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施氮肥对郑农7278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追施氮肥对郑农7278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追施氮肥对郑农7278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追施氮肥对郑农7278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几种氮肥施用中注意的问题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对土壤无不良影响。NH4+除被植物吸收外,还可被胶体吸附,NO3-则易随水淋失,在还原条件下还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

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氮肥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和肥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进行肥料区划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确定氮肥品种及其施用技术的依据。首选必须将氮肥重点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区,碱性土壤可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盐碱土不宜分配氯化铵,尿素适宜于一切土壤。铵态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区,并深施在还原层,硝态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区或水稻区。“早发田”要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

氮肥基础知识(一)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含氮量17噓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HO,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C时全部分解。在气温20C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 48% 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CI,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MNQ,含氮33-35%。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硝酸铵既 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二者

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 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 2CO含氮46%左右。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在气温10-20 C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其水解过程为:(NH2) 2CO+2Q(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为:气温10C时约10天,气温20C时4-5天,气温30C时约2天。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二、三种形态的氮肥(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 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硝态氮。

春季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小麦浚2016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春季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小麦浚2016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小麦新品种浚2016为材料,在高水肥条件下,按照春季不同的追氮肥时期进行4个处理的综合试验,通过对产量结果的方差分析和对成穗数、结实小穗、穗粒数、千粒重等的分析, 关键词小麦;浚2016;施肥;产量性状;产量 浚2016为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04)[1]。该品种适应性强、株型紧凑、秆低抗倒、拔节前生长发育较慢、拔节后生长快、分蘖力和成穗率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2012—2013年度安排了春季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小麦品种浚2016产量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浚2016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药隔后期追施氮肥,可保证小麦抽穗前和抽穗后的氮素供应。在不同的施氮肥处理中,药隔后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浚2016成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已有的研究表明,拔节后追氮肥会造成小麦后期贪青晚熟,但在本试验中,药隔后期追施尿素没有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且产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浚2016在高水肥栽培条件下起身拔节期要求达到一定的氮素供应强度有关。由此可见,浚2016高产栽培条件追施氮肥的最佳时期是在拔节后(药隔后期),追施尿素300 kg/hm2为宜[5-6]。 4 参考文献 [1] 孙希增,郭智萍.高产稳产大穗抗倒小麦新品种浚201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9):118-119. [2]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91-197. [3] 李大同,朱华翠,徐春宏.兴化市安丰镇小麦氮肥施用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4):22-23. [4] 王新民,韩燕来,谭金芳,等.不同灌水条件下缓释氮肥在冬小麦上的肥效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1(3):17-19.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摘要通过无氮、精确施氮和常规施肥做精确施氮试验,以确定氮肥的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与施氮量有显著关系,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绿度值呈增加趋势;茎蘖数、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到一定量时呈持续缓慢增加;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量后不增加反而下降;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粒重下降。据此可知,从无氮施肥到精确施氮是有增产空间的,但并非越多越好,只有做到氮肥用量适宜,才能减少浪费。 关键词氮肥;水稻;生长;影响 为了真正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净收益,必须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技术指导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降低污染系数,发展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水稻生产。为此,大丰市土肥站在白驹镇狮子口村茅林玉家的责任田里做了精确施氮试验。 1材料与方法 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9023,基肥施45%的枫叶牌氮磷钾比例为18-17-10的复合肥450kg/hm2,腊肥施46.3%尿素300kg/hm2,拔节孕穗肥施46.3%尿素150kg/hm2,生长中后期,喷施兴砍牌安利素750g/hm2,相隔6~7d喷1次,计2次。小麦实际产量为7 425kg/hm2。 本次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无氮对照(No),面积33.3m2,施五氧化二磷60kg/hm2,氧化钾90kg/hm2作基肥,整个生育期不施氮肥;精确施氮(Nj),面积66.7m2,施纯氮84kg/hm2,五氧化二磷60kg/hm2,氧化钾90kg/hm2作基肥,分蘖肥施氮66kg/hm2,穗肥施氮135kg/hm2,相当于尿素294 kg/hm2,分2次施,第1次在倒4叶施尿素144kg/hm2,第2次在倒2叶施尿素114kg/hm2;常规施肥(Nc),面积333.3 m2,施氮67.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 kg/hm2作基肥,分蘖肥施172.5kg/hm2,穗肥施氮69kg/hm2。 处理No、处理Nj、处理Nc使用同一水稻品种徐稻4号,按照统一密度和栽插方式,行距25cm,株距14cm,34.5万穴/hm2,小区筑埂分条,并用塑料薄膜包裹,沟系配套,不得漫灌,防止串水、渗肥、小区内肥力均匀,地势高低一致,防止病虫草害的管理措施一致,6月21日移栽,水稻移栽时秧龄6.1叶,成熟期为10月28日,观测项目包括株高、剑叶面积、茎蘖动态、叶色、地上部分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

