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二轮历史查漏补缺专练: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2020届高考二轮历史查漏补缺专练: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2020届高考二轮历史查漏补缺专练: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2020届高考二轮历史查漏补缺专练: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2020届高考历史查漏补缺之简答题型专练(三)

1、(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l938 年)

材料二关于杭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6 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

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至2000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据材料一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自大一统专制统治形成以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思想家一般都认为,发展商业将会动摇“农本”,因为商业不生产物质财富,反而会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再者,商业发展也可能破坏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威胁国本。与之同时,商业发达也可能使道德倒退,因为工商之民善于欺诈,形成社会上的重利风气和拜金风尚。史家王家范认为,以上未见得是朝廷“抑商”的真实动机。在列国纷争的先秦,商人也曾风光无限,出现了范蠡、计然、白圭等大商人。但到秦汉以后,史书上难再找到有名有姓的大商人。这种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任何有可能构成对专制集权统治具威胁的集团性社会势力形成。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重农抑商主张,这种思想主要来自基督教会。他们宣扬物质财富将危害精神幸福,因此竭力反对以盈利为本的商业行为。基督教的重农抑商思想,除了精神层面的因素,再有,就是商人以末致富,甚至达到权倾王侯、富可敌国的地步,显然威胁到了教会权威。教皇具有超越一切世俗政权的权力,但欧洲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权却常面临内外双重威胁。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欧洲长期小国林立,相互征伐,教皇与世俗封建主之间明争暗斗,大小君主必须通过发展工商业壮大力量。一些日常用品、奢侈品及战略物资须借助于国际贸易才能互通有无。各个王国内部的封建贵族也得仰赖商业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看看中世纪以来各类集市在领主们保护下遍布欧洲大陆,就可知世俗政权对待商业的态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6世纪以来重农抑商政策在东西方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

6、阅读材料,冋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一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色彩)者也。…… 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

——摘编自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材料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②邓小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他的“南方谈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大钊的观点,概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阅读材料一、二,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及他阐释这一思想的三部重要著作。侧重分析②,请指出邓小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表现,并概述“南方谈话”中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观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根据材料说明其目的是什么。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材料一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材料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以上。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稻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耕作方法。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农产品蜂拥而至,中国农业、手工业受到冲击。纺织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造成了大量资金外流。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传统农业日漸失去竞争优势。1877年某报认为:印度制茶较中国优越的地方,在于机器胜过手工。1895年,康有为建议清政府设农商局于京师。袁世凯也上书呼吁,效法西方创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1897年,罗振玉主办《农学报》时,其中既有欧美、日本农业生产新技术.又有传统农书和我国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乾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农业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7分)

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分)

解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时间可以得出其原因之一为抗战的全面爆发,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文艺也是服从与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依据“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得出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依据“文艺人的流亡四散”可以得出文艺界抗战的分散;依据“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

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可以得出日本奴化政策。

2.依据“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可以得出其团结对象的广泛性;依据“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可以得出应以抗战为目的;依据“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可以得出即统一又斗争;从上述材料可知,文艺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机构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

2.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

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划分为相应阶段,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即可。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因素、改革开放、自身需要、经济体制目标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分析。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特点:实用性,继承性。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作用: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原因:科技成为引领经济、深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理解: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

应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1.结合材料并综合所学很容易得到第一题的结论。结合国情作答第二问。我国古代农业发达,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故本题综合作答即可。同时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知,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思想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本题答出经济与政治上的原因即可。

2.首先要答出近代科学的社会背景,答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类进入蒸汽与电气时代即可。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答出科技自身的地位即可。言之有理即可,也可以作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也可赋分,不必拘泥与参考答案。

3.动摇了人类的生存根基也就是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的负面影响。如PM2.5就属于工业污染,光化学污染等,对社会环境等问题,同时克隆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影响。综合作答即可。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在欧洲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抛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遏制苏联;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在亚洲热战: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苏、反共。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1.解答本问需从“冷战”的含义人手,“冷战”是指除直接武装对抗(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注意材料二的立场:为美国辩护。回答时从美苏“冷战”的原因入手即可;

3.联系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成功的援助等说明苏联政策变化的原因;

4.从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相同点:立足维护自身统治;维系封建道德规范。不同点:中国维护专制皇权的需要;

西方维护教会权威的需要。

2.走向:东方:中国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西方:西欧国家奉行重商主义政策。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强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

