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 硝基化合物和胺 课后答案

第十五章 硝基化合物和胺 课后答案

第十五章 硝基化合物和胺  课后答案
第十五章 硝基化合物和胺  课后答案

第十五章 硝基化合物和胺

一、命名下列化合物:

1.

CH 3CH 2CHCH(CH 3)2

NO 2

2.

CH 3CH 2CH 2NH 2

3.

CH 3NHCH(CH 3)2

4.

NHC 2H 5

CH 3

H 2N NHC 6H 5

6.

7.

C 6H 5SO 2NHC 6

H 5

8.

Br

N +

(CH 3)3Cl -

(CH 3)2CHN +(CH 3)3Cl -

9.

(CH 3)2N

NO

10.

CH 2=CHCN

N.N -二甲基-4-亚硝基苯胺 丙烯腈 二、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 间硝基乙酰苯胺 2,甲胺硫酸盐 3,N -甲基-N -乙基苯胺

NO 2

NHCOCH 3

[CH 3NH 2]2.H 2SO 4

NCH 3

CH 3CH 2

4,对甲基苄胺 5, 1,6-己二胺 6,异氰基甲烷

CH 2NH 2

CH 3

NH 2CH 2CH 2CH 2CH 2CH 2CH 2NH 2

CH 3NC

7,β-萘胺 8,异氰酸苯酯

NH 2

NCO

三、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

2、邻甲苯胺 N -甲基苯胺 N,N -二甲基苯胺

解:分别与亚硝酸钠+盐酸在低温反应,

邻甲苯胺 反应产物溶解, N -甲基苯胺生成黄色油状物,

N,N -二甲基苯胺生成绿色固体。 3,乙胺和乙酰胺

解:乙胺溶于盐酸,乙酰胺不溶。 4,环己烷与苯胺。

解:苯胺溶于盐酸,环己烷不溶。 四、试用化学方法分离下列化合物:

1.

CH 3(CH 2)3NO 2

(CH 3)3CNO 2

CH 3CH 2CH 2NH 2

NaOHaq CH 3(CH 2)3NO 2

(CH 3)3CNO 2

CH 3CH 2CH 2HCl

CH 3CH 2CH 2NH 2.HCl

NaOHaq

CH 3CH 2CH 2NH 2

2,苯酚,苯胺和对氨基苯甲酸

解: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处理,苯酚和对氨基苯甲酸溶于碱溶液,分出有机相。有机相为含苯胺。

向水相通入二氧化碳,游离出苯酚,对氨基苯甲酸在水相中,酸化得到对氨基苯甲酸。

3,正己醇,2-己酮,三乙胺和正己胺

解:加入亚硫酸氢钠饱和水溶液,2-己酮生成晶体分出,然后用稀酸处理这个晶体又得到2-己酮。分理处2-己酮。

向正己醇,三乙胺和正己胺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正己醇不溶,分出。

三乙胺和正己胺溶在稀盐酸中,再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分出三乙胺,正己胺。然后与乙酰氯反应,,正己胺发生酰基化反应,为固体,分出三乙胺。然后水解酰基化产物,得到正己胺。

五、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碱性,试按碱性强弱排列顺序:

>

NH2NH2NH2

NO2

CH2NH2

>>>

CH3NH2NHCH3NH

2

()3

N

>

>>

4

.NH

2NHCOCH

3

NH2NH

2NHCOCH

3

NH2

>> 5

.

N

NH

H

六、完成下列反应式:

1.

CH 3CH 2CN

H O +

CH 3CH 2COOH

SOCl CH 3CH 2COCl (CH CH CH )NH

CH 3CH 2CON(CH 2CH 2CH 3)LiAlH (CH 3CH 2CH 2)3N

2.

N CH 3

N

CH 3

CH 3

H

2CH 3I

1,2,

Ag 2O,H 2O

CH 3

+

OH

-

CH 3

N

CH 3

CH 31,CH 3I

2,Ag 2O,H 2O

CH 3

N

CH 3

CH 3

CH 3

+

-

OH

CH 2=CHC=CH 2CH 3

+

(CH 3)3N

3,

C N C

O

O C N C

O

N C

O

K BrCH(COOC H )2

CH(COOC 2H 5)2

1,NaOC 2H 52652C

COOC 2H 5

COOC 2H 5CH 2C 6H 5

1,H 2O,-

OH 2,H

COOH

COOH

+

H 2N

C COOH CH 2C 6H 5

HOOCCHCH 2C 6H 5

NH 2

七、完成下列转化:

1.

