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礼仪与典故

茶礼仪与典故

什么叫屈指代跪

来源: 网络 | 查看: 766次

•什么叫屈指代跪

“屈指代跪”,就是在别人给你倒茶时,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豆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这种茶俗相传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曾经七下江南,是个“爱玩”的皇帝,有一次在江南茶馆喝茶,他一时兴起,抓起茶壶给臣子们倒水,可把大家惊坏了,按彼时规矩,无论皇帝给的什么东西都属于赏赐,接受者要跪下谢恩,但在公共场合,又不想暴露身份,怎么办?情急之下,一个人想出了主意,就是如前所说那么做的,屈指代跪,大家也都跟着学。不想之后竟成了一种茶俗。

实际上,屈指代跪的风俗,究竟是不是起源于乾隆朝,也说不太准。但人家给你倒茶的时候,总要有点小动作,以示感激,这确应该。就我所走过的一些茶区而言,一般有两种方式:或者以手扶杯,至少要伸一下手,有一个扶杯子的趋势;或者用手指轻击一下桌面。但都无须刻意,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礼的本质,还在于心。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来源: 网络 | 查看: 255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现代斟茶礼仪

•现代泡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过他的师祖苏格拉底和老师的推理,还搞了个“三段论法”。所谓“三段”,指的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笔者现就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略作探讨。

“三段”茶法首先是有其适用性的,其前提是茶与餐经过多年实践进一步结合,形成了新型的茶馆或茶餐厅。正餐时的品茗享受、非正餐时间的茶点茶品,越发成为一种休闲时尚。随着城市茶叶消费量的逐渐增加,茶馆、茶餐厅成为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之一。此外,茶为国饮,中华茶艺代表着中国的礼仪,而从事餐茶服务的茶艺人员则直接代表着中国茶界的精神面貌。这不仅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更因为他们的言谈举止好比是茶界的一面镜子,影响直接。因此,提高餐茶茶艺人员的从业素质及加强礼仪礼貌、服务态度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借推广“三段餐茶”的机会,累积了形象礼仪、日常交际礼仪、涉外礼仪及服务礼仪四个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举其一,供读者参考。

餐茶礼仪的问题乍一看,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礼貌待客,热情续水等。但细一琢磨,似乎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吸引客人的关键所在,也是餐茶服务中的点睛之笔。笔者就此总结了如下几个要点:

其一,推广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接待客人的时候,敬茶总是少不了的,在餐茶中,可直接由女主人为客人献茶,也可以由其家人或专司其职的茶艺接待员上茶。因此,若客人不需要茶艺员服务时,茶艺员也不必多此一举。

其二,若客人较少,茶艺员应主动上前,双手奉茶杯连同杯托一同递给客人,或是放在客人斜前方,方便茶艺员为客人斟茶,再说一个“请”字即可。

其三,若客人较多,茶艺员应按照礼仪顺序,依据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的先后次序上茶。若筵席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则茶艺员可以门为起点,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招待众多客人的茶水应事先沏好,然后装入茶盘,送到餐桌上。

其四,茶艺员在往茶杯或茶壶里放置茶叶时,要特别注意使用专业的茶则或茶匙,不可直接用手抓取。否则既不卫生,又会将自己身上的各种气味,如汗味、香水味等带入茶叶中。

其五,茶艺员为客人上茶的具体步骤是:先将茶盘放在茶车或备用桌上,右手拿着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右后侧将茶杯递上去。茶杯就位时,杯耳要朝外(方便客人拿取),每杯茶以斟杯高的七分满为宜。为客人上茶时,手指不允许搭在茶杯边上,更不能粗心大意地将茶杯撞到客人,或是放在容易被碰翻的地方。

其六,茶艺员斟茶续水要热情主动。客人落座,就应当迅速拿好茶单为客人推荐餐茶,待客人点餐完毕后需立即上茶,以缓解客人等待菜品时的烦躁心情。

其七,我国旧时以茶待客不过三杯。一杯曰敬茶,二杯曰续茶,三杯曰送客茶。要是主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助人饮茶,就等于提醒来宾“应该走了”。倘若为海外华人或老年人服务,切不可因此得罪于人。待客时间若稍长,可上茶点,其方法与上茶一样。

其八,如果客人或长辈亲自为自己上茶时,应起身站立,双手捧接。若晚辈与一般接待人员为自己上茶,也应表示一下谢意,说声“谢谢”。饮茶时,应小口慢慢品味,遇茶叶漂浮,切不可张口去吹或以手捞出。若饮用红茶,杯内茶拨用来降温,不用时应放杯托上而不必插在杯里或用它舔茶汤等。也不宜把茶喝到“见底”。主人若暂忘了续水,也应耐心等待,最好不要自己起身去添加。

以上建议,仅是餐茶日常服务礼仪之一点,就有如此多的讲究,更不要提茶艺员在为客人服务时所需注意的其他各种事项

品茶礼仪

来源: 网络 | 查看: 403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潮汕功夫茶品茶法

•现代斟茶礼仪

•现代泡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人待客就有“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的说法,由此可见,以茶敬客在待客之际是一种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礼仪。以茶敬客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客人的嗜好、上茶的规矩、敬茶的方法、续水的时机等几个要点。

1、客人的嗜好

俗语说:“众口难调”,饮茶其实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喝绿茶,有人喜欢喝红茶;有人喜欢喝热茶,有人喜欢喝凉茶;有人喜欢喝糖茶,有人喜欢喝奶茶。在以茶待客时,若有可能,应尽可能照顾来宾,尤其是主宾的偏好。

有可能的话,应多备几种茶叶,使客人可以有几种选择。在上茶之前,应先询问一下客人喜欢用哪一种茶,并为其提供几种可能的选择。不要自以为是,强人所难。当然,若只有一种茶叶,则务必实事求是地说清楚,不要客套过了头。若客人点出自己没有的茶叶品种,可就难以下台了。

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到,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不喜欢饮茶。因此,如有可能,在上茶前,应征询一下来宾个人的意见:“请问您想喝一点什么饮料?”并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几种选择,如白开水、矿泉水、咖啡、麦乳精、果茶、果珍、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等。

一般认为,饮茶不宜过浓,否则极可能使饮用者“醉茶”,即因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而令人神经过分兴奋,甚至惊厥、抽搐。所以,若客人没有特殊要求,为之所上的茶水不应过浓。通常,民间以茶待客讲究要上热茶,而且还有“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其含义,是说斟茶不可过满,而以七分满为佳。这样,热茶便不会从杯中溢出来烫伤人了。

