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精编文档).doc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
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
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
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
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
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
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
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
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
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他认为:“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你却背弃自然,周围是烟尘与霉气,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歌德创作而成。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人类的欲望和精神上的冲突。
整部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于1808年发表,第二部分于1832年发表。
其内容描写了一个智慧和热情充沛的博士——浮士德,在他僻静的庄园里,试图找寻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结构和文学价值四个方面来解析《浮士德》这部作品。
主题:《浮士德》的主题是关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迷失的探究。
通过浮士德的经历,他的思想和行动逐渐成熟起来,探索了灵魂自由和人类命运的基本问题。
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包括追求知识和经验、爱情和人际关系、自由意志和命运等,揭示了浮士德尝试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的心路历程。
人物:《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对知识和经验充满好奇和热情,但同时他也在苦苦寻找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其他重要的人物包括浮士德的爱人格丽特、恶鬼墨费斯托以及花神女妖。
结构:《浮士德》的结构是复杂的,分为两部分,十分独特。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浮士德的求索和探究,其中包括浮士德的博学和对格丽特的追求。
第二部分则关注浮士德面临的人生困境,还涉及到墨费斯托对浮士德心灵的腐蚀和绑架。
整个结构将索引通过一个易于理解的线性故事情节和歌德独特的诗艺形式相结合,使整个作品兼具情节的吸引力和理论上的深度。
文学价值:《浮士德》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
从问题的深度、表现形式和文学技巧等多方面具备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探讨了人类心灵的黑暗和迷失,是德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
综上,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浮士德的奋斗和反思,揭示了人类思想和精神内在的深刻挣扎和对自省的渴望。
它使我们看到思想的脆弱和追求自由的勇气,也使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一部值得推崇的文学佳作。
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浮士德》中“浮士德”既是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其形象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为:(1)“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
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士德一一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J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2)“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浮士德又是人类的代表,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
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
同时,浮士德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存在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
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
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3)“浮士德”概括了欧洲资产阶级三百年间的思想探索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他在思想探索的途程中,否定了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否定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狭隘的生活;否定了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幻想和从古代艺术中寻找理想的美的意图。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浮士德》歌德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
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
剧本《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
他们合作写诗。
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
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
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学化的深度开掘。
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一生追求,五幕悲剧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名约翰·乔治·浮士德(1840-1540),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术师,在德国流传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歌德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德国的社会状况和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前后经历60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浮士德》分为两部。
第一部的“天上序幕”可视作全剧的一个总纲,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形式,并在其中注入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新内容。
上帝和魔鬼菲斯特打赌,上帝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达到更完美、更和谐的生活,持的是乐观主义的态度;魔鬼菲斯特则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导致虚无,持悲观主义看法,因而双方把浮士德作为人类的代表进行打赌。
浮士德,这位老博士,他花了一辈子时间穷究学问,当面临晚景凄凉时,他却与魔鬼靡非斯托签下协议,以自己的灵魂为条件,换取青春与爱情。
浮士德从开始便是一个斗士,他与命运斗争,不甘老去,他要重新体验那错失的青春与爱情。
而剧终,因为他的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魔鬼未能得到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随天使升入了天堂,可以说,浮士德的一生是在奋斗中度过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浮士德》,它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当然,浮士德精神不能脱离《浮士德》,但它并不单纯是其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而提升为一种整体性精神。
一、浮士德的精神根基:奋发向上“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
”这是歌德诗剧《浮士德》悲剧第二部第五幕中天使的唱词。
天使拯救浮士德,不是因为天使的力量强大,而是浮士德那种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命运面前,他并不服输,他不愿这样老去,所以他与魔鬼签下协议。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举例说明。
