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否定的精灵——论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形象关键词:歌德《浮士德》靡菲斯特否定摘要:靡菲斯特是中世纪基督教语境中的魔鬼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马洛在其戏剧《浮士德博士》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略带悲剧性的小人物形象。
歌德循着马洛的方向,在《浮士德》中把靡菲斯特塑造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否定的精灵。
靡菲斯特身上有着“拜伦的影子”,并因此获得了肯定的价值,其最后的失败也具有了悲剧色彩。
一靡菲斯特是魔鬼家族的一员,然而,他却远不像魔鬼家族中等级很高的魔王撒旦那样辉煌。
靡菲斯特名不见经传,全名是“靡菲斯托菲勒斯”,按希腊文是“不爱光者”,按希伯来文为“破坏者—撒谎者”①。
常见于中世纪民间传说,直到16世纪中期,根据德国占星家浮士德演绎的传说,靡菲斯特才有了名分———基督教教义观照下的专门攫取人灵魂的恶魔。
16世纪末期,英国的马洛把浮士德博士传说改编成同名悲剧,取得极大成功,靡菲斯特也跟着名扬天下17世纪,歌德在其花费六十年心血的巨著《浮士德》中,对靡菲斯特进行了全新“包装”,彻底改造,至此,靡菲斯特终于家喻户晓。
先来了解靡菲斯特在歌德之前的传说以及在马洛的《浮士德博士》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民间传说中,大魔术师浮士德博士,在研究了所有学问后扔下书本,与令人讨厌的魔鬼靡菲斯特签订协议:他可以享受人间所有的感官快乐,但灵魂必须交地狱折磨。
在马洛的《浮士德博士》中,浮士德同样是个学问大到没什么可学,以至于无聊的博士。
于是,他想学魔术,跟魔王鲁西弗订交易:用灵魂换魔鬼24年的服务。
随后浮士德利用小魔鬼靡菲斯特的帮助游戏人生。
先是恶搞罗马教皇;又到德国宫廷炫耀法术;接着在旅途中跟马商开玩笑;最后,浮士德受邀来到万霍德公爵府邸,以魔术博取公爵夫妇的欢心。
契约临近结束,浮士德想看看美女海伦,让靡菲斯特把她召来。
期限将至,浮士德感到恐惧和后悔,乞求怜悯,但为时已晚,灵魂被魔鬼带往地狱。
剧中,靡菲斯特只是魔王的喽,时常念叨被打入地狱的不堪回首的往事,认为生活即是地狱。
浮士德讲稿一、浮士德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在欧洲是家喻户晓的,关于他的事迹众说纷纭。
从一些历史档案材料看来,似乎历史上真有浮士德其人,他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一位流浪的学者,他曾经给人卜卦算命,给人治病,又会施巫术。
据说他曾经图谋一宗不义之财,又说因为坚持真理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直以来,就有许多有关浮士德的传说。
从1570年起,这些传说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1587年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约翰·浮士德的一生》,这被认为是第一部“浮士德书”。
此书没有署名作者,标明的出版者是约翰·施皮斯。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浮士德的趣闻,加入很多传说、寓言甚至打油诗,还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一连串奇遇。
在这里,浮士德被塑造成为一个堕落了的学者,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最终惨死于魔鬼之手。
因为这书本写得很丰富,很吸引人,所以很多人都以它为蓝本而创作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作家马洛对浮士德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的一个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零散的民间传说第一次以正统文学的形式——戏剧表现出来,无疑是一个飞跃。
马洛的剧作虽然基本上以施皮斯的著作为基础,但浮士德这个人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他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为追求真理敢于破除一切教条和经院哲学。
作者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获得一切,实现理想,从而肯定知识的绝对力量。
①1759年,莱辛发表了他创作的表现浮士德的戏剧片断——一场激动人心的严肃的浮士德剧。
在这场戏里,莱辛勾画出了一个“不带邪恶的浮士德”,描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并设法让他与上帝和解,为同时代的青年歌德及其作品《浮士德》开辟了道路。
之后以浮士德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但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影响最深的当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
《浮士德》写于1774年至1831年(歌德25岁至86岁,50年的时间)初稿浮士德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浮士德片段的发表在他40岁左右,浮士德第一部的完成在他50岁左右,而浮士德第二部则是在他75到82岁之间最后完成的。
浮士德播音稿开头语绚丽色彩、缤纷校园、感受文字、品味人生、优雅的歌剧带你走进文学殿堂,与你共享歌剧魅影。
生活的大树需要文学来点缀。
欢迎来到《歌剧魅影》,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歌德的《浮士德》,我是主播…节目安排浮士德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传可能是占星师或是巫师。
传说中他为了换取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许多文学、音乐、歌剧或电影都是以这个故事为版本加以改编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
《浮士德》的作者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浮士德》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戏中戏:大悲剧套着许多个小悲剧,其中有些小悲剧可以独立成篇,如葛丽卿悲剧。
