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

(立法辩论会用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规划区)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在成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和通道、各类需要规划保护的区域,以及其他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应当划入规划区。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由其隶属的城市或者镇、乡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不单独划定规划区。

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第四条(政府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力量,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科技进步)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城乡规划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城乡规划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能。

第六条(主管机关)省、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七条(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性专项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要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城市化发展战略;

(二)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三)区域空间的城市化功能划分和规划要求;

(四)为保护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五)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六)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第九条(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城市、镇总体规划,区域性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并与相关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编制和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外的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乡和村庄,应当制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乡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庄不隶属于镇、乡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村庄规划报城

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村规划的审批,按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乡规划、村庄规划报批前的监督性审议)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乡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乡人民政府报送审批乡规划,应当将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二条(城乡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镇、乡发展布局,对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空间资源保护和利用、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综合安排。

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乡域内村庄布点,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还应当对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三条(城市、县的专业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和县的各专业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专业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法律、法规对专业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城市、县的各项专业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城市、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具体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并不得改变城市、镇

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需要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按照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县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城市设计)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当纳入各层次城乡规划;确需单独编制的,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审批和管理。

城市设计的技术规范,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名城、名镇、名村规划)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以及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的总体规划,由镇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一并上报审批。城市、镇总体规划已经批准的,单独编制的城市、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编制专门的详细规划,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十八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备案管理)城市、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六十日内,由规划的组织编制机

关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备案审查的具体办法,由接受备案的机关制定。

第十九条(规划编制的资质管理)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和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省外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任务,应当按照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规划编制的有关依据和资料)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上位规划,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技术资料。

地方人民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及时无偿提供有关规划、计划、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灾害、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第二十一条(审批前的公告)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定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前,应当公告并征询公众的意见。

公告的时间不少于三十日。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二十二条(规划评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本级政府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材料。

第二十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修改,或者其他确需对城市、镇土地利用和设施布局进行

调整完善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四条(乡规划、村庄规划的修改)因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要求,或者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修改后的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各类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各类开发区、新区、旅游度假区等的设立,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有关城市、镇的总体规划。

各类开发区、城市新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统一实施规划管理。

镇、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中的城镇布局。村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符合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确定的村庄布局。

第二十六条(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在实施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的过程中,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区域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相邻二公里范围内的重大项目建设和规划管理等事宜,主动进行磋商,必要时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协调。

第二十七条(各类保护用地)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及其净空保护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生态岸线、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微波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轨道交通、公交场

站、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擅自改变用途进行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进行规划审批或者许可,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和建设用地批准手续。

第二十八条(地下空间利用)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管网、需保护的文物及其他地下建、构筑物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面建筑合理衔接。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依法履行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手续。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应当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独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单独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选址意见书的办理)根据国家规定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审批类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类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准文件;

(三)标明拟选址位置的地形图。

在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供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国家和省审批、核准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

第三十条(选址意见书的分级管理)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其申请材料经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分别提出审查意见后,报共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

其申请材料经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选址意见书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位置和下一阶段规划要求,附选址位置图。

第三十一条(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国有土地征收计划和使用权出让计划的制定。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拟出让用地的规划条件,并附规划用地红线图。

规划条件的内容,应当包括出让用地的位置、范围和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以及有关规划引导要素。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规划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擅自变更规划条件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第三十二条(规划条件的失效)规划条件确定后一年内未进行土地出让的,该规划条件自行失效,土地出让前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重新确定规划条件。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依法修改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重新确定规划条件。

第三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适用范围)需划拨或者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批准手续。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对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收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城市、镇规划区内因建设项目改建、扩建,改变原有建设用地性质或者变更容积率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或者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划拨用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建设项目总平面图;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现场踏勘,审查相关材料,审核总平面图,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性质、面积,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等,并附规划用地红线图。建设项目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一并告知。

第三十五条(出让、转让用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相关材料,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

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受让人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申请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改、扩建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因建设项目改建、扩建等原因改变原用地性质或者容积率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持有关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和相关材料,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程序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土地征收的规划管理)城市、县人民政府在作出征收集体土地的决定前,应当听取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相应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八条(临时用地的规划管理)在城市、镇规划区内需要临时用地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向同级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批准临时用地,不得影响城乡规划实施、妨碍城市安全。