65.080 B13 DB51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 Rules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617—2007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氮肥类型 (2) 5 施用原理 (2) 6 施用依据 (2) 7 施用技术 (3) 8 效益评价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 (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施肥的效益评价 (6) I

DB51/T617—2007 II 前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生态建设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琦、孙锡发、曹旭辑、曹均成、熊俊秋。

DB51/T617—2007 氮肥合理施肥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氮肥类型、施用原理、施用依据、施用技术、效益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400 尿素 GB 2945 硝酸铵 GB 3559 农业用碳酸氢铵 GB 535 硫酸铵 GB/T 2946 氯化铵 GB/T 6278 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 NY/T 496 肥料合理施用准则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肥料fertilizer 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 3.2 大量元素macronutrient 对氮、磷、钾元素的通称。 3.3 氮肥nitrogen fertilizer 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3.4 磷肥phosphate fertilizer 具有磷(P2O5)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3.5 钾肥potassium fertilizer 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3.6 有机肥料organic 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 3.7 植物养分plant 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3.8 肥料养分nutrient from fertilizer 肥料中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 3.9 施肥量fertilizer rate, fertilizer dose 施于单位面积耕(林)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养分(包括土壤调理剂)的质量或体积。 3.10 植物的土壤氯容量chloride capacity of soil and plant 作物耐氯临界值减去土壤含氯量的差值。 1