3CH 3CHCH 2NH 2

CH 3

CH 3CHCH 2CH 2OH 3

CH 3CHCH 2CH 2[O]

CH 3CHCH 2COOH CH 3SOCl CH 3CHCH 2COCl 3

NH CH 3CHCH 2CONH 2

3

2NaOH

CH 3CHCH 2NH 2

3

2.

3CH 3CHCH 2CH 2OH

CH 3CHCH 2CH 2NH 2

CH 3

CH 3

CH 3CHCH 2CH 2OH NH 3

CH 3CHCH 2CH 2NH 2

CH 3

3.

CH 3CHCH 2CH 2OH

CH 3CHCH 2CH 2CH 2NH 2

3

3

SOCl 2

CH 3CHCH 2CH 2Cl CH 3

3CH 3CHCH 2CH 2OH SOCl 2

CH 3CHCH 2CH 2Cl 3

NaCN

CH 3CHCH 2CH 2CN CH 3

2CH 3CHCH 2CH 2CH 2NH 2

CH 3

4.

CH 2=CH 2

H 2NCH 2CH 2CH 2CH 2NH 2

CH 2=CH 2

2

BrCH 2CH 2Br 2

NaCN

NCCH 2CH 22H 2NCH 2CH 2CH 2CH 2NH 2

5.

CH 2=CH 2CH 3CH 2CN

CH 2=CH 2

CH 3CH 2Br

CH 3CH 2CN

6.

CH 3CH=CH 2CH 3CH COOH CH 2COOH CH 3CH=CH 2

Br 2

CH 3CHCH 2Br 2

NaCN

CH 3CHCH 2CN CN

2+

CH 3CH COOH CH 2COOH

7.

CH 3

NO 2

NH 2

NO 2

CH 3

NO 2[O]

NO 2COOH

SOCl NO 2

COCl

NO 2

2

NH 3

CONH

八、以苯,甲苯以及三个碳原子以下的有机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1.

COOH

CH 3

CH 3

NO 2

COOH

NO 2NH 2

2

HNO

3H 2SO 4

[O]

2.

NH 2

NO 2

3

H 2SO 4

NO 2

NO 2

Na 2S NH

2

NO 2

3.

NH 2

NH 2

HNO 3H 2SO 4

NO 2

NH 2

Fe/HCl

H 2SO 4

NH 2

SO 3H

NHCOCH 3

3H

CH COCl

HNO H 2SO 4

NHCOCH 3

SO 3H

NO 2

HCl,H 2O

NH 2

NO

2NH 2

NH 2

Fe/HCl

4.

NH 2

NO 2

O 2N

CH

3

CH 3

3

2

NH 4HS

NH

2

NO 2

O 2N

CH 3

5

.

SO 2NH

NO 2

HNO H 2SO 4

NO 2

2HSO 3Cl

SO 2Cl

NO 2

NH

2

SO 2NH

NO 2

NO 2

Fe/HCl

NH 2

6

.

NHNH

NO 2

2

Zn,NaOH/C 2H 5

OH

NHNH

7.

CH 3

NHCH 2

CH 3

NH 2

CH 3

ClCH 2

CH 3

NHCH 2

Cl 2,hv

CH 2Cl

8.2CH 2NH 2

OCH 3

CH 2CH 2NH 2

CH 3

OH

3

32Cl ,hv

OCH 3

CH 2Cl

NaCN

OCH 3

2CN

NaBH OCH 3

9.

CH 2N(CH 3)3

+

[

]

Br -

CH 3NBS

CH 2Br

N(CH )CH 2N(CH 3)3

+

[

10.