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并用,不过第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第二部以浪漫主义为主。
神话、传说、幻想等交织在一起,组成多彩的色调,有时严肃,有时诙谐。
人物不是性格的典型,而是哲学观念的化身,互相形成鲜明的对比。
语言是多变化的。
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说:这部巨著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
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结束语用心灵体味生活,用感动谱写乐章,今天的歌剧魅影到此就结束了,欢迎下周继续收听。
浮士德推荐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X,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浮士德这个伟大的人物。
浮士德,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象征。
他的形象成为了激励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力量源泉。
浮士德是个具有极高天分的学者,他智慧过人,博学多才。
他不仅精通哲学、医学、法学等学科,而且在诗歌、音乐等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然而,尽管浮士德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但他一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不满。
于是,他毅然决定与魔鬼签订契约,以获取更大的力量和无限的智慧。
与魔鬼达成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不再满足于一味地追求知识和欲望的满足,而是开始探索真正的人生意义。
他反思自我,思考生活的意义,追求自由和幸福。
在与魔鬼的斗争中,浮士德总是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始终相信爱和正义的力量。
浮士德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他引发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然而,浮士德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他人的帮助和关怀。
其次,浮士德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知识和智慧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知识和智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但只有将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正如浮士德在与魔鬼的斗争中所体会到的那样,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意义。
最后,浮士德的故事也警示我们要警惕物欲和欲望的诱惑。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中,追求名利地位。
然而,所谓的“幸福”往往只是暂时的,虚幻的。
我们应该从浮士德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不为权利和财富所迷惑,而是要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亲爱的同学们,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他的故事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博弈
1. 引言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浮士德》中呈现了主人公浮士德对于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在这种追求中与其灵魂之间所进行的内心博弈。
本文将深入探讨浮士德与欲望、灵魂之间的关系及其辩证发展。
2. 欲望的驱动
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被无尽的欲望驱使。
他渴望获得无限的知识和力量,以满足自己内心的追求。
这种欲望推动着他不断学习和探索,但也使他陷入了欲望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中。
3. 灵魂的挣扎
尽管浮士德追求知识和权力,但他的灵魂始终保持着反抗。
当他选择将自己灵魂出卖给恶魔梅菲斯特费勒时,他与自己灵魂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浮士德的内心始终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但欲望却使他不断背离内心的愿望。
4. 欲望与灵魂的辩证关系
欲望和灵魂之间的博弈在《浮士德》中体现了一种辩证关系。
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追求进步和变革的源泉,但过度追求欲望可能导致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崩溃。
灵魂代表着一个人最深层的感知和思考,在面对欲望时起到一种监管作用。
5. 结论
《浮士德》展现了一个智者与恶魔、知识与权力、欲望与灵魂之间博弈的故事。
通过浮士德这个角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内心矛盾和挣扎的一面。
这个故事不
仅带给我们对于欲望、知识和权力的深思,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平衡,
在追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内心真正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总而言之,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主题。
在《浮士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博弈的表现,也能从中获得对于人类内心追求和挣扎的启示。
浮士德讲稿一、浮士德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在欧洲是家喻户晓的,关于他的事迹众说纷纭。
从一些历史档案材料看来,似乎历史上真有浮士德其人,他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一位流浪的学者,他曾经给人卜卦算命,给人治病,又会施巫术。