氮磷钾元素作用

氮磷钾营养元素的作用 氮 氮是蛋白质、叶绿素、酶等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是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的基本物质,原生质是新陈代谢的活动中心。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活动。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植株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有酶的参与。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质,充足的氮能使叶色浓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长健壮,茎叶繁茂。另外,植株体内的核酸、磷脂和某些激素也都含有氮,这些物质也是许多生理生化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可见氮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氮不足,叶色转黄,生育延迟,植株瘦弱,抽穗晚,雌穗发育不良,穗小粒少,严重时不结实,形成空杆。缺氮症状先由叶尖变黄开始,沿着中脉向内扩展,严重时叶片变褐枯死,从全株看,先由下部老叶开始变黄,然后扩展到中部和上部叶片,这是因为缺氮时老叶中的氮转移到上部正在生长的幼叶和其它器官的缘故。 玉米对氮的需要量是诸多营养元素之中最大的,占茎叶子实及根系在内的干重的百分比达到1.46%,明显高于其它营养元素,所以在生产中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施用。 磷 磷在植株体内含量虽比氮、钾少(仅占植株干重的0.2%)。但其生理作用确是非常重要的。磷是核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核蛋白是原生质、细胞核和染色体的重要组成物质。磷也是核苷酸的主要成分之一。核苷酸的衍生物在新陈代谢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与玉米植株的正常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磷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氮代谢中也都有重要作用,与脂肪代谢的关系也较密切。 磷对玉米植株发育及各生理过程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苗期,能促进根的发育,如果供给适量的磷,根系干重可比缺磷的高1倍。对提高粒重、提高品质也有重要作用。 如果缺磷,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产量降低。如果发现缺磷,即使再供给充足的磷也难以弥补前期所造成的损失。早期缺磷、幼苗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叶片呈紫红色,严重时叶尖及叶片边缘变成褐色并枯死。中、后期缺磷,花丝抽出晚,雌、雄间隔时间长,影响授粉,果穗缺粒秃尖,成熟延迟,产量降低。在生产中一定注意从苗期开始就供给充足的磷,确保一生对磷的需要。 钾 钾在幼苗植株中的含量较高,仅次于氮(占植株总干重的0.92%),它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钾能增强植株的抗旱性主要是由于钾是调节植株水分状况的重要元素。气孔开闭与K+含量有很大关系。施钾使叶肉K+细胞充足,气孔开放程度大,使细胞间隙进入的CO多,从而使光合速率增大,能增强光合产物的运输,提高光合速率,使碳氮代谢加强,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往籽粒中输送。增施钾肥能增强作物的抗旱力,是由于钾离子有调节原生质的胶体特性,使胶体保持一定的分散度、水化度和粘滞性等。钾离子可增强原生质的水合作用,而钙能促使原生质浓缩,降低细胞的渗透性。当它们同时存在时,由于拮抗作用,可使胶体保持一定的分散度,又有一定的粘滞性和透性,使水分能顺利地进入细胞,加强了细胞的持水能力,从而增强了作物抗旱能力。 钾素能增强作物的抗病抗倒伏能力,因为钾对茎部纤维素合成有关。钾营养充足时,作物茎叶中纤维素含量增加,促进了作物维管束的发育,厚角组织细胞加厚,茎秆强度增加,植株生长健壮,不仅抗倒伏,也增强对病虫的抵抗能力。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活跃的因素,氮素营养状况与水稻的生理特性、产量形成等有密切的关系。柳金来等研究表明,当氮素施用水平由低逐渐增高时,产量随氮素用量的增加相应的提高,但是当氮素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再增加氮素,产量提高并不显著,甚至造成减产。因此,对在相同基础地力下,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水稻准确定量的施肥技术,从而为减少氮肥的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参考。 1 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供试水稻品种选用三江2号。试验地设在建 三江大兴农场科技示范园区水田区,土质为草甸 白浆土,有机质4.42%,碱解氮161.4mg /kg ,速效磷29.8mg /kg ,速效钾131.25mg /kg ,pH 值6.3。前茬为水稻,秋翻。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处理1:46%尿素9kg / 667m 2,二铵7kg /667m 2,33%硫酸钾9.8kg /667m 2;处理2:46%尿素10kg /667m 2,二铵7kg /667m 2,33%硫酸钾9.8kg /667m 2;处理3:46%尿素11kg /667m 2,二铵7kg /667m 2,33% 硫酸钾9.8kg /667m 2;处理4:46%尿素12kg / 667m 2,二铵7kg /667m 2,33%硫酸钾9.8kg /667m 2;处理5:46%尿素13kg /667m 2,二铵7kg /667m 2,33%硫酸钾9.8kg /667m 2;处理6:46%尿素14kg /667m 2,二铵7kg /667m 2,33%硫酸钾9.8kg /667m 2。1.3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单因素小区对比法,8行区,行长 9.95m ,小区面积23.9m 2,3次重复。4月5日播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 岩,马士学,王青菊,韩松炎,史国庆 (建三江大兴农场,黑龙江 佳木斯 156303) 摘 要:以三江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植株生长、抗病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的叶 片、茎鞘和穗的干物重大致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当达到14kg /667m 2时,干物质积累量略有下降。瘪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结实率和实测产量以中氮水平为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不是以最低氮和最高氮水平为最高,而是中氮水平处理最高,水稻外观品质垩白率和垩白度都是低氮水平较低。关键词:水稻;氮肥;施用量;产量;品质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张岩(1978-),男,硕士。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 on Yield and Quality in Rice ZHANG Yan ,MA Shi-xue ,WANG Qing-ju ,HAN Song-yan ,SHI Guo-qing (Jiansanjiang Daxing Farm,Jiamusi Heilongjiang 156303,China)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No.2as entry,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plant growth,disease resistance,yield and quality in rice were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ights of leaves,stem and sheath and panicl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but decreased when the nitrogen amount was 14kg/667m 2.Shriveled grains increased as the nitrogen amount increased and the kernel-setting rate reached the highest at mediate level of nitrogen amount.Brown rice rate,polished rice rate and head rice rate were the highest at mediate level of nitrogen amount and chalky grain rate and chalkiness degree decreased as the nitrogen amount increased. Key words:Rice;Nitrogen fertilizer;Application amount;Yield;Quality 中图分类号:S 1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09)05-0016-03 16--

