析暗适应阶段和明适应阶段所测得的电位比值,即著名的Arden比,现在,统一将Arden比这个术语表述为光峰/暗谷比值(light peak-to-dark trough ratio, LP:DT ratio)。 快振荡(FO) FO与EOG的极性相反,光照时静息电位降低,而在黑暗时静息电位却上升,在1分钟明、暗交替刺激下,形成正弦波形。 光照时(light),静息电位降低形成“光谷( light trough,LT)”。黑暗时(dark),静息电位升高形成“暗峰(dark peak,DP)”。 在FO的报告中,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双眼的FO值,如FO Min, FO Max, FO Ratio和FO Mean等。

儿童眼底病诊断与视觉电生理应用

儿童眼底病诊断与视觉电生理应用 阴正勤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重庆 视觉电生理技术 在儿童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中,常用的检查方法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 , 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国内目前在全视野ERG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全视野ERG临床应用不够: 有关视网膜电图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的文章有237篇(2004,10-2009,10) 其中有205篇是视网膜电图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章,包括全视野ERG、图形ERG、多焦ERG和局部视网膜电图(Focal ERG) 全视野ERG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文章只有51篇,占总数的1/4 2、全视野ERG检测的病种偏少: 51篇10多种病变。 全视野ERG能诊断和鉴别诊断涉及以下各类约近100种视网膜视神经病变: 1)弥漫性感光细胞营养不良;2)静止性视锥功能障碍;3)静止性夜盲;4)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5)脉络膜细胞营养不良;6)玻璃体视网膜营养不良;7)炎症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8)视网膜血管性病变;9)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10)维生素D和类视黄醇缺乏;11)视神经和神经节细胞病变;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 视网膜脱离;14)眼外伤;15)视网膜血管样条纹;16)其它综合征 全视野ERG是各类视网膜手术、药物治疗和临床研究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3、全视野ERG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 来自不同医院的研究者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实力较强的单位的科研人员,全视野ERG检测操作很正规,描述较详细。具体包括:1)基本技术准备;2)操作过程;3)结果的展示;4)统计方法。 某些地方基层医院的研究报告,存在很多不严谨和不规范的情况:如电极的安放位置,刺激光强度的选择,间隔时间等。 特别是对于结果分析,很多基层研究者对统计技术不熟悉,采用均数和标准误来描述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并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一、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受不同形式光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它反映了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具有客观性和无创性等优点,已成为眼科临床的重要辅助诊断工具。 分类 闪光ERG(Flash ERG) 图形ERG(Pattern ERG) 多焦ERG(Multifocal ERG) (一)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的国际标准 ISCEV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1989年ISCEV首次建立全世界通行的ERG检查规范,随后不断更新(1999,2004,2008) 电生理符合ISCEV指导原则后必须达到: 可重复性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相关问题分析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相关问题分析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多数出生前即已存在,少数在出生后逐渐形成或明显加重。其是新生儿发生的严重致盲性眼部疾病之一。我国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为0.04%。 随着白内障显微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成功率与手术后效果都得到显着提高。但与老年性白内障相比,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力往往并不令人满意。用于成人的标准技术并不能完全照搬用于婴幼儿,在用于婴幼儿时常需要做一些改进。 先天性白内障治疗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首先,给依从性非常差的婴幼儿进行详细检查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次,在小眼球中进行精细操作较成人难度加大,由于儿童眼部组织的高反应性导致并发症较成人手术明显增加;再次,儿童眼球还处在不断发育之中,眼轴、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等都在不断变化,使手术后管理面临持续不断的动态的屈光矫治,还有弱视治疗以及立体视觉的建立等问题,每一个困难的解决对儿童视力的恢复来说都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先天性白内障各种治疗相关问题都未形成较统一意见,各种方法的疗效也需要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和探讨。现将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相关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一、完善的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所有白内障患儿都应该进行彻底的眼科检查,全面的评估。 1. 晶体混浊类型对视力预后影响很大:白内障的混浊形态众多,如全白内障、膜性白内障、后极性白内障、绕核性或白内障核性白内障、永存胎儿脉管系统血管、后圆锥形晶状体、前极性、粉尘状、点状、缝状、盘状、冠状白内障等特征性形态。白内障的发生时间、术前视觉损害的严重程度、弱视潜在可能性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都是决定最终视力结果的主要因素。而上述因素通常是由晶体混浊形态决定。全白内障大多数情况下视力被完全阻断,在出生后几个月内立即发生眼球震颤,提示视力预后往往不佳。而后圆锥晶状体的儿童在出生早期和视力相对正常,由于一些未知因素,晶体后囊膜变薄,导致晶体向后部玻璃体突出。这种类型的晶状体混浊也提示视力预后将非常好。晶体混浊形态同时也影响了手术方式的选择。 2. 白内障是否合并其他异常对视力预后也有影响:需要在裂隙灯或手持裂隙灯下检查眼前节情况,是否伴有其他的眼前节异常如小角膜、虹膜发育不全和青光眼等。

