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大中小盘股时间效应的比较分析_何有世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股票市场的三因子模型中国股票市场的三因子模型一、引言股票市场是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也是资本运作和投资的重要平台。
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了解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是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
三因子模型是衡量股票收益率波动的一种重要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
二、三因子模型的基本原理三因子模型是基于市场效应、公司规模和市场账面市值比来解释股票收益率波动的模型。
市场效应指的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整体表现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市场规模和公司规模对个股收益率也有显著影响,而市场账面市值比则反映了公司的价值与市场估值之间的差异。
通过三因子模型,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和解释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三、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效应市场效应是指股票市场整体表现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力。
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市场效应受到政策法规、宏观经济情况以及市场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政策发布对市场影响巨大,一些行业的政策利好或政策调整都会直接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
此外,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胀率等也会对市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市场情绪因素如投资者心理、市场预期等也会对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产生较大影响。
四、中国股票市场的公司规模因素公司规模是指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大公司往往比小公司更有优势,因为大公司通常在经营、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有更多资源和能力。
因此,大公司的股票收益率一般会相对稳定和较高,而小公司则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需要根据公司规模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股票,以降低投资风险。
五、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账面市值比市场账面市值比是指公司价值与市场估值之间的差异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
在中国股票市场中,账面市值比被广泛应用于估值分析和价值投资。
当公司的账面市值比较低时,说明其市值相对较低,有较大的投资价值;反之,当公司的账面市值比较高时,说明其市值相对较高,风险也相对较大。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分析摘要:羊群效应是指投资群体中的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实行与其他群体成员相似的行动。
本文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探讨了羊群效应的存在以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探究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表现为投资者在股票买卖决策中屡屡受到他人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集中。
关键词:羊群效应,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市场价格第一章引言1.1 探究背景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进步,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然而,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普遍存在羊群效应的现象,即投资者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从而实行与他人相似的投资决策。
羊群效应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集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投资者行为和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1.2 探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详尽而言,本文将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场价格、来往量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来验证羊群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探讨羊群效应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行为进行深度探究,为投资者提供更科学的投资建议。
第二章羊群效应的理论基础2.1 羊群效应的观点及特点羊群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摩顿·比格曼(Morton Deutschman)提出,指在面对不确定的状况下,个体往往会倾向于仿效他人的行为,以求降低风险和增加得到信息的准确性。
羊群效应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厌恶以及社会认同需求等。
2.2 羊群效应与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一个充盈不确定性的市场,投资者缺乏完全准确的信息。
在这种状况下,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实行与他人相似的投资行动。
羊群效应在股票市场中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集中,同时也会影响来往量的变化。
第三章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实证分析3.1 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选取了中国股票市场的A股市场作为探究对象,使用了2005年至2020年的日来往数据进行分析。
文章编号:1002—1566(2000)02—0010—06中国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分析Ξ薛继锐 顾 岚(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摘 要 薛继锐,顾岚.中国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分析本文以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为代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收益率和交易量的均值及方差的日历特征;收益率日历特征的相关分析;收益率周内各日的转移概率特性.关键词:收益率,交易量,日历效应,风险,列联分析,转移概率.中国分类号:O212 C8 F830 文献标识码:A在股票市场上,收益、风险等指标一般都具有随日历变化的特征,称之为日历效应。