主要氮肥品种使用技术、施肥量确定方法、施肥效益评价

A (规范性附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氮肥施肥量的确定方法 1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根据土壤地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在不同地力等级区域内经过对比试验后,确定每个地力接近相同区域的氮肥在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施肥量的施肥方法。 2 目标产量配方法 根据种植区域内的耕作条件和产量最高限度,一般在某种作物近3年的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再根据作物吸收氮素规律和土壤养分供应量所确定的氮肥施用量和其他肥料配施的施肥方法。 3 养分平衡法 根据无肥区作物带走的养分量和土壤养分测定值计算出土壤供氮量、作物需要吸收的氮肥总量,再确定所需增加氮素养分的施肥方法。作物需要吸收的养分减去土壤可提供的养分就是应增施的氮肥养分量。氮肥施用量(a),用千克/公顷(kg/hm2)表示,按式(1)计算:a=(a1×a2-a3×2.25×a4)÷a5×a6 (1) 式中: a—氮肥施用量,kg/hm2; a1—作物单位产量的氮素养分吸收量; a2—作物目标产量,kg/hm2; a3—土壤供氮养分测定值(mg/kg); a4—校正系数(各地试验确定); a5—该种氮肥的氮素养分含量; a6—当地氮肥的当季利用率(百分数); 2.25—土壤耕层养分测定值折算成1hm2土壤养分含量系数。 4 地力差减法 根据目标产量和无肥区带走的氮素养分量确定所需施用氮素肥料的方法。氮肥施用量(b),用千克/公顷(kg/hm2)表示,按式(2)计算: b=b1×(b2-b3)÷(b4×b5) (1) 式中: b—氮肥施用量,kg/hm2; b1—作物单位产量的氮素养分吸收量; b2—作物目标产量,kg/hm2; b3—无肥区作物产量,kg/hm2; b4—该种氮肥的氮素养分含量; b5—当地氮肥的当季利用率(百分数)。 5 肥料效应函数法 不同产量与相应的施肥量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相关肥料适宜施肥量的施肥方法。 6 养分丰缺指标法 在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丰缺、最高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制定出养分的丰缺指标及其对应的作物产量,从而确定氮肥施用量的方法。 7 有机氮和无机氮施用量的计算方法 7.1 同效当量法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 (1)深施覆土。 开沟、挖穴,施入土下,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浮面撒施不仅损失大.且会在环境中因氮气积聚造成农作物肥害。可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围,促进土壤养分利用。耕深依土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应灵活掌握。一般耕深度保持在20~25cm。其中砂土地宜浅,淤土地宜深;有砂土层宜浅,无砂土层宜深。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cm。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cm以下。 (2)看天气情况施肥。 尿素施入土壤经过氨化过程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快。因此,气温高时宜施用尿素,温度低时宜施用氨水和碳铵.叶面喷氮肥,其肥效的高低与肥液在叶面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若在光照充足、温度高时喷施,则水分蒸发快,氮元素很难进入叶子细胞:如喷后即降雨,会使氮肥淋失.这样都会失去叶面喷肥的作用.所以最适宜的时间是阴天无雨或下午4时以后喷施。 (3)做好以水调肥。 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肥水有不同要求。通过农艺措施,使土壤肥水供应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就土壤水分而言.过少时会造成植株萎蔫、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向上运输;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造成氮素渗漏淋失。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设关系密切。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提高浇水质量。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可减少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一般在土壤肥水均出现不足时采用。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确定浇水时间。铵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2d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要灵活掌握浇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 (4)配合有机肥施用。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 氮肥的种类和性质 根据化合物形态分: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一、铵态氮肥: 含有铵根离子(NH4+)或氨(NH3)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碳酸氢铵(NH4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4OH)、液氨(NH3)等。 1.共同特点: (1)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 (2)NH4+被土壤胶体吸附形成交换性养分,移动性小,不易淋失。 (3)遇碱性物质分解产生氨气挥发损失。在使用时,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在储运时防止挥发(密封、开袋后使用);石灰性土壤深施覆土。 (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易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硝态氮。 (5)肥效比硝态氮肥慢但长,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 2.常用的铵态氮肥: (1)氯化铵:分子式NH4Cl,含N 24~25%。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状较好,吸湿性略大于硫酸铵,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适宜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施用时忌氯作物不要施用,稻田可长期施用。 (2)硫酸铵:分子式(NH4)2SO4,一般称为标准氮肥。含N 20~21%。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质好(不吸湿、不结块),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长期单独施用会使土壤酸化。适宜作基肥、追肥和种肥,适宜各种作物,喜硫作物施用效果更好。施用时不宜长期单独施用,石灰性土壤或水田要深施,水田不宜长期施用。 (3)碳酸氢铵:分子式NH4HCO3,含氮17%左右。肥料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挥发损失氨,易发生潮解、结块,不残留任何副成分,被称为“气肥”。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施肥时一不离土,二不离水。二、硝态氮肥: 含有硝酸根离子(NO3-)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等。 1.共同特点: (1)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属速效性氮肥。