2、上茶的规矩

(1)奉茶之人

以茶待客时,由何人为来宾奉茶,往往涉及到对来宾重视的程度问题。在家中待客时,通常可由家中的晚辈或家服务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女主人,甚至由主人自己为之亲自奉茶。

在工作单位待客时,一般应由秘书、接待人员、专职人员为来宾上茶。接等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为之上茶。

(2)奉茶顺序

若来访的客人较多时,上茶的先后顺序一定要慎重对待,切不可肆意而为。合乎礼仪的做法应当是:

其一,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

其二,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

其三,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

其四,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如果来宾甚多,且其彼此之间差别不大时,可采取下列四种顺序上茶:其一,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其二,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其三,在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其四,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

3、敬茶的方法

以茶待客时,一般应当事先将茶彻好,装入茶杯,然后放在茶盘之内端入客厅。如果来宾较多时,务必要多备上几杯茶。以防届时“僧多粥少”,供不应求。

在上茶时,应当借此机会,向客人表达自己的谦恭与敬意。标准的上茶步骤是:双手端着茶盘进入客厅,首先将茶盘放在临近客人的茶几上或备用桌上,然后右手拿着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应朝向外侧。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

从客人左后侧为之上茶,意在不妨碍其工作或交谈的思绪。万一条件不允许时,至少也要从其右侧上茶,而尽量不要从其正前方上茶。

有时,为了提醒客人注意,可在为之上茶的同时,轻声告之:“请您用茶”。若对方向自己道谢,不要忘记答以“不客气”。如果自己的上茶打扰了客人,应对其道一声“对不起”。

为客人敬茶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用一只手上茶,尤其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同时,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时,千万不要粗枝大叶,以之直撞客人,也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动时容易撞翻的地方。将茶杯放在客人右手附近,是最适当的做法。

4、续水的时机

为客人端上头一杯茶时,通常不宜斟得过满,更不允许动辄使其溢出杯外。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2/3处,不然就有厌客或逐客之嫌。

主人若是真心诚意地以茶待客,最适当的做法,就是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一般来讲,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为这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这种做法的寓意是:“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当然,为来宾续水让茶一定要讲主随客便,切勿神态做作,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续水搪塞客人,而始终一言不发。以前,中国人待客有“上茶不过三杯”一说。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续水茶。第三杯则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劝人用茶,而无话可讲,则往往意味着提醒来宾“应该打道回府了”。有鉴于此,在以茶招待较为守旧的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切勿再三为之斟茶。

在为客人续水斟茶时,仍以不妨碍对方为佳。如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其面前进行操作。非得如此不可时,则应一手拿起茶杯,使之远离客人身体、座位、身子,另一只手将水续入。

在续水时,不要续得过满,也不要使自己的手指、茶壶或者水瓶弄脏茶杯。如有可能,应在续水时在茶壶或水瓶的口部附上一块洁净的毛巾,以防止茶水“自由泛滥”。

现代斟茶礼仪

来源: 网络 | 查看: 337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现代斟茶礼仪

•现代泡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1 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喝什么茶。

2 茶一定要放在盘子上拿到客人面前。

3 摆桌的时候先把盘子放在桌子上,用两手拿茶杯垫放在客人面前。

4 摆茶杯的时候茶杯的把手到客人的右侧。

5 茶勺的把柄到客人的右侧放在客人面前。

6 客人喝完茶后及时把杯子拿走。

7 不给客人看到自己的背部。

现代泡茶礼仪

来源: 网络 | 查看: 447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现代斟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茶艺表演:中式传统泡茶法

•明清泡茶道茶艺

•木碗泡茶何滋味?

1 准备茶具和开水。

2 给杯嘴壶中倒水。

3 把茶壶的盖子打开放在盖子垫上。

4 为了温壶,把杯嘴壶中的水倒入茶壶里。

5 茶壶中的水倒到茶杯中。

6 杯嘴壶中再倒水。

7 茶壶中放入茶叶。

8 以放凉的杯嘴壶中的水倒到茶壶里。

9 茶杯中的水倒到茶盘中。

10 茶泡好后倒到茶杯中。

11 茶杯放在杯垫上。

12 慢慢地品味茶香,精心地喝。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来源: 网络 | 查看: 229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现代斟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宁夏回族饮茶习俗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茶艺、茶会与音乐茶|茶艺的知识

有客来访,待之以茶,以茶会友,情谊长久。这是我国传统的待客方式。茶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茶会是为了进行交易和买卖。后来,茶会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形式。茶会既属于宴请的一种形式,又属于会议的一种,因而它具有宴请和会议二者的特点,从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在气氛上更为融洽。在公务活动中,茶会主要是为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洽谈业务、开展公务等目的。茶会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茶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

茶会准备礼仪

茶会准备礼仪,是指茶会组织者在茶会准备阶段应遵守的礼仪。

正确拟定茶会的形式

茶会形式多种多样,有品茶会、茶话会、音乐茶座等。一般庄重、高雅的茶友间相聚多用品茶会;单位集体座谈某种事项用茶话会;娱乐、消遣性聚会宜安排音乐茶座。

选择合适的茶具

在招待客人时,茶具应有所讲究。从卫生健康角度考虑,泡茶要用茶壶,茶杯要用有柄的,不要用无柄茶杯。目的是避免手与杯体、杯口接触,传播疾病。茶具一般应选择陶质或瓷质器皿。陶质器皿以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为佳。不要用玻璃杯,也不要用热水瓶代替茶壶。如用高杯(盖杯)时,则可以不用茶壶。有破损或裂纹的茶具是不能用来待客的。

选择合适的茶叶

由于是茶会,客人对茶叶的要求可能较高。不同的地区,饮茶的习惯不同,应准备的茶叶也就不尽相同。广东、福建、广西、云南一带习惯饮红茶,近几年受港澳台影响,饮乌龙茶的人也多了起来。江南一带饮绿茶比较普遍。北方人一般习惯饮花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习惯饮浓郁的紧压茶。就年龄来讲,一般地说,青年人多喜欢饮淡茶、绿茶,老年人多喜欢饮浓茶、红茶。不同情况下,应准备不同的茶叶,但都应该有特色。

布置要得当

品茶会布置要有地方特色,对茶叶和茶具的准备和摆布都有讲究。茶话会则比较随便一些,可加摆糖果、瓜子等。音乐茶座更加自由、活泼,乐曲准备比茶更重要,有时可以用饮料代茶。

二、茶会进行的礼仪

茶会开始

主持人应热情致辞欢迎应邀者光临,并讲明举办茶会的目的和内容。一般来说,茶会就座比较自由,讲话也不要求有严格的顺序,可随感而发,即席发言。当比较生疏的客人发言时,主持者应介绍发言人的身份,以便大家有所了解。