视网膜电图简介

视网膜电图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操作名称 •4分类 •5适应症 •6准备 •7检查方法 •8报告内容 •9注意事项 1拼音 shì wǎng mó diàn tú 2英文参考 ERG electroretinogram 3操作名称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 4分类 眼电生理检查 5适应症 视网膜电图适用于需评估视网膜功能的各种疾病,如遗传性眼底病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锥体细胞功能不全、先天性黑朦、各种原因的夜盲症、视网膜变性或脱离、视神经萎缩、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血循环障碍等疾病。 FERG:各种视网膜遗传性和变性性疾病,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黑朦及视网膜发育不全、各种原因的夜盲症、循环障碍所致的视网膜病变或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化学损害(如药物中毒);炎症或外伤及其继发视网膜功能损害的评估(如视

网膜炎、铁锈症等);评价视网膜脱离或屈光间质浑浊时的视网膜功能。作为某些眼科术前检查尤为重要。 PERG(图形ERG,pattern ERG,PERG):黄斑病变、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与FERG不同,PERG可选择性诊断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状况,如青光眼、球后视神经炎,FERG 正常,而PERG可出现异常。 6准备 1.FERG检查需充分散大瞳孔。如临床上无禁忌证情况,可用复方托品酰胺或5%新福林。PERG不需散瞳。 2.角膜和结膜表面麻醉。在记录前5min用0.5%丁卡因滴眼2次。对不合作的患者如婴幼儿,可加用基础麻醉。 3.测定暗视ERG,检查前至少应暗适应20min。随后,电极要在暗光下放置。放置电极的皮肤区应用乙醚或乙醇棉球擦干净。 7检查方法 1.在屏蔽室内进行。 2.电极放置。记录FERG,作用电极使用角膜接触镜电极,参考电极接近眼的面部皮肤如前额,接地电极置耳垂。记录PERG,角膜电极最好用DTL电极,将其置于下穹窿部。 3.电位放大器的通频带宽用0.3300Hz。 4.FERG常用专用的全视野球状闪光*** 器,也可选择可产生闪光、光栅(方格)的平面*** 器,后者可与VEP检查合用。闪光*** 亮度一般在5100cdm2之间。如测定明视ERG,可加一定量的背景光。PERG将患者屈光矫正至看清楚 *** 图形。 5. 检查结束结膜囊滴抗菌眼液。 8报告内容 报告ERG各波的波幅和潜伏期。临床上主要报告a、b波和振荡电位。 1.波幅 a波测量从基线至a波波谷的高度;b波测量从a波波谷至b波波峰的高度;振荡电位(OPs)的测量方法很多,可利用示波器上的游尺测量波幅及潜伏期。目前多数人采用‘角平分线法’,它

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视网膜电图检查 一、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 【适应证】 1.确定视网膜遗传和变性疾患诊断。 2.判定屈光间质浑浊时视网膜功能。 3.观察和判断视网膜药物中毒性反应。 4.确定视网膜铁质沉着症的损害程度。 5.确定视网膜血管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等疾患造成的功能损害。 【禁忌证】 1.结膜和角膜患有急性炎症。 2.眼球穿孔伤。 3.不能散瞳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I.基本技术:闪光ERG(FERG)必须用全视野球刺激。记录电极使用角膜接触电极,参考电极可装配在接触镜一开睑器

内,接地电极必须放在无关点上接地,如额部或耳部。记录选用的标准刺激光(standard flash, SF)强度为在全视野凹面上产生1.5-3.Ocd/(s2m•)的亮度。标准化要求将SF按0. 25 log梯度减弱3 log单位范围。明适应的背景照明要求在全视野内产生至少17-34cd/(s2m•) (5-1Ofl)的照明度。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的通频带范围为0.3-300Hz。前置放大器输人阻抗至少为1mΩ。放大器导线必须与受检者保持一定距离。 2.检查前准备:滴用托吡卡胺或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滴眼液充分散大瞳孔至直径8mm,然后在暗室中适应至少 20min。在暗红光下放置ERG电极。角膜接触镜电极放置前应滴用表面麻醉药。嘱患者向前注视指示灯,保持眼位。 3.一个完整的闪光ERG检查应包括两个状态。 (1)暗适应状态:记录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和Ops。 ①视杆细胞反应:低于白色SF2.5log单位的弱刺激反应。 ②最大反应:由SF刺激产生,为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