CH 3

CONH O NO

2

CH 3

3H 2SO 4

CH 3

NO

2HOOC

[O]

3H 2SO 4

NO 2

NH 2

CH 3COCl

NHCOCH 3

NO 2

HOOC

SOCl

2

NO 2

ClOC NHCOCH 3

CH 3

CONH O NO 2

九、由对氯甲苯合成对氯间硝基苯甲酸,有三种可能的合成路线:

1, 先硝化,再还原,然后氧化, 2, 先硝,再氧化,然后还原, 3, 先氧化,再硝化,再还原。 其中那种最好,为什么? 解:第三种路线最好。

CH 3

COOH

Cl

HNO H 2SO 4

COOH

Cl

NO 2

Fe/HCl

COOH

NH 2

另外两种合成路线得不到要求的产物。 十、写出下面反应历程:

COOCH 3

O

CH 2

32

O

N C O

CH 3

COOCH 3

O

CH 2

3

C N CH 2

CH 3O

H

+

O

-

C

N CH 2

CH 3

O HO

O

N C O 3

十一、某碱性化合物A(C 4H 9

N)经臭氧化分解,得到的产物中有一种是甲醛。A 经催化加氢得到B(C 4H 11N),B 也可由戊酰胺和溴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A 和过量的碘甲烷作用,能生成盐C(C 7H 16IN)。该盐和湿氧化銀反应,并加热分解得到D(C 4H 6)。D 和丁炔二酸二甲酯加热反应得到E(C 10H 12O 4),E 在钯存在下,脱氢生成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试推测A,B,C,D,E 的结构,并写出各步反应式。 解: A,B,C,D,E 的结构及各步反应式如下:

A:

CH 2=CHCH 2CH 2NH 2B:

CH 3CH 2CH 2CH 2NH 2CH 2=CHCH 2CH 2NH 21.32.

Zn,H 2O

CH 2O

+

OHCCH 2CH 2NH 2

CH 2=CHCH 2CH 2NH 2H 2/Cat CH 3CH 2CH 2CH 2NH 2B:

C 4H 11N

CH 3CH 2CH 2CH 2CNH 2

O

Br ,NaOH

CH 3CH 2CH 2CH 2NH 2

CH 2=CHCH 2CH 2NH 2

CH 3I

3

CH 2=CHCH 2CH 2N(CH 3)3I -C:C 7H 16NI

CH 2=CHCH 2CH 2N(CH 3)3I -

CH 2=CHCH=CH 2

D:

C 4H 6CH 2=CHCH=CH 2

+

CH 3OOCC CCOOCH 3

COOCH 3COOCH 3

E:

C 10H 12O 4

COOCH 3COOCH 3

H 2

COOCH 3COOCH 3

(完)

普通遗传学第十一章 核外遗传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 1、母性影响 2、细胞质遗传 3、核外遗传 4、植物雄性不育 5、核不育型 二、填空题: 1、以条斑玉米ijij与正常绿色玉米(IjIj)杂交,产生的后代为条斑(Ijij),再与绿色玉米IjIj)回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系”配套中的“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雄性的育性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S(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N(RfRf)是控制系的基因型。 3、植物的雄性不育系自交表现为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 5、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______,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往往____________。 6、各种细胞器基因组主要包括有__________基因组和_________基因组。 7、属母性影响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后代表现型是由决定的,在代表现出孟德尔比例。 8、属持久母性影响的锥实螺F1代的外壳旋向表型与的基因型一致,F2代无论正反交均为旋,F3代左右旋比例为。 三、选择题: 1、玉米条纹叶的性状受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控制。今以IjIj(绿)为母本,与ijij(条纹)杂交,F2 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A、3绿色:1条纹或白化 B、1绿色:2条纹:1白化 C、全是条纹 D、绿色:条纹:白化是随机的 2、高等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有:() A、质粒 B、线粒体 C、质体 D、噬菌体 3、下列那种叙述不是细胞质遗传所特有的() A、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 B、F1代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C、细胞质遗传属母性遗传因此也称母性影响 D、不能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4、下列有关C质基因叙说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细胞质质基因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并能转录mRNA,最后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B、细胞质基因也能发生突变,并能把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能引起核基因突变的因素,也能诱发细胞质基因突变。 C、细胞质基因在细胞分裂时的分配是随机的,在子代的分布是不均等的。 D、细胞质基因通过雄配子传递。 5、当放毒型草履虫(K/K+卡巴粒)与敏感型草履虫(k/k)杂交,如果接合的时间长,后代 的情况为() A、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敏感型) B、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敏感型) C、K/K(敏感型)与k/k+卡巴粒(敏感型) D、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卡巴粒 (放毒型) 6、紫茉莉绿白斑遗传实验中,绿色、白色、绿白斑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给绿色枝条上的花授粉时,杂种植株表现为() A、绿色 B、白色 C、绿白斑 D、绿色、白色、绿白斑 7、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中,S(rfrf)♀×N(rfrf)♂交配,后代基因型及育性为 ()