日历效应可分为周效应——指标在周内各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月效应——指标在不同月份具有不同的特征。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价格变动的日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收益率和交易量都存在显著的日历效应。
Rozeff和K inney(1976)发现股票市场指数收益率在1月份更高一些; Kei m(1980)对这一现象用不同规模的股票组合进行研究,发现1月份的效应和绝大多数小规模的股票有着密切的联系。
F rench(1980)注意到股票收益率的周内各日效应——周一的收益率更低一些;F rench和Ro ll发现方差也具有日历效应,等等。
参考上述方法,文本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我们以上证和深证指数收益率作为代表,考察是否存在日历影响,分析其具体特征及沪深股市的异同,并与国外股市进行比较。
考虑到我国股市初期的特殊性,我们的样本区间选取为1993.01.01—1999.01.08。
§1.收益率和交易量的日历效应分析设{p t}为股票或股指的价格序列,{V t}为交易量序列。
收益率r t定义为:r t=log p t-log p t-1(1)本文以{logV t}作为交易量的研究对象。
为了对我国股市的日历效应进行分析,我们采用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加以描述,分别建立含日历影响的均值模型和方差模型以刻划其日历效应特征。
摘要:大盘和小盘的划分是比较典型的股票风格划分方法,也是最为客观的风格划分标准,一般按照流通市值高低来划分。
我国目前比较典型的大盘小盘风格指数比较多,从我们以往的研究来看,国内的大盘小盘轮动现象比较明显风格收益差也是比较大的,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大盘小盘风格轮动,即风格选时能够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
本文,我们共选择4个变量,分别是CPI同比的环比、PPI同比环比、工业增加值同比环比、市场的市盈率,建立logit模型对大小盘风格轮动进行预测。
关键词:风格投资,大小盘,风格轮动A股大小盘轮动策略研究1.大小盘风格轮动策略在A股市场,投资者常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风格轮换到小股”,“大盘股发力,风格偏向大盘”等等评论,还有所谓”二八现象”,“八二现象”,实际是对大小盘在不同时间段轮动的描述。
大小盘轮动是真实存在的,很多投资者也真切地感受到过这种现象.大小盘轮动现象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大盘股占优势的时段投资大盘股,在小盘股占优势的时段投资小盘股,充分享受到大小盘股票的每一个优势时段, 从而使得总业绩战胜指数。
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是不容易的。
首先,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轻易地实现了正确的轮动,那么他们都战胜了大盘股指数和小盘股指数,我们知道指数收益是整个市场的平均投资成绩,所有的成绩都比平均成绩好是不可能的。
此外,大小盘的相对强弱走势,回过头来看历史非常清楚,但是站在某个时点,比如现在,要判断未来将是哪种风格的股票更强是非常困难的。
实现大小盘轮动虽然困难,但是历史上的大小盘轮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就试图从历史数据实证的角度出发,依靠历史规律形成大小盘的轮动策略。
一个好的大小盘轮动策略,应该能够即战胜沪深300指数,又战胜中证500指数, 否则这样的轮动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如果一直持有某指数的效果更好,就用不着为了轮动而付出多余的交易费用.2.我国证券市场的大小盘风格轮动特点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振幅表现可以看出:不同风格之间的振幅相关性、波动性较高我国证券市场大小盘的相对强弱走势注:大小盘相对强弱=中证500指数/中证100指数可以发现上升行情的初始阶段,小盘领涨,随着行情的深入,逐渐向大盘风格转换。
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研究:基于滚动样本检验的方法张 兵(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本文运用了滚动样本检验方法研究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并且充分考虑到收益率的统计特征,采用了基于广义误差分布的GARC H 模型。
创新性的方法可以准确反映出日历效应的时变特征,得出稳健性最强的结论。
中国股市的星期五效应从1998年开始逐渐消失,星期二效应只是出现在市场的早期,星期一的波动最大;总体不具有明显的月份效应,小公司一月效应较为显著,但风险最大。
某种日历效应一旦被提出,该效应从此后就不再显著。
关键词:日历效应;股市;滚动样本检验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5)07-0033-12一、文献回顾Donald Keim (1987)选用1928-1982年共55年的美国股票市场日收盘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星期一的收益最低,并且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按规模分组后的股票组合和场外交易市场。
Jaffe 和W esterfield (1985)在英国和加拿大市场发现了同样的周末效应,但在澳大利亚和日本,星期二的收益为负,并且比星期一低。
Anup Agra wal (1994)研究发现了美国、德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股市星期五的收益率都最高,有12个国家表现为星期二收益为负值的效应。
张仁良和胡斌(1998)实证了亚洲股市的星期效应,发现在5天交易制的股市(如香港、马来西亚),周一的平均收益率最低,6天交易制度的股市(如日本、韩国、台湾),星期二的收益率最低;一周最后一天的收益率都是最高的。
研究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星期效应。
Lakonishok 和Levi (1982)认为周末效应是由于股票的交易与清算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后,也有人认为是交易制度的原因。
此外有人还从测量误差、系统交易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各种解释。
在月份效应研究方面,Rozeff 和Kinney (1976)发现,1904-1974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指数一月份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它11个月的收益率。
中国证券市场“规模效应”的实证分析
位华
【期刊名称】《金融经济:下半月》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正> 一、规模效应的提出规模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率随公司相对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尤其是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现象,又称为小公司现象。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是大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股票市场和某些新兴股票市场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由于该现象的存在很难用现行的资产定价模型和市场有效性假设加以解释,因而它作为重要的"市场异象"为金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位华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
【相关文献】
