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测量数据可视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93.53 KB
- 文档页数:14
dic实验报告DIC实验报告一、引言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的应变分析和形变测量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探究DIC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潜力。
二、DIC技术原理DIC技术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匹配的理论,通过对两幅或多幅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实现对物体的形变和位移的测量。
具体而言,DIC技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测量:1. 图像获取:使用高分辨率的相机对待测物体进行拍摄,通常要求物体表面具有一定的纹理。
2. 图像预处理: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灰度化、滤波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图像处理的准确性。
3. 特征提取:使用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或特征区域,通常采用相关系数、亮度梯度等指标进行特征提取。
4. 特征匹配:将两幅或多幅图像中的特征点进行匹配,建立特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形变分析:根据特征点的对应关系,计算物体的形变和位移等参数。
三、DIC技术应用DIC技术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力学:DIC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通过测量材料表面的形变,得到材料在受力下的应变情况,从而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
2. 结构健康监测:DIC技术可以用于对结构的形变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提供结构健康状况的评估和预警。
3. 液体力学:DIC技术可以用于液体流动的实时可视化和分析,通过对流体表面的形变进行测量,揭示流体的流动特性。
4. 汽车工程:DIC技术可以用于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形变测量,评估车身的安全性能。
5. 航空航天工程:DIC技术可以用于飞行器的结构形变分析,提供对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变形情况的评估。
四、DIC技术的优势与挑战DIC技术相比传统的形变测量方法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高精度、非接触、全场测量等。
然而,DI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对图像质量要求高、对计算资源要求大等。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实验报告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意义二、研究方法2.1 选取实验样本2.2 实验设备2.3 实验流程三、数据采集与分析3.1 数据采集方法3.2 数据处理与分析四、实验结果与讨论4.1 实验结果展示4.2 结果分析4.2.1 参数一的关系分析4.2.2 参数二的关系分析五、结论5.1 结果总结5.2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六、进一步研究展望6.1 可改进的方法和方案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七、参考文献八、致谢一、引言1.1 背景介绍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机构运动参数,深入研究运动特性及其相关因素。
机构运动参数是机构运动的重要指标,对于设计和控制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测定机构运动参数是提高机构效能、优化机构设计的基础。
1.2 目的和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测定,获取机构运动参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一步了解机构运动的特性以及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因素对机构运动参数的影响,并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2.1 选取实验样本根据研究目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样本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和匹配。
2.2 实验设备实验所需设备包括测量仪器、数据采集系统和计算机等。
测量仪器要求具备高精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可靠性。
数据采集系统需要能够实时采集和记录各项参数,并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功能。
2.3 实验流程本实验的流程包括样本准备、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和流程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3.1 数据采集方法通过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对样本进行测量,并实时采集各项运动参数。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多次实验,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测量。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等。
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拟合和分析,揭示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灯光显示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灯光显示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灯光显示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效果。
4. 提高对灯光显示设备相关技术的认识,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1. 实验台:包括灯光显示设备、电脑、电源等。
2. 灯光显示设备:包括LED显示屏、激光灯、投影仪等。
3. 控制软件:用于控制灯光显示设备的程序软件。
4. 测量工具:包括光度计、色温计、照度计等。
三、实验原理灯光显示设备是通过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以实现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的显示。
实验中主要涉及以下几种设备:1. LED显示屏:采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显示单元,通过控制LED的亮灭来实现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的显示。
