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3(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3(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3(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3(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3(附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

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

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

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10.C11.D

12.C13.D14.C15.C16.B17.C18.B19.A20.C

21.B22.C23.A24.C25.D26.C27.B28.D29.A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CD

4.ABCD

5.ACDE

6.ABCE

7.AB

8.AB

9.CD10.ACD

1、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

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5、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

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6、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坏生态平衡的事。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主要是:(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8、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

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

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

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建筑概论复习提纲整理版(附答案版)

建筑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选择题) 1、 什么叫建筑? 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的、有组织的空间环境。 建筑物:是供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住宅、厂房、商场 构筑物:是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如桥梁、城墙、堤坝、烟囱、水塔等。 2、 建筑的按使用性质、承重结构材料、层数分别分哪几类? 形式性质:(哪种建筑属于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如住宅、学校、商业建筑、体育馆、展览馆等 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性建筑,如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 农业建筑-指农副业生产建筑,如粮仓、畜禽饲养场、温室、粮库、农机站等 承重结构材料:(多项选择) 砖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其他结构建筑 层数: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 补充:高层建筑指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住宅10层以上。 3、 建筑耐久等级分为几级?依据是什么?(表0-1) 建筑物的耐久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建筑物的质量标准而定。(考选择知道年限)P2 一级 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 >100年 二级 一般性建筑 50~100 三级 次要建筑 25~50 四级 临时性建筑 <15 第一章 1、房屋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简答题) 基础、墙或柱、楼地层、屋面、楼梯、门窗等六大部分 1.基础是房屋最下面的部分,埋在自然地面以下。它承受房屋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下面的土层——地基。 2.墙或柱是房屋的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楼地层和屋顶传给它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基础。墙不仅是一个承重构件,它同时也是房屋的围护结构。墙体是房屋的承重和围护及分隔构件,同时又兼有保温、隔声、隔热等作用。内墙起承重及分隔空间的作用 ,外墙起承重、保护及围护作用 。 3.楼地层:楼面和地面是楼房中水平方向的承重构件,除承受荷载外,楼面在垂直方向上将房屋空间分隔成若干层。 4.屋面:屋面是房屋顶部围护和承重的构件。它和外墙组成了房屋的外壳,起围护作用,抵御自然界中风、雨、雪、太阳辐射等条件的侵蚀,同时又承受各种作用。根据屋面坡度不同,有平屋面和坡屋面之分。 5.楼梯是房屋上下楼层之间的垂直交通工具。供人们上下楼层和紧急疏散之用。 6.门主要用于室内外交通和疏散,也有分隔房间、通风等作用;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能起到美化立面的作用。 2、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所表示的意思?(比例、索引符号、定位轴线等)P6图1-2(选择题) 三、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比例 下一张主页 退出 上一张房屋建筑体形庞大,通常需要缩小后才能画在图纸上。建筑施工图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立、剖面图常用比例为1:100 1:150 1:200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局部放大图常用比例为1:20 1:50等。见表1.1。 1:1,1:2,1:5,1:10,1:15,1:20,1:25, 1:30,1:50 详图 1:50,1:100,1:150,1:200,1:300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1:500,1:1000,1:2000 总平面图 常用比例 图名 三、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索引与详图符号 下一张主页 退出 上一张索引符号由直径为10mm 的圆和其水平直径组成,圆及其水平直径均应以细实线绘制。 引出线所在的一侧表示剖切后的投影方向,见表1.2。 详图符号有直径为14mm 的圆组成,应用粗实线绘制。

建筑概论考试试题

2012年11月五月花计算机专修学院考试 《建筑概论》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一类高层建筑的是( C)。 A.高级旅馆 B.医院 C.10-18层的普通住宅 D.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 2.材料按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哪几种( D)? A.无机材料、有机材料 B.金属相材料、非金属材料 C.植物质材料、高分子材料、沥青材料、金属材料 D.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 3.以下建筑材料分类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C)。 A.不锈钢 B.合成橡胶 C.铝塑板 D.水玻璃 4.某栋普通楼房建筑造价1000万元,据此估计建筑材料费用大约为下列哪一项( )? A.250万元 B.350万元 C.450万元 D.500-600万元 5.下列有关胶凝材料内容中,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建筑石膏凝固时收缩大 B.菱苦土加水调拌时需掺入促硬剂 C.建筑石膏使用前需陈伏,否则因凝结过快而影响施工 D.水玻璃硬化后耐碱性差,耐酸性好(氢氟酸除外)

