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知识点与检测(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知识点与检测(含答案)

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与检测

第1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炼字:“观”字统领全诗,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前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景象;“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炼字:“若”字说明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

修辞:借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分)

答: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

二、阅读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2分)

答:

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景象,点明特定时节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

答:

2

二、阅读该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或“啼”字。(2分)

答: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答:

三、阅读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答: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跟踪训练

一、

1.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遭贬朋友的关心、劝慰,以及惆怅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遭贬朋友的关心、劝慰,以及惆怅之情。

2.答案拟人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把明月当作善解

3

人意的知心人,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伴君直到夜郎西。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二、

1.答案 (示例1)“尽”字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哀伤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示例2)“啼”字从听觉上进行描写,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恨),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品词炼字的能力。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可采用“意思+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来分析。

2.答案 (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题干中给出了相关角度,考生可从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来分析。

三、

1.答案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

解析这句诗中出现的景物是杨花和子规,子规容易漏写;杨花飘零、子规哀啼都会令人产生伤感、悲凉的感情,所以渲染的是伤感、凄凉的气氛。

2.答案同情、关切、思念、无可奈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这两句诗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含蓄深情。

第3首次北固山下 (2015、2007年考查)

4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辞:运用对偶,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诗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有小景的形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炼字和修辞:“生”“入”二字用拟人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修辞:运用设问,诗人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主旨】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4分)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的“阔”字的妙处。(2分)

答: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2分)

答:

第4首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5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描述:前12个字勾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

瘦马”,作者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图,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了荒凉感。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情感:“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

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主旨】这首元曲前四句用白描写法,用十种景物、四个镜头勾画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

日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4分)

1.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的画面。(2分)

答: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所描绘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画面,请说出作者

这样写的用意。(2分)

答: 第5首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修辞:设问。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

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里,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炼字:“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

得归之苦。表现了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画面描述:有一天回到家中,诗人和妻子(朋

友)终于重逢,在西窗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地想和妻子(朋友)团聚的思想感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既描写了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

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跟踪训练

6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2分)

答: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2分)

答:

二、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请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答:

2.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2分)

答:

第6首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修辞: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

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用“女叹息”暗示她此时无心织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7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的缘由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征兵催促之急;“从此替爷征”可见其对父亲的爱、对国家的忠心。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的情景。前四句在叙事中写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

修辞: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急迫,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修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军营的艰苦生活。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8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内容理解:木兰还朝辞官。既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也说明自有其秘密所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实情,木兰不便言明,颇有戏剧意味。

修辞: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内容理解: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了她归家后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表现手法:“火伴皆惊忙”表现出伙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并排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跟踪训练

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4分)

木兰诗(节选)

9

1.“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

2.结尾一段以兔为喻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第7首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

主。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

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跟踪训练

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4分)

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第8首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

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

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10

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近及远。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情感:抒发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哲理:这两句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哲理。

【主旨】全诗紧紧围绕题目中的“望”字着笔,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2分)

答: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1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彩之处。(2分)

答: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理解。(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本诗中“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加以赏析。(2分)

答: 第9首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修辞、表现手法:用夸张手法表现塔高。“千寻”

正面写塔高、峰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说明了“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

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词语理解:“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眼

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情感: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主旨】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以理入诗,寄寓“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

哲理,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2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分)

答:

2.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对后两句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有什么含意?(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请描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答:

13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答:

第10首游山西村 (2008年考查)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炼字:“足”字表达了憨厚的乡民待客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

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画面描述:描写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人共庆的场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炼字:“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

了柳的繁茂;“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既写出了山环水绕、绿柳成荫、花团锦簇

的美景,又蕴含了逆境中往往藏着无限希望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情感: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既表现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

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对淳

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诗的前三联写了乡民的热情好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和临近

节日时热闹的气氛,最后一联写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依恋和对重游的期待。整首诗赞扬了乡

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4分)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分)

答:

14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4分)

1.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第11首己亥杂诗(其五) (2016年考查)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方式: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无限感慨中表现豪放洒脱的气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情感: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落花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主旨】这首诗将政治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1.这首诗的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答:

15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的感情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了哪两方面的感情?(2分)

答: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2分)

答:

第12首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修辞:“烟”“月”“水”“沙”四者,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朦胧、冷寂的画面。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手法:借古讽今。这两句诗看似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炼字:“犹”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正在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主旨】全诗情景交融,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前朝之事的深刻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6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内容作赏析。(2分)