2. 激光灯:利用激光束进行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的显示,具有亮度高、对比度好、聚焦能力强等特点。
3. 投影仪:将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投射到屏幕或墙壁上,实现大屏幕显示。
四、实验内容1. LED显示屏实验(1)连接LED显示屏与电脑,启动控制软件。
(2)在控制软件中编辑所需显示的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
(3)发送控制指令至LED显示屏,观察显示效果。
(4)调整显示屏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优化显示效果。
2. 激光灯实验(1)连接激光灯与电脑,启动控制软件。
(2)在控制软件中编辑所需显示的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
(3)发送控制指令至激光灯,观察显示效果。
(4)调整激光灯功率、聚焦距离等参数,优化显示效果。
3. 投影仪实验(1)连接投影仪与电脑,启动控制软件。
(2)在控制软件中编辑所需显示的图像、文字、图形等信息。
(3)发送控制指令至投影仪,观察显示效果。
(4)调整投影仪亮度、对比度、聚焦等参数,优化显示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LED显示屏实验结果:LED显示屏显示效果清晰,亮度、对比度等参数可调,满足实际需求。
2. 激光灯实验结果:激光灯显示效果明亮,聚焦能力强,适合进行近距离展示。
大物实验热电偶实验报告热电偶实验是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物理热量变化的有趣而有价值的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学生们需要使用热电偶,测量热量的变化、估算各种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实验结果。
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测量热量变化的设备,它由一根金属丝和一块发热片组成,当两者所夹的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金属丝和发热片之间的电流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它可以测量出箱子内温度的变化,从而得出热量的变化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热电偶来测量热量的变化,得出热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推导温度随着一定热量耗尽时,所发生的温度变化规律三、实验原理实验是通过热电偶测量热量的变化,热电偶的原理是热电偶模块的夹片中间的金属丝与发热片之间的接受能量耗尽时,电压和电流会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计算出温度的变化。
四、实验装置1.热电偶组件: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金属丝和发热片,两者之间构成一个可测定温度变化的电路。
2.热量发生器:它是一种把电能转换成热能的装置,可以用来给热电偶模块提供加热电源。
3.数字温度计:它是一种可以读取温度变化的仪器,可以测量箱子内容物的温度。
4.绘图板:它可以把热电偶模块的数据可视化,以便进行分析和观察。
五、实验过程1.首先,将热电偶标记并连接好,确保组件正确连接,然后将热电偶组件装在箱子内热量发生器上。
2.然后,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箱子内温度,确保初始温度稳定,并将其记录在绘图板上。
3.接下来,启动热量发生器,使它加热箱子内物品,并用数字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4.随着温度的上升,记录下各个测量点的温度变化情况,并将其绘制在绘图板上。
5.最后,当实验结束后,计算出热量、温度变化的比例,并将其记录在报告中。
六、实验结果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热量和温度在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随着热量的耗尽,温度也不断下降,而当温度达到稳定时,热量亦达到最低值,因此实验结果证实了热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是使用热电偶来研究物理热量变化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热量和温度在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而当温度达到稳定时,热量亦达到最低值,实验也验证了热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实测实量工作总结范文一、工作意义实测实量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和评估某项工作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我们可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本次的实测实量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本次实测实量工作的目标是对某个产品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比较多种产品的差异。
任务包括:1.确定评估指标;2.设计实验方案;3.进行实际操作和测量;4.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三、工作准备在进行实测实量工作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们对评估指标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选择了与该产品性能相关的关键指标。
其次,我们进行了实验设备的选购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详细制定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试验前的练习和备案。
四、实际操作和测量在实际操作和测量中,我们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了严谨的操作。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了各个操作步骤,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安全操作,并进行了必要的记录和保存。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阶段,我们对实测数据进行了仔细和全面的分析。
通过统计和比较,我们得出了准确的评估结果并进行了可视化的展示。
同时,我们还结合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六、工作成果通过本次实测实量工作,我们获得了准确的数据和评估结果。
这些数据和结果对于生产和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可为后续改进工作提供支持。
另外,通过实测实量工作,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七、总结和反思通过本次实测实量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实测实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进行实测实量工作时需要充分的准备,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们不断提高实测实量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八、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实测实量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实验效果评估指南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项目实施等众多领域中,实验都是获取知识、验证假设和改进方法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验完成后,如果不能对其效果进行准确、全面和客观的评估,那么实验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实验效果评估,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南。