6. 下列有关防水材料内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针入度(1/10mm)反映在一定条件下沥青的相对黏度(即条件黏度) B.石油沥青的牌号高,说明其温度敏感性小 C.石油沥青油毡的标号主要以针入度划分 D.沥青胶(玛蹄脂)是沥青与胶粘剂的混和物 7. 材料在吸水后,将使材料的何种性能增强?( ) I.耐久性;Ⅱ.密度;Ⅲ.体积密度;Ⅳ.导热系数;V.强度 A.I、Ⅳ B.Ⅱ、Ⅲ、V C.Ⅲ、Ⅳ D.Ⅱ、Ⅲ、Ⅳ、V 8. 下列关于石膏的叙述哪一个有错?( ) A.建筑石膏是β型半水石膏 D.建筑石膏需水量大,高强石膏需水量小 C.建筑石膏晶粒粗大,高强石膏晶粒细小 D.高强石膏是α型半水石膏 9. 不宜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水泥是:( )。 A.硅酸盐水泥 B.矿渣硅酸盐水泥 C.粉煤灰水泥 D.火山灰水泥 10. 下列材料哪一种可以作为卫生间、厨房吊顶的罩面板?( ) A.水泥石棉板 B.矿棉装饰板 C.防潮石膏板 D.纸面石膏板 11. 亲水性材料的润湿边角( )。 A.450 B.750 C.900 D.1150

旅游学概论试题库.汇编

旅游学概论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C。旅游宣传D.旅游业 2.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 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3.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 4.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

B.黄炎培 C.柳亚子 D.章土钊 5.采取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工会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的办法,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度假, 这便是所谓的( A.社会旅游 B.公费旅游 C.大众旅游 D.奖励旅游 6.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A.经商贸易的人 B.就业移民的人 C.短期进修的人 D.探亲访友的人 7.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 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多中心型 D.近多中心型 8.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A.消遣型旅游者 B.差旅型旅游者 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9.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 B.多样性因素 C.变化性因素 D.季节性因素 10.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生命周期 B.发展周期 C.历史周期 D.循环周期

11.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强,而对另外一些旅游 者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这体现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 A.定量性 B.定向性 C.自然性 D.变化性 12.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13.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 A.景点 B.食宿 C.交通 D.服务 14.旅游业从其产业性质角度看属于(产业 A.经济性质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他的美学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着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建筑概论》测试试题

《建筑概论》试题

————————————————————————————————作者:————————————————————————————————日期:

第1章 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2.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4级,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确定 3.建筑设计有哪几个阶段? 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大型的技术上复杂的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 4.什么是建筑的模数?建筑的模数包括哪几种? 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 分模数、扩大模数 第2章 1.使用房间是如何分类的? 生活用房间、工作学习用的房间、公共活动房间 2.影响房间面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容纳人数、家具设备、人们使用活动面积 3.在确定房间平面尺寸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家具及设备所占用的面积、人在室内活动所需要的面积、室内的交通面积 4.厕所设计一般有什么要求?、 厕所设备及数量,设备有大便器,小便器,洗手盆,污水池。大便器有蹲式和坐式

两种,可根据建筑标准及使用习惯,分别选用。小便器有小便斗和小便槽两种,较 高标准及使用人数少的可采用小便斗,一般厕所常常用小便槽。厕所的布置,除此 之外,厕所应保持光洁明亮、色彩轻柔,且无便臭,主要要求包括:厕所墙面装饰 选材以瓷砖为最佳。厕所整体照明宜选白炽灯,亮度柔和 厕所设备及数量 厕所的布置 5.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路线明确,联系便捷,在满足使用和符合防火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交通面积 6.楼梯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一、作为主要楼梯,应与主要出人口邻近,且位置明显;同时还应避免垂直交通与水平 交通在交接处拥挤、堵塞。 二、必须满足防火要求,楼梯间除允许直接对外开窗采光外,不得向室内任何房间开窗; 楼梯间四周墙壁必须为防火墙;对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应设计成封闭式楼梯或防烟楼梯。 三、楼梯间必须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第3章 1.什么是净高?什么是层高?两者有什么关系? 净高:室内楼地面到顶棚底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果房间顶棚下有暴露的梁,则 净高应算至梁底面 层高:上下相邻两层楼(地)面间的垂直距离 关系:房间净高与楼板结构构造厚度之和就是层高。 2.确定房间高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旅游学概论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旅游学概论 ( 专科必修 ) 》2015 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 4 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优的,将其序号填 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来华旅客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是()。 A.中国康辉旅行社B.中国青年旅行社 C.中国旅行社D.中国国际旅行社 2 .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 )。 A .旅游政策B.旅游机构 C .旅游资源D.旅游策划 3 .影响旅游市场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旅游产品B.旅游营销 C .旅游服务D.旅游价格 4.( ) 是以了解异地文化或进行文化交流为出游目的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以猎奇求 知为内在动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以选择历史文化游以‘及民俗文化游的居多( )。 A. 观光型旅游者B.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C .文化体验型旅游者D.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5 .以下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旅游产品是一种以服务要素为主的产品 B.旅游者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 C.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D.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与有形产品相同 6.以下哪一种旅游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 A.全国旅游规划 B.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C.地方旅游规划 D.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规划 7.以下哪类是铁路运输的特点?( ) A .自由灵活,速度快B.费用低、安全性好、运输能力大

