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及中考说明

课程标准及中考说明

课程标准及中考说明
课程标准及中考说明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或总体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第四学段目标7至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

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考试内容和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二)阅读

1.现代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9)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辨析、修改常见病句。

(1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2.文言文阅读

(1)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见附录三)

(2)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3)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及作品;了解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见附录四)

(三)写作

1.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4.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5.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综合性学习

1.依据设置的情境和提供的资料,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简单方案的设计。

2.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或图表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

3.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语文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2012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解读及备考建议 一、回顾六年中考及《考试说明》修改历程 命题的原则: 1. 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课改,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大多数学生得到鼓励,教师受到鼓舞,有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这一点从统考以来的试题难度能体现出来, 07年难度0.7,08年难度0.73,09至11难度都是0.74, 普遍认为中考试题难度为0.72 ~0.73较为合理 2. 试题总量保持不变,共25题 3. 易、中、难比例不变,保持5:3:2 4.考查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的原则不变 (修订的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5.遵循传统的命题思路,以能力立意命制综合题、阅读理解题和操作题,注重创新意识考查, 传统题与创新题结合 1、知识要求数目 08年09年10年11年12年 A8585808076 B8180747268 C4032323131中考试题的特点 1.立足课标要求,体现基础性和普及型 2.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应用问题主要考查了方程应用、统计概率 渗透了可能的变化

应用问题,考虑我们是否可以在函数应用、几何应用迈出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个步子,但不加大试卷的总体难度。 3.试卷结构合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历年C级考点基本上全面覆盖,不一定在综合试题中考查,各类题都可以考查 4.难易设梯度,合理设区分度, 比如2011年分式应用题, 难度为0.76, 区分度为0.65, 是比较好的中档题,这样的试题应坚持、保持,应用可多样化些,不要变成较易试题。 比如:以往传统题型圆的切线的判定、计算和梯形计算是比较模式化的中档题,2011年在一道题上做了调整,把梯形计算换成了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圆”这道题难度0.72,区分度0.77,两个指标保持了一个好的范围。 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中档试题有所提高 比如:24题总体难度0.43,但每问难度有很大区分, 注意综合题中三问的设计搭设阶梯要更合适些. 5.命题坚持多思少算, 能力立意, 突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淡化特殊技巧,避免繁杂 6.稳中求变,变中求创新 2011试题有位置调整, 也有内容调整, 今后还要坚持,打破模式, 不一定哪个位置就考固定的题, 2012年和2011年比要有调整 2012《考试说明》修订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循序渐进,充实完善,有利于实施和备考, 二、《考试说明》修订变化 2011年相对于2010年主要有以下9处变化,2012年相对于2011年有13处变化,其基本都是语言上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变化1(p61)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试内容是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考试要求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此段话修改为: 关于考试内容的要求划分为A、B、C三个层次。 变化2 (p61)

语文中考说明答案

一、基础训练(30分每题3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伛偻(yǚ)狩猎(shòu)稽首(qǐ)悄怆幽邃(qiāo) B.庇护(bì)鬈发(ju?n)诘责(jié)天涯咫尺(zhǐ) C.挑衅(xìn)迸射(bèng)哂笑(shěn)期期艾艾(aì) D.锃亮(zèng)文绉绉(zhōu)媲美(pì)长吁短叹(yū)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抑扬顿措冥思遐想溃赠缥碧 B.无可置疑不可名状蓬蒿托辞 C.莫忠一是繁花似锦狼籍斥咄 D.相形见绌托泥带水仓茫滞留 3.下列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3分) A.我坐在火车里就像坐在江船里一样,峰回路转,景象时刻变换,让你目不暇接。(应接不暇)B.接连发生的耸人听闻的校园枪击案,使得美国很多媒体和民间组织呼吁执行更严格的枪支法律,以防止更多无辜生命丧生。(骇人听闻) C.这部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独具匠心)D.这 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伪装成政府机关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到了 登峰造极的地步。(叹为观止)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雪》选自《朝花夕拾》,该文通过北国与南国雪景的对比,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 物的无限怀念和对新生活的强烈期待之情。 B.高尔基的《海燕》用饱含激情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勇敢、乐观的海燕形象,传递了一种鼓 舞人心的力量。 C.《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D.唐代的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 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5.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轻视对手了。 B、如何搞好堤防建设?怎样杜绝“豆腐渣工程”?牵动着会上每一个、也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 C、“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了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个 回话呀!” D、“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着:“我去忙自己的事了。” 6.根据上下文填空(4题选做三题)(3分,每题1分) 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