氮肥种类

一、氮肥与磷肥的种类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反应(pH8.2-8.4)。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 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

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3、氯化铵: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酸性土壤、盐碱地及忌氯作物(果树、烟草等)不宜施用氯化铵。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素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施用氯化铵应结合浇水,争取将氯离子淋洗至下层土壤,以减轻它对作物的不利影响。氯化铵不宜作种肥施用。 4、硝酸铵: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5%。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NH4+-N),有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NO3--N),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二)磷肥种类: 1、过磷酸钙。主要成分分子式为Ca(H2PO4)2〃H2O,含有效磷(P 2O5)14-20%。产品色泽与磷矿原料有关,一般为灰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次要成分是无水硫酸钙,约占总量的50%,含有3-5%的游离酸

施氮肥量与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关系

施氮肥量与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关系 土壤中氮素绝大多数为有机质的结合形态。无机形态的氮一般占全氮的1%~5%。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消长,主要决定于生物积累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强弱、气候、植被、耕作制度诸因素,特别是水热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土壤中有机态氮可以半分解的有机质、微生物躯体和腐殖质,而主要是腐殖质。有机形态的氮大部分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变成无机形态的氮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1]。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还有少量亚硝态氮的存在,是植物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2]。氮素的矿化作用(Nitrogenmineralization)是指土壤有机质碎屑中的氮素,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由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态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态的过程。铵态氮可经硝化作用生成另一种无机氮——硝态氮。氮矿化速率决定了土壤中用于植物生长的氮素的可利用性[3],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氮矿化研究对于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土壤氮矿化作用被认为是土壤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受到土壤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动态,氮矿化的速率以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氮素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布状况以及矿化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森林土壤氮素的转换与循环、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及影响因素、温度湿度条件对土壤氮矿化影响以及掉落物质量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4]。我国在森林土壤、耕作土壤施肥和温带典型草地土壤以及土壤动物微生物等方面也展开了一些研究[5]。但亚热带森林群落施氮肥对土壤氮矿化速率影响的研究报道仍较少见。基于此,以亚热带森林中2种常见森林群落(樟树Cinnamomumcamphora与湿地松Pinuselliottii)作为本试验的研究对象,采用树脂芯法测定土壤氮矿化速率,分析施氮肥量与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关系。 1实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森林植物园(113°02′~113°03′E,28°06′~28°07′N),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7月最热,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气温40.6℃;年均气温17.2℃,1月最冷,平均4.7℃,极端最低温度-11.3℃;年均日照时数1677.1h,全年无霜期270~300d;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22mm。园内植物种类达2200余种,植被以人工次生林为主。研究样地海拔50~100m,坡度为10°~20°,在园内选择树龄相同或相近的樟树和湿地松2种类型森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2种森林群落主要组成成分分别为:樟树群落以樟树为主,林下植被有柘树Cudraniatricuspidata、白栎Quercusfabri、山矾Symplocoscaudate、毛泡桐Paulowwniatomaentosa、苦槠