1.中国货币政策由证券市场向实体经济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以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第二环节为研究视角 [J], 戚莎莎;韦省民
2.中国股市"过度反应"与"规模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上海A股股票市场的检验 [J], 宋献中;汤胜
3.中国股市规模效应和账面市值比效应的实证分析 [J], 徐振华
4.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r——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 [J], 黄继忠;黎明
5.中国上海证券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分红的实证分析 [J], 常嘉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0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8 2011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192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8-0092-03小公司效应——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阳 玉 香(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摘 要:小公司效应是指公司规模的大小与该股票的市场收益率之间呈相反的关系。
本文运用SPSS 系统,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实证方法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公司规模与投资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小公司效应,即股票的平均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小公司效应;收益率;股票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小公司效应,又称规模效应,指股票的投资收益率随公司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即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率的现象。
Banz(1981)最早提出“公司规模效应”概念并最早对其进行研究,他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票按公司规模(公司普通股的市值)大小分为5个投资组合,发现1926~1975年持有小公司股票能赚取超额收益,其中最小一类的公司股票平均收益率要高出最大一类股票平均收益率达19.8%,即规模与收益率之间具有统计重要性和经验相关性。
简言之:低市值股票具有比CAMP 可解释的更高的收益率,并且小公司股票的高收效率仅具有统计显著性,并不是绝对性的,有时大公司股票收益率会优于小公司股票收益率。
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 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
Fama 和French (1992)以1963~199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交易的股票按市值进行分类,然后算出每一类股票下一年的平均收益。
他们发现在样本期内,市值最小的10%的股票比市值最大的10%的股票年平均收益率每月都要高出0.74%。
中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解释谭小芬;林雨菲【摘要】本文通过模拟上证180指数交易,考察动量和反转策略的收益情况来验证中短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并分析不同市场形势下的效应差异.然后,按照流通A股总市值对大盘股和小盘股,分析对交易量冲击和收益率冲击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短期动量和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对动量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提供合理的解释.【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13页(P45-57)【关键词】动量效应;反转效应;A股市场【作者】谭小芬;林雨菲【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81;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各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对两种效应形成机制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现象,其中基于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视角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根据市场对交易量冲击的信息和对收益率冲击的信息,探究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从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的角度分析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最后再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介绍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第三部分是数据处理和实证结果,第四部分是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动量效应是指前期获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下一期继续获得显著高收益的现象;反转效应则指前期获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下一期将获得显著低收益的现象。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现象,其中基于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视角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分析引言羊群效应是指在投资中,投资者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投资决策。
这种行为模式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十分普遍,对市场的价格形成和波动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影响。
一、羊群效应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表现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的表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投资者情绪的传导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往往受到媒体、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的影响,特别是投资人气旺盛的个股更容易受到关注和追捧。
一旦某只股票或板块出现炒作,投资者情绪会迅速传导,并引发更多投资者的跟风行为,形成羊群效应。
2. 少数投资者的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一些少数投资者或机构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做多或做空等手段来操纵市场。
这些投资者或机构的行为会引导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形成羊群效应。