C .豪华、昂贵、服务质量高D.快速省时、舒适度高 8.对旅游产品购买欲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 )。 A .支付能力与闲暇时间B.性格 C .文化背景D.职业 9.民俗旅游、怀旧旅游、艺术欣赏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产品属于()。 A .事务旅游产品B.度假旅游产品 C .探险旅游产品D.文化旅游产品 10。我国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宣布成立的第一个旅游全行业组织是()。 A .中国国际旅行者协会B.中国旅游组织 C .中国旅游爱好者协会D.中国旅游协会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 5 个选项中,有不少于两个是正确的,请选 出它们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选错、多选或少选都不给 分。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1.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群体和经济活动群体,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 ) 。 A .异地性B.消费性 C .休闲性D.体验性 E.盈利性 12 .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是( )。 A .产品开发设计B.旅游咨询业务 C .产品销售业务D.采购业务 E.接待业务 1649 13.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 .旅游导致传统文化的冲淡、异化和消失 B .不良的示范效应 C .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D.旅游活动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E .降低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收入 14.旅游区保护规划主要涉及以下哪几方面内容?() A .旅游资源保护B.环境保护 C .社会文化保护D.旅游政策保护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与参考答案(2015-1-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 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 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 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1

建筑与土建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

《建筑与土建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物?什么是构筑物?(P2) 建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 建筑物: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住宅、教学楼、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店、厂房、体育馆、影剧院等。 构筑物:人们不能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如水塔、烟囱、桥梁、堤坝、纪念碑、挡土墙及蓄水池等。 2.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要求有哪些?(P2) (安全性、防御性、私密性、耐久性、健康性) 3.建筑的构成要素?P5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4.人类原始居住形式经历了哪几个建筑阶段?(P8)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5.西方古典建筑以什么材料为基本构件材料?中国古典建筑以什么材料为基本构件材 料?(P21) 西方:石材;中国:木材。 6.建筑物的分类与分等(P41) 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可大致分为生产性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三种类型。 按建筑层数可分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按建筑规模可分为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 按建筑主要承重结构(指墙柱、楼板层、屋顶)的材料分为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主要承重结构构件全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大型公共建筑中,应大跨度空间的需要,屋顶采用钢结构,而其他主要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构件全部用钢做成,如电视塔)。 按房屋结构的承重方式分为墙承重结构、骨架结构、内骨架结构。 7.什么是生产性建筑,什么是居住建筑,什么是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主要有那些类型? 公共建筑主要有哪些类型?(P41-42) 生产性建筑主要是指供工农业生产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工业建筑和农牧业建筑。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公寓和宿舍等。 公共建筑主要是指供人们从事各种政治、文化、行政办公以及其他商业、生活服务等公共事业所需要的,作为社会活动用的建筑物。 8.建筑物按耐火程度有哪些分等?(P43,P286)(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按建筑物使用性质与耐久年限有哪些?(P43)(100年以上,不低于二级,I等、50-100年,不低于三级,II等、25-50年,不低于三-四级,,III等、5-20年,简易房屋、5年以下临时建筑) 9.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成几类?各 类建筑的定义与设防标准?(P47) 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成: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丁类建筑。 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恢复的建筑。