如何正确的施用氮肥

如何正确的施用氮肥 大量元素氮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对作物植株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叶菜类全生育期需求最多。氮肥是指只具有氮(N)标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常见的氮肥有硫酸铵、碳酸铵、尿毒等等。据调查目前农民习惯用氮肥的方式(以尿素为例)多半是在地表撒施后浇水或随水冲施,农民常常认为这样的施用方式有利于作物快速吸收养分,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其实不然,这样的施肥方式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剩余60%-70%的氮素均以挥发、淋湿等形式被浪费,常年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不但没能满足作物需氮高峰期对氮素的需求,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施肥成本。金宝贝微生物菌肥反馈,在施用氮肥时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可大大提高氮肥利用率,而且肥料释放时间长。凭借实践经验,在这里简单给种植户介绍一下常见氮肥的种类及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式,仅供种植户参考。 一、常见氮肥种类。根据氮肥中氮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类: 1、铵态氮。比如氨水、硫铵、碳酸氢铵(气肥)、氯化铵等。这类氮肥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起效快,易挥发,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产生毒害,易与土壤中镁钙离子发生拮抗作用。碳酸氢铵含氮量在,很不稳定,易分解挥发,肥效期短,一般10-15天左右,深埋使用。氯化铵稳定性稍好,不宜对忌氯作物施用,比如白菜、烟草等,硫酸铵稳定性较好,不宜在稻田施用。 2、硝态氮。如硝酸铵、硝酸钾等。这类氮肥易溶于水,易被作物主动吸收,易促进钙镁钾的吸收,易流失,含氮量较低。 3、酰胺态氮。如尿素。酰胺态氮主要通过脲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铵态氮被作物吸收。含氮量较高,46%。因为要经过转化才被作物吸收,一般转化期根据温度不同需要2-10天,所以起效稍慢,没有铵态氮和硝态氮起效快,但是相对来说肥效较长,正确施用可达30-40天左右。

第十章肥料效应函数

第十章肥料效应函数与推荐施肥及肥料管理 第一节肥料反应曲线的一般规律及其数学模型 李比希提出最小养分律后,人们认识到决定产量的养分因素是土壤中对作物需要处于相对最小的那一种,而与绝对含量无关,随着土壤中养分消耗与施肥之间平衡状况的变化,最小养分种类不断更替。 在最小养分律支配下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可用下图概括: 值极限 物 生毒效 长增加 量 低量适量高限 0 养分供应量 开始施用限制因子肥料时,植物生长量曲线上升较快,常出现肥效递增阶段,随着施肥数量增加,逐渐脱离相对最小状态,生长量继续上升,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逐渐减少,于是出现了肥效递减阶段,继续增施肥料,生长量将达到极限,若再盲目施肥,则产生毒效,出现肥料负效应阶段,整个肥效反应曲线表现为S型曲线。 肥料效应函数:肥料的增产效应反应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数学函数来表示,此函数即肥料效应函数。