奉茶的时机

奉茶,通常是在客人就座后,开始洽谈工作之前。如果宾主已经开始洽谈工作,这时才端茶上来,免不了要打断谈话或为了放茶而移动桌上的文件,这是失礼的。值得注意的是,喝茶要趁热,凉茶伤胃,茶浸泡过久会泛碱味,不好喝,故一般应在客人坐好后再沏茶。

奉茶的顺序

上茶时一般由主人向客人献茶,或由接待人员给客人上茶。上茶时最好用托盘,手不可触碗面。奉茶时,按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先主要客人后其他客人的礼遇顺序进行。不要从正面端茶,因为这样既妨碍宾主思考,又遮挡视线。得体的做法是:应从每人的右后侧递送。

斟茶的礼仪

在斟茶时要注意每杯茶水不宜斟得过满,以免溢出洒在桌子上或客人衣服上。一般斟七分满即可,应遵循“满杯酒、半杯茶”之古训。

续茶的礼仪

茶会中陪伴客人品茶要随时注意客人杯中茶水存量,随时续水。

应安排专人给客人续茶,续茶时服务人员走路要轻,动作要稳,说话声音要小,举止要落落大方。续茶时要一视同仁,不能只给一小部分人续,而冷落了其他客人。如用茶壶泡茶,则应随时观察是否添满开水,但注意壶嘴不要冲着客人方向。

饮茶的礼仪

不论客人还是主人,饮茶要边饮边谈,轻啜慢咽。不宜一次将茶水饮干,不应大口吞咽茶水,喝得咕咚作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如遇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更不要吃茶叶。

其他注意礼仪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的做法,即端茶送客。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茶会结束时的礼仪

茶会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主人要适时地宣布茶会到此结束。茶会结束时的礼仪类同于前面所讲宴会结束时所应注意的礼仪。主人应站在门口恭送客人离去,并说些道别的客气话。

潮汕功夫茶品茶法

来源: 网络 | 查看: 374次

•品茶礼仪

•潮汕功夫茶品茶法

•何谓潮州工夫茶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茶艺表演:中式传统泡茶法

•安溪(铁观音)工夫茶艺表演

•绿茶泡法:上投绿茶泡茶法

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最后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最后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这就是功夫茶的三个境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据说专业的品茶师可以凭一杯茶品出茶艺师当时的心情。说得很玄,不过功夫茶是一种平和心境、修身养性的方法。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3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潮汕功夫茶品茶法

•现代斟茶礼仪

•现代泡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龙研韵茗茶:酒满茶半——中国的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饮茶礼仪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我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

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国汉族同胞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另外几个茶典故

来源: 网络 | 查看: 332次

•另外几个茶典故

•乌龙茶典故之一与二

•碧螺春典故

•西湖龙井典故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

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乌龙茶典故之一与二

来源: 网络 | 查看: 280次

•另外几个茶典故

•乌龙茶典故之一与二

•碧螺春典故

•西湖龙井典故

•茶艺分类|台式乌龙茶艺|茶文化的

•茶艺| 中式乌龙茶茶艺|茶文化的

•[图文]乌龙茶茶艺表演

乌龙茶的典故

之一:在安溪的深山老林里,有个猎手叫胡良,有一次在打猎时经过野生茶树林,顺手摘了一把茶叶放在背篓里遮盖猎物。经过一天的奔波后回到家里,放下东西准备做晚饭,忽然闻到一阵香味,一找,才发现是从背篓里飘出来的,原来是那里面的茶叶发出的,用来泡水,喝了后口舌生津,喉底回甘。胡良心想:“这可是仙树啊!”他立刻又跑到山中摘了一大捆枝叶回来,可是冲泡以后,却苦涩难咽。胡良想了半天,才悟出道理,上次是茶树枝装

在背篓中在阳光下颠簸了一整天,茶叶在篓中翻动、揉擦,和刚摘下的青叶不一样。于是,经过不断的试验,胡良终于摸索出晾晒、揉青、烘焙等一整套制茶工夫。制茶技术传开后,胡良的名字也为人传诵,将他所制造的茶叶称为“胡良茶”,因安溪方言“胡良”两字的语音与“乌龙”相近,后来就将这种制造方法生产的茶叶称作“乌龙茶”了。

之二:明末清初,在安溪西坪尧阳南岩顶上住着一位从官场引退的将军。单名叫“龙”,因长期打猎风吹日晒,长得黝黑,人们就称他为乌龙将军。有一天他扛上猎枪背上竹篓上山采茶,当他采完茶叶正要下山时,突然有只山獐跑过,他立刻端枪射击。山獐负伤奔逃,乌龙就紧追不舍,终于将它逮住扛回家。一家人忙着宰杀山獐晶饱尝美味,竟把制茶的事忘了。等第二天才来炒制茶叶,这时的茶叶已经枯萎,叶片周缘呈现血丝般的红边。但是捧在手里发出一股奇异的香味。烘制后的茶叶,芳香扑鼻,冲泡后更是甘甜可口,齿颊留芳。乌龙就有意识将刚采来的茶树青叶放在篮里摇荡,直摇到叶子萎凋,叶边微红为止,再进行烘焙炒制,结果和以前一样。消息传出人们竟相到乌龙家喝香茶;后来乌龙把技术秘密公开,让大家都来生产。乡亲们就将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茶叶叫做“乌龙茶”。

碧螺春典故

来源: 网络 | 查看: 313次

•另外几个茶典故

•乌龙茶典故之一与二

•碧螺春典故

•西湖龙井典故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太湖西山住着一位美丽的碧螺姑娘,她的歌声被湖里的一条恶龙听见了。恶龙见碧螺的容貌象鲜花一样姣美,便扬言要娶她为妻,否则就兴风作浪,让百姓不得安宁。碧螺早已与太湖山年轻英俊的渔民阿祥立下海誓山盟。阿祥决心为民除害,他来到湖向恶龙宣战。整整大战了七天七夜,太湖地区刮了七天七夜的大风,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直到第八天才风平良静。大家跑到湖边一看,水中漂着恶龙的尸体,阿祥也因伤重死在岸边。乡亲们把阿祥葬在东山脚下。碧螺姑娘痛不欲生。她在阿祥的坟前种下一颗茶树,一边流泪一边唱歌,就这样,碧螺唱了七天七夜,终因悲伤过度随心上人而去。