答:

2.请简析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请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2.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请自选角度,说说诗歌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2分)

答:

2.作者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借用了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

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

答:

17

答案与解析;

第1首观沧海

一、

1.答案“澹澹”是海水水波荡漾的样子,动景;“竦峙”是山岛耸立的样子,静景。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辽阔威严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翻译是基础,描述、总结是重点内容。

2.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蕴含万千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的能力。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整首诗体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奇丽想象最能说明问题。

二、

1.答案 (示例)“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品词炼字的能力。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可采用“意思+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来分析。

2.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诗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意思对即可)

解析虚写的部分主要体现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作者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手法,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阔景象,而这吞吐日月的大海正是作者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的象征。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第3首次北固山下

1.答案阔:宽阔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品词炼字的能力。可按照“解词+语句意思”的模式来作答。

2.答案“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

18

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能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可从“客路”“乡书”等词分析

第4首天净沙·秋思

1.答案晚风中,夕阳斜照在一棵老树上,老树上站着一只乌鸦,乌鸦脚下是紧紧缠绕着老树的灰色枯藤。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景物画面的能力。作答时应找出语句中相应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勾勒画面。最后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2.答案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解析前一幅画面是哀景,后一幅为乐景,一哀一乐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旅途的孤独凄凉。

第5首夜雨寄北

一、

1.答案“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形象地写出巴山夜雨连绵不断注满池塘的情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的、绵绵的秋思。

解析本题考查品词炼字的能力。注意按照“解词+内容”的形式分析。

2.答案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朋友)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的能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由此可知诗人有对团聚的期望,对妻子(朋友)的安慰,更有对归期无期的无奈与孤寂之情。

二、

1.答案夜色降临,秋雨缠绵,池塘里涨满了秋水,我独自倚床凝思,忍受孤独。(符合诗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景物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时,要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突出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

19

2.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急切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1.答案点明了季节;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解析本题考查品词炼字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全诗内容。

2.答案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对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解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一天回到家中,我和你在西窗下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诉说着今日巴山夜雨中的浓浓思念”。虚写更加重了这种思念之情。

第6首木兰诗

1.答案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可以看出木兰的心愿,一是不愿为官,二是急于还乡,与亲人团聚。

2.答案结尾一段以兔为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同伴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木兰在艰苦的战争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赞颂了木兰的聪明、勇敢、谨慎和机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最后一段是吟唱者加上的,采用议论的方式给予了木兰高度的赞美。

第7首登幽州台歌

1.答案“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能力。“念”是想到之意,登临幽州台,诗人极目远眺,凭古吊今,领悟到于宇宙之中个人之渺小之孤寂。“独”是独自之意,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今又独上高台,内心的孤独与悲凉涌上心头。

2.答案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20

部编七上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这两个动词描写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情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何作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之凋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古诗词阅读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 1、泊秦淮---杜牧 2、贾生---李商隐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4、约客------赵师秀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的本意是斥责歌女吗? 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其实是应用的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婉曲而形象地议论,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家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4、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夜泊秦淮”四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张本。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5、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联系在了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为全诗奠定了感伤、忧愁的基调。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晚唐统治者。 这首诗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7、理解性默写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

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月夜,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古诗词鉴赏12篇)(含答案解释)

中考语文专项突破(古诗词鉴赏12篇)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热,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乐府诗,描绘了退伍归来的老兵回到家乡后的悲惨情景。 B.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C.“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 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D.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 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2)请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A〕〔B〕 ②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A〕〔B〕 ③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A〕〔B〕 ④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A〕〔B〕 ⑤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A〕〔B〕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知识点与检测(含答案)

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与检测 第1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炼字:“观”字统领全诗,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前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景象;“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炼字:“若”字说明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 修辞:借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分) 答: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

二、阅读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2分) 答: 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景象,点明特定时节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 答: 2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 (背诵含答案) 目录 《秋词》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潼关》谭嗣同 一、《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4.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

2020-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诗歌赏析讲解与分析 阅读练习(含答案)