工程光学课后答案(12 13 15章)

1λ十二 十三 十五 第十二章 习题及答案 1。双缝间距为1mm ,离观察屏1m ,用钠灯做光源,它发出两种波长的单色光 =589.0nm 和2λ=589.6nm ,问两种单色光的第10级这条纹之间的间距是多少? 解:由杨氏双缝干涉公式,亮条纹时: d D m λα= (m=0, ±1, ±2···) m=10时, nm x 89.51 1000105891061=???=-, nm x 896.511000106.5891062=???=- m x x x μ612=-=? 2。在杨氏实验中,两小孔距离为1mm ,观察屏离小孔的距离为50cm ,当用一 片折射率 1.58的透明薄片帖住其中一个小孔时发现屏上的条纹系统移动了0.5cm ,试决定试件厚度。 2 1r r l n =+??2 2212? ?? ???-+=x d D r 2 2 2 2 2? ? ? ???++=x d D r x d x d x d r r r r ??=?? ? ???--??? ???+= +-222))((2 2 1212mm r r d x r r 22112105005 12-=?≈+??= -∴ , mm l mm l 2 210724.110)158.1(--?=?∴=?- 3.一个长30mm 的充以空气的气室置于杨氏装置中的一个小孔前,在观察屏上观 察到稳定的干涉条纹系。继后抽去气室中的空气,注入某种气体,发现条纹系移动了25个条纹,已知照明光波波长λ=656.28nm,空气折射率为000276 .10=n 。 试求注入气室内气体的折射率。

0008229.10005469.0000276.130 1028.6562525)(6 00=+=??= -=-?-n n n n n l λ 4。垂直入射的平面波通过折射率为n 的玻璃板,透射光经透镜会聚到焦点上。玻璃板的厚度沿着C 点且垂直于图面的直线发生光波波长量级的突变d,问d 为多少时焦点光强是玻璃板无突变时光强的一半。 解:将通过玻璃板左右两部分的光强设为0 I ,当没有突 变d 时, 00004cos 2)(,0I k I I I I p I =???++==? 当有突变d 时d n )1('-=? ) 2 1()1(2)412( 1) 2,1,0(,2 )1(20'cos )(2 1 )(''cos 22'cos 2)('000000+-=+-= ±±=+ =-=?∴=?+=?++=m n m n d m m d n k p I p I k I I k I I I I p I λλ π πλ π ΛΘ 6。若光波的波长为λ,波长宽度为λ?,相应的频率和频率宽度记为γ和γ?, 证明:λλ νν ?=?,对于λ=632.8nm 氦氖激光,波长宽度nm 8102-?=?λ,求 频率宽度和相干 长度。 解: γ γ λ λ γγγγγ λλ?= ?∴???? ???-=???? ???-=?==C C D C CT 2 ,/Θ 当λ=632.8nm 时

遗传学第三版答案第3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那么,无性生殖会发生分离吗?试加以说明。 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1)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分裂方式,而减数分裂一般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2)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数由2n-2n,减数分裂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由2n-n。 (3)有丝分裂在S期进行DNA合成,然后经过G2期进入有丝分裂期。减数分裂前DNA合成时间较长,合成后立即进入减数分裂,G2期很短或没有。 (4)有丝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独立活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会发生配对、联会、交叉、交换等。 (5)有丝分裂进行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2小时,减数分裂进行时间长, 例如人的雄性配子减数分裂需24小时,雌配子甚至可长达数年。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通过有丝分裂维持了生物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组织及细胞间遗传组成的一致性);并且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单细胞生物及无性繁殖生物个体间及世代间的遗传组成的一致性)。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交替(2n-n-2n),保证了物种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是随机的(染色体重组) ,加上同源染色体的交换(染色体片断重组) ,大大增加了配子的种类,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提高了生物的适应性,为生物的发展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生物体自身的分裂生殖或其体细胞生长发育形成个体过程一般没有和其他个体或结构发生基因交流,自身也不发生减数分裂,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分离,但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产生的个体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异。 2 水稻正常的孢子体组织,染色体数目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的染色体数目是

