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8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方向分析图

中心城区山水生态城市格局设想图

中心城区景观生态与特色图

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引导图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中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1、市域空间结构与形态

(1)现状特征

①城镇分布中部、北部密西部疏,中北部呈均匀分布,西部呈首位分布

根据《市统计年鉴2004》,北部地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城镇密度为14.04个/千平方公里,中部地区(资阳区、赫山区)为15.50个/千平方公

里,西部地区(桃江县、安化县)为7.56个/千平方公里,中部地区最大,是西部地区的两倍。非农业分口密度北部为140.15人/平方公里,中部为325.17人/平方公里,西部为38.25人/平方公里,中部为西部的8.5倍;人口密度北部为469.0人/平方公里,中部为661.5人/平方公里,西部为254.5人/平方公里,中部为西部的2.6倍。

②市域城镇呈现沿交通道布局态势

总体上,目前市域空间结构是以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主要城镇沿重要交通轴线(公路和航道)分布,呈现出中心密集、外围疏散、规模呈等级分布的特征。沿319国道、益沅公路、益桃公路和资水航道聚集了主要的城镇,其中沿308 省道城镇最为密集。

(2)存在问题

①市域城镇空间形态分散,结构不明确,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城镇带和产业带。

②各级市镇普遍规模偏小,尤其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等城市,城市化任重道远。

③城市规模偏小导致土地使用不经济,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地均产出偏低。

④产业用地比例偏低,缺乏规模化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化滞后,对创造就业机会的贡献低。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存在问题

(1)城市形态

过去20年,市中心城区不断向南发展,城市重心不断南移。80年代,城市建成区主要集中在资江沿岸;90年代后,城市中心转移至桃花仑路一带;目前城市中心进一步向路一带转移。

(2)空间结构

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还只是一个中等城市。随着开发区的建设、省级高科园区的成立,其城市骨架正在不断拉大,处于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城市空间结构不稳定、城市形态不完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3)用地结构

中心城区1995年到2004年,建设用地增长最多的是居住用地,减少最多的工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也略有增长。到2004年,居住用地比率超过了国标35%的上限,工业用地却低于10%的下限。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而言,工业用地比例严重偏低。

表4-1 市中心区1995年和2004年建设用地汇总

(4)用地功能布局

目前,城市中心尚不明确,也未形成规模。整个中心城区基本仍为单中心的布局结构,部分组团正在形成,但功能尚不完善;开发区的定位不明确,功能较混杂,既有市级公共设施,也有污染性及一般性工业;资阳区旧城衰败,城市功能需要更新和加强;赫山区建成区也同样功能不够明确。

(5)现状问题

①城市规模:中心城区规模偏小,不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要求。

②空间结构与形态: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正在构筑,但结构和形态尚不完善。若应对特大型城市,则城市空间结构有待调整。

③用地结构: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低。

④用地布局:城市中心定位不明确,也未形成规模,组团功能不完善。

(二)市域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总体思路

(1)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底,以城镇空间集聚为特征,构筑生态化、规模化的城镇空间格局,走规模化竞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采取梯度推移,避免恶性竞争,降低发展成本。

2、空间结构设想

(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态势分析

未来省城镇空间将形成“一核四轴”的结构形态。

①一核

即长株潭。

②四轴

省部,受北部长三角大经济区和南部“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影响,由-和-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将是未来省最主要的发展轴线。其他以长株潭为核心至、、永州等地区形成三条次一级城市发展轴线。

与距离仅70公里左右,未来将成为长株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未来即属于长株潭即省城镇空间核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是未来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其中尤为重要。

(2)市域空间结构模拟

结合市域自然地貌及城镇空间分布形态,可以将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如下模拟:即整个市域划分为雪峰山区、洞庭湖区以及山湖过渡丘岗区三大自然

生态环境特征区域,中间由资江东西贯通,构筑整个市域自然生态空间基底。依托南北向由至的省域城镇发展轴,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形成市域一级增长极核。同时,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分别沿资江向西及向东形成两到三级更次一级的增长极核,构筑由三到四级增长极核组成的中心集聚、梯度推移的整体空间发展格局,并由此形成东西向沿资江的市域城镇发展轴。

图4-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模拟

(3)市域空间结构设想

仍依托现有城镇交通发展轴线,选择目前发展基础较好的位于发展轴线上的中心地区城镇以及位于重要交通节点地区的城镇作为未来重要的城镇空间增长极核地区,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根据梯度推移、规模集聚构筑不同等级的城镇空间增长极核,最终形成“四级城镇中心、四级城镇发展轴的中心集聚、梯度推移的市域城镇空间总体格局。

①四级城镇中心

一级城镇中心:中心城区

二级城镇中心:沅江中心城区、桃江中心城区

三级城镇中心:南茅草、南县、马迹塘-武潭、安化

四级城镇中心:大通湖、梅城

②四级城镇发展轴

区域城镇发展轴:-中心城区-方向

市域一级城镇发展轴:中心城区-沅江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桃江中心城区

市域二级城镇发展轴:沅江中心城区-南茅草-南县中心城区、桃江中心城区-马迹塘·武潭-安化中心城区

市域三级城镇发展轴:南茅草-大通湖、马迹塘·武潭-梅城

③中心集聚、梯度推移

本次规划将沿沿资江的城镇发展轴线具体划分为三级,就是强化该发展轴线上中心城区的重点的层次和等级,为中心集聚和梯度推移做好路径和时序准备。要强化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发展初期阶段,必须强化非均衡发展,形成部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否则,全面的均衡发展只能导致全面的不发展或全面的低速发展。

(4)未来大都市区设想

一方面,省域城市发展轴线过短,经济腹地过小,不利于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区与桃江联系便捷,建成区之间仅10-15分钟路程。为强化中心城区的规模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可考虑将桃江设区,与现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一副双中心的未来大都市区城镇空间结构。本次规划在空间形态结构和产业发展、交通网络等方面适当强化了与桃江的联系,并建议未来在条件成熟情况下着手大都市区空间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