2019年北京中考物理考试说明

2019 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 物理 Ⅰ. 考试范围 物理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以其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考试范围。 Ⅱ. 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目标 物理学科考试既重视考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视考查观察能力、实验 探究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精神和要求,上述各方面的考试目标分述如下。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基础知识的考试目标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认识、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实例;描述对象的基本 特征。 理解:把握知识内在逻辑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计算;提供证据;整理信息 等。 2.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测量、读数、作图、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其考试目标用“会”表述。 会:按照要求作图;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 单问题的能力,具体含义如下。 观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的条件。 实验探究能力: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提出与物理有关的可以探究的 科学问题;能对科学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会根据探究目的 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中归纳简单的科学 规律;能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探究方案;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通过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证据),对常见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简单的归类及比较,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能运用观察、实验手 段解决问题,能运用数学解决有关的问题。

北京市2020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20年《考试说明》”),确定了语文学科考试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为考试范围。修订后,调整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基础·运用”和“古诗文阅读”的内容;调整了“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优化了2020年中考语文学科的试卷结构;调整了“参考样题”,体现命题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调整了“附录”内容,兼顾不同教材的变化。 1、调整“考试内容和要求”,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基础·运用”中,增加了“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在“古诗文阅读”中,增加了“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古诗文学习中,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受到熏陶感染”的表述。 2、调整“试卷结构”中“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优化试卷结构。 对“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简答题等”的分值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保证试卷的区分效果。 3、调整部分“参考样题”,丰富样题类型。 依据修订指导思想,“参考样题”中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样题,并以较好地体现了学科命题思想和改革方向的试题,对原有样题进行替换。样题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科特点,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强调育人立意、能力立意、文化立意。 (1)关注学科育人,注重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古代诗歌考查的样题,体

2017年铜仁市数学中考说明1

2017年铜仁市初中数学毕业考试中考说明(一)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的相反数是( ) A 、 21 B 、2 1- C 、 2 D 、 -2 2、下列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a 32 B 、22x C 、2y D 、3 b 3、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地区总人口约为4600000000人,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 、81046? B 、 9106.4? C 、9106.4-? D 、10106.4? 4、如图为二次函数y=ax 2 +bx+c (a ≠0)的图象,则下列说法:①a >0 ②2a+b=0 ③a+b+c >0 ④当﹣1<x <3时,y >0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 第4题 第6题 5、函数4 13-+ -=x x y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 ) A 、3≤x B 、4≠x C 、43≠≥x x 且 D 、43≠≤x x 且 6、如图,在△ABC 中,点D 在BC 上,AB=AD=DC ,∠B=80°,则∠C 的度数为( ) A.30° B.40° C.45° D.60° 7、有一组数据:1,3,4,5,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别是( ) A.3.6,5,5 B.5,5,5 C.3.6,5,4 D.3.6,4,5 8、已知一次函数y=2x-3与反比例函数y=-2/x ,那么它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A B C D 9

10、如图,已知菱形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位置如图所示,顶点A (5,0),OB=54,点P 是对角线OB 上的一个动点,D (0,1),当CP+DP 最短时,点P 的坐标为( ) A 、)0,0( B 、)2 1 ,1( C 、)53,56( D 、)7 5,710(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2017的相反数的倒数 。 12、分解因式:=+-22242b ab a 。 13、口袋里有6个红球,4个白球,则一次随机摸到1个红球的概率是 。 14、如图,直线kx y =与双曲线)0(2>= x x y 交于点A ),1(a ,则k= 。 第14题 第16题 第17题 15、如果从一卷粗细均匀的电线上截取1米长的电线,称得它的质量为a 克,再称得剩 余电线的质量为b 克,那么原来这卷电线的总长度是 。 三、解答题(共78分,第19题每小题5分,第20、21、22题每小题10分,第23、