专题一哲理诗阅读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这类诗,之所以倍受赞赏,是因为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系列生动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如: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命题规律 近几年,哲理诗频频登陆中考试卷,它形式活泼、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富有情趣,且命题者新招迭出,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维,引发联想和想象。命题人通过这种“思维体操”来考查考生思维的思辨性、广阔性和多样性,并以此引导考生关注自然、思考生活,有效地实现了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功能,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综观近年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诗词为材料的题目,其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特点一:从诗词选择看,以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名句为主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以唐诗宋词中的名句作为命题选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给沉稳、严谨的语文试题平添了一抹文学的亮色。 特点二:从命题范围看,主要集中在哲学常识 经过历史淘洗而遗留下来的古诗词不仅有文学艺术上的自我价值,更包涵了古诗词创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 特点三:从命题意图看,主要考查古诗句直接体现的哲学道理 古诗词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中考语文试题直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包含的哲学道理的理解和把握。 特点四:从命题题型看,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 选择题是一种设题灵活、覆盖面广的多功能题型,具有题小量大、基础、快速的特点。选择题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扩大命题视野。 备考策略: 诗歌鉴赏题的题量和分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诗词鉴赏题涵盖丰富,从作品到作者,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涉及文学常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语言品味、技巧分析等。从题型设置上看,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兼有,但侧重主观表述题,开放性不断增强。解题时,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文学常识】 《论语》是__儒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____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合称为“四书”。孔子,名__丘__,字__仲尼__,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 (1)吾日三 ..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次。今义:数词,三。 (2)可以 ..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3.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按时。 (2)动词用作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 重点实词 (1)有朋自.远方来:从。 (2)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古诗词赏析题目(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古诗词赏析题目(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阅读划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几句在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答案】1.D 2.答案示例: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每天仿佛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缓缓落入到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诗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应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关,且全诗表达的是诗歌的雄心壮志,并非“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画面描绘。 划线句的意思: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注意抓住诗歌的具体意象,在此基础上发挥合理想象,把月亮、太阳的升落以及银河的灿烂景象描绘出来。语言要简洁,不能遗漏画面内容。

示例:火红的太阳每天从浩瀚的大海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垂垂落下,投入到大海的怀抱;皎洁的月亮与它相互交替。星光灿烂的银河,璀璨烂漫,横贯在深蓝的夜空中,远远地与大海相融,也仿佛发源于大海之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最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3.B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解析】3.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要经过五溪。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子规”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风雨飘零,友人分别之伤尽在其中;“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表述有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古诗词赏析【含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应对策略如下: (一)品味炼字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解析题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10.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 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 9. 听觉和视觉 10. C 【解析】 9.本题考查描写角度。“角声”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燕脂凝夜紫”写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C.有误。诗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之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检测训练之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 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浙江省衢州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23小题。(一)(4分)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2分)16、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5、地白(白)凄清(第二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16、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 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湖南省娄底市(二)古诗文阅读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心爱心专心1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 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参考答案:15.离别愁苦相聚的欢乐16.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江苏省宿迁市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3.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年级古诗及名著导读》专题考点精练(含答案)

第一轮复习检测——七年级古诗及名著导读 一、句子默写 1.根据提示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山岛竦峙(2)乡书何处达(3)随君直到夜郎西(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__。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惠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三军可夺帅也落花时节又逢君回乐烽哺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情景默写 1

3.根据提示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3)《观沧海》中抒写想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潮平两岸阔(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题文)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5.按要求默写。 2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而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巴山雨夜”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你说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绪。 B.《夜雨寄北》一诗运用了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的手法,语言浅显、朴素,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C.“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成功地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 6.《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和《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反衬手法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状况,“孤村”表明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首句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C.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D.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请你说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甲】【乙】两首诗都写到“秋”,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借秋天的不同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景象。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颔联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 C.尾联既承接颈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专题20:七上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20:七上诗歌鉴赏-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 典 一、(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二、(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3.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4.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三、(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四.(2021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6.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知背景】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 【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 【绘画面】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 【赏写法】甲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课内古诗词 (一)(2019云南)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答案: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2019乌鲁木齐)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使至塞上 1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 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

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 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 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E. 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答案:BD 导析: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项逐一分析选择作答。B 项,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出汉塞”写作者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访察军情,这是实写。诗人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飞入胡天,这是虚写。故选项中的一虚一实的说法不准确。D项,尾联巧“燕然”的典故,流露出作者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并没有表现“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 2 境遇”。据此分析,本题的答案为B和D。 (三)(2019新疆兵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