建筑概论试题

建筑概论试题 1. 由图面算得基地面积为25c?,假设此图之比例尺为1/200,请问实际面积应为: (A)25?(B)50? (C)75? (D)100?. 2. 建筑制图中下列尺度注记方式,何者为误 : (A) (B)(C) (D) 3. 所谓三视图是指: (A)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 (B)上视图,下视图,侧视图 (C)投影图,剖 剖面图,透视图,辅助视图. 面图,透视图 (D) 4. 左图的正视图为:(A)(B) (C) (D) 5. 绘图中当物体在室内外受到光线的照射时,必形成一部份为受光的明亮面,一般称之为:(A)平面 (B)立体面 (C)阳面 (D)阴面. 6. 左图之右侧视图为: (A) (B) (C) (D) 7. 比例尺1/50的图样,用比例尺1/100量度,尺上读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A)1/4 (B)1/2 (C)2 (D)4. 8. 左图面积为: (A)1250? (B)1500? (C)1850? (D)1950?. 9. 等边六角形之内角均为:(A)60? (B)120? (C)150? (D)100?. 10. 木材体积以"才"为单位,其每才之材积为: (A)1立方台寸 (B)10立方台寸 (C)100立方台寸 (D)1000立方台寸. (B)门楣 (C)门梃 (D)边梃. 11. 门框最下部之水平构材称为:(A)门槛

12. 都市计画图之图例,商业区为:(A)黄框 (B)红框 (C)浅蓝框 (D)褐色框. 13. 一公顷等於:(A)2934坪 (B)3025坪 (C)10000坪 (D)30250坪. 14. 某一块土地基地面积为800?,其容积率240%,请问此块土地之建筑总楼地板板面积 为:(A)5.808坪 (B)58.08坪 (C)580.8坪 (D)5808坪. 15. 依技术规则规定,建筑面积占基地面积之比率称为: (A)建蔽率 (B)容积率 (C)绿覆率 (D)公设比. 16. 正方形之土地5坪,其每边约有几公尺 (A)4.07 (B)5.07 (C)6.07 (D)7.07. 17. 建筑物外部装修材料可注明於: (A)平面图 (B)立面图 (C)总剖面图 (D)结构图. 18. 钢筋混凝土之简写符号为:(A)RC (B)PC (C)RB (D)SRC. 19. 钢筋混凝土之钢筋作用主要为:(A)剪力 (B)拉力 (C)压力 (D)扭力. 请注意背面尚有试题请注意背面尚有试题请注意背面尚有试题请注意背面尚有试题 20. 依CNS建筑制图标准,材料图例系表示: (A)红砖 (B)石材 (C)木材 (D)钢筋. 21. 停车场内单车道之最小宽度为: (A)2.0m (B)2.5m (C)3.5m (D)5.0m. 22. 建筑制图符号中建筑图之符号 为:(A)P (B)M (C)E (D)A. 23. 电扶梯的英文正确用语为: (A)escalator (B)elevator (C)elevation (D)eliminator. 24. 自基地地面至地板面之垂直距离称为: (A)建筑物高度 (B)天花板高度 (C)地板面高度 (D)楼层高度. 25. 著名的建筑『廊香教堂』(Notre Dame-du-haut, Ronchamp)是由那一位建筑师所设计 (A)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B)路易斯沙利文(Sullivan L.) (C)莱特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末试题(附答案) 旅游学概论题库六 一.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发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活动始于经济目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 旅行, 而非 ___ 旅行。 3. ________________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往往根据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将其划分为旅游批发商和。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最早成立的旅行社是年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所有旅游收入中储蓄量及用于进口和其他对外支付的数量越大,乘数效应也就越。 6. ___ 以为观因素为标准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是一种侧重于的划分。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资源在开发首要遵守的原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影响与决定 着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以及

社会消费和日常生活之必须消费之后所余下的收入是。 A.可支配收入 B.可随意支配合收入 C.旅游消费 D.收入水平 2. 延长旅游点生命周期的根本办法,是 A.市场宣传 B.降价出售 C.连续发展 D.延长成熟期 3. 下列划分旅游市场的标准中,属于微观标准的是 A.游客的来访目的 B.省行政区划 C.市行政区划 D.地区行政区划 4. 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据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的是 A.美国 B.英国C德国D.日本 5. 判定一个企业或行业是否属劳动密集型的标准是 A.其雇用的职工人数的多少 B.其工资成本在其全部营业成本 中所占比例的高低 C.工资成本的多少 D.其投资数额与职工人数的比例大小 6. 旅游现象的____ 特征将要在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术 活动中反映出来,这个特征将使旅游高等教育涉及较多的专业范围 A.经济 B.多元系统结构 C.文化 D.社会 7. 德国学者葛留克斯曼( G .Glvcksmann )认为,应当从_______ 的角度去考察旅游现象 A.经济学 B.人类学 C.不同科学 D.社会学 8.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从英国华斯特前往法国巴黎的旅游,开创了 _________ A.洲际旅游 B.国际旅游 C.国际包价旅游 D.团体旅游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建筑概论复习题