临时用地的使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之日三十日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临时用地使用期限届满,或者在使用期间不能继续使用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届满前或者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清理场地并复原后归还用地。

第三十九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适用范围)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前款所称的工程建设包括:

(一)建筑工程;

(二)道路、管线等各类市政设施工程;

(三)广场、停车场、绿化工程;

(四)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工程;

(五)城市雕塑、占用城市用地和空间或者附着在建筑物、构筑物上的户外广告设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商品房预(销)售许可等手续。

第四十条(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经审定同意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下列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

(二)土地使用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建设工程总平面及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施工图设计文件;

(四)法律规定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应当取得的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意见等材料。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还应当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证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附经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设计文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应当公布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审查涉及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的,必须经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

第四十一条(道路、管线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道路、管线等建设工程,按照下列程序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经审查的工程设计文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其中需征用土地的,应提供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附经审定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法律规定建设工程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应当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意见等其他材料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时应一并提供。

第四十二条(个人住房)城市、镇规划区内城镇居民个人自建住房的规划管理办法,由城市、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镇规划区内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自建住房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参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程序办理。

第四十三条(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办理程序)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需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应当先按照本条例规定程序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其他建设项目,应当先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者规划条件后,方可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下列材料:

(一)按照规定需要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提供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审批、核准文件;

(二)除利用自有宅基地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其他建设项目应提供规划建设用地原权属单位村民委员会同意建设的书面意见,该意见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四)确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乡、镇人民政府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包括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

和主要功能等,附规划设计图纸。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和开工建设。

农村村民宅基地和住宅建筑面积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公示和公布)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下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进行公示:(一)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等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

(二)位于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

公示的时间不少于七日。

第四十五条(规划许可的办理期限) 实施建设用地、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相应的许可决定。六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四十六条(规划验线)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报验线,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准方可开工。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自建住房的规划验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进行。

第四十七条(临时建设)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下列临时建设,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一)在临时用地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

(二)因施工、管理等需要临时搭建的工棚、库房、管理用房、围墙等设施;

(三)因抢险救灾及其他事关公共安全的紧急需要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建设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临时建设不得妨碍城市交通和公共安全,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周围建筑物的使用,不得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

临时建设的批准程序,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八条(临时建设期限)临时建设工程的使用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因抢险救灾及其他事关公共安全等紧急需要,未经批准建设的临时建设,应当在事由消除后三十日内自行拆除,确需延期使用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补办批准手续。

临时建设工程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建设单位、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自行拆除,恢复场地原有状况。

第四十九条(竣工查验和竣工资料报送)建设工程竣工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许可内容进行查验,出具书面意见。不符合许可内容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查验时,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二)放、验线单;

(三)经相应资质单位测绘的竣工图等资料。

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民自建住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进行查验。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的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五十条(规划许可的失效)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一年内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手续,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年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年内开工建设。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在前款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或者开

工建设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失效。

第五十一条(许可内容的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十二条(改变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的使用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使用功能。不得擅自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确实需要改变使用功能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满足建筑安全、住区环境、交通、邻里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并征得包括该建筑全体业主在内的利害关系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住宅改为餐饮、娱乐、医院等用途。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监督检查的总体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省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向人大报告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十五条(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

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第五十六条(处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应当及时通报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并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及时调查,作出决定,并反馈通报部门。

第五十七条(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的上级监督)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许可,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作出行政许可。

第五十八条(违规行为的撤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本条例规定作出的行政许可,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违反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法编制规划的责任)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违反上位规划组织编制城乡规划,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乡、镇政府和规划部门行政不作为的责任)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擅自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的;

(七)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六十一条(有关部门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

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

(四)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商品房预(销)售许可的;

(五)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个人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或者房屋产权登记的内容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不符的。

第六十二条(规划设计单位的责任)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或者勘察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设计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协助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规划许可时提供虚假的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或者施工图设计的;

(四)违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或者施工图设计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

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省外规划编制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规划编制任务未备案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六十三条(违法建设查处)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或者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进行违法建设的全部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称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包括:

(一)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的;

(二)擅自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三)在城市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