中考物理考试大纲(20200930070430)

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物理) 一、考试性质 初中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指导,以《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物理)》为依据,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 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 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科学性:严格按照科学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确 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评分标准要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2011北京中考新增词汇解释说明

2011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之语文更新词语解析 二字词语: 1、【摆渡】:bǎi dù。①动词,用船把人或物载过河;②动词,乘船过河;③名词,摆渡用的船。 2、【本色】:běn sa。①名词,本来的面貌或素质;②本行,本业; ③形容质朴自然,不加修饰。 3、【驳斥】:bó chì。动词,批驳、斥责错误的言论或意见。(注:对象是“言论或意见”) 4、【告慰】:gào wai。动词,使感到安慰。 5、【检索】:jiǎn suǒ。动词,查找资料或者书籍等。(注:对象是“资料或书籍”) 6、【牢靠】:láo kào。①形容词,稳固,坚固;②形容词,稳妥可靠。 7、【模样】:mú yàng。①名词,人的容貌或装束打扮的样子;②名词,用在数量词后,表示大概的时间或年龄;③名词,情况,形势。(注:“模”在词中的读音是mú) 8、【鸟瞰】:niǎo kàn。①动词,从高处向下看;②全面概括地描述(多用作书名、篇名)。(注:词义②的对象多用于“书名、篇名”) 9、【屏蔽】:píng bì。①动词,像屏风一样遮挡着;②名词,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屏障。 10、【日益】:rì yì。副词,表示程度一天比一天更高。 四字词语 1、【不期而遇】:bù qī?r yù。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注:“期”字在词中的解释为“约定”) 2、【惩恶扬善】:ch?ng a yáng shàn。惩治邪恶,鼓励从善。(注:“惩”的读音为ch?ng) 3、【高瞻远瞩】:gāo zhān yuǎn zhǔ。站在高的地方看得远。形容眼光远大。瞻:望瞩:注视 4、【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凶猛可怕的大浪;比喻险恶的境遇。(注:经常使用该词语的引申义) 5、【杞人忧天】:qǐ r?n yōu tiān。《列子·天瑞》中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愁得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注:词语比喻前提是“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 6、【气冲霄汉】:qì chōng xiāo hàn。气魄很大,直冲天际。多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注:“霄”字不要写作“宵”)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极高处。 7、【情投意合】:qíng tóu yì h?。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相合。 8、【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大方是专家,行家的意思。形容给行家里手留下笑柄。(注:“贻”的意思是“遗留”。) 9、【异曲同工】:yì qǔ tóng gōng。曲调虽然不同却同样美妙精致。比喻作品不同,却同样出色;也比喻不同的方式或做法,却收到同样的效果。 10、【专心致志】:zhuān xīn zhì zhì。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形容把心思全放在某事上。专:尽致:志向,志趣 俗语 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ǎi chǐ gān tóu,gang jìn yī bù。百尺竿头是佛教中比喻道行修养达到的极高境界。后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习、成就等达到很高的程度后,仍须继续努力,更求上进。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āng júzhěmí,páng guān zhěqīng。原指正在下棋的人有时会受到迷惑,反而不如在边上看棋的人更清楚棋局的走势。比喻当事人因直接涉及到利害得失,有时难以对事情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反而不如局外人认识清醒。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yī fāng shuǐ tǔ,yǎng yī fāng r?n。指当地资源可以养活当地的人。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shínián shùmù,bǎi nián shùrén。《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说明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注:“树”的意思是种植,培养。)

2017年福建省中考考试说明之数学

2017年福建省中考考试说明之数学 数学 命题原则 (1)导向性:命题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关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释,关注数学规则的选择和运用,关注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促进师生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公平性:试题素材、背景应符合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考虑城乡学生认知的差异性,避免出现偏题、怪题。 (3)科学性:试卷的命制应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保持测量目标与行为目标一致,避免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科学性错误。 (4)基本性:命题应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注重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通性通法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查。 (5)发展性:命题应突出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反映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提倡评价标准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考试范围 《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内容。凡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标有*的选学内容和借助计算器进行操作的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考试形式、时间 初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题难度 根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进行命题。 试卷结构 试卷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其中选择题约40分;填空题约24分;解答题约86分,题量约25题,具体试卷结构见参考试卷。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作图题、证明题、应用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