第二年春天,碧螺姑娘栽下的茶树长出了碧绿的茶叶,用这种茶叶沏出的茶明洁碧绿,清香无比。乡亲们就称这种茶为“碧螺春”。

西湖龙井典故

来源: 网络 | 查看: 309次

•另外几个茶典故

•乌龙茶典故之一与二

•碧螺春典故

•西湖龙井典故

传说在宋代时,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村里住首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老太太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她栽种的十八棵茶树。有一年,因茶叶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老太太几乎断炊。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他在院子转了转,说要用五两银买下放地墙旮旯的破石臼。这破石臼扔在那里多年了,老太太正愁没钱,便爽快地答应了。老头十分高兴,告诉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一会儿派人来抬。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于是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放哪儿呢?干脆埋在茶树下边吧。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实相告,哪知老头懊恼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垃圾呀!”说完扬长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憋闷。可没过几天,奇迹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清香怡人。

十八棵茶树返老还童的消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乡亲来购买茶籽。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种植开来,“西湖龙井”也因此得名。

茶礼仪与典故

什么叫屈指代跪 来源: 网络 | 查看: 766次 •什么叫屈指代跪 “屈指代跪”,就是在别人给你倒茶时,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豆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这种茶俗相传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曾经七下江南,是个“爱玩”的皇帝,有一次在江南茶馆喝茶,他一时兴起,抓起茶壶给臣子们倒水,可把大家惊坏了,按彼时规矩,无论皇帝给的什么东西都属于赏赐,接受者要跪下谢恩,但在公共场合,又不想暴露身份,怎么办?情急之下,一个人想出了主意,就是如前所说那么做的,屈指代跪,大家也都跟着学。不想之后竟成了一种茶俗。 实际上,屈指代跪的风俗,究竟是不是起源于乾隆朝,也说不太准。但人家给你倒茶的时候,总要有点小动作,以示感激,这确应该。就我所走过的一些茶区而言,一般有两种方式:或者以手扶杯,至少要伸一下手,有一个扶杯子的趋势;或者用手指轻击一下桌面。但都无须刻意,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礼的本质,还在于心。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来源: 网络 | 查看: 255次 •品茗中的礼仪 •餐茶礼仪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的探讨

•品茶礼仪 •现代斟茶礼仪 •现代泡茶礼仪 •茶会礼仪与饮茶礼仪 •龙研韵茗茶:品茶礼仪 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过他的师祖苏格拉底和老师的推理,还搞了个“三段论法”。所谓“三段”,指的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笔者现就三段餐茶及其礼仪略作探讨。 “三段”茶法首先是有其适用性的,其前提是茶与餐经过多年实践进一步结合,形成了新型的茶馆或茶餐厅。正餐时的品茗享受、非正餐时间的茶点茶品,越发成为一种休闲时尚。随着城市茶叶消费量的逐渐增加,茶馆、茶餐厅成为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之一。此外,茶为国饮,中华茶艺代表着中国的礼仪,而从事餐茶服务的茶艺人员则直接代表着中国茶界的精神面貌。这不仅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更因为他们的言谈举止好比是茶界的一面镜子,影响直接。因此,提高餐茶茶艺人员的从业素质及加强礼仪礼貌、服务态度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借推广“三段餐茶”的机会,累积了形象礼仪、日常交际礼仪、涉外礼仪及服务礼仪四个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举其一,供读者参考。 餐茶礼仪的问题乍一看,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礼貌待客,热情续水等。但细一琢磨,似乎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吸引客人的关键所在,也是餐茶服务中的点睛之笔。笔者就此总结了如下几个要点: 其一,推广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接待客人的时候,敬茶总是少不了的,在餐茶中,可直接由女主人为客人献茶,也可以由其家人或专司其职的茶艺接待员上茶。因此,若客人不需要茶艺员服务时,茶艺员也不必多此一举。 其二,若客人较少,茶艺员应主动上前,双手奉茶杯连同杯托一同递给客人,或是放在客人斜前方,方便茶艺员为客人斟茶,再说一个“请”字即可。 其三,若客人较多,茶艺员应按照礼仪顺序,依据先客人、后主人;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的先后次序上茶。若筵席来宾较多,且差别不大,则茶艺员可以门为起点,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招待众多客人的茶水应事先沏好,然后装入茶盘,送到餐桌上。 其四,茶艺员在往茶杯或茶壶里放置茶叶时,要特别注意使用专业的茶则或茶匙,不可直接用手抓取。否则既不卫生,又会将自己身上的各种气味,如汗味、香水味等带入茶叶中。

茶礼仪文化

茶礼仪文化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茶礼仪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茶礼仪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礼仪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 茶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见于《周礼》和《仪礼》中。古人将茶视为一种珍贵的礼品,赋予了它神圣的意义。茶礼仪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茶具的准备、茶叶的选取和泡茶的技巧。茶具的准备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茶具的干净和整洁,以及摆放的整齐和合理。茶叶的选取则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品味来选择合适的茶叶。泡茶的技巧需要掌握正确的水温、水质和时间,以及泡茶的姿势和动作。这些方面的细节都体现了对茶的尊重和对客人的礼遇。 茶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与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茶道是一种源于日本的茶艺表演形式,注重礼仪和仪式感。茶道强调茶与人的和谐共生,将泡茶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即和谐、敬重和纯净。这种理念也体现在茶礼仪中,通过规范的礼仪行为和仪式感来传递对茶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茶礼仪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修养和生活态度。在茶礼仪中,人们要学会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茶的香气和口感,感受茶带

给人的宁静和舒适。茶礼仪还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茶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茶礼仪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茶的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和实践茶礼仪,人们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味,增添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茶礼仪文化正在经历着一种新的变革和发展。茶文化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了国际间的一种交流和纽带。在一些国际会议和活动中,茶礼仪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和交流方式。茶礼仪的发展也与时俱进,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创新的理念。例如,现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分享茶礼仪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参加一些茶文化活动和展览。 茶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茶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味,增添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茶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茶礼仪文化,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茶,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中国茶道传统礼仪小故事