一、明确实验目的和预期结果在评估实验效果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评估的基础和方向。
例如,如果是一个关于新产品性能测试的实验,目的可能是确定产品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便利性,预期结果可能是产品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性能指标。
二、确定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衡量实验效果的具体标准,它们应该与实验目的紧密相关,并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通常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比如准确率、召回率、成功率、产量提升的百分比、成本降低的金额等。
定性指标则是难以用数字精确表达,但可以通过描述和分类来评估,如用户满意度、产品外观的美观程度、操作流程的合理性等。
在选择评估指标时,要确保它们能够全面反映实验的效果,避免片面和单一。
同时,要根据实验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指标的权重。
三、收集实验数据数据是评估实验效果的依据,因此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直接测量、观察记录、问卷调查、用户反馈等。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尽量减少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如果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要确保环境因素的变化不会干扰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另外,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四、数据分析方法有了数据之后,需要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来处理和解读数据。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如均值、中位数)、离散程度(如标准差、方差)等基本特征。
推断性统计分析则用于检验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比如 t 检验、方差分析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反弹高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反弹高度的概念,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计算反弹高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教学内容1. 反弹高度的概念:物体从一定高度落下,反弹起来的高度。
2. 反弹高度的计算: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找出反弹高度与原始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计算出反弹高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反弹高度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计算反弹高度。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反弹高度与原始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小球,尺子,计时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反弹高度的概念。
2.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球的反弹高度。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反弹高度与原始高度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与示范:讲解反弹高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反弹高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数学好玩反弹高度2. 内容:反弹高度的概念,反弹高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记录其他物体的反弹高度,进行数据分析。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反弹高度与原始高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次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实验六-用SPSS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非线性回归和SPSS结合的方法
2.掌握非线性回归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3.熟悉SPSS软件的使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非线性回归分析原理
非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个非线性函
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非线性函数的形式可以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多项式函数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非线性回归分析常用于描述速度、密度、强度、反应等自然界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
2. SPSS软件的使用
SPSS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之一。
通过SPSS可以进行数据的
描述统计、频率分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要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通过SPSS软件,我们可以方便地得出非线性回归方程、残差、R方值等重要数据,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
三、实验步骤
1. 数据准备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数据集为。
1 实验六 测量数据可视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plot函数和fplot函数绘制曲线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悉三维曲线和曲面图的绘制方法 3、掌握测量误差曲线和二维地形图等绘制方法
二、实验环境