福建省厦门市中考物理考试说明

2016年厦门市中考物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应出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即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原则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6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物理)》、《2016年厦门市初中学业考试说明(物理)》,结合本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1.导向性: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和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梳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促进创新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神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事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 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讲科学探究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 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科学性:严格按照科学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的试题的功能,确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其评分标准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四、目标内容 对于科学内容中各部分知识的认知水平要求层次,在“表:考试内容及其认知水平要求”中用字母A、B、C标出,其含义如下: A:能知道知识的内容及含义,并能在相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B:能理解知识的确切含义及内在逻辑关系,并能简单运用,如:简单作图、解释简单现象,进行简单计算等。 C:能将知识应用在新的情景中,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运用。(后附表) 五、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和实验操作考查。 六、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卷难度结构,试题易、中、难比例7:2:1(官方私下说法“出于命题技术原因,

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说明

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说明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适合首都城 市战略定位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 题导向,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准确育人导向,促动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到科学、公平、准确、规范。 2.重视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在考试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注 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水平;注重考查学生独立 思考、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3.体现学科特点,重视学科素养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各学科修订情况 语文 201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19年 《考试说明》”),确定了语文学科考试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为考试范围。修订后,调整 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基础·使用”和“古诗文阅读”的内容;调整了“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优化了2019年中考语文 学科的试卷结构;调整了“参考样题”,体现命题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调整了“附录”内容,兼顾不同教材的变化。

1.调整“考试内容和要求”,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 查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基础·使用”中,增加了 “理解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在“古诗文阅读”中,增加了“对 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古诗文学习中, 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受 到熏陶感染”的表述。 2.调整“试卷结构”中“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优化试卷结 构 对“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简答题等”的分值实行了适当调整,在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 保证试卷的区分效果。 3.调整部分“参考样题”,丰富样题类型 依据修订指导思想,“参考样题”中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样题, 并以较好地体现了学科命题思想和改革方向的试题,对原有样题实行 替换。样题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科特点,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实 践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强调育人立意、水平立意、文化立意。 (1)注重学科育人,注重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 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修订 过程中,增加了古代诗歌考查的样题,体现对古诗文学习中优秀传统 文化的丰富内涵的考查;将2018年中考语文卷写作题编入2019年《考 试说明》中,激发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2)注重学科特点,注重语言实践

2020年数学中考说明新变化

2020年数学中考说明新变化 李昌荣 根据2020年中考改革教育部《考试命题意见》云南省《新中考实施意见》,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进一步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要求各地应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不得超标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这是对中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对于2020年中考命题尤其今后10年中考命题具有非常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初中生学习和老师指导也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 《考试命题意见》要求: 要提高命题质量,提升试题科学化水平。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升试题情景设计水平。客观性试题要有确定的答案。 2019年与2020年考试说明变化如下:

各项要求基本没有变化 题型示例更换3个例题 (一)选择题例15 (21页) (二)填空题例15 (24页) (三)解答题例12 (29页) 七、参考试卷无变化 第二部分测试练习 一、数与代数更换了4个题 第136题(61页)、第143题(63页) 第158题(69页)、第167题(73页) 其中,第136题、158题、167题是近三年的中考题 二、图形与几何无变化 三、统计与概率删去第73题