的推动;特殊地理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重农抑商政策。

(1)相同点方面,根据材料一“因为商业不生产物质财富,反而会导致财政收入的流失。再者,商业发展也可能破坏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威胁国本”和材料二“会威胁教会权威”可以得出东西方都认为商业发展会威胁自身的统治;从材料一“商业发达也可能使道德倒退”和材料二“危害精神幸福”可以得出东西方实行重农抑商的重要目的还在于维系已有道德规范。不同点方面,主要是主观目的方面的不同,中国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统治,西方则是为了维护教会的统治。

(2)第一小问不同走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明清时期,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则是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与所学,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观点: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有本质区别。

史实: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重大意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2.侧重分析①成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侧重分析②表现: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重要观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法兰西之革命…… 俄罗斯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等,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有本质区別。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可从发表文章、开设课程等方面展开。第三小问重大意义,可从新文化运动、中共成立、中国革命等方面展开。

第(2)问,若侧重分析①,第一小问成果,紧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可得出应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第二小问相关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若侧重分析②,第一小问表现,紧扣“邓小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可得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外邦人、奴隶、妇女和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只有本邦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公民人数少。

2.原则:三权分立。

目的: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民众的利益;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

解析:1.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

2.第(2)问第一小问要结合“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等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依据“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等信息分析。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

2.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

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

解析:1.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得出阶段性,根据材料一“近500 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得出曲折性、渐进性。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得出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第三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中“20世纪3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得出逆全球化的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得出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根据材料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得出金融危机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主义思想抬头等。

3.第3问,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三“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 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得出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第二小问不利:根据材料三“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得出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以

看出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表现:人口激增,耕地面积的增长;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作物推广,(任答三点)原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或政府鼓励垦荒): 赋税制度的变革;国家重视河工水利;传统农业科技的进步。(任答三点)

2.变化:传统农业受外资冲击逐渐解体(西方工业化农产品冲击); 主张农业生产技术转型;大众传媒、社会精英呼吁建立近代农业;建立农业管理机构和人才培训体系;出现农业专业报刊;出现兼采中西农学经验的主张。(任答四点)影响:带动近代中国的农业转型;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资人侵;促进了西学(西方农业生产经验) 的传播;革新了中国人的农业生产理念;促进中国融人近代世界;未能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农业状况。

解析:1.本题考查清代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此时全国耕地面积当在10亿亩以上”结合所学得出人口激增,带来耕地面积的增长;据材料一“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耕作方法”得出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北生产方式的革新; 据材料一-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得出高产作物得到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政治上,国家巩固,社会稳定:由材料一“政府大力鼓励垄荒”得出国家推行重农政策:根据所学得出歧税制度的变革;由材料一“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得出国家重视河工水利; 由材料一“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耕作方法”得出传统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2.第一小问新变化,椐材料二,,外国机制农产品蜂拥而至”得出传统农业受外资冲击逐渐解体;从1877年某报现点得出主张农业生产技术转型;从1877年某报、康有为、袁世凯的现点得出大众传媒、社会精英呼吁建立近代农业;据材料二“建议清政府设农商局于京师”“效法西方创办农业学堂”得出主张建立农业管理机构和人才培训体系;据材料二“罗振玉主办《农学报》”得出出现农业专业报刊, 主张兼采中西农学经验。第二小问影响,对外抵御了外资入侵、促进中国舷入近代世界:对内革新了中国人的农业理念,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农业转型和西学的传播,但未能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农业状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练习:(三)因果、目的类

(三)因果、目的类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2.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4.(2019·滨州模拟)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中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政策B.赋税政策

C.政治形势D.自然灾害 5.(2019·淄博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7.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8.(2019·泰安一模)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读书人价值观的改变B.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除 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D.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9.(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清政府此举意在() A.获得西方列强支持B.维护专制统治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瓦解革命阵营 10.(2019·济南二模)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 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2020年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 一(1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 材料阅读题一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 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 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行政监察造成的消极影响。 科#网]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在实施中的不同之处,并 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 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三)常规大题——独立主题型非选择题Word版含解析

(三)常规大题一一独立主题型非选择题 (建议用时:30分钟)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⑵请从“国防军队建设与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与材料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 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一一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 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首要条件,概括工业革命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世界市场扩大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市场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表现。 3.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 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 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 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 20世纪20年代对 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2016.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 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推荐文档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 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内战 1864 第一国际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1871 普法战争 19 世纪 70 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 巴黎公社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 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7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 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使用这个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准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 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有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 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 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8题)“这个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能够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 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使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个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8.(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 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1年江苏高考13题)“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 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练习(三)