1、建筑是什么? 建筑是空间 建筑是一种工程技术 建筑是一种艺术 建筑是人类历史的记录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表象 建筑是人居环境 2、建筑的目的 3、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建筑式样层面的联系 生活方式层次的联系 思想意识层面的联系 3、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 4、建筑的基本构成因素 5、《建筑十书》作者、主要内容 古罗马维特鲁威著,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6、建筑结构,柱、梁板结构和拱券结构是人类最早采用的两种结构形式。 7、常见的建筑结构还有? 8、构成建筑形象的基本手段?运用这些基本手段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9、对称与均衡 10、建筑空间包括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 11、建筑设计的本质是空间设计 12、建造建筑物的根本目的是取得合乎使用的空间。 13、建筑空间组织是建筑功能的集中体现。 14、空间的组织框架:1.集中式框架;2.长轴式框架;3.辐射式框架;4.单元式框架;5.混合式框架 15、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1.分隔与联系 2.对比与变化 3.重复与节奏 4.引导与暗示 5.渗透与层次 6.序列与秩序 16、基本空间关系:1.包容关系;2.相交关系;3.接触关系;4.分离关系 17、空间的限定要素 18、“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老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19、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20、绿化的分类:树木、草地和花坛 21、场地: 广义的场地:用来指基地内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

建筑概论试题

第1章 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2.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3.建筑设计有哪几个阶段? 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大型的技术上复杂的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 4.什么是建筑的模数?建筑的模数包括哪几种? 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 分模数、扩大模数 第2章 1.使用房间是如何分类的? 生活用房间、工作学习用的房间、公共活动房间 2.影响房间面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容纳人数、家具设备、人们使用活动面积 3.在确定房间平面尺寸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家具及设备所占用的面积、人在室内活动所需要的面积、室内的交通面积 4.厕所设计一般有什么要求?、 厕所设备及数量,设备有大便器,小便器,洗手盆,污水池。大便器有蹲式和坐式 两种,可根据建筑标准及使用习惯,分别选用。小便器有小便斗和小便槽两种,较 高标准及使用人数少的可采用小便斗,一般厕所常常用小便槽。厕所的布置,除此 之外,厕所应保持光洁明亮、色彩轻柔,且无便臭,主要要求包括:厕所墙面装饰 选材以瓷砖为最佳。厕所整体照明宜选白炽灯,亮度柔和 厕所设备及数量 厕所的布置 5.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路线明确,联系便捷,在满足使用和符合防火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交通面积 6.楼梯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一、作为主要楼梯,应与主要出人口邻近,且位置明显;同时还应避免垂直交通与水平 交通在交接处拥挤、堵塞。 二、必须满足防火要求,楼梯间除允许直接对外开窗采光外,不得向室内任何房间开窗; 楼梯间四周墙壁必须为防火墙;对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应设计成封闭式楼梯或防烟楼梯。 三、楼梯间必须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第3章 1.什么是净高?什么是层高?两者有什么关系? 净高:室内楼地面到顶棚底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果房间顶棚下有暴露的梁,则 净高应算至梁底面 层高:上下相邻两层楼(地)面间的垂直距离 关系:房间净高与楼板结构构造厚度之和就是层高。 2.确定房间高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 )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 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 ( )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 外旅行 3. ( )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 《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 B. 宗教朝圣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 B. 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 B. 吃、穿、住、用、行、游 D.吃、住、行、游、购、娱 )。 A.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 旅游资源。 B. 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 统称为旅游资源。 D.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 旅游资源。 8.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 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 2025 年 B.2020 年 C.2018 年 D.2022 年 9.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 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 年 B.2015 年 C. 2020 年 D.2025 年 10. 按( )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A. 旅游目的地 B.游览地域 C.组织形式 D.旅游活动的内容 11. 现代旅游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自 19世纪 40年代首先在( )出现。 A. 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2. 旅游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通过各种类型旅游者的日常旅游活动,了解他们的动机、 需求和爱好,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市场变化的规律性是( )法。 A. 个案法 B.社会统计法 C.比较法 D.观察法 13. 古代旅行活动主要活跃在( )等古文明的发源地。 A. 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 B.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 C 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中国; D.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古中国;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 是一 种外交活动; C 经商 5. 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 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6. 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C.住、穿、用、行、游、购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 ?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开发智力 培养意志力 促进身心健康) 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 ?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 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3.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4. 简述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二、客观性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 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