据说他曾经图谋一宗不义之财,又说因为坚持真理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直以来,就有许多有关浮士德的传说。
从1570年起,这些传说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1587年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约翰·浮士德的一生》,这被认为是第一部“浮士德书”。
此书没有署名作者,标明的出版者是约翰·施皮斯。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浮士德的趣闻,加入很多传说、寓言甚至打油诗,还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一连串奇遇。
在这里,浮士德被塑造成为一个堕落了的学者,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最终惨死于魔鬼之手。
因为这书本写得很丰富,很吸引人,所以很多人都以它为蓝本而创作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作家马洛对浮士德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的一个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零散的民间传说第一次以正统文学的形式——戏剧表现出来,无疑是一个飞跃。
马洛的剧作虽然基本上以施皮斯的著作为基础,但浮士德这个人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他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为追求真理敢于破除一切教条和经院哲学。
作者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获得一切,实现理想,从而肯定知识的绝对力量。
①1759年,莱辛发表了他创作的表现浮士德的戏剧片断——一场激动人心的严肃的浮士德剧。
在这场戏里,莱辛勾画出了一个“不带邪恶的浮士德”,描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并设法让他与上帝和解,为同时代的青年歌德及其作品《浮士德》开辟了道路。
之后以浮士德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但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影响最深的当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
《浮士德》写于1774年至1831年(歌德25岁至86岁,50年的时间)初稿浮士德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浮士德片段的发表在他40岁左右,浮士德第一部的完成在他50岁左右,而浮士德第二部则是在他75到82岁之间最后完成的。
②浮士德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的知识分子代表,或者说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然而浮士德是个德国人。
德国当时虽然接受启蒙运动的先进思想,但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大大落后于英和法,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
这种先进思想与落后现实的矛盾,也反映在浮士德身上,表现为充满矛盾的精神。
既有进步的方面,又有局限的方面,而进步的方面是主要的。
③20世纪有这样三部作品,英国作家多萝西·塞耶斯《魔乱》、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的《我的浮士德》、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各自以英语、法语和德语解读着浮士德的传说。
其中托马斯·曼的作品大概算是最复杂、最具颠覆性的浮士德作品。
他是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生为原型来写。
④二、《浮士德》情节结构天主—梅非斯特两场赌赛浮士德—梅非斯特基本主题:探讨人生理想,人类命运。
第一部(小世界)第一阶段知识悲剧,即学者生活阶段—对知识的追求与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悲剧,追求市民爱情。
第二部(大世界)第三阶段政治悲剧,为封建朝廷服务。
第四阶段美的悲剧,对古典美的追求。
第五阶段事业悲剧,对自由的追求,开拓新世界,改造大自然,建造人间乐园。
第一部有25场,不分幕,卷首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剧”、“天上序幕”三个部分。
第二部也有25场,分为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相连的故事情节,而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贯穿始终。
献诗(是一篇与正文无关的遣怀式的献词),舞台序幕(借鉴印度戏剧《沙恭达罗》英译本中的开场白,用来表达作者的戏剧观),天上序曲(这一幕提出了全剧的主旨)魔鬼梅菲斯特与天主打赌(借用了《旧约》的《约伯记》中天主与魔鬼赌誓的框架),魔鬼自信能引诱浮士德,使他的灵魂堕落,把灵魂带入地狱。
天主在魔鬼的挑战下却显得很有把握,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路,但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却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
(表现出一种乐观态度)天主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激发人的努力的作用。
悲剧第一部——小世界(对知识感到不满足而极度烦闷;爱情悲剧)浮士德老博士,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他在旧的道路上追求知识失败,企图自杀。
(把自杀看做一种行动,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行动的意义,是认识上的进步) 浮士德正想自杀时,传来了复活节教堂钟声与唱诗班的声音,受到了鼓舞(钟声:文艺复兴人道主义的精神觉醒)于是和助手瓦格纳走过人群,来到原野。
瓦格纳:实利主义者形象,维护旧的思想体系(浮士德精神的对比)浮士德回到书斋后,将希伯来文圣经上“太初有道”译为“太初有行”。
(中世纪强调维护统治的理论,鼓励无用的推论,禁止反对这些理论的行动。
而资产阶级要想建立自己的事业必须行动。
)梅菲斯特登场,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魔鬼让浮士德返老还童,遇到了小镇的市民阶级的女子格雷琴。