(对生命的永不满足)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那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剧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奋斗追求的5个阶段,从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的形象。
(1)走出书斋投身社会。
浮士德在阴暗的书斋里过了大半辈子,而所学也无实际用处,他很苦恼,甚至想自杀,复活节的钟声是他想起了屋外还有大千世界,坚定了投身社会的决心,而后与魔鬼靡菲斯特签约。
此时的浮士德非常相信,因为他洞察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括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必然唤起新的欲望。
他和魔鬼打赌时觉得胜利在握,而且早魔鬼的带领下投身于社会洪流。
(2)追去个人幸福的阶段。
魔鬼用感官享受引诱他,把他带到社民社会,又帮他返老还童,并帮他赢得了少女葛丽卿的爱情。
但浮士德为体验爱情而毁掉了葛丽卿,他感到负疚,认识到围绕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克服“小我”走向“大我”。
其实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分的追求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3)为宫廷服务的阶段。
浮士德在前阶段追求的失败中领悟出“人生就是在于体现出彩虹缤纷”。
他从德国社会的小世界走入广阔的大世界去探索真理。
魔鬼带他到神圣罗马皇帝的宫廷,帮他成了大臣,但他在那儿为宫廷服务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充当弄臣而已。
(4)追去古典艺术的阶段。
浮士德对现实政治失望后转向对古典艺术美的追求。
他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婚并生下一子欧福良,这象征着现代人痛古典艺术美的结合,古典艺术同启蒙思想的结合。
而欧福良死后浮士德怀抱中只剩下海伦的外衣面纱,即美的形式,而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从而否定了用艺术力量改进社会的幻想。
(5)在改造自然中找到真理。
浮士德总结经验后感到一切脱离实际的幻想都是徒劳的,应该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
他希望通过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理想。
他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后获得了一片领土,而后发动群众进行改造,创造了新乐园,并在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自由地生活和享乐,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浮士德是在否定之中逐步发展成长的,他不断地否定现实,否定自己才找到了前进的勇气、动力和方向,不断地追求,永不满足于现状。
浮士德带给我们的启示浮士德精神话题:浮士德精神科学知识浮士德它(指《浮士德》)披着一件中世纪的袈裟,而包裹着一团有时是火一样的不知满足的近代人的强烈的冲动。
那看来分明是矛盾,而这矛盾的外表也就形成了《浮士德》的庞杂性。
不过我们不要为这庞杂的外表所震惊,尽管诗人在发挥着他的最高级的才华,有时是异想天开地闹得1个神奔鬼突,甚至乌烟瘴气,但你不要以为那全部都是幻想,那全部都是主观的产物,都是所谓‘由内而外’。
它实在是1个灵魂的忠实的纪录,一部时代发展的忠实反映。
因此我也敢于冒险地说,这是一部极其充实的现实的作品,但它所充实着的不全是现实的形,而主要地是现实的魂。
1个现实的大魂(时代精神)包括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小魂(个性),诗人的确是紧紧地把它们抓住了,而且时而大胆,时而细心地把它们形象化了。
他以他锐敏的直觉,惯会突进对象的核心,大之更能朗豁地揭露世界进展的真理,他是把辩证法的精神把握住了。
”__________郭沫若《浮士德》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前途问题。
浮士德是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要探求、解决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
从渊博的学问中,特别是书本的死知识,他找不到满足。
在魔鬼靡菲斯特帮助下,他追求私欲的享乐,害了别人,反而使他受了良心严厉的责备,更无从说到满意了。
在这2个过程中,浮士德只活动在所谓“小宇宙”——即指狭隘的环境内;第二部写浮士德在所谓“大宇宙”——即指广大的社会里的活动。
浮士德出现在1个宫廷里,虽然名利双收,但是替没落的封建统治者服务,他仍然感到失落。
于是,浮士德便走向古典文化艺术的研究,可是,所谓古典美的生活遗留下来的只能是躯壳、只能是形式,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最后1个阶段,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
当时浮士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
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
浮士德内心怀着无限的愉快和满足死去,灵魂被赶来的天使送入了天堂。
浮士德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中文系064班张雪(19)内容摘要:本文将对歌德的著名作品《浮士德》进行分析,找出其所蕴涵的精神——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并对浮士德精神对现代人的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浮士德》进取精神积极入世启示正文:《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
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中心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何最高目的。
对于时代何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也十分的受人关注。
下面,本文讲究浮士德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进行研究。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他把艺术上升到了一种浮士德精神,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
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歌德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欧洲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在歌德写《浮士德》的60年间,正好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书中的浮士德那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更是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
悲剧主人公浮士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那一个时代的精神,在他的不同的生活时期有着不一样的精神,而伴随在浮士德身边的恶魔梅菲斯特更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一路迷惑阻扰着浮士德。
在浮士德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发展的五个阶段,浮士德的形象也正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那时候,他在书斋中,人们都认为他是成功的代表,都很羡慕他。
然而他那颗躁动的心却不让自己如此“平凡”下去,他不愿意终日在书斋里,过着编书、看书和书写抓不住的梦想的生活,他要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他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此时此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现实的浮士德,一个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梦想的浮士德。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与格蕾琴的悲剧爱情,冲突了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但是新兴的个性始终敌不过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格蕾琴的死让浮士德进入了绝望之中,带着深深的愧疚之情,浮士德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和中国的一些有志之士一样,尽心为统治者效力,希图在官场上大展身手,却始终没有收到重任,只能做皇帝娱乐的“戏子”,只能为皇帝寻欢作乐。
壮志难酬的浮士德慢慢地发现了封建宫廷中王朝的腐败,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为皇帝创造出美丽的海伦来。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31年脱稿,前后达六十年时间。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最深的东西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
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
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像托尔斯泰一样,对知识大脑袋很不以为然。
歌德透过浮士德说:“知识追求到后来,竟然只剩下零碎。
”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后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