建筑概论习题题目练习三[001]

建筑概论复习题三 一、名词解释 1、建筑模数 2 框架结构3标志尺寸 4 伸缩缝 5 隔墙 二、判断题 1、墙面装修就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艺术效果和美化环境。() 2.为了防止不规则裂缝,适应屋面变形,不管什么屋面防水层都要做分仓缝。()3.楼梯、电梯、自动楼梯是各楼层间的上、下交通设施,有了电梯和自动楼梯的建筑就可以不设楼梯了。() 4.在进行板的结构布置时,一般要求板的规格、类型少为好。() 5.屋面覆盖材料面积小、厚度大时,这类屋面的排水坡度可以小一些。() 6.钢筋混凝土过梁,不受跨度的限制。() 7.钢筋混凝土基础是刚性基础。() 8.当地下水常年水位和最高水位都在地下室地坪标高以上时,地下室应采用防潮处理。() 9、普通砖隔墙一般采用半砖隔墙() 10、装饰用的石材通常厚度在30~40mm以下的称为块材。() 三、.填空题 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共分____级。 2、走道的宽度主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综合考虑。 3、当内墙两侧室内地面标高有高差时,为避免墙身受潮,应在墙身内设,并在土壤一侧设。 4、现浇肋梁楼板由、、现浇而成。 5、在不增加梯段长度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踏步面的宽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楼梯的净高在平台处不应小于_________,在梯段处不应小于__________。 7、钢筋混凝土圈梁宽度同,高度一般为。 8、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划分成四级。的耐火性能最好,最差。 9、民用建筑中常采用的平面组合形式有_______、套间式、_______、______和混合式等。 10.《建筑模数统一制》中规定建筑中采用的模数有基本模数、分模数和________。11________是实现建筑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的物质技术手段。 12. 基础根据传力途径不同,可分为和。 13.为了使砖墙牢固,砖的排列方式应遵循________的原则。 14.为增加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设和________。 15. 标准砖的规格为。 现浇梁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根据其承重方式分类有板式楼梯和梁板式两种 17.顶棚的类型可分为直接式顶棚和_________两种。 18.中学普通教室设计中,为满足视听要求,第一排课桌前沿到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____m,最后一排课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____m。 19.房间的净高是指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直距

最新房屋建筑概论试题合集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建筑工程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174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绘制建筑构造及建筑构配件不可见的轮廓线使用( ) A.中实线 B.中虚线 C.细实线 D.细虚线 2.在总平面图中,零点标高应注写成( ) A.±0.00 B.0.00 C.±0.000 D.0.000 3.表明建筑物外观特征及凹凸变化的是( ) A.建筑平面图 B.建筑立面图 C.建筑剖面图 D.建筑构造图 4.屋面板的构件代号是( ) A.WMB B.WB C.RTB D.RT 5.“国标”规定一个工程所用的图纸幅面不宜多于(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6.建筑工程施工图按“国标”规定,除标高及总平面图上的尺寸外,其余的尺寸单位一律为( ) A.mm B.cm C.dm D.m 7.低碳钢的含碳量小于( ) A.0.1% B.0.25% C.1% D.2.5% 8.Q235碳素钢的屈服点数值为( ) A.235KPa B.23.5MPa C.235MPa D.23.5GPa 9.普通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迟于( ) A.300min B.400min C.500min D.600min 10.细度模数M k=2.2~3.0砂为( ) A.特细砂 B.细砂 C.中砂 D.粗砂 11.混凝土浇注后,强度增长较快的时段为( ) A.1~3d B.3~7d C.7~14d D.14~28d 12.称为安全玻璃的是( ) A.浮法玻璃 B.钢化玻璃 C.中空玻璃 D.镜面玻璃 13.Ⅳ气候区中小城市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日为( ) A.立冬日 B.冬至日 C.大寒日 D.大雪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