解读全皮肤电极罗兰视觉电生理报告阅读

如何解读我们医院的电生理 视网膜电流图(ERG)的理论基础: 视网膜上的感觉层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光感受器视细胞层,专司感光,它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感细胞。人的视网膜上共约有1.1~1.3亿个视杆细胞,有600~700万个锥细胞。视杆细胞主要在离中心凹较远的视网膜上,而锥细胞则在中心凹处密度最高,尽管中心凹只有视锥细胞,但其总量也只是占到全视网膜的1/10。第二级叫双节细胞,约有10到数百个视细胞通过双节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负责联络作用。第三级神经元叫神经节节细胞。以上的三种神经节细胞相对于一个基本构架,另外还有同样负责感觉传导为主的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负责提供营养物质的巨大的Müller细胞。 组织学上视网膜分为10层,由外向内分别为: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光感受器细胞的胞体位于外核层。在内核层中,水平细胞的胞体在外缘,双极细胞的胞体在其中部,而无长突细胞的胞体则排列于其内缘。神经节细胞层主要为神经节细胞的胞体以及部分位移的无长突细胞。 当人接受到光刺激时,光能量穿过屈光介质,再穿过视网膜的外8层,首先被光感受器细胞捕获,视色素的光至异构化产生内部信使介导光感受器细胞电信号的产生。绝大多数这种电反应是膜的超极化,是分级电位,不产生动作电位。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式主要是两条信息流:纵向和横向。纵向信息流系从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横向信息流存在于两个层次:在外、内层视网膜分别经水平细胞和无冲突细胞实现。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释放和接受神经递质来实现的,如兴奋性的谷氨酸和抑制性的GABA。同时所有相邻的同种神经元细胞之间和较多相邻的不同种细胞之间都存在经过缝隙连接的电耦合,也是在信息流传递中的变化的一种。 各种细胞的具体反应方式我在这里先略过了,以下结合FERG的a波和b波来简单解释一下神经元的电反应。 +

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的应用分析

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的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眼科显微手术的应用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开展,使得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恢复程度成为评价复明手术疗效的指标。因此如何客觀评估患眼的视功能状况及术后增视程度深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所关注。视觉电生理作为一种无创伤的客观检测手段,较少受屈光间质的影 响。可以帮助术前了解患者视网膜及视神经的功能状况以预测手术价值[1]。 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价白内障手术疗效,我科近几年来应用视网膜电图(FERG)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预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拟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62例(73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43例(51只眼),并发性白内障11例(1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6例(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2例(3只眼);男32例(39只眼),女30例(34只眼);年龄最大83岁,最小8岁,平均62岁。 1.2 方法视觉电生理检查采用重庆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的VETSⅢ型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检查暗适应视网膜电图(FERG)。按照国际电生理标准化要求,受检眼充分散瞳≥6 mm,暗适应30 min。记录电极为角膜接触镜电极,参考电极和地电极均为银盘状皮肤电极,分别位于前额正中及耳垂,各皮肤电极阻抗0.5以上者56眼占97%。另外2眼:1眼为先天性白内障所致弱视(眼底检查基本正常),1眼为术后形成后发障。 FERG中b波轻度异常者12眼,术后3个月以后矫正视力均在0.1至0.4之间。 FERG中b波明显异常或未引出波形者3眼,术后3个月以后矫正视力均在0.1以下。其中2眼为视神经萎缩,1眼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3 讨论 暗适应视网膜电图在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1]。在ERG的临床应用的早期就已发现眼的屈光间质的混浊度对ERG的影响小,即使存在着非常致密的混浊状况,仍能记录到ERG的反应[2]。FERG主要为视网膜在受到光刺激后 所产生的综合性电反应,是客观检查视网膜功能的一种方法。FERG中b波表示视网膜双极细胞或Muller细胞功能。由于b波是视杆细胞兴奋后产生的电位变化, 并能以冲动的形成传向视神经,所以b波是临床ERG中观察的重要指标[1]。 分析本文结果:术前检测FERG中b波大致正常者,术后视功能均恢复理想;轻度异常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欠佳;明显异常或未引出波形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极差。说明