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爱情幻灭在体验爱情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浮士德与女主角葛丽卿中间出现了感受的疏离。
很多人在分析浮士德与葛丽卿时,都认为他们的悲剧是来自于社会观念的封闭,导致奸情与私生子演变成随后生发的杀母杀兄杀子重罪。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原因。
因为我们还看到,当葛丽卿因罪恶而痛苦到极点时,浮士德都不在身边。
浮士德自承,他跟葛丽卿有“不同的性质”,浮士德犯罪前后可以避居山林、或深夜跟魔鬼去狂欢,但葛丽卿是何等孤独的一人面对痛苦。
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歌德《浮士德》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德]歌德类型:诗剧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773年1831年间,前后延续近60年。
“浮士德精神”解读摘要:《浮士德》是歌德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把全书连成一体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
浮士德式的人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代表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解读“浮士德精神”,以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理想《浮士德》悲剧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其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诗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人生的真义,不怕用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去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浮土德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这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就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
现代的读者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就能从中发现诗剧表达了这样二种现代意识,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之中,失败和灾难再所难免,但人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追求的结果也就体现了这种本质。
“浮士德精神”也就成了现代人汲取精神养料的宝库。
在诗剧中,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中引出来的。
首先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靡非斯陀表示.他有把握把浮士德引上歧路,使浮士德放弃信仰,上帝接受了魔鬼的挑战。
第二次打赌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条件为靡非斯陀甘愿供他驱使,并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浮士德一旦满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会死去,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在五幕悲剧中,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
第一幕悲剧是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
在作品中,读者第一次见到的浮士德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论浮士德精神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段。
‛而《浮士德》无疑是这些‚片段‛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
这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全部写作生涯的杰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称为史诗性的巨著。
它不仅折射着歌德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诗人兼哲人的他对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
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的故事。
《浮士德》的诞生与歌德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歌德运用浮士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
歌德把社会改造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人物完善个性的过程,在浮士德经历了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的五个阶段中,描写了浮士德是如何克服自身和客观的现实矛盾,克服自己内在矛盾而臻于完善的。
浮士德的形象成为了全人类的化身,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启蒙时代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冒险史也浓缩了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探索和奋斗精神。
第一,他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美好的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狂飙突进‛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思想觉醒,是对宗教神学和社会黑暗现实的讽刺和否定。
第二,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使浮士德认识到个人狭隘的爱情生活不是人生的理想,从而对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进行了反思和否定。
第三,宫廷生活的失败,他亲眼目睹了朝廷做官不过是供帝王享乐的现实,在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踏实很难有所建树的,这实际上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政治的虚幻性以及终将走向覆灭的必然性。
第四,与海伦的不幸结局,更是宣告着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狡猾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后,浮士德发动群众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建立理想的人生乐园,可见他在伟大的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真理,这也是18世纪启蒙主义者描绘的理性王国的缩影,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深地触动了读者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浮士德》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意义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浮士德》的概况,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经历以及《浮士德》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部分将对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描写、故事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心理与角色发展演变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浮士德》的主题,并解读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予对《浮士德》的评价和个人对于其中主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浮士德》这一伟大作品,并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分析,展示出《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同时也能引发更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知识与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生平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一位杰出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和戏剧家。