(四)违法占用土地进行建设的;

(五)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的;

(六)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进行建设的;

(七)擅自占用居住区内公共道路、绿地、公共场地进行建设的;

(八)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

本条第一款所称建设工程造价,是指违法建设建筑物工程整

体造价。

第六十四条(乡村违法建设查处)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原发证机关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对村民自建住宅的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对其他建设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三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可以强制拆除。

第六十五条(违法临时建设查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六条(竣工资料报送责任)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违法建设查处的强制执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停止建设的决定后,当事人不改正、不停止建设的,经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后,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停供施工用水电等措施。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停供施工用水电、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六章附则

第六十八条(施行日期等)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1 总则 为在城市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全面提升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吸取有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成熟经验,参照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南京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本《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并为公共设施实施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标准》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新建地区进行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本《标准》控制预留用地,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时,应结合人口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既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鼓励功能混合、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保障房片区的公共设施配套,要根据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针对性核算,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 基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遵循公益性设施优先、集约节约用地、复合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衔接各类相关专项规划,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行政辖区及其管理要求、各类设施服务范围和人口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和设施情况等,设施项目、规模及布局可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 本《标准》提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中涉及用地的为刚性规定,新建地区规划建设时必须予以保证,已建成区尽量通过用地盘整达到标准。用地上配套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强度,可根据服务范围内住宅的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做适当调整。 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时,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公共设施的分级和分类 公共设施的分级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11月

前言 本导则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 本导则在制定过程中,总结省内开发区发展特点和建设经验,参考上海、重庆、广州、合肥等城市的相关技术规定,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确定。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开发区选址要求、开发区规划的构成、编制的内容及不同类型开发区内容侧重、编制深度与技术要求。本导则共有7章,包括总则、开发区选址、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和附则。

目录 1 总则 (4) 2 开发区选址 (5) 3 总体规划 (6) 4 控制性详细规划 (14) 5 修建性详细规划 (26) 6 专业规划 (29) 7 附则 (29) 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 (30) 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 (32)

1 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规范安徽省各类开发区规划编制,引导开发区和城市融合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导则适用于由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含筹建)的各类开发园区的规划编制,集中示范园区、现代产业园区等参照本导则执行。 1.2.2本导则所称开发区规划是指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 1.3开发区分类 开发区按照其位置和功能关系,分为产业主导型开发区、综合功能型开发区和独立新区型开发区三种类型。 1.3.1产业主导型开发区主要是与城市或镇其他建设用地紧密联系、以产业用地为主的开发区,是城市二产发展主要区域。 1.3.2综合功能型开发区是城市或镇布局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组团,其界线较为清晰,功能以产业为主并兼具其他功能。 1.3.3独立新区型开发区是与城市或镇距离较远,独立于中心城区或镇区以外的新区,可分为因产业发展、环保要求等设立的

(完整版)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全部行政范围。主城区旧区是指东至文港路,南至青年路,西至西环路一线,北至新洋港;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2.6.1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可按嵌入街坊式布局,宜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处,以方便居民生活,并与一期住宅工程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2.2.6.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GB50180-93)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布局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对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由于周边已规划建成,且能够满足该项目配套要求的,则该项目可不配建(如综合性幼儿园、综合性菜场等),但建设单位必须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交纳相应的费用。 2.2.6.3居住用地中必须布置不少于三个用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人员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含公共绿地、硬质铺装),并在总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其用地总面积组团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4平方米核算;小区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8平方米小区核算。 2.2.6.4为居住区配套的商业设施规模不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江苏(南京)-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2007)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56号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07年2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蒋宏坤 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各项建设工程,必须遵守《条例》和本细则。 第三条南京市规划局是本市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及本细则规定的权限负责本区、县范围内的城市规 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委托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规划许可。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五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或者修订。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或者修订后,相关城镇的总体规划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修订。 调整或者修订由原组织编制部门负责。调整或者修订后的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订后或者必须对分区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的,市规划管理部门 应当组织对分区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修订。分区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当报市人民政府备案。修订后的分区规划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 第六条市区、县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由市、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控制性详细规划分为总则和执行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或者修订由原组织编制部门负责。其中,对总则的强制性内容 进行修订的,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对总则的非强制性内容以及执行细则进行调整的,由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总则的强制性内容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关于对《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改的说明 (以下简称技术规定)已试行两年多,《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的颁布实施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结合两年来的实际运用以及兄弟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将《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了修订。宗旨是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管理。下面,就我们的修改内容重点向大家进行说明: 1、适用范围的界定原《技术规定》适用范围是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依据《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修改为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范围。(第1条) 2、老、旧、新区建设提出新要求根据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和政府领导的指示以及市民网站的意见,结合我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具体要求,我局在《技术规定》中对老、旧、新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城区以“双增双减”为基本原则;旧区要优化、调整用地布局结构,加强河湖水系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改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新区以“建设一片、配套一片、成景一片”为目标;(第17、18条) 3、日照标准进一步提高在原《技术规定》中对高层进行日照分析要求用累计法计算。鉴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维权意识逐日加强。仍按简单的日照累计法计算建筑物的间距,经常造成被遮挡的既有建筑物内的居民提出异议。修改中对日照分析法计算间距提出了具体要求并