普通遗传学(第2版)杨业华课后习题及答案

1 复习题 1. 什么是遗传学?为什么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 2.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达,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 3. 在达尔文以前有哪些思想与达尔文理论有联系? 4. 在遗传学的4个主要分支学科中,其研究手段各有什么特点? 5. 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动、植物育种及医学方面的应用各有什么特点? 2 复习题 1. 某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你预期在它们生长时期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该是下列哪一种:AaBb,AABb,AABB,aabb;还是其他组合吗? 2. 某物种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的有关数据: (1)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数 (2)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3)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4)减数分裂末期II的染色体数 3. 假定某杂合体细胞内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母体,A′、B′、C′来自父本。经减数分裂该杂种能形成几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如何?其中同时含有全部母亲本或全部父本染色体的配子分别是多少? 4. 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都不发生? (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 (2)染色体复制 (3)染色体联会 (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 (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 (7)着丝点分裂 5. 人的染色体数为2n=46,写出下列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 (1)初级精母细胞(2)精细胞(3)次级卵母细胞(4)第一级体(5)后期I (6)末期II (7)前期II (8)有丝分裂前期(9)前期I (10)有丝分裂后期 6.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1)叶(2)根(3)胚(4)胚乳(5)大孢子母细胞

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就叫做变异。 2、遗传学研究就是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遗 传和变异。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 模式理念,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原核细胞: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有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以见到许多由于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这就是染色质。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 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 (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参考答案】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e 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ε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P ,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f P ,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e 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f P 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f eP 。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 P e P ε=。 2.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 【参考答案】 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商品量限额等因素。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用图形表示:

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以下我们用图形具体分析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资本完全流动下,BP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当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者减少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扩大,结果导致IS 曲线向右移动,见下图。IS 曲线由1IS 移至2IS ,IS 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面临上升的压力,此时,中央 银行为了维持汇率不变,增加本币供给,使得LM 曲线右移,即由1LM 移至2LM 降低均衡汇率,直至均衡汇率降低到固定汇率水平*e 。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得小国经济的汇率水平固定在所承诺的水平上,但产出水平提高,即从1Y 增加到2Y 的水平。

刘祖洞遗传学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 1、 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因为 (1) 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 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9、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 紫茎缺刻叶 紫茎马铃薯叶 绿茎缺刻叶 绿茎马铃薯叶 247 90 83 34 (1)在总共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数。 (2)进行2 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自由组合的 紫茎缺刻叶 紫茎马铃薯叶 绿茎缺刻叶 绿茎马铃 薯叶 观测值(O ) 247 90 83 34 预测值(e ) (四舍五入) 255 85 85 29 454 .129 )2934(85)85583(85)8590(255)255247()(2 22 222 =-+ -+-+ -=-=∑e e o χ 当df = 3时,查表求得:<P <。这里也可以将与临界值81.72 05.0.3=χ比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比,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11、如果一个植株有4对显性基因是纯合的。另一植株有相应的4对隐性基因是纯合的,把这两个植株相互杂交,问F2中:(1)基因型,(2)表型全然象亲代父母本的各有多少 解:(1) 上述杂交结果,F 1为4对基因的杂合体。于是,F2的类型和比例可以图示如下: 也就是说,基因型象显性亲本和隐性亲本的各是1/28 。 (2) 因为,当一对基因的杂合子自交时,表型同于显性亲本的占3/4,象隐性亲 本的占1/4。所以,当4对基因杂合的F 1自交时,象显性亲本的为(3/4)4 ,象隐性亲本的 为(1/4)4 = 1/28 。 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十五硝基化合物和胺课后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 硝基化合物和胺 一、命名下列化合物: 1. CH 3CH 2CHCH(CH 3)2 NO 2 2. CH 3CH 2CH 2NH 2 3. CH 3NHCH(CH 3)2 4. NHC 2H 5 CH 3 H 2N NHC 6H 5 6. 7. C 6H 5SO 2NHC 6 H 5 8. Br N + (CH 3)3Cl - (CH 3)2CHN +(CH 3)3Cl - 9. (CH 3)2N NO 10. CH 2=CHCN N.N -二甲基-4-亚硝基苯胺 丙烯腈 二、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 间硝基乙酰苯胺 2,甲胺硫酸盐 3,N -甲基-N -乙基苯胺 NO 2 NHCOCH 3 [CH 3NH 2]2.H 2SO 4 NCH 3 CH 3CH 2 4,对甲基苄胺 5, 1,6-己二胺 6,异氰基甲烷 CH 2NH 2 CH 3 NH 2CH 2CH 2CH 2CH 2CH 2CH 2NH 2 CH 3NC 7,β-萘胺 8,异氰酸苯酯