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广安市2018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说明 语文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规范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义务教育性质,面向全体学生,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能力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考试。 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要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和学科教案的改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案质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案评价体系,因而,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还要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考试依据及范围 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2011年版)》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全面考查初中毕业生在七~九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情况。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考试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试卷结构 1.试卷内容及赋分 ①积累与运用35分:单项选择题14分,以考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每题2分;非选择题21分,含古诗文默写7分左右、诗歌鉴赏4分左右、名著导读4分左右、综合性学习6分左右。 现代文阅读——30分左右。设置一个小阅读(说明文或议论文选段),3个选择 题,共6分。放在第一大题选择题第8-10小题处;设置两个大阅读(记叙文、 议论文或记叙文、说明文,大小阅读的文体不重复),共计24分左右。 ②阅读45分 文言文阅读——15分左右。 ③写作40分(二选一,任选一题作文) 2.题型 考试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含答案开放的表述题)、古文翻译题、图表题、写作题等。 3.试卷难度 较易题60%;中难题30%;较难题10%。预估整卷试卷难度系数在0.6~0.65之间。 4.试卷篇幅

2018中考物理复习计划

九年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7—2018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认真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八、九年级新课标教材知识和能力要求,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最近几年中考题型为基本依据,更新观念,完善教育体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以致用,抓好每一轮的各环节复习,在想办法激发学生认真复习和学好物理的热情基础上,落实“双基”,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质的飞跃,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初二教学主要是热学、光学、力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五分之三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学生现在感觉初二物理的知识几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电学,学生一方面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电学、力学用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两者之间的学生,从一年多新课学习中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一般,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 复习时我们要不断深入到学生身边,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同时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既扩大学生视野,又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学习成绩的腾飞。 1.注重双基,直面中考。 总复习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复习加深全体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会用物理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由于我校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中精选一本最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复习资料。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复习的热情,我们准备精制多媒体课件与动画来引领学生复习,力求做到容量大,形式活,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我们深知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2.提高技能,超越中考 全面覆盖,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是中考取胜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中考成绩,在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教师要布置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双基”的运用。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也因人而异。 对于优等生我们要发挥他们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实验技能运用熟练等优势,适当加加担子,如电学的动态电路计算、电路故障分析、力学的综合训练、物体受力分析等。在适当的时候介绍一些高中的简单的物理知识与方法,扩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技能,为他们升入重点高中后及时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对于中等生我们要告诉他们其实阜新市的中考并不难,只要认真复习,考试考好很容易,关键是认真二字。复习时要把重点知识疏理好,重点的实验掌握好,能够对中考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每次练习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能够在老师分析之前独立自主的订正,上课认真听,课后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的困惑,并及时解决完善,最终实现在中考中取得超出自己预想的好成绩。在基本概念、基本计算的基础上,适当加深难度。

2019年 北京市中考 化学 考试说明

2019年中考考试说明 化学 2019年化学学科《考试说明》确定了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为考试范围。其中,考试内容和要求以及试卷结构整体保持稳定,调整部分参考样题,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利于促进招生录取和考试改革。 1 2019年《考试说明》中的内容结构与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题顺序保持一致。 考试内容是对课程内容标准的精确概括与提炼,“知识与技能”的三个要求层次与课标中“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相一致,在能力要求上与课标要求相一致。 2 2019年《考试说明》中试卷结构与2018年保持稳定。 3 2019年《考试说明》参考样题进行了部分调整,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基本实验和科学探究,注重学科能力及素养。 “参考样题”体现了近几年中考化学学科试题的命制思想,用较好地体现学科改革方向的试题对原样题进行替换,进一步体现学科本质,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现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

(1)体现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新材料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新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彰显新时代主旋律,落实价值观育人导向,凸显化学学科价值。如,将2018年中考化学卷第16题编入2019年《考试说明》中。 (2)突出对考生应用化学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逐步实现从考查“解题”能力向考查“做事”能力的转变。 例如,将2018年中考化学卷第15题编入2019年《考试说明》中。此题通过对实验数据图的分析,研究溶液pH对过氧化氢作为增氧剂的使用效率的影响,实现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考查考生通过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关注数据图中反映出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也可以仅关注图中的峰值数据进行解答,试题的呈现形式和考查角度进一步创新。体现答案开放、思维角度多元、思考空间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体现注重试题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对问题解决的思考角度和思维路径的考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有引领和指导作用。 (3)关注对重要结论、核心思路方法的概括关联和说明论证能力,关注对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例如,编入2019年《考试说明》中的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第9题,以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为素材,考查了考生对现象与结论的概括关联能力;编入2019年《考试说明》中的2018年中考化学卷第22题,以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为素材,考查了考生对实验方案设计思路的说明论证能力。在对这些内容的考查中,试题一方面突出基础性,以教材中的原型活动为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对所学知识、思路方法的概括关联和说明论证考查考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陕西中考数学说明