3. 信息不对称中国股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普遍。
少数投资者或机构通过掌握更多的信息,能够提前预知市场的走势,从而引导其他投资者跟随行动。
二、羊群效应存在的原因羊群效应能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和蔓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投资者心理因素中国股票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是散户投资者,他们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情绪和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在面对市场的波动时,投资者更愿意跟随其他人的决策,通过“跟风”来减少风险。
2. 过度关注短期收益中国股票市场中,很多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收益,而不是从长期的投资价值考虑。
当某只股票或板块出现上涨势头时,投资者往往只追求短期的高额收益,而忽视了基本面的分析。
3. 信息不对称中国股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造成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少数人对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较高,而大部分投资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渠道,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深了羊群效应。
三、羊群效应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羊群效应在中国股票市场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中国股市反转效应实证摘要在现代金融相关理论中,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所取得的信息都体现在了股票价格上,投资者想要通过分析信息,从而获取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
不过越来越多的金融现象出现,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本文首先对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分别进行日度反转效应存在性的短期证实,试图通过短期证实,对沪市A股和深市A股两个股票市场反转效应的表现进行比较与分析,最终,总结出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反转效应的表现。
之后将2000年至2015年的股票数据根据不同的节点分成2个阶段,检验反转效应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市场形态下的变化规律。
最后,对媒体舆论、投资者情绪和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选定两篇不同性质的权威媒体报道,以权威媒体对股票市场的报道的时间点为节点,考察媒体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反转效应表现的影响。
1.1样本选择关于股票的选择方面,本文将沪市A股和深市A股分为两个样本,对他们分别进行反转效应的检验。
并对两个样本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选取了股票2000年至2015年一共十六年的数据。
并且本文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于是选择了2000年至2015年较能体现现在股市特点的股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因为数据样本的时间跨度长达16年,有相当一部分的股票数据不太完整,当股票的开盘价数据大部分不存在时,会将这只股票剔除出样本,当股票的开盘价数据存在少部分缺失时,本文会釆用前五日的开盘价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补足数据,如表1.1表1.1缺少收盘价数据股票缺少1月13日的股票开盘价数据,于是对1月13日前五日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1月13日的开盘价为:(18.32+18.57+18.45+18.23+18.52) /5=18.42(元)将数据进行补足后得到1.2:表1.2补充缺少的收盘价数据最终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最终选取了上海A股股票市场上的392支股票和深圳A股股票市场上的345支股票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1.2实证方法检验反转效应的方法是由Jagadeesh开创,将所有股票的在形成期时的收益率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定义一个阙值,例如将阙值定义为15%时,则收益率位于前15%的股票组合成为底家组合,收益率位于后15%的股票组合成为输家组合,组合内每只股票的投资权重是相等的。
The Demonstration of January's and December's Effects in China Stock Market 作者: 刘鹏
作者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29-31页
主题词: “一月效应”;“年末效应”;GARCH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摘要:由于我国股市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股市是否存在'一月效应'上缺乏共识.本文采用沪深两市A股月市场综合收益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GARCH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的结论:首先,我国股市的'一月效应'并不显著,即我国股市一月不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但是存在显著的'年末效应',即12月份的收益率为负值.其次,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股市的一月的收益率和12月份的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相互解释关系,这也说明了'年末效应'不是存在'一月效应'的原因.。
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投资者在股市中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着“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倾向于快速处理盈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
同时,该效应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密切关注市场波动和投资者的心理决策。
1. 引言中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代初迈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质和巨大波动性,投资者在股市中的决策行为对市场波动产生了显著影响。
其中,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本研究选取了中国A股市场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使用相关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数据包括了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股票收益率、交易量、投资者交易行为等。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