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是建立在田间试验――生物统计基础上的计量施肥方法。它不用化学或物理手段去揭示农田土壤的养分供应量。农作物需肥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而是借助于施肥量田间试验,通过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配制出一元、二元或多元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式,所得的肥料效应回归方程式可计算出代表性地块的最高施肥量,最佳施肥量和最大利润施肥量等配方施肥参数。 一、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1、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直线关系 李比希认为,作物产量与最小养分供应量之间成直线相关。尤其是在生产条件差,土壤肥力低,养分供应不足,施肥量较低时。这种类型一般用Y=bo+b1X Y-总产量bo—不施肥区产量b1-效应系数 X-施肥量 2、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曲线相关 指数模式Y=A(1-10-cx ) A-施用该种养分所达最高产量 C-效应系数 二次抛物线函数 Y=bo+b1+b2X2 国内外大量氮肥试验表明,肥料的增产效应往往复合二次抛物线形式。 二、肥料增产效应的阶段性 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当作物严重缺乏某种养分时,增施该养分的增产量,起初往往是递增,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增施单位剂量养分的增产量便开始递减,当其递减为零时,作物产量达到最大值,此时,再继续增加肥料,则将导致减产。 Y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氮肥介绍

氮肥介绍 尿素:含氮量在45%左右。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性质比较稳定,吸湿性较小,易溶于水,是一种优质的中性氮肥。尿素养分含量较高,适用于各种土壤和多种作物。尿素施入土壤,只有在转化为碳酸铵后才能被作物大量吸收利用,因此肥效较慢,但比较持久。再者,施用时要深施覆土,施用也不要立即大水漫灌,以防尿素淋至深层,降低肥效。 碳酸氢铵:含氮量约17%,施入土壤后,养料成分铵离子可全部被吸收,在土壤中不残留有害物质,是一种生理中性速效性氮肥。但碳酸氢铵有挥发性,不宜浅施,施用深度应在3厘米土层以下,并且施后立即覆土,及时浇水。也不宜在大棚内施用,因大棚内温度一般较高,碳酸氢铵更易分解为氨气而挥发。 氯化铵:含氮量约25%,吸湿性小,常温下很稳定,是一种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养料成分铵离子可全部被吸收,在土壤中氯离子(ci-)数量可累积,有可能对作物构成毒害。水稻、高梁、谷子、棉花、麻类、甜菜、菠菜等耐氯作物强,可按需施用。大麦、小麦、玉米、大豆、豌豆、蚕豆、花生、萝卜、番茄、黄瓜等耐氯中等,可按常量施用。甘薯、烤烟、莴苣、白菜、苹果等耐氯作用弱、属忌氯作物,不宜施用氯化铵。 硫酸铵:含氮量约21%,吸湿性小,常温下很稳定,但不宜长期施用,因为该肥是生理酸性肥料,在酸性土壤长期施用,会进一步增加土壤的酸性,破坏土壤结构。在碱性土壤中施用,硫酸铵中的铵离子被吸收后,硫酸根离子残留在土壤中与钙发生作用,能使土壤板结变硬。 硝酸铵:含氮量约34%,肥效大,施入土壤后,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可全部被吸收,对土壤没有不良影响,是一种生理中性速效性氮肥。因为硝酸铵能解离出硝酸根离子,在水稻田中易被淋失到土壤深层,产生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氮素,因此它不宜施在稻田里,旱地施用硝态氮肥不宜在大雨天或施后浇大水。此外,绿叶菜也不宜施硝酸铵。如小白菜、大白菜、苋菜、芹菜、菠菜等,这些菜生长期短,易吸收硝酸态氮。施用硝酸铵,绿叶蔬菜吸收的大都是硝酸盐离子,对菜来说,保存期短,易腐烂。对人来说,如果长期吃这些含硝酸盐高的蔬菜,会引起累积中毒。 铵态氮肥,尤其是碳酸氢核和氨水,容易挥发损失,更应深施。其它氮肥品种,也应深施。深施可使氮肥被泥土覆盖,防止挥发;铵可被土壤吸附,淋失也很少;肥料分布在根系附近,便于作物吸收。稻田深施,可使铵态氮处于缺氧环境,防止变成硝酸而淋失,或变成氮气挥发掉。氮肥深施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基肥深施。碳酸氢铵或氨水均可作基肥深施。旱地结合犁地顺犁沟溜施,边施边耕;稻田在施肥、犁田后,随即灌浅水耙湿整。 (二)种肥底施。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墒情较好的情况下,播前开沟或用简易农具集中条施在种子下面或种子侧下方,使种子靠近肥料。