视觉电生理

视觉电生理 临床应用手册 (参考资料) 重庆贝澳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2) 1.1生理物理学与电生理学 (2) 1.2电生理学临床适用发展史 (2) 2. 视觉电生理仪的工作原理 (2) 2.1 诱发电位信号与自发脑电图信号的区别 (2) 2.2 VEP-视诱发电位信号的特点 (3) 2.3 叠加技术和平均技术 (3) 3.视觉诱发电位(VEP) (3) 3.1 视诱发电位概念 (3) 3.2 解剖生理基础 (3) 3.3 发展史 (4) 3.4 VEP的分类……………………………………………………………… .4 3.5 VEP的检测 (5) 3.6视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6) 4. 视网膜电图(ERG) (10) 4.1(ERG)分类 (10) 4.2记录原理 (10) 4.3一个完整的ERG检测 (11) 4.4ERG的测量方法 (11) 4.5临床应用 (12) 4.6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 (14) 5. 眼电图(EOG) (15) 5.1简史 (15) 5.2基本原理 (15) 5.3记录方法 (16) 5.4临床应用 (17)

1. 概述: 1.1 生理物理学与电生理学 眼病的诊断,最根本的是关系到视功能。对视功能的了解、判断和检测基本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物理学方法,如视力、视野、暗适应、色觉和对比敏感度等;另一类就是电生理方法,如VEP(视诱发电位)、ERG(视网膜电图)、EOG(眼电图)等测定。电生理检测是客观的无损伤的测定,对于婴幼儿、老年人、智力低下、不合作者或伪盲者更可为有效的视功能检测。 1.2 电生理学临床适用发展史 1945年,Karpe最先将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引入临床应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及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亦相继迈入临床应用领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已有了很大发展。临床视觉电生理的进展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视觉电生理为临床眼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以及发病机制研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的遗传性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卵黄样黄斑变性等一些眼病中,EOG、ERG的改变有特殊诊断或分型意义。 又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ERG 、OPS改变具有特色。而当ERG的a、b 波比例(a/b)有变异,可以作为视网膜劈裂症等诊断的依据。 图像ERG(PERG)异常在青光眼的症状和预后判断上亦有价值。 近年来通过ERG的a波振荡电位,结合VEP等变化,在黄斑病变诊断中亦显示一定意义。 其次,ERG、EOG和VEP对临床视觉系统疾患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在视网膜深层疾患,EOG和ERG的a、b波可能异常,而在视网膜浅层疾患,如血管性病变时,振荡电位则呈异常。在视网膜节细胞层有关的疾病,可能出现图像ERG的异常,而视神经病变,则VEP呈现异常。 如果这些检测都正常,则基本上可能排除视网膜到视皮层的器质性障碍。因而,视觉电生理已广泛应用到眼科临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视功能检查内容。 2.视觉电生理仪的工作原理 VEP属诱发电位范畴 诱发电位是指凡是外加一种特定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视觉电生理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眼睛视觉功能进行检测,已经成为眼科疾病中系统、全面检查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电生理的视网膜电图、视诱发电位和眼电图,视网膜电图主要有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网膜电图三种,视觉诱发电位主要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扫描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为主,然后详细阐述了视觉电生理操作技术的关键,需要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检测的目的、方法等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最后对视觉电生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说明了其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标签: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临床上由于眼外伤的发生原因和伤的部位不同常常对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会导致失明发生,视功能的检查有很多,如视力、红绿色觉、视野检查、光定位等物理上的检查,针对眼外伤还可使用裂隙灯显微镜、X线摄片、B超、CT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有时仍无法准确地定位受伤的位置,对眼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一定的影响[1]。视觉电生理是一种新型的对眼外伤视功能定位检查的方法,针对其临床应用以及研究,具体综述如下。 1 视觉电生理的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和眼电图的标准 经典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以分为闪光视网膜电图法(英文缩写为F-ERG)、视觉眼电图(英文缩写为V-EOG)、图像视网膜电图(英文缩写为P-ERG)、闪光诱发电位(英文缩写为F-VEP)和图像诱发电位(P-VEP)五项,能够有效地定位诊断视觉功能。其中F-ERG主要显示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视杆细胞也就是第一神经元和第二神经元的电反应结果,现今已经能够记录到5种反应,分别代表着5中不同的临床意义:“暗适应最大反应”、“明视ERG”、“闪烁光ERG”、“暗视ERG”和“振荡电位”[2]。VOG主要是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其感光细胞之间的电反应,而P-ERG是检测神经节细胞功能,VEP则主要是进行F-VEP相似亮度电反应、视网膜电反应、视路电反应、枕叶视觉中枢的电反应的反映。 1.1 视网膜电图标准 视网膜电图英文缩写为ERG,其特点为波幅较为稳定且可靠性较高,能够客观地对视网膜的功能进行反映,是临床上视觉电生理最早制定出的标准,在1989年制定后经过多次修订。视网膜电图可以分为FERG、mfERG和PERG,FERG为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的英文缩写,mfERG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英文缩写,通过常规的ERG角膜记录电极进行特殊的刺激后对局部视网膜的功能进行一定的记录和分析并且能够通过地形图的方式进行表现,还可以进行图形闪烁变换的操作。FERG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视网膜病变和功能总和的具体情况,在诊断视网膜病变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mfERG有适应效应主要是由于视网膜其他部位散射光和适应状态的影响,其特征为非线性。