增加了“连续日照一个小时以上”的内容。(第39条) 4、临街建筑退让标准提高按照市政府宜政办秘[2009]47号文中提出的要求进行修改。(第56条) 5、不同性质类别建筑(群)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进行了调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区内的机动车停车要求也在提高,停车难已成居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此,我们对住宅部分的机动车停车位进行了调整,保障性用房的标准也做了适当的修改。(第75条) 6、交通影响分析范围扩大按照市政府宜政办秘[2010]78号文中提出的要求进行修改。(第82条) 《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两年多来,得到了诸多关心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热心人员的关注,真诚地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和见解。我们结合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体会以及设计、建设单位提出的建议,对《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了修订。提请大家讨论,目的是为了将安庆市规划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 二〇一三年八月九日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1、总则 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与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与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就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与本细则。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与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与盐都区(含城南新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行政范围。主城区旧区就是指黄海路、串场河、小洋河围合的范围,新区就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与《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 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不计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与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与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建设用地的兼容原则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用地兼容要求应当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2、2、3 制定与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国家与省城乡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与其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2、2、 3、1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可按嵌入街坊式布局,宜独立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处。开发项目分期实施的,配套公建设施的配建原则及实施时序需在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2、2、 3、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GB50180-93)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布局与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对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由于周边已规划建成,且能够满足该项目配套要求的,则该项目可不配建(如综合性幼儿园、综合性菜场等)。 2、2、 3、3居住用地的公共活动空间(含公共绿地、硬质铺装),应根据居住用地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人员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每个组团不少于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并在总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其用地总面积组团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3平方米核算;小区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5平方米核算。 2、2、 3、4为居住用地配套的商业规模不应大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5%。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商业用房,按规范配套的商业用房宜内置独立布局。距各级商业中心较远的小区,不宜小于总建筑面积的3%。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用地篇)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二○○五年五月

目录 第一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相容性 (4) 1.1用地分类及代码 (4) 1.2 建设用地相容性 (7) 第二节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原则 (9) 2.1 一般原则 (9) 2.2 城市建设用地的选址原则 (9) 2.2.1居住用地 (9) 2.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0) 2.2.3工业用地 (11) 2.2.4 仓储用地 (12) 2.2.5对外交通用地 (13) 2.2.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3) 2.3 村建设用地选址原则 (16) 2.3.1村民住宅用地 (16) 2.3.2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6) 2.3.3村经济发展用地 (16) 2.3.4村绿化和市政设施用地 (17) 第三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8) 3.1 一般规定 (18) 3.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8) 3.3村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9) 3.3.1 一般要求 (19) 3.3.2村民住宅用地 (20) 3.3.3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0) 3.3.4村经济发展用地 (22) 3.3.5村绿化和市政设施用地 (22) 第四节名词解释 (23)

第一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相容性 1.1 用地分类及代码 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 合广州市规划用地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了划 分和归类。 1.1.2广州市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8中类,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1.1的规定。【条文说明:1.1.1 城市用地分类参考《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表1.1 广州市用地分类