1.计算机 2.MATLAB7.0集成环境
三、实验内容 1.测量平差中偶然误差分布图形绘制 根据偶然误差Δ服从Δ~ N (0 ,σ2),可以应用MATLAB绘制出均方差为σ= 1 ,σ= 2 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误差分布曲线,具体为 x = - 4∶0.1∶4; y1 = normpdf ( x ,0 ,1) ; plot(x , y1 , ′r′) hold on
y2 = normpdf ( x ,0 ,2) ; plot(x , y2 , ′b′) 2
hold off 2. 测量平差中误差椭圆的绘制 平差后任一待定点坐标平差值可以计算出,而且还可计算出误差椭圆的三要素:长半轴E,短半轴F,极大值方向。 function ellipse(x,y,A,B,angle) %参数说明: x,y-椭圆中点的横纵坐标;A,B-椭圆长短轴;angle-椭圆旋转角度 %该函数可以通过无数个点的绘制,实现任意方向误差椭圆的绘制。 plot(y+A*sin(angle)*cos(0:pi/360:2*pi)+B*cos(angle)*sin(0:pi/360:2*pi),… x+A*cos(angle)*cos(0:pi/360:2*pi)-B*sin(angle)*sin(0:pi/360:2*pi)); axis('equal'); xlabel('x'); ylabel('y'); title('eclipse'); %以上为函数式M文件 运行ellipse(400,400,100,50,pi/4) 3
3、图形加注功能 例:t=0:0.1:10; y1=sin(t);y2=cos(t); plot(t,y1,'r',t,y2,'b--'); x=[1.7*pi;1.6*pi]; y=[-0.3;0.8]; s=[‘sin(t)’;‘cos(t)’];
300320340360380400420440460480500340360380400420440460xy
eclipse 4 text(x, y, s); %指定位置加标注
title('正弦和余弦曲线'); 5 legend('正弦','余弦')
label('时间t'); ylabel('正弦、余弦');%自动打开 6 grid
axis square 7 grid off
4. 再看:下面表格是某城市的采样点的具体位置及海拔,取前50个样本点(共319个取样点)。 附件1. 取样点位置及其所属功能区
编号 x(m) y(m) 海拔(m) 功能区 编号 x(m) y(m) 海拔(m) 功能区 1 74 781 5 4 26 5635 7965 29 4 2 1373 731 11 4 27 5394 8631 12 4 3 1321 1791 28 4 28 5291 7349 10 4 4 0 1787 4 2 29 4742 7293 9 2 5 1049 2127 12 4 30 4948 7293 6 2 6 1647 2728 6 2 31 5567 6782 7 2 7 2883 3617 15 4 32 7004 6226 11 4 8 2383 3692 7 2 33 7304 5230 10 1 9 2708 2295 22 4 34 7048 4600 24 4 10 2933 1767 7 4 35 8180 4496 15 4 11 4233 895 6 5 36 9328 4311 24 1 12 4043 1895 14 1 37 9090 5365 20 4 13 2427 3971 2 1 38 8049 5439 18 4 14 3526 4357 7 4 39 8077 6401 29 1 15 5062 4339 5 4 40 8017 7210 39 4 16 4777 4897 8 1 41 6869 7286 18 4 17 5868 4904 16 4 42 7056 8348 37 1 18 6534 5641 6 1 43 7747 8260 49 4 8
19 5481 6004 0 4 44 8457 8991 21 4 20 4592 4603 6 1 45 9460 8311 45 4 21 2486 5999 2 1 46 9062 7639 45 4 22 3299 6018 4 4 47 9319 6799 49 4 23 3573 6213 5 1 48 10631 6472 57 4 24 4741 6434 5 5 49 10685 5528 34 4 25 5375 8643 15 1 50 10643 4472 45 4 功能区 1 生活区
2 工业区
3 山区
4 交通区
5 公园绿地区
下表是测量所得50个样本点的Cd浓度 表二为前50个样本点的Cd的浓度: 附件2. 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浓度 编号 Cd (ng/g) 编号 Cd (ng/g) 1 153.80 26 583.40 2 146.20 27 366.40 3 439.20 28 323.90 4 223.90 29 424.50 5 525.20 30 630.00 6 1092.90 31 635.30 7 269.80 32 463.40 8 1066.20 33 532.00 9 1123.90 34 778.70 10 267.10 35 754.80 11 201.40 36 396.30 12 287.00 37 687.80 13 193.70 38 526.00 14 359.50 39 449.10 15 516.40 40 852.70 16 1044.50 41 459.00 17 445.40 42 337.30 18 347.90 43 568.10 19 345.70 44 599.00 20 614.00 45 635.50 21 257.20 46 600.70 22 1213.50 47 567.60 23 325.80 48 228.50 24 212.10 49 568.60 25 90.50 50 214.70 9
根据数据可知,取样点之间的地理距离是无关的,在考虑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分布式,只需把海拔换成浓度。 在编写程序中发现这不是一般的函数曲面,而是不规则采样点的集合。调用linespace
函数在采样点范围内生成非均匀分布的数2据。联合调用griddata函数将数据内插到图中。 程序清单 我们给出地形图和Cd元素的分析程序代码: 程序1: A=xlsread('附件_数据.xls',1,'B4:E53'); %先将数据放在电子表格中,再读取把第1页中数据读取,必须会!!! x1=A(:,1);y1=A(:,2); z1=A(:,3); [X1,Y1,Z1]=griddata(x1,y1,z1,linspace(min(x1),max(x1),200)',linspace(min(y1),max(y1),200),'v4'); %插值,v4是一种插值算法 surf(X1,Y1,Z1); shading interp; %在flat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插值处理,使色彩平滑过渡
title('含量分布三维曲面');
程序2: A=xlsread('附件_数据.xls',1,'B4:E53'); B=xlsread('附件_数据.xls',2,'H4:I53'); D=[A B]; x1=D(:,1);y1=D(:,2); z1=D(:,6); [X1,Y1,Z1]=griddata(x1,y1,z1,linspace(min(x1),max(x1),200)',linspace(min(y1),max(y1),200),'v4'); surf(X1,Y1,Z1);shading interp; title('Cd含量分布三维曲面'); 实现图形分析 第一个图是城市地形图即地形地貌,海拔越高越趋向于红。在分析重金属污染源时,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流体相关知识结合本图及当地降水量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促进研究的准确性。
第二个图是Cd元素在这个城市分布的三位立体图,视觉越高颜色越深则此重金属元素含量越高。第三个图是和第二个图相对性的二维,颜色越趋近于红色则所含浓度越高。 10
6. 要在某山区方圆大约27平方公里范围内修建一条公路,从山脚出发经过一个居民区,再到达一个矿区。横向纵向分别每隔400米测量一次,得到一些点的高程,下表为数据表,请利用matlab绘制该山区地貌图、等高线图和立体等高线图。 提示:meshz(x,y,z)绘制地貌图
contour(x,y,z)绘制等高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