PERG能够通过调控时间和总亮度恒定图形刺激诱发视网膜生物的电反应,其信号较小,所以要求更高的技术[3-4]。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经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视力矫正的预测因子分析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经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视力矫正的预测因子 分析 孙光瑞;贺玲;陈伟芳;周妍妍;赵永刚;郭晶晶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2(35)9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经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视力矫正的预测因子。方法:以我院2018年4月—2020年8月经超声乳化术治疗的83例(92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为术后正常视力标准:分为低视力组和正常视力组,对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眼轴长度增加、近视病程延长、术前角膜散光度增 加以及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减少是术后低视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术前 眼轴长度、近视病程、术前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均对术后低视力发生有预测价值(P<0.05),当术前眼轴长度≥29.69mm、近视病程≥38.28年、术前 角膜散光度≥1.412D以及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171.28μm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综合评估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 度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有助于预判术后视力矫正水平,从而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1466-1468) 【关键词】白内障;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视力 【作者】孙光瑞;贺玲;陈伟芳;周妍妍;赵永刚;郭晶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6.1;R778.11 【相关文献】 1.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对视力与眼压的影响研究 2.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对视力与眼压的临床研究 3.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对视力与眼压的效果观察 4.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5.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ERG检查在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fERG检查在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岳红云;王燕;燕振国;张百红 【摘要】目的探讨闪烁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在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检查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在患儿监护人完全知情及同意前提下,36例4-6岁拟进行全身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组:常规手术组计算中采用角膜映光法、视野计检查及三棱镜插片法;fERG组采用三棱镜插片结合fERG 检查,根据患儿fERG结果中b波的波幅最高时患儿非主导眼的三棱镜片度数计算手术量.对比fERG组与常规手术组检查确定手术量的患儿术后1年时立体视功能及眼位矫正效果. 结果 fERG组患儿术后眼位矫治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其中5-10度残余斜视度数患儿为69.30%,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儿手术后眼位矫正情况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ERG组10例患儿立体视锐度达到60″,常规手术组6例立体视锐度达到60″,两组立体视觉恢复程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ERG组患儿的术后残余斜视度数小,二次手术率低,经过相同的同视机治疗后,患儿立体视觉恢复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对于以矫正眼位达到立体视及恢复立体视觉为目的进行的小儿斜视矫正手术,fERG结合三棱镜插片法进行手术量的计算较传统的视野计及三棱镜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斜视度数,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方法.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41)006 【总页数】2页(P563-564) 【关键词】斜视;视觉电生理;儿童

【作者】岳红云;王燕;燕振国;张百红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眼科,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眼科,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眼科,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眼科,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斜视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眼位调节因素,矫正异常眼位,从而促进或重建双眼单视功能,恢复双眼单视及立体视功能[1]。对于学龄前儿童,矫正斜视眼位是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和正常固视的基础,由于儿童本身的特点,传统的三棱镜检查及同视机检查均属于心理物理学检查,其结果的可靠性相对于成人较差。因此,探索相对客观的手术量计算方法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及手术后进一步功能训练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注视性质对闪烁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波幅产生影响的视觉电生理原理,相对于周边视网膜,黄斑部是视锥细胞最密集的部位[3]。通过小儿斜视手术前 fERG检查,对比患儿主导眼与斜视眼 fERG波幅的差异,联合三棱镜矫正使患儿斜视眼黄斑区得到最有效刺激,从而确定患儿手术后应当达到的最好立体视眼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 4-6岁患儿,临床诊断均为共同性水平斜视。平均年龄 (5.23±0.61)岁,中位年龄 5.65岁,按照住院号随机分为 fERG组和常规手术组。所有患儿均经过眼科常规检查,排除眼局部器质性病变,裸眼视力 0.8-1.0,矫正视力均可达到 1.0,无立体视功能。在患儿监护人完全知情及同意前提下,所有患儿于入院