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训练(三) 24.考古发现,商代墓葬动辄用数人乃至数百人殉葬,而两周时期用奴隶殉葬祭祀等现象较少见,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周早期,中期以后基本绝迹。这表明当时() A.形成了重视民力的思想 B.各级大宗享有祭祀特权 C.开发私田需要大量奴隶 D.儒学提倡尊重人的价值 25.有学者说,“宋学疑经,主张返回本经,重新疏解,以发明圣人之道。”这表明“宋学”() A.提出了伦理道德的一般规范 B.对孔孟儒家经典持怀疑态度 C.构建了发明本心的良知学说 D.冲淡了两汉经学的神秘色彩 26. 右图选自元代王祯《农书》,书中记载: “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围田”的开 发() A.满足了地主田庄经济的需要

B.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有效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D.缓解了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27.明代选任高级官员时,有所谓“延推制”,高级官员缺出,大学士奉命与吏部长官、九卿合议,推举两三名候选人,排出第一候选人、第二候选人、第三人等顺序,供皇帝选择。明代的“廷推制”() A.弥补了皇权政治的不足 B.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C.凸显了阁臣地位的重要 D.体现了君臣共治的理念 28.晚清士人用“泰西”、“西洋各国”称呼西方国家,用“中外联属”、“春秋战国”来描述变化了的世界形势,这一现象开始于() A.鸦片战争前夕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29. 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 187028. 0 5.8 188024.9 5. 5 189020. 2 5. 70. 3 190021. 5 4.70. 7 191014. 7 4. 3 1. 5 该表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30. 1939年11月,国民党发表宣言提出,在“此次东亚与西欧战事结束之时,诚能产生一种包括全世界之有效的集体安全组织,则人类和平共存之光明,庶几随战争之终结而开始……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皆为此一崇高目的而努力。”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B.推动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 C.通过战时外交争取盟国援华制日 D.持久抗战以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 31.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泛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在农村普遍展开,华北某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如何掌握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如何掌握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作为与高中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历史新高 考也在与时俱进。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题型特点来看,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情 境来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管能力的种类和程度如何,历史基础知识,仍然是 历史高考考查的基础,作为高三第一线的历史教师都应该深谙此理,但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掌 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人就高三历史教学的一点体会,略谈一些浅见,认为要让学生掌握好高考基础知识, 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记忆规律,反复记忆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的速度最快的是学习24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 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 习的效率。 作为高三文科生,在文综考试中,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虽然各科比起单科 考试来说,题量有所减少,但考试的内容范围仍然与单科考试几乎无异,所以高三文科生依 然承担着沉重的记忆负担,而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记忆是重中之重。因此学会有效记忆历 史基础知识,对于高三文科生来说,已经是非常基础而又重要的一件事。 我校高三文科生因为基础不扎实,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后,到了高三时,对历史基础 知识的把握,大多仅剩下了一些零星的印象,而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学生都带有焦虑、紧张的心情,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高考复习中不能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成 了一场乱仗,恨不得用某几天的时间便把历史复习好,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 完成,其结果可想而知,事倍而功半,得不偿失。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历 史读得很辛苦,前几天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没过几天便丢得一干二净,这种现象便是违背了 记忆规律去掌握历史知识,因此作为高三一线历史教师,务必指导学生按照记忆规律去记忆 基础知识,教导学生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决不可一曝十寒。 二、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记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材观,但教材作为学生学 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内容,这一点仍然不会变,反映在历史高考中,教材里的基本史实 和重要历史结论仍然是解决高考题的重要工具。但面对高考,学生要复习的教材合计有5本 之多,知识量琐碎而庞杂,如果让学生一字不漏、机械地背诵教材内容,那么这种记忆速度 是慢的,遗忘速度却是快的,是不可能通过这样的记忆方法去取得理想成绩的,这种陈旧迂 腐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更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想取得事半功倍 的效果,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记忆。 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区分这 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便是“关键词”,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 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起来,无须拘泥于特 定的说法。 例如对于太平大国的意义,教材曾表述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 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在这句活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 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关键词,那么我们在掌握太平天国的意义时便可去粗取精,把其他语法成分之粗去掉,而取这三个关键词之精,这样我们的记忆量将大大地减少,同时 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广东版)

高考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广东版)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