两人互相爱慕。
格雷琴为和浮士德幽会,给母亲下安眠药,却因放过量而毒死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又死于浮士德剑下。
她溺死了与浮士德的私生子,被判死刑,精神错乱,浮士德却逃走了。
当他得知一切要营救格雷辛越狱时,格雷辛却决定服从主的裁判,忍受死刑。
她的肉体虽然幻灭,灵魂却得到了主的救赎。
悲剧第二部——大世界(政治、美、事业)浮士德获得新生后,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具备亡国之君的一切特质。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通过演示巫术而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并用发行纸币暂时稳定了帝国。
国王要求观看最标致的男女。
梅菲斯特于是用巫术召来帕里斯和海伦的影子(美和古典艺术)。
浮士德想要见到真正的海伦。
瓦格纳研制出一个人造人荷蒙库路斯,它具有人的精神却没有人的肉体。
小人帮助浮士德回到古希腊去寻找海伦和为自己制造肉身。
由于受到美的蛊惑,小人幻灭于海洋上,回到了自然初始的怀抱(小人代表科学和理性,科学并不是万能的)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生下儿子欧弗里翁(拜伦,一种永不满足的性格和好斗争的倾向,是古典美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欧弗里翁在参加自由的独立战争的时候不幸从悬崖上摔下,死在父母的脚边。
海伦伤心欲绝,随之离去,只留下了一件白袍在浮士德怀中。
(对古典美的追求的破灭)浮士德回到他的时代,他要在事业的追求中寻找真理。
他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
他在魔鬼的帮助下完成了功业,却因为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妨碍了他欣赏功绩的视野,指使梅菲斯特间接害死了无辜的老夫妇和一个旅人。
(人对个性的要求如何与人的道德本能天然地处于一种悖论之中。
人只要进取就会犯错误,这里强调的是犯错误。
至此,浮士德永不满足的意志已经膨胀到完全走向它的反面。
悲剧第一部基本作于狂飙突进时期,充满激进的人文思想,对人的理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充满乐观精神,而悲剧第二部暴露出晚年歌德对人的理性的怀疑和对启蒙的反讽)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恶魔看到浮士德肉体即将死去,召来群魔为他掘墓。
浮士德却把掘墓声认为是建造大堤、开发新土地的铁锹声。
浮士德在这种预感中感到满足,而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照着契约的规定他就不得不为梅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他抢救了去。
在天上有那位格雷琴出现,迎接着他,并且要“用心地把他指导。
”天上的至尊者却是一位“荣光圣母”,而不是上帝,这是一个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变化。
诗人在最后的合唱中,竟唱出最后的这两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
(在《浮士德》混沌的、悖论重重的、神秘的结尾中,在神的救赎和人的自我救赎交错的结构中,有一点是清晰可见的,那就是:浮士德倘若真的醒来,被牵引到更高境界,那么他凭借的将不再是代表“伴随着错误的奋斗”、“行动”、“暴力”和最终导致悲剧的永恒的男性,而是代表恩宠、柔和、帮助和救赎的永恒的女性。
引领他的将不再是天主和梅菲斯特,而是荣光圣母和赎罪女格雷琴。
这个永恒之女性的代表就是终场中出现了十四次之多的“爱”。
爱作为神性的象征、永恒的美善,作为超越一切范畴之上的核心理念,最终把人间和天国、神性与人性、基督的救赎和人的自我救赎融合起来。
歌德笔下的爱也是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和充满神秘色彩的。
浮士德如何依靠爱的宽恕得到救赎,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些歌德都没有说,留给人的是怀疑、困惑以及美好的希望。
虽然人无法预知超越自己知性与理性的神的计划,虽然歌德曾说“年事已高时我们就会变成神秘主义者”,但他笔下的浮士德始终是一个坚定的启蒙主义者,歌德始终没有放弃的是他希望。
)⑤三、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题歌德是将浮士德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浮士德的形象有着深层的哲学涵义。
浮士德精神是浮士德性格的内核,也正是理想生命的特质。
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
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的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
在歌德笔下,浮士德具有西绪弗斯般的毅力,却又比西绪弗斯具有更高的理想和自由。
浮士德提出了新时代的人生命题:自由是人的本质,而自由的含义是欲望的永不满足和毫不间歇的追求;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歌德认为:人的“自我的源泉、活力和根本核心仍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
这种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
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
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奋斗阶段来看,我们会发现,浮士德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否定中: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接着他便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结出的硕果却早早夭折;他要建立赫赫功勋,却把对自然的征服建立在非人道的基础上。
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虽然他的理想超出他的实践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在他的悲剧里面却充满着鲜明的乐观主义色彩;他对自我的一次次否定成为追求新目标的起点,他的追求和努力最终使他的灵魂获得了拯救。
歌德曾这样解释说:“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