FERG、VEP联合检测对白内障术后效果的评估

F-ERG、VEP联合检测对白内障术后效 果的评估 【关键词】白内障;闪光视网膜电图;视语发电位;联合检查 以往视功能检测主要是视力、光定位检查、辨色力、瞳孔对光反应检查等。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情况下,视觉电生理检测有利于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及视神经功能情况,对手术疗效预先做出必要的评估。笔者对200例(234眼)各种白内障患者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明适应、暗适应、视诱发电位(VEP)联合检测,有效地预测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科准备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0例(234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74眼,先天性白内障15眼,糖尿病性白内障22眼,外伤性白内障10眼,并发性白内障13眼;男89例,女1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96岁,平均71.2岁;术前视力为光感至0.4;晶状体混浊程度(LOCSⅡ分类法[1]),Ⅰ级核15眼,Ⅱ级核76眼,Ⅲ级核92眼,Ⅳ级以上者51眼。 1.2 方法电生理测定均在术前14天内进行。按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2],进行F-ERG明适应、暗适应、P-VEP/F-VEP的测定。先检测VEP,首先测P-VEP,如果检测不到,则检测F-VEP;然后进行F-ERG暗适应、明适应检测。 VEP检测:作用电极置于枕骨结节上方1.5~2.0cm处,即枕点(Oz),参考电极置于前额正中,即额点(Fz),地电极置耳后,瞳孔处于自然状态,屈光不正给予矫正。 F-ERG检测:受检者用眼罩先记录暗视ERG后记录明视ERG;用0.5%复方托品酰胺散瞳,直径≥7mm以上,暗适应30min,双眼同时记录,记录电极、参考电极及地电极为盘状银制电极,分别置于两侧下睑皮肤、两侧太阳穴和前额。明适应10min后进行明视ERG检测。各项检测参数设置参照国际临床视网膜电图(ERG)有关标准[2]。 1.3 判断标准对F-ERG及VEP的波幅、潜伏期以本实验室正常标准比较分析,分为正常、轻度降低(振幅降低<20%)、中度降低(振幅降低20%~55%)、重度降低(振幅降低>55%)及记不到波[3]。结果均以(±s)表示。 2 结果 记录F-ERG的b波及P-VEP的P100及F-VEP的P2的反应。术后视力与术前测定结果的比较,见表1~4。表1 术后视力与术前P-VEP测定的对比表2 术后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眼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0_真题-无答案(1)9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眼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 模拟题2021年(43) (总分90.2,考试时间120分钟) X题型 1. Marfa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 A. 晶状体半脱位 B. 先天性心脏病 C. 身材修长 D. 手指细长 E. 手指短粗 2. 白内障术后视力矫正通常用( ) A. 角膜移植 B. 眼镜 C. 人工晶状体 D. 角膜接触镜 E. 晶状体摘除 3. 有关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伴有屈光变化 B. 多为双眼发病 C. 发生较早,进展较快,容易成熟 D. 多发生于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 E. 开始时,在前囊下的皮质区出现无数分散的、灰色或蓝色雪花样或点状混浊 4. 以下属于代谢性白内障的是() A. 糖尿病性白内障 B. Wilson病合并白内障 C. 手足搐搦性白内障 D. 半乳糖性白内障 E. 氨基酸尿症合并白内障 5. 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的治疗原则包括() A. 长期接触可能致白内障的药物和化学药品时,应定期检查晶状体 B. 如果发现有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应脱离相关药物及毒物接触环境 C. 因病变发展迅速,一经发现即应手术治疗 D. 应用吡诺克辛钠(白内停)、法可林滴眼液等治疗白内障 E. 明显影响视力时,可手术治疗 6. 下列哪些疾病伴有先天性晶状体异位()