中国茶道传统礼仪小故事 茶道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独特文化表达形式,既有独特的茶具、茶艺,也承载着丰富的礼仪内涵。在中国的茶道传统中,有许多小故事,可 以生动地展现出茶道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我将为您讲述 几个中国茶道传统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一:盛茶之道 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有一家茶馆。这家茶馆传承了百年的茶道文化。每当有客人来到茶馆,茶馆的掌柜都会亲自为客人盛茶。据说, 掌柜是一位非常讲究的茶艺师,他所施展的盛茶之道非常让人叹为观止。 有一天,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来到了茶馆,掌柜十分重视这位客人。他亲自为客人烹制茶水,并用一只精美的茶杯盛装好。在递茶的过程中,掌柜端起茶杯,右手支撑着茶杯底部,左手托住茶盖,恭敬地递 给客人。客人接过茶杯后,感受到了掌柜陈列茶艺的诚意,微笑着接 过茶杯,向掌柜表示感谢。 故事二:敬茶回礼 在中国的茶道传统中,茶艺师在为客人盛茶的同时,客人也需要进 行回礼。这叫做敬茶回礼。 有一次,在一个茶道大会上,一位著名的茶艺师制作了一杯名茶。 他用独特的手法将茶水倒入茶杯中,然后亲自为来宾盛茶。来宾接过

茶杯后,他们纷纷同时行使茶道礼仪,即敬茶回礼。他们以双手接过 茶杯,稍稍倾斜,对着茶艺师微微鞠躬,表示对茶艺师的尊敬和感谢。 故事三:传茶之礼 在中国茶道传统中,传茶之礼被视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这个故事 是关于传茶之礼的。 有一次,一位茶道爱好者去参观了一家著名的茶艺馆。茶艺馆馆主 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茶艺师,他有丰富的茶道经验。在参观过程中,茶 艺师品茗展示了一种传统的传茶之礼。 茶艺师先用一只独特的茶具盛上茶水,然后提起茶杯,慢慢走向了 茶道爱好者。当茶艺师走到茶爱好者的身边时,他微笑着提起茶杯, 轻轻地将茶水倒入另一只茶杯中。接着,茶艺师将第二只茶杯转交给 茶爱好者,表示把传统的茶艺传授给他。 这个小小的动作展示了一种尊敬和欣赏的态度。茶道爱好者接过茶 杯时,也微笑着接过了茶艺师传递的传统和智慧。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和价值。在中国的茶馆、茶道大会以及茶道爱好者之间,无论是盛茶之道、敬 茶回礼还是传茶之礼,都体现出茶道师傅和客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 这种礼仪形式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茶道传统礼仪的形式,更 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茶道传统礼仪所强调的互动、尊

中国茶道起源典故简介

中国茶道起源典故简介 中国茶道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茶道是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传达着人们对自然之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内心的宁静追求。中国茶道有着丰富的起源典故,这些典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茶道的文化内涵。 一、神农尝百草 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相传,当时的中国首位传说中的君主神农氏正在进行一次巡视时,他在一棵树下休息时,树上的几片茶叶意外地掉进了他正在煮水的壶中。神农氏闻到了茶叶的香气,好奇地尝了一口,感到茶叶味道鲜美,之后开始研究茶叶的药用价值和烹饪方法。神农氏将茶叶作为草药应用于医疗中,并称之为“茶”,成为茶道起源的重要契机。 二、嫦娥奔月 另一个与茶道起源有关的典故是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关的《嫦娥奔月》故事。相传,古代的中国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得人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后羿以功成名就,但由于力量气质等问题,为了避免自身受到世人的追求,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他决定吃下生命特殊药物,并使自己飞往月亮。后羿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后,决定留在人间守护自己的家人和亲友。为了缅怀嫦娥的伟业,人们开始在中秋节时举行嫦娥奔月的活动,这个活动中的主角是月饼。月饼的制作和品尝成为了茶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也对中国茶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僧侣将茶叶带到了中国,并将茶作为一种修行的媒介。茶道在此时开始发展,茶叶成为僧侣们饮用的饮品,用于帮助其保持专注和冥想的状态。随着佛教的传播,茶道逐渐成为一种禅学的表达方式,并在中国茶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茶道的繁荣与演变 在唐代和宋代,茶道经历了繁荣与演变的时期。茶的产量增加,茶文化不再局限于寺庙和僧侣,而是普及到了民间。茶道成为社交的一部分,茶馆在城市中涌现出来,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人们开始关注泡茶的技艺和茶品的品质,茶道逐渐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茶道师的存在和茶道礼仪的规范也使茶道愈发成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五、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的中国茶道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中国各地的茶艺表演和茶叶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的哲学思想被纳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追求内心平静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方式。 总结 中国茶道起源典故的简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茶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神农尝百草到现代茶道的发展,茶道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喝茶的典故

喝茶的典故 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饮品,也是气质、品味、生活方式的象征。中国人喜欢喝茶,不仅是因为茶有很多的健康益处,还因为喝茶不仅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更是一种文化体验。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在古时候,茶几乎是高贵人士的独享。饮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今天,我们走进茶文化,带您去探寻喝茶的典故。 一、古代神传茶 据传,娥皇女英是蚩尤族首领后裔,与黄帝之孙伏羲大舅子神农氏的后代,后嫁给了共工氏的儿子蚩尤,生下了后代后离开了蚩尤家族。她来到五台山,开始为凡人传授农业、针灸等一系列技艺。她在学子雷音庵的教导下,初步认识到茶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决定传播茶叶之善。娥皇女英在五台山下植茶树,教导人们采茶、烹茶、品茶。由此,中国的茶文化被慢慢地延伸出去,逐渐得到了普及。 二、献茶救国 在唐朝时期,唐明皇闻苏州盐商润古之家制茶,便派人将其请到宫中,并命人烹制茶水。由于当时制茶工艺还很落后,烹制的茶水泛着黄色,十分难喝。李白经过研究改进,选用优质茶叶制作成“珍茗”,味道十分地鲜美,吸引了宫里的官员和贵族们的兴趣。从此,献茶救国的宗旨广泛传播。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也曾言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规范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人

的精神层面上,还普及到了整个社会形态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体系。 三、茶与诗文艺术 中国优美的文化艺术,广泛地融合进了茶的生活方式之中。许多古代文人雅士都有喜好品茶、由此默然思考、倾吐心声的习惯。古时候,品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唐朝时期的文艺复兴,将茶的文化推向了高峰。在唐诗中,茶被诗人们称为“小池塘,青瓦檐下,垂柳梢,禅 房内,半瓶茶,清欢无限。” 除此之外,茶文化也融入了诸多 艺术形式,如桐花大碗、蚌壳扇轴,以及龙泉青瓷等,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刻品格。 四、喝茶对身体的益处 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有着很大的保健和药用价值。在茶叶中有叶绿素、茶多酚等多样的营养物质,有很多的健康益处。茶叶中含有的色素、降脂物质、咖啡因、咖啡红成分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茶中的花青素和多酚等成分则有很好的防衰老、抗癌作用;此外,茶叶中还有抗氧化物质,具有驱寒、消毒、解毒、利尿等多样化的功效。因此,人们考虑到了茶的保健价值,也就更加珍视茶文化中的多样化的文化价值。 在茶文化里,喝茶不止是为了品尝饮品,更是一种心静自然、陶情释然的体验。茶本身含有丰富的健康成分,喝茶可以改善