NH 2 NCO 三、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 2、邻甲苯胺 N -甲基苯胺 N,N -二甲基苯胺 解:分别与亚硝酸钠+盐酸在低温反应, 邻甲苯胺 反应产物溶解, N -甲基苯胺生成黄色油状物, N,N -二甲基苯胺生成绿色固体。 3,乙胺和乙酰胺 解:乙胺溶于盐酸,乙酰胺不溶。 4,环己烷与苯胺。 解:苯胺溶于盐酸,环己烷不溶。 四、试用化学方法分离下列化合物: 1. CH 3(CH 2)3NO 2 (CH 3)3CNO 2 CH 3CH 2CH 2NH 2 NaOHaq CH 3(CH 2)3NO 2 (CH 3)3CNO 2 CH 3CH 2CH 2HCl CH 3CH 2CH 2NH 2.HCl NaOHaq CH 3CH 2CH 2NH 2 2,苯酚,苯胺和对氨基苯甲酸 解: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处理,苯酚和对氨基苯甲酸溶于碱溶液,分出有机相。有机相为含苯胺。 向水相通入二氧化碳,游离出苯酚,对氨基苯甲酸在水相中,酸化得到对氨基苯甲酸。 3,正己醇,2-己酮,三乙胺和正己胺 解:加入亚硫酸氢钠饱和水溶液,2-己酮生成晶体分出,然后用稀酸处理这个晶体又得到2-己酮。分理处2-己酮。 向正己醇,三乙胺和正己胺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正己醇不溶,分出。

《普通遗传学》2004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生物类专业2004级本科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 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武汉大学版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第15章p区元素

P区元素(1) 1.试用分子轨道理论描述下列各物种中的键、键级和磁性(顺磁性、逆磁性)和相对稳定 性。 (1)O2+(二氧基阳离子) (2)O2 (3)O2-(超氧离子) (4)O22-(过氧离子) 解:见下表 物 种 分子轨道键键级磁性相对稳定性 O2+ KK(σ2s)2(σ2s*) 2(σ2p)2(П2p)4 (П2py*)11( П2pz*)0一个σ键 一个二电子П键, 一个三电子П键 2.5 顺依次减小 O2KK(σ2s)2(σ2s*)2(σ2p)2(П2p)4 (П2py*)1( П2pz*)1一个σ键 二个三电子П键 2 顺 O2-KK(σ2s)2(σ2s*)2(σ2p)2(П2p)4 (П2py*)1( П2pz*)1一个σ键 一个三电子П键 1.5 顺 O22-KK(σ2s)2(σ2s*) 2(σ2p)2(П2p)4 (П2py*)1( П2pz*)2 一个σ键 1 逆 2. 重水和重氧水有何差别?写出它们的分子式。它们有何用途?如何制备? 答:重水:D2O;重氧水: ;重水是核能工业常用的中子减速剂,重氧水是研究化学反应特别是水解反应机理的示踪剂。 3. 解释为什么O2分子具有顺磁性,O3具有反磁性? 答:根据O2分子的分子轨道式KK(σ2s)2(σ2s*)2(σ2p)2(П2p) 4(П2py*)1( П2pz*)1