A. 马方综合征 B. 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 C. 甲状腺功能亢 D. Marchesani综合征 E. 同型胱氨酸尿症 7. 下列关于先天性全白内障的治疗,哪些是错误的( ) A. 尽可能不手术 B. 手术采取囊内摘除方法 C. 手术可采取切囊抽吸术 D. 手术应在显微镜下进行 E. 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眼术后可配戴角膜接触镜 8. 晶状体悬韧带全部断裂,晶状体可脱位至( ) A. 前房 B. 眼球外 C. 嵌于瞳孔区 D. 结膜下 E. 玻璃体腔内 9. 并发性白内障常见于哪些疾病( ) A. 视网膜色素变性 B. 视网膜脱离 C. 高度近视 D. 低眼压 E. 青光眼 10. 下列哪几项可引起晶体脱位 A. 眼外伤 B. 前部葡萄膜炎 C. Marchesani综合征 D. 视网膜脱离 E. Marfan综合征 11. 有关代谢性白内障的正确描述是() A. 半乳糖性白内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半乳糖性白内障患儿缺乏乳糖激酶 C. 半乳糖性白内障患儿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等酶 D. 半乳糖性白内障多见于儿童,可以给予无乳糖和无半乳糖饮食进行治疗 E. 半乳糖性白内障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2. 辐射性白内障包括以下哪些类型() A. 电离辐射性白内障 B. 电击性白内障 C. 微波性白内障 D. 红外线性白内障 E. 紫外线性白内障 13. 晶状体可脱位于眼部哪些位置() A. 前房 B. 瞳孔区

FVEP和PVEP检查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力预测的意义

FVEP和PVEP检查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力预测的意义孙馨馨;孙莎;史柏青;邹蕴;贾润华 【摘要】目的: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变化及探讨其在评估术后视力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 06/2016-05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例79眼,分析手术前后FVEP及PVEP检测结果差异情况.对术前FVEP、PVEP、FVEP联合PVEP检测结果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结果:FVEP检查术前、术后P2波潜时和N2-P2振幅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8、-0.492,P>0.05),PVEP检查术前、术后P100波潜时和N75-P100振幅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05、-5.462,P<0.05).术前FVEP的P2潜时及PVEP的P100潜时与术后BCVA呈负相关关系(r=-0.694,-0.402,P<0.05),术前FVEP的N2-P2振幅与术后BCVA呈正相关关系(r=0.607,P<0.01),术前PVEP的N75-P100振幅与术后BCVA无显著相关性(r=0.237,P>0.05).FVEP检测一致率达到83.54%,PVEP检测一致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P<0.05).FVEP联合PVEP检测一致率达到90.74%,PVEP检测一致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4,P<0.0l).结论:FVEP相比于PVEP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评估的稳定性更好,对术眼术前矫正视力0.1的患者FVEP联合PVEP检查能有效、客观地评估患者术后患眼视力恢复情况. 【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7(017)002 【总页数】4页(P328-331)