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快速出售盈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
此概念由Tversky和Kahneman首次提出,并被广泛研究。
在中国股市中,处置效应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以往的研究表明,中国投资者在决策时普遍存在处置效应的倾向。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可能存在差异。
4. 实证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国股市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明显的处置效应。
投资者倾向于追求快速获利,将盈利的股票快速出售。
相反,他们更倾向于持有亏损的股票,期望这些股票回到购买价位。
这种行为导致了股市的非理性波动,并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处置效应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牛市行情中,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盈利股票,而在熊市行情中,则更倾向于迅速出售亏损股票。
5. 影响因素的探讨为了更好地解释处置效应的发生和影响因素,我们探讨了几个可能的影响因素。
多重分形理论的大盘股和中小盘股差异性分析汪冬华;索园园;李欣然【摘要】采用2007年1月15日~2011年7月29日间的中证1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分别代表我国大盘股和中小盘股的走势,采集2种指数1分钟的高频数据生成指数收益率序列,利用统计方法和多重分形-降趋脉动分析(MF-DFA)方法,比较研究2种指数整体的统计特性和多重分形特性;并基于每个交易日数据的多重分形分析,构造新的风险度量指标MFV,用以比较大盘股和中小盘股的风险.结果表明:①2种指数整体分布呈现尖峰胖尾分布,中间部分均服从双指数分布,尾部极端收益率服从幂率分布;②中证500指数整体的谱宽度较大;③中证500指数的日MFV有70%左右大于中证100.由这些不同均可得到大盘股的风险小于中小盘股这一结论,也弥补了传统风险测度指标在金融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不足.%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overall statistical properties and 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CSI 100 index and SCI 500 index which represent large-cap-stock and small-cap-stock respectivel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multifractal detrending fluctuation analysis (MF-DFA) based on the 1 minute high frequency data from January 15, 2007 to April 18, 2008. A new market risk measure based on two main parameters of multifractal spectrum is constructed to compare the volatility and risk of SCI 100 index with SCI 500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indexes have peak fat-tail as a whole, exponential form in the center and power-law tails, however, SCI 500 index poses fatter tail, stronger multifractal, and the new risk measure(MFV) implies SCI 500 has more risk,which makes up the inadequacies of traditional risk measures in the complex nonlinear financial system.【期刊名称】《管理学报》【年(卷),期】2012(009)007【总页数】7页(P1025-1031)【关键词】多重分形-降趋脉动分析;大盘股;小盘股;波动率;风险度量【作者】汪冬华;索园园;李欣然【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F832.51970年FARMER[1]提出有效市场假说,这是金融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任何时刻的证券价格都能完全反映出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中国股市账面-市值比效应的检验及解释陈莹(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行为金融与金融经济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本文以1995年到2005年沪市和深市的全部A股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股市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从有限套利的角度对账面-市值比效应进行了解释。
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账面-市值比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对股票收益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从有限套利角度考虑的套利风险因素,套利成本因素对账面市值比效应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从而支持账面-市值比效应是因为偏误定价所造成的观点。
关键字:账面-市值比效应;有限套利;套利风险;资产定价中图法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陈莹,女,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行为金融与资产定价。
A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n the Book-to-MarketEffect for China Stock Market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data of A shares from 1995 to 2005 listed o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ecurities Exchange to test the book-to-market effect, and give the explanation of it based on limited arbitrag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book-to-market effect exists on China stock market in the research range of this paper, and book-to-market ratio can predict the expected returns. 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the book-to-market effect is correlated with factors based on limited arbitrage, such as arbitrage risk and arbitrage cost. And we conclude that the book-to-market effect is due to market mispricing.Key words: book-to-market ratio; limited arbitrage; arbitrage risk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国内外学者发现了股票市场存在着很多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