茶的历史典故

茶的历史典故 一宵茶话留千载 诗曰:“玉蕊旗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工夫。”向以“佛宗道源、山水奇秀”著称的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其岩茶制作以僧家最为得法”(见陆廷灿《续茶经》)清代名僧,天心禅寺茶禅释超全《武夷茶歌》(全文见《建茶志》)就是武夷僧人传递制造武夷岩茶的第一手资料。 《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先从宋代丁谓、蔡襄两人创制龙团凤饼的事谈起;到元代武夷山设置了御茶园,制造了贡茶。明代罢贡建茶,御茶园荒废了。但是景泰年间,这里的祭山喊山惯例,每年仍在举行,需要供祭祀的费用,并且要有茶叶缴交官府,这些茶叶都是从别处购买来充贡的。这些弊端后为郭公所革除,(郭公者,明郭子章,号青螺,隆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从而这里的道士和僧人以及山民受了恩惠,武夷茶叶始向三坑二涧转移;从而乌龙茶在这里崛起。由于这里的茶叶是山民和僧人生活的依托,所以致力茶园管理和茶叶采制,在制作技术上加以改进,武夷岩茶于是诞生了。谈到岩茶时,茶僧对武夷山茶园作出过鉴定:溪北的比溪南的土层深厚;而平洲浅渚的茶园土壤瘠薄,幽谷高崖的茶园多云雾。采茶的天气以天晴吹北风为好,连续阴雨刮南风,则茶叶色香差而味淡,采用新的岩茶制法,制成的武夷岩茶香气特别好,有梅兰香味。这就是僧人的制茶经验谈,无怪王草堂赞其“形容殆尽矣”。

武夷岩壑山曲,还有几株宋代遗留下来的茶树,如白鸡冠,坠柳条等,有茶芽带红色的即武夷茶王大红袍,闽南、粤东人把它作为珍秘之品。因为这种茶树发芽时,满树红光弥漫,象罩上大红披风,因故而得名大红袍。 《茶歌》结尾说:因在久雨天气在山中寺院无事,煮着武夷山茗,坐在楼上品尝,写下这首“一宵茶话留千载”的茶歌。 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日锡,同安(厦门市同安县)人。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门人,师事曾樱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明亡,师尽节,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禅寺为茶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还与“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 阮氏对道藏释典、诸子百家、兵法战阵、医卜方伎。无不淹贯。他的主要著作有《夕阳寮诗稿》、《海上见闻录定本》和《幔亭游稿》等书。他的《武夷茶歌》与《安溪茶歌》是研究武夷茶文化的名篇,是福建乌龙茶创始于武夷山的历史佐证,是传递乌龙茶制作的第一手资料。 最早的茶历史典故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下面就最早的茶历史典故做一详细介绍。

叩茶的典故

叩茶的典故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叩茶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典故来源:讲述关于叩茶的典故故事 3.典故意义:分析叩茶典故的象征意义 4.叩茶文化:介绍叩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5.结论:总结叩茶典故的价值和启示 正文 【引言】 叩茶,又称扣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现象。它是指在饮茶时,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茶碗,以示尊敬和感谢。叩茶起源于南宋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礼仪。本文将讲述叩茶的典故,探讨其象征意义,并分析它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典故来源】 关于叩茶的典故,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南宋末年,文天祥因抗元被俘,被押送至元大都(今北京)。一天,文天祥被元朝皇帝召见,皇帝为了羞辱他,命令他在朝堂上向自己叩头。文天祥不愿屈服,他灵机一动,想到以叩茶的方式来表达对故国的忠诚。于是,他在喝皇帝赐的茶时,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茶碗,以示对南宋国家的怀念。这个举动让元朝皇帝对他刮目相看,也为叩茶留下了一段佳话。 【典故意义】 叩茶典故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首先,它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文天祥通过叩茶,表达了对南宋国家的忠诚和坚定,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其次,它体现了茶文化中的礼仪精神。叩茶是对他人表示尊敬和感激

的一种方式,它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礼让。最后,它凸显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叩茶文化】 在中国茶文化中,叩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礼仪,还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现象。在江南地区,叩茶被视为一种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人们在饮茶时,通过叩茶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感激,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和品位。可以说,叩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结论】 叩茶典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既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又是茶文化礼仪的体现。

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以茶代酒”礼节典故的由来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大小小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酒。有些人不想喝酒却又盛情难却,就用茶来替代。这是不胜酒力者而行的礼节,想必有很多人都嘴里说着“以茶代酒”却不知道这个典故的来源。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酒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到公司年会,小到朋友聚餐,家庭聚会,各种聚会少不了举杯同庆,酒自然而然成了饭桌上的主角。想要应付各种聚会,就要懂得酒桌上的各种礼节,礼节做的不到位,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场面,不好收拾。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孙皓虽然说是以酒误国,但是也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个宝贵的礼仪:以茶代酒。不喝酒的人,既推脱了酒,又表现德雅,还不失礼节,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茶道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礼仪知识大全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了解中国茶道礼仪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修养和素质。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茶道礼仪的各个方面,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 茶,作为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滇池湖泊一带。据传,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的茶树采摘和饮用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制作和品味逐渐形成茶道这一独特的艺术体系。茶道的发展经历了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影响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道文化。 二、茶道礼仪的重要性 茶道礼仪是茶道文化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举止规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茶道礼仪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以茶会友,可以消除陌生感和疏离感,增进友谊和亲密度。 2. 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通过学习茶道礼仪,可以从细微之处培养自己的整体形象、言谈举止和内在修养。