三种施肥方式

三种施肥方式 1、底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缓效性无机肥,在整地史施入土壤。使用有机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不能使用“生粪”,因生粪由于发酵生热,容易伤害植物的根系,同时生粪中带有大量的病菌和害虫的卵,容易造成病虫害发生。一般以有机肥为主,使用量为 3000~10000公斤,在配合一定量的无机肥料。沙土地和粘重土地施用有机肥料特别重要。 2、种肥:在播种育苗时把肥料撒与种子附近。一般以速效磷肥为主。种肥不仅给幼苗提供养分,又能提高发芽率。 ①植物在幼苗期对磷肥很敏感,幼苗期如果缺磷,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因磷在和生长。 ②基肥和种肥配合施用,分层施肥,植物可以分层利于肥料。 ③磷肥颗粒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小,可以减少土壤的固定,提高肥效25~100﹪ ④颗粒肥料有较好的物理性,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 3、追肥:在植物生长期内为了补充土壤中某些养分而追施的肥料。分土壤追肥和根外追肥两种。根外追肥的原理是植物的叶片有气孔、皮孔和水孔等,小分子的物质可以通过,如尿素,可以直接进入叶片被吸收利用。 ①土壤追肥:用速效肥,一般以氮肥为主,在后期追肥以磷、钾为主。常用的追肥方法有:撒施,浇灌法,穴施法,沟施法等。一般3~5次。 ②根外追肥:在苗木生长期间将速效肥料配成稀释溶液,施于植物的地上部分主要是叶片上。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根系吸收能力差,土壤条件不好时,又要及时给植物补充微量元素时使用。一般使用次数3~4次。其特点如下:根外追肥可以减少土壤固定和淋溶(土壤中的Fe3+、Al3+能使磷固定);根外追肥的肥效快,能及时供给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喷后约20~30分钟就开始吸收,24小时能吸收50%以上,2~5天可以全部吸收。土壤施肥则要7~10天才能被吸收;利于被植物吸收和利于节省肥料,肥料损失少,利于率高。如植物苗用尿素根外追肥50ml,比土壤施肥150ml的效果好,节省肥料2/3;能严格按照生长发育的需要供给营养元素;可以增加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根外追肥的技术要点: ①肥料使用浓度要适当:一般微肥浓度为0.1~0.2%;化肥浓度0.2~0.5%如尿素浓度为 0.5%;磷酸二氢钾0.1~0.3%;过磷酸钙1~5%(取上清液)。硫酸亚铁0.1~0.5%,在生育期间喷0.1~0.5%的硫酸亚铁,可以使叶色浓绿光亮。据日本的研究,植物施用化肥浓度以氮25~60ppm,磷4~6ppm,钾25~50ppm为宜;在现蕾期应停止施用氮肥,可用0.1%的硫酸二氢钾根外施肥。 ②根外追肥要在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早晨或傍晚无风时进行。 ③喷雾要均匀,叶面和叶背都要喷到,喷液量以不使叶片上的溶液流下为宜。 ④使用浓度要准确,在追肥前要作空白试验以便准确配置肥液的浓度。 ⑤可以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混合使用,在药剂混合前要分析肥料和其它农药的性质,在混合后药效降低或发生沉淀时不宜混合使用。

氮肥种类及施用方法

氮肥种类及施用方法 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反应(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 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3、氯化铵: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酸性土壤、盐碱地及忌氯作物(果树、烟草等)不宜施用氯化铵。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素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施用氯化铵应结合浇水,争取将氯离子淋洗至下层土壤,以减轻它对作物的不利影响。氯化铵不宜作种肥施用。 4、硝酸铵: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5%。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