最新《南京市建筑工程规划核实规定》及政策解读

《南京市建筑工程规划核实管理规定》及政策解读 《南京市建筑工程规划核实管理规定》(宁规规范字〔2018〕3号)(以下简称《规定》)定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南京市建筑工程规划核实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建筑工程规划许可后的监督管理,确保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规划核实,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标准,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为依据,对已竣工的建筑工程(含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工程,下同)对照竣工测量成果、房产测绘成果、地籍测绘成果及现场情况,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及规划许可内容,是否在土地权属范围内的情况进行核查和确认。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的规划核实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南京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规划核实的管理工作,其设立的派出机构及受委托执法单位具体承担本辖区内规划核实管理工作。 江北新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五条对申报规划核实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测绘机构,依据《南京市建设工程(建筑类)规划竣工测量技术规程》(宁规字〔2018〕119号)的要求进行竣工测量并编制《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成果报告》。 第六条《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平面图

用地边界及坐标(可套用规划核准电子图)、建筑工程平面位置及平面尺寸、公共配套设施及配套市政附属设施的平面位置及平面尺寸、场地内构筑物位置及平面尺寸、建筑退让用地红线及各类控制线距离(可套用规划核准电子图)、建筑间距、场地竖向标高、围墙、道路、绿化(集中绿地应单独标出区域)、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地下车库出入口位置、起坡点位置、停车位置等。 (二)建筑单体实测图 1.竣工剖面、立面图:建筑物的层数、建筑高度、层高、檐口出挑宽度、室内外地坪标高等。2.建筑分层平面布局图:建筑单元结构、楼梯、公共过道、公建配套设施用房、设备用房、管理用房、停车场地;地下空间的平面、立面,以及地下功能区分布图。 (三)面积测算 1.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建筑基底面积、集中绿地面积; 2.建筑面积:按房产测量成果填写地上、地下建筑面积; 3.折算面积:比对核准图,确定建筑工程超面积、超层高、超尺寸、超比例情况,制作建筑工程超建建筑面积折算表。 (四)配套市政管线 测量管线长度、走向、线位、埋深、间距、中心线、管径、竖向控制节点标高、标准横断面图等。(五)与规划许可内容的比对情况 1.依据面积测算结果,比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制作建筑工程竣工测量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比较表。2.与核准图不一致地方的以云线标注。 (六)对建筑工程验线成果报告的复核结论 建筑间距、退让距离在允许误差范围内(0.20米)的,视为验线成果报告合格。 第七条建设项目竣工测量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管线工程竣工测量时应当铺设到位,且尚未覆土。

安徽城乡规划条例

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和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划定规划区。 第三条城市和镇、乡应当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的区域。鼓励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突出地域特色和传统风貌,改善人居环境。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给予经费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需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对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委员会是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审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和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草案以及需要其审查的其他城乡规划草案,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 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成员由本级人民政府聘任。城乡规划委员会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运作程序和表决方式等工作规程。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中,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乡规划工作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河南省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办法征求意见

河南省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办法征 求意见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 __城乡规划法》办法(征求意见稿) 浏览次数:51 发布时间:xx-6-9 11:10:0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省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 __城乡规划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城市、镇、乡、村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和 __指定区域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条城市、镇、乡和村庄应当依照本办法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镇、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城乡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城市、镇规划区内的村庄,分别纳入城市规划、镇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管理。 各类城镇新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统一管理。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镇、乡应配备专职城乡规划管理人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南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农村地区建设行为的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农村建设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南京市农村地区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集体土地上各项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第三条南京市规划局是本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各直属分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农村地区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高淳县和溧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农村地区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地区规划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各项建设活动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其中,工业企业应进入规划批准的工业园区统一建设;新建村民住宅应在规划布点村庄集中建设。 第五条各区、县人民政府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农村地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划管理机构,保障规划管理经费的落实。 第六条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与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城乡规划的落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 第七条下列建设项目应申请办理规划意见: (一)涉及农用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的; (二)现状集体建设用地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办理规划意见的。 第八条申请办理规划意见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向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申请报告、村(社区)委员会意见、拟选用地的现势地形图(或地籍图)和其他指定图件,并填写申请表。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上级规划管理部门办理。其中,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的,镇人民政府应出具初审意见。 规划管理部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城乡规划要求提出审查意见。审查同意的,核发规划意见。规划意见的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地址、初步用地范围、用地规模、有效期和规划条件。 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规划意见后,方可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第九条规划意见有效期为12个月。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有效期内取得国土部门的用地规划审查意见。逾期未取得的,该规划意见自行失效。 第十条乡镇企业、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集中新建农村村民住宅等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向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规划条件(办理规划意见时已领取规划条件的除外),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后办理。其中,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的,镇人民政府应提出初审意见。 申请规划条件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批复文件; (二)使用集体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拟建用地的现势地形图(或地籍图)。 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规划条件之后方可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条件的有效期为12个月,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有效期内申报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审查。逾期未申报的,该规划条件自行失效。