陕西省2017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数与式 一、实数 1.了解: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会按问题的要求结果取近似值。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理解、掌握与运用: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4)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5)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6)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7)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二、代数式 1.理解、掌握与运用: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三、整式与分式 1.了解: (1)了解整式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2.理解、掌握与运用: (1)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包括计算器上表示)。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22()()a b a b a b +-=-,22()2a b a ab b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5)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方程与不等式 一、方程与方程组 1.理解、掌握与运用: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016语文中考说明

齐齐哈尔市2016年初中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范围与原则 (一)命题范围 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全面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语文学习情况。以本市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为基准。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二)原则 1.全面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思维空间。评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3.研究先进的教学研究理论、教育评价理论,努力体现全面化、科学化、发展性的学生评价的基本理念。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

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4.体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品格的教育,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坚持我市初中语文考试“创新、盘活、求精”“稳中求变”的指导思想,注重积累和感受,注重分析与综合,注重运用与探究,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试卷应简约,清晰、合理。 6.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以适当的方式体现我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文物古迹等文化特色,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考查内容与说明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客观、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试题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 (一)考查内容 1.知识积累及运用 能借助现代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2

2019年泰州中考物理考试大纲说明及命题范围内容

2019年泰州中考物理考试大纲说明及命题范围内容 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物理〕为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总分为100分。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两部分——I卷是选择题〔单项选择〕,约占总分的24%;Ⅱ卷是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题、应用解答题等〕,约占总分的76%〔其中实验与探究题约占总分的30%〕;试卷中“易、中、难”试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 Ⅱ.命题指导思想与原那么 命题突出表达对教学的六个引导。 1、注重基础性。试题应有助于引导教学突出基础性和普及性,切实表达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 2、注重能力立意。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大而难、难而繁”,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应试”的误区。 3、注重实验探究。试题应注重表达基本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具体运用,关注基本操作环节和简单实验技术,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上“真实验、真探究”的正确道路。 4、注重实践应用。试题应力求表达物理与生活、自然、简单技术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出“囿于概念辨析、理论脱离实际”的误区。 5、注重综合性。试题应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水平,要有助于引导教学的“知识建构”意识。 6、表达教育性。试题应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表达科学与人文精神,要有助于引导教学增强广义课程资源意识。 Ⅲ.命题依据与主要参考 本考试以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至九年级〕为主要参考。关于苏科版教材中“生活·物理·社会”和“信息库”栏目内容是否列入考查范围的问题,把握原那么是:其中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可以作为命题背景素材,超出课标要求的知识不作考查要求。具体理解可参考以下两个例子: 如八年级上册P.10~11“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1〕“能量”概念虽在当节教学时只作为知识链接,但最终应作理解要求;〔2〕对于说明声能的两个例子——例1所涉及的椭球形面镜反射不作知识性要求,而例2“声音引起烛焰晃动”反映了认识问题的转化思想方法,可在其他类似探究中迁移。 又如九年级上册P.65“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其中“彩灯的结构原理”超出要求,而“冰箱及其电路图〔部分简化图〕”可直接用于命题或作为命题素材。 Ⅳ.对中考复习的几点具体意见 为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所规范的教学要求,避免随意拓展而丧失“双基”、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象,特对有关内容的难度把握提出以下具体意见(以教材知识点为序)。 1、不要求记忆人讲话、歌唱声音的具体频率值及频率范围;不要求记忆可听声、超声和次声的频率范围;对“运用音调、音色判别物品好坏、优劣”的问题不作非此及彼、似是而非的讨论;在联系乐器发声的实际问题时,不要求记忆音调、音色变化与发声体结构变化的具体关系。 2、不讨论温度计构造及材料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问题;不要求对刻度不准的温度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