白内障术后效果评价

白内障术后效果评价 摘要:伴随着白内障手术效果的提高,眼科医师及患者对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 量越来越重视,我们可以用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立体视觉等检查更全面的来 评价术后的视觉质量。 关键词:白内障术后;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立体视觉 引言 白内障手术已经由最初的单纯以患者看得见为目标,变为更注重患者视觉质量为最终目 的的手术,进一步衍生出了“屈光性白内障”这一概念。在白内障术后一些白内障患者虽然视 力检查较好,但仍诉视觉质量差,这提示我们仅以视力为白内障术后效果的评价标准已经不 能全面、客观的满足白内障术后效果的评价,进而可以从视功能中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 波前像差等方面来更全面的评价白内障术后的效果。 1 白内障术后评价的现状 随着白内障手术设备、技术的不断改进,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也越来越好,因而眼科医 师和患者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以往单一的用视力来评价白内障术后效 果已增加到了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等更全面的检查来评价白内障术后效果。 1.1对比敏感度 对比度临界值的倒数即是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是指光学系统中,人眼对不同空间频率图像的辨别分析能力,反应了人眼在视觉过程中的敏感程度。我们所看到的 像的清晰程度,取决于事物成像的对比度。其在临床应用中可直观的表达为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CSF),我们将不同的空间频率作为横向坐标,将对比敏感度作 为纵向坐标,绘制出不同的点,这些点的连线即对比敏感度曲线(contrast sensitivity curve,CSC)。CSF的低频区反应了视功能对比度,高频区反应视功能的视敏度,而中频区则综合的 反应了视功能对比度和视敏度,我们平时所测的视力仅为CSC中的一个点。眩光对比敏感度(glare contrast sensitivity,GCS)是散射的光线对CS的影响程度,CS反应了物体不同空间频 率和明暗对比,GCS和CS是对视功能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所以在白内障手术中,CSF可 作为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参考。 1.2对比敏感度在白内障术中的影响因素 自然晶体的像差为负像差,能够抵消角膜引起的正像差,白内手术中植入的人工晶体虽 然也为负像差,可以部分抵消角膜引起的正像差,但它的屈光特性仍不能完全代替自然晶体,这可能是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后CS降低的原因之一。在关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临床研究中提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比传统的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眼的CSF高,尤其在 夜及眩光状态下这种区别更加明显,所以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比球面人工晶状体更能改善 患者的视功能[1,2]。有研究提示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材质不同会影响植入眼的对比敏感度, 其中丙烯酸酯制成人工晶状体的CSF曲线的GCS及各个空间频率均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 的人工晶状体更好[3]。有研究表明散光主要影响低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而视物模糊与晕 圈和中高频率的对比敏感度相关[4],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虽然能够兼顾近视与远视,但它多焦 点的特点增加了入射光的散射,另因为多焦点影像相互之间的叠加,进而使对比敏感度较单 焦点人工晶状体降低[5]。而Montes-Mico[6]等的研究表明在第1月内,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 入的对比敏感度明显比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对比敏感度低,第3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 对比敏感度较前明显增高,术后6个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对比敏感度仍然低于单焦点人工 晶状体的对比敏感度,但已无统计学意义。余建洪[7]等的临床观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 可能是因为视网膜神经对物体的明暗对比和亮度存在一定耐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术眼 的对比敏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恢复[8,9]。 2. 波前像差 我们经常将人眼看做理想的光学系统,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理想眼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 一个共轭焦点,但实际上人眼是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理想的波阵面和现实的波阵面之 间的差异被我们称为波前像差(wavefront aberration)。波前像差可分为高阶像差如球差、 慧差、三叶草差等,低阶像差如近视、远视、规则散光等。波前像差是客观的描述视功能质

眼科视觉电生理检查操作技术

眼科视觉电生理检查操作技术 视觉电生理检查是通过视觉系统的生物电活动检测视觉功能,是一种无创性、客观性、视功能检查方法,包括眼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以及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法。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成像,经光电转换后以神经冲动的生物电形式经由视路传导到视皮层,形成视觉。视觉电生理检查适用于检测不合作的幼儿、智力低下患者及诈盲者的视功能;可分层定位从视网膜至视皮层的病变;在屈光间质混浊时亦可了解眼底有无严重病变;选用不同的刺激与记录条件,还可反映出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的局部病变,对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状况进行检测。 (一)眼电图法 眼电图(EOG)是测定随着明适应和暗适应状态改变或药物诱导而使眼球静息电位发生改变的规律性变化,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的功能,也用于测定眼球位置及眼球运动的变化,及黄斑部营养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诊断、用于眼球运动障碍的检查。 1.基本技术 (1)使用带有局部光源的全视野球,水平注视点夹角 为30o o (2)电极使用非极性物质,如氯化银或金盘皮肤电极。电极

电阻VlOkQ。 (3)光源为白色,光的亮度用光度计(Photometer)在眼球所在位置的平面测量。 (4)使用交流电放大器时,高频截止为IOHz或更高(但要低于50HZ或60Hz),低频截止(Lowfrequencycutoff)为0.IHz或更低。 (5)放大器应和被检者隔开。 (6)记录信号时,监视器显示原始波形,以此判断信号的稳定和伪迹等。 2.检查前准备 (1)可以散大被检者瞳孔或保持自然瞳孔。 (2)电极置于被检者每只眼内外眦部的皮肤,接地电极置于其前额正中或其他不带电的位置。 (3)向被检者说明检查过程,嘱其跟随两个固视点的光的交替变换而往返扫视。 (4)变换频率在0.2〜O.5Hz(每1~2.5s变换1次),不能坚持的少数被检者可将扫视放慢到每分钟1次,每分钟测定1次电位的谷和峰。 3.检查步骤 (1)预适应:被检者开始暗阶段检测前30min应避免 日光、检眼镜或荧光血管造影灯光的照射,并在自然的室内光线下至少适应15min,预适应光保持在35〜70ed∕11)2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