3. 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茶道礼仪要求人们在饮茶过程 中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品味茶水的色、香、味,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专 注力。 4. 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学习茶道礼仪,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准备工作 在正式进行茶道礼仪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 1. 茶具准备:选择适合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叶罐等,要注意茶具的材质和质量,以及与茶的品种和口感相匹配。 2. 茶叶选择:选择好的茶叶非常重要,要根据个人喜好和场合来选择,既可以选用名茶如龙井、铁观音,也可以根据气温等环境来选择 适合的茶叶。 3. 水质要求:茶的味道和品质与使用的水质有很大关系,优质的茶 水需要使用纯净且无异味的水源。 四、茶道礼仪的基本步骤 茶道礼仪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煮茶、品茶和敬茶,下面我们来逐 一介绍: 1. 准备:将茶具摆放整齐,清洗干净,摆放物品的次序要有讲究, 要求美观、整齐,尊重客人的到来。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茶 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我国的茶道礼仪。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文 化的传播、茶道礼仪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 道礼仪的重要性。 一、茶的起源 茶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得知,茶在公元前2737年就被发现并开始被利用。茶叶是由茶树的嫩叶制成的,具有醒脑提神、清心明目的功效。因此,茶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 日常生活中。 二、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 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邻国。茶的传播不仅仅是中国文化 的传播,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 三、茶道礼仪的演变 茶道礼仪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茶道礼仪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茶道讲究雅致、含蓄,主要是以欣 赏茶具的优雅和饮茶的仪式感。进入宋代,茶道礼仪逐渐成为一种礼 仪准则,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开始制定茶道的具体规范。明清时期,茶 道礼仪更是达到巅峰,将茶的品鉴、泡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茶道礼仪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在古代,茶道礼仪被用作 社交交往的一种方式,亲友相聚时,品茶成为一种象征亲密关系的仪式。而在现代,茶道礼仪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 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 四、茶道礼仪的重要性 茶道礼仪在传统茶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茶道礼仪 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美德。其次,茶 道礼仪的存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 商务交流,茶道礼仪都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一种媒介。最后,茶道礼仪本身蕴含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 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结: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和茶道礼仪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精神面貌。茶道礼仪作 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行为,更是一种精 神寄托和生活态度。茶道礼仪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吸引着越来越 多的人加入到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中,使得茶道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 到了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茶与礼仪

茶与礼仪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十大名茶。 掌握敬茶、饮茶中的礼仪知识。 了解茶在现代生活中新的运用方式。 教学重点:敬茶、饮茶中的礼仪知识 一、茶的故事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相传神龙氏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某一天,带着妻子儿女去爬山,突然觉得口渴,就在那时侯,忽然有一片树叶飘至眼前,捡起来一看,用手一揉,觉得汁液润滑,用舌头一舔,苦涩的不得了,神龙氏就凭着丰富的经验。知道这是一种能止渴,提神的药,当然大家听听就把它当成一个神话故事,用不着去考证它的真实性。但是也因为如此“茶”渐渐被大家所熟知,许多人便一再改良,而有我们今天所尝的茶滋味。所以说,茶能有现今的风味是一代代努力的结果。 二、茶与礼俗:以茶敬客 我国是札仪之邦,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最常见的礼节。早在古代,不论饮茶的方法如何简陋,但它已成为日常侍客的必备饮料,客人进门,敬上一杯(碗)热茶,即表达了主人的一片盛情。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贫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敬茶,不但要讲究茶叶的质量,还要讲究泡茶的艺术。有些时候,有人还有看人“下茶”的习惯。当然,这是不足取的。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大画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是一般俗客,就冷淡他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实际上,敬茶是要分对象的,但不是以身份地位,而是应视对方的不同习俗。如是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来访。与其敬上一杯上等绿茶,倒不如敬上一杯上等的茉莉花茶,因他们一般喜好喝茉莉花茶。 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饮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宋时,临安(现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今日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 我国南方及北方的农村,当新年佳节客人来访时,主人总要先泡一壶茶,然后端上糖果、甜食之类,配饮香茗,以示祝愿新年甜美。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待客十分诚挚,礼仪十分讲究。你到蒙古包去做客即或是主人来访,主人都会躬身迎接,让出最好的铺位,献上香美的奶茶、糖果、点心。你到布朗族村寨去做客,主人会用清茶、花主、烤红薯等来款待你。另外,在饮茶习俗上,除了用于招待偶然来访之客外.也用于正式的宴会。 饭前饮茶、寒暄,饭后又继续饮茶叙谈,借茶表意,其乐无穷。 进入现代,敬茶习俗比古代简便了,特别是在茶具上比过去简化了。茶具多用有盖的瓷杯或无盖的玻璃杯,来客人数较多时,茶泡在瓷壶里,然后一一倾入茉杯,一人一杯,各自品尝。在个别地方,也有采用特制小壶的,一人一壶,独自品饮。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 一、陆纳以茶待客 陆纳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著称。他曾担任过吴兴太守、尚书左仆射等职位,深受朝廷和百姓的尊敬。陆纳有一段时间住在建业(今南京市),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平时并不大肆宴请宾客,但若来了客人,他必定会以茶待客,以示尊重。这一传统后来在士大夫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礼仪和文化。 二、神医孙思邈药方茶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千金方》更是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孙思邈在他的医药学研究中,将茶叶与中医药相结合,提出了一些茶疗方子,用以养生和治疗疾病。这些药方茶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三、品茶诗人卢仝 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韩愈、孟郊等人并称“韩孟诗派”。他一生爱茶,曾写下了许多赞美茶叶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该诗不仅对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精细的描绘,更将品茶的意境和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卢仝的品茶诗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蔡襄制茶赛茶 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他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亲自指导百姓制茶。同时,蔡襄还倡

导赛茶文化,即通过比赛来评选茶叶的优劣。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增加了茶叶的趣味性,也促进了茶叶制作技艺的提高。 五、王安石茶会助廉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化名人。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尤其在个人生活中更是以简朴自持。王安石常常以茶会友,通过品茗交流思想和文化。这种茶会文化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也是一种廉洁自律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官场上,一些官员也借茶会之名行贪污之实,但王安石却以茶会友来弘扬清廉之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六、苏轼鉴水赏茗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美食家,他对茶文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苏轼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提倡用好水泡好茶。他曾经遍访各地名泉佳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同时,苏轼还善于鉴赏水质的优劣,认为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汤的味道和品质。因此,他在品茗时总是对水质十分挑剔,这也反映了他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七、郑燮以茶为敬 郑燮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人、书画家和戏剧家。他一生爱茶,在品茗时总是以茶为敬。他认为茶叶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在郑燮的诗歌和书画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与茶有关的题材和寓意。他通过品茗来感悟人生、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展现了一种高洁雅致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态度。同时,郑燮还将茶文化与其他文