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1991年5月28日四川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确定的机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城市水源保护区、重要交通电力设施和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城市规划必须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城市规划应当科学划定规划区范围,贯彻珍惜土地、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六条城市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批准的城市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相互协调。 第八条省、市、州、县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应把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城市规划工作。 市、州、县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区、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协助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镇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和服从城市规划管理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十一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保护历史文物遗产和自然景观。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第十二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分别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城市规划的规定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

(城市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清稿

(城市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版清稿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城乡规划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城市和县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定城市规划、进行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其他建制镇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和《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 2.1.2与城市用地相连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园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建设用地的兼容性要求按照《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执行,在详细规划中规定,并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中明确。 2.2.3 在满足安全、环境等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同一地块内不同使用功能的混合。 2.2.4 制定和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国家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标准、规范,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2.3的规定。 表2.3.1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广东省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

广东省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 :12-01 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广东省的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相关定义】本条例所称生态控制线,是指为了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适应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划定并公布的生态保护范围界限。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控制线的划定、调整,以及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的管理和监督,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政府职责】省人民政府统筹组织全省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理工作。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全省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依法履行生态控制线监督管理职责。

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控制线划定,制定生态控制线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依法实施生态控制线管理。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社会公民权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支持实施生态控制线管理,有权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为生态保护活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奖励。 第二章划定和调整 第六条【划定程序】生态控制线按下列程序划定: (一)【工作方案】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下一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编制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划定工作组织和计划、初步的空间边界、分级管制边界和管理实施措施等。 地级以上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完成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方案后,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修改完善后,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批复执行。 (二)【生态控制线成果】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工作方案,组织编制生态控制线划定成果。编制生态控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2007)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2007)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56号 【发布部门】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3.15 【实施日期】2007.08.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56号)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07年2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各项建设工程,必须遵守《条例》和本细则。 第三条南京市规划局是本市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及本细则规定的权限负责本区、县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委托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规划许可。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五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或者修订。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或者修订后,相关城镇的总体规划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修订。调整或者修订由原组织编制部门负责。调整或者修订后的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

报批。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订后或者必须对分区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的,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分区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修订。分区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当报市人民政府备案。修订后的分区规划应当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 第六条市区、县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由市、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控制性详细规划分为总则和执行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或者修订由原组织编制部门负责。其中,对总则的强制性内容进行修订的,按照原报批程序报批;对总则的非强制性内容以及执行细则进行调整的,由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总则的强制性内容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七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建设单位组织编制,并应当取得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或者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环境风貌地段、历史文化特色地段等特色意图区(以下简称特色意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或者由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区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制。 第八条市区、县域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由市、县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特色意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风景名胜区等特殊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专业规划由其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或者由其主管部门会同市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和指导安徽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报告(以下简称“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增强规划选址论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 1、因安全、环境保护、卫生、资源分布等原因需要独立选址的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项目。 2、未纳入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或相关专业规划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3编制要求 1、选址论证报告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2、选址论证报告编制单位应在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公众等方面意见,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等部门应配合报告编制单位开展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现状基础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用地现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周边环境等资料。 相关规划资料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 2.项目选址原则 2.1合法性原则。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2.2合理性原则。 项目选址要综合考虑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及同类项目的建设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综合论证,做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 2.3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项目自身基本情况及选址要求,综合考量其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确保不超出当地环境的容量,不存在安全隐患,满足环境保护、安全等要求。 3.选址论证的主要内容 3.1选址论证的缘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