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欧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德在法兰克福出生并长大,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古典文学、音乐和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显示出卓越的才华。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浅析浮士德精神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
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 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④。 在作品中,浮士德一生有五个奋斗阶段: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求索中;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 ②[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同上,第4页 ④[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接着是对感官和爱情的追求,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然后是对权势的追求,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再然后是对美的追求,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却依旧只能得到夭折的结果;最后是对事业的追求,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当时浮土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在他一生的追求中,他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浮士德的悲剧性就在于此。但是,浮士德也许就是因为在悲剧的行动过程中,在永恒漫长的时问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二、 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浮士德的行动绝不是蛮干,也不是单纯 的循环,而是独特的创造。浮士德不断地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他是永远进取的。歌德说:“浮士德的行动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浮士德推崇的是创造性的行动,为了一个精神的崇高的目的而前进,因此,浮士德不断地获得新生。如果说行动是浮士德最根本的特点,那么,创造性则是浮士德精神的最深内容。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断寻找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他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一开始便研遍了所有的哲理、法律、医典以至神学,并在神的世界里苦苦挖掘。一度“困顿在迷津”,但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为了救治在瘟疫猖獗时期濒临死亡的人们,年纪轻轻的他甘冒自己也“被死神逮住”的危险。事后尽管深受他所救助过的人们的敬重、爱戴,他却因为没有真正免除民众的苦难而愧疚、自责;他对格雷辛的爱真诚而纯洁,为自己给爱人造成了不幸而痛不欲生;为了自己产业的完美,不料想伤害无辜时,他受到良心谴责,让“忧愁”吹瞎了眼睛,这表明他始终保持着人的良知和善良本性以及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浮士德一生对真理的探求中,他游遍了古典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以至未来的世界,力图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的未知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完美的解答。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人类的发展,永远存在着这“还未明了的”“新生的自昼”。浮士德精种的实质就在于承认这个事实:不停地为了探索真理而行动,那才是最伟大的人生。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三、 浮士德精神产生的原因 歌德说,“他(浮士德)在一般的人世局限中感到焦躁和不适”,个人认为 这便是他不停追求不断行动的内在原因。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贪图安逸,另一方面又不断向精神的高空飞驰。在这种感性与理性之间,在精神和肉体之间,他两者都不忍舍弃,这便构成一个矛盾。浮士德的焦躁与不适也正是如此产生。他想解决这个矛盾。但他却永远不满足,永远有一种内在的骚动在驱使他。每当他完成一个飞跃,似乎解决了一个矛盾的时候,新的矛盾便又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可以说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物。如魔鬼梅菲斯特所说,“神明把自己坐在永恒的光中,把我们恶魔放在暗窖,你们人呢?是一明一暗的相交”①。因此,可以说浮士德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时刻充满着矛盾斗争。 此外,从客观上说,浮士德精神的产生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产物。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充满焦虑与思考的时代。《浮士德》是对这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深刻揭露,也是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绝妙写真。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不断探索新的道路,人们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凭着自己的智
① [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慧和力量征服自然,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的思想也愈渐强烈。浮士德精神正反映了这种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 四、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意义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总结的西方人的现代精神。它是一个独立自主、 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它是人类精神的化身。“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于他具有这种自由精神,自由并不在享受的自由。而在追求的自由,创造的自由”①。浮士德大胆进取,义无反顾,乐享人生,体现了一种无限开放的性格和积极健康的人格。个人觉得浮士德精神给我们最大的积极意义是:人类要永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产生动力促使人进取,而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反过来指明进取的方向。进取和追求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落空希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而不断前进。 人们常常说浮士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我认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系列的失败和错误,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因为事物不完美的形式是它们永恒的形式,所以又是完美的组成部分。浮士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无所获,实际上他体验和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因
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8页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而他始终拥有自己的灵魂,魔鬼根本不可能把他的灵魂夺走。浮士德最后灵魂升天,不是靠上帝的拯救,而主要是他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五、 总结 《浮士德》是一个预言,也是一个寓言,它写出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人类由于拥有理性而永远不会像动物一样满足于现实,一方面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一切都不过是有始无终,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说之境,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人类既渴望向善飞升又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既拒绝梅菲斯特又接受梅菲斯特,因此每一次追求又总与自身内部的“恶魔”相伴,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因此,浮士德精神既是一曲颂歌,又是一种对追求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它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蕴含着一种时代意义,并且不断的启示着后人,显示出永恒的生命之光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2】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