茶文化的典故

汉人王褒所写《僮约》记载了一个饮茶、卖茶的故事。说西汉时蜀人王子渊去成都应试,在双江镇亡友之妻杨惠家中暂住。杨惠热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为子渊酤酒。便了对此十分不满,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大哭,并说:“当初主人买我来,只让我看家,并未要我为他人男子酤酒。”杨氏与王子渊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以一万五千钱将便了卖给王子渊为奴,并写下契约。契约中规定了便了每天应作的工作,其中有两项是“武阳买茶”,“烹茶尽具”。就是说,每天不仅要到武阳市上去买茶叶,还要煮茶和洗刷器皿。这张《僮约》写作的时间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汉中期之事。我国茶原生地在云贵高原,后传入蜀,四川逐渐成为产茶盛地。这里既有适于茶叶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又富灌溉之利,汉代四川各种种植业本来就很发达,人工种茶从这里开始很有可能。《僮约》证明,当时在成都一带已有茶的卖买,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种植,市场便不会形成经营交易。汉代考古证明,此时不仅巴蜀之地有饮茶之风,两湖之地的上层人物亦把饮茶当作时尚。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从而道通天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

古代十大茶语典故,喝茶人不可不读

古代十大茶语典故,喝茶人不可不读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

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

喝茶的扣指行礼礼仪和由来

喝茶的扣指行礼礼仪和由来 茶间三种叩指礼; 叩手礼”或称“叩指礼”,以“手”代“首”,二者同音,“叩首”为“叩手”所代,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行的礼。行礼者,将五个手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 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情况下,敲三下就可以了,相当于三拜, 但是,如果遇到特别尊敬的人,可以敲九下,相当于三拜九叩。 平辈之间,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长辈向晚辈,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 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饭家伙。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 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皇帝是主,免 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的,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 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咋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 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 传说一: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到一间茶馆店里喝茶。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茶壶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 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 乾隆皇帝不明其意,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 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 这只杯子是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攸关的事 啊!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叩叩桌子表示以“叩手”来代替“叩首”。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他人敬茶的谢意。 传说二: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微 服前往茶楼护驾,怕万一出事,自己担待不起。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地装模作样寒暄一番。

《聊斋志异》中的饮茶礼俗及茶文化文献

聊斋志异》中的饮茶礼俗及茶文化文献 国内《聊斋志异》研究多集中在各种精怪与形象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及叙事研究等,就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很少,成型较好的文章只见到一篇——蔡定益《论〈聊斋志异〉中的茶文化》,尽管文章以茶学家的角度对其中茶文化书写有所梳理,然而文本视域尚嫌不足,深度有待挖掘。而谨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底本统计,12 卷中“茶”字共出现39次,“茗”字共出现22 次,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分别是《三生》《水莽草》《九山王》《巧娘》《鲁公女》《黄九郎》《白于玉》《小二》《宫梦弼》《辛十四娘》《捉鬼射狐》《胡四相公》《驱怪》《上仙》《窦氏》《西湖主》《河间生》《鸽异》《局诈》《嫦娥》《崔猛》《云萝公主》《素秋》《葛巾》《齐天大圣》《梦狼》《褚生》《绩女》《安期岛》《张贡士》《瑞云》《陈云栖》《乐仲》《王十》《丐仙》。这35 篇涉及茶文化方方面面,展现出丰富的民间饮茶礼俗。 一、蒲松龄创作被看做与“茶馀昼话”搜集有关 我们知道,蒲松龄(1640—1715)七十六岁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少年游学、南下为幕、毕家坐馆、暮年家居几个阶段。蒲松龄久居乡间,对农事、茶事和医药都有研究,《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聊斋俚曲及《婚嫁全书》《农桑经》《日用俗字》等实用性杂著。《日用俗字》的“饮食章”记载当时的饮食烹调方式,至今仍是研究明清山东饮食重要资料,现今也有不少茶界人士将此列为明清茶点的研究对象。《农桑经》中蒲公还纪录了一种经

他调配的养生药茶方即菊桑茶。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茶及其饮茶习俗,至为相关。清末邹?| 《三借庐笔谈》卷六写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Z, 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馀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1]尽管有 人认为这不过是委巷之谈,不足取信,但却不应当简单来看,至少这则传闻明确提到饱含种种奇闻逸事的小说创作,有一个依靠作者摆茶摊,与人交流收集再加工创作而成,至少认为《聊斋志异》为“田野采集”的代表。上海市茶叶学会王家年写过《茶学家蒲松龄》,凯亚在《中国茶文化》专号总 1 1期上发表过《聊斋先生的茶道》,汪从元高度称赞“蒲松龄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 [2] 可见,蒲松龄不仅会喝茶,且掌握着较高程度的饮茶知识;而且,人们由于注意到小说文本茶文化资源蕴藏的丰厚,对于其成书过程,也有了与茶、饮茶密切相关的传闻。 二、关于《聊斋志异》中茶的名物 (一)茶名。《聊斋志异》中直接提及茶名的篇章不多,《巧娘》:“今夜月白星疏,华姑所赠团茶,可烹一盏,赏此良夜。 [3] 团茶,是唐代茶的早期制作方法,据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唐时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等形式,这里所说“饼茶”与宋时流行起来的团茶说法相通:“唐代及宋代最为盛行的是饼茶(团茶)。团饼茶是一种紧压缩茶,唐代的饼

山海经里关于茶的典故

山海经里关于茶的典故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其中有许多关于茶的历史典故。茶叶在 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就赞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一些山海经中关于茶的典故。 首先,山海经中提到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有一种叫做茶的植 物去疲劳,治消化不良、感冒、头痛等症状,从而开始收集几百种茶叶加工制成一道道茶品。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于茶叶的重视和珍视。 其次,山海经中还有关于鲲鹏喝茶的典故。传说鲲鹏曾经喝过一种名叫做“鹿乳茶” 的茶叶,非常喜欢。鲲鹏经常在空中飞行时喝这种茶叶,而鹿的乳汁则是茶叶的原料之一。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代人们采集茶叶的原材料时非常讲究,茶叶的制作也需要许多特殊的技 巧和知识。 第三,山海经中还有关于茶叶生长环境的描写。在《山海经·南山经》中,有一篇名 为“七箭下天山”的篇章,其中写到了天山地区出产的茶叶,“其茶熟,成大叶,长数寸,色赤者上。近之,其芽如金毛状,色苍苔绿,而如茧状,若盖状,中实而徐生之” 。这 个描述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天山地区茶叶的生长环境和特征。 最后,山海经中还有关于茶叶的贸易经历。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一个名叫 做“蒲渔来土番本极海”的故事,讲述了蒲渔乘船去了土番地区,通过交易获得大量茶叶 并成功地把茶叶带回国内贩卖,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这个故事是对古代茶叶贸易的形象 描述,也反应出中国古代茶叶贸易的兴盛和繁荣。 总之,《山海经》中关于茶的典故不仅是对古代茶文化的颂扬,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珍视和传承。这些典故引领今人了解了古代茶文化的源流和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乃至继 承和延续茶叶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