分子中两个П2p反键轨道各有一单电子,因此它具有顺磁性。 在O3分子中,每个氧原子各用一个P轨道组成一个成键П轨道,一个反键П轨道,一个非键П轨道,其中4各P电子,两个进入成键П轨道,两个进入非键П轨道,П键键级为一,分子没有成单电子,所以分子具有反磁性。 4.在实验室怎样制备O3?它有什么重要性? 5.答:在实验室里制备臭氧主要靠紫外光(<185nm)照射氧或使氧通过静电放电装置而获得 臭氧与氧的混合物,含臭氧可达10%。臭氧发生器的示意图见图13-10。它是两根玻璃套管所组成的,中间玻璃管内壁镶有锡锚,外管外壁绕有铜线,当锡箔与铜线间接上高电压时,两管的管壁之间发生无声放电(没有火花的放电),02就部分转变成了03 6. 7.油画放置久后为什么会发暗、发黑?为什么可用H2O2来处理?写出反应方程式。 8.答:油画放置久后会变黑,发暗,原因是油画中的白色颜料中含PbSO4,遇到空气中的 H2S会生成PbS造成的。PbSO4+H2S=PbS(黑)+H2SO4 用H2O2处理又重新变白,是因为发生以下反应H2O2=PbSO4+H2O2 6. 比较氧族元素和卤族元素氢化物在酸性、还原性、热稳定性方面的递变性规律。 答:氧族元素的氢化物有H20,H2S,H2Se,H2Te 卤族元素的氢化物有HF,HCl,HBr,HI (1)酸性 H20H2S>H2Se>H2Te HF>HCl>HBr>HI

浙江大学遗传学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 1.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1906年是贝特生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6.答:遗传学10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孟德尔、摩尔根时代的细胞学水平,深入发展到现代的分子水平。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遗传学与许多学科相互结合和渗透,促进了一些边缘科学的形成;另外也由于遗传学广泛应用了近代化学、物理学、数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因而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 7.答:在生物科学、生产实践上,为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都需在遗传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我国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又例如,国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杆、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菲律宾育成的抗倒伏、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的推广,使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引起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的变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第十五章硝基化合物和胺

·· 162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学习要求: 1、掌握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制法,性质。理解硝基对苯环邻对位取代基(X 、OH )性质的影响。 2、掌握胺的分类、命名和制法。 3、熟练掌握胺的性质及胺的碱性强弱次序,理解影响胺的碱性强弱的因素。 4、掌握区别伯、仲、叔胺的方法及氨基保护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掌握重氮盐的反应和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6、了解季铵盐、季铵碱的性质和应用,初步了解偶氮染料。 7、学习、掌握重要的分子重排反应。 分子中含有C-N 键的有机化合物称为含氮有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种类很多,本章简单讨论硝基化合物,重点讨论胺、重氮盐和分子重排反应。 §14-1 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一般写为R-NO 2 ,Ar-NO 2 ,不能写成R-ONO (R-ONO 表示硝酸酯)。 一、分类、命名、结构 1、分类 (略) 2、命名 (与卤代烃相次似) 3、硝基的结构 一般表示为 (由一个N=O 和一个N →O 配位键组成) 物理测试表明,两个N —O 键键长相等,这说明硝基为一P-π共轭体系(N 原子是以sp 2 杂化成键的,其结构表示如下: 二、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见P 430。 1、卤代烃与亚硝酸盐反应。 2、芳烃的硝化。 三、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略) 2、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还原 硝基化合物可在酸性还原系统中(Fe 、Zn 、Sn 和盐酸)或催化氢化为胺。 2)酸性 硝基为强吸电子基,能活泼α- H ,所以有α- H 的硝基化合物能产生假酸式 -酸式互变异构,从而具有一定的酸性。 例如硝基甲烷、硝基乙烷、硝基丙烷的pKa 值分别为: 10.2、8.5、7.8 。 N O R R CH 2 N O O R CH N OH O NaOH R CH N O O Na 假酸式酸式(主)(较少)

遗传学课后答案

一)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选择题: 1.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拉马克(4)克里克 2.建立在细胞染色体的基因理论之上的遗传学称之(4)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经典遗传学 3.遗传学中研究基因化学本质及性状表达的内容称( 1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细胞遗传学 4.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1859 (2)1865 (3)1900 (4)1910 5.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6.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 (1)J·Lamarck (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那么,无性生殖会发生分离吗?试加说明。 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列于下表: 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 首先: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其次,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核中从而使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首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性细胞或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n)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受精卵(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n。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 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为212 = 4096。各个子细胞之间在染色体组成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 此外,同源染色体的非妹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水稻的正常的孢子体组织,染色体数目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染色体数是多少? 答:(1)胚乳:32;(2)花粉管的管核:12;(3)胚囊:12;(4)叶:24;(5)根端:24;(6)种子的胚:24;(7)颖片:24。 3. 用基因型Aabb的玉米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玉米雌花授粉,你预期下一代胚乳的基因型是什么类型,比例为何? 答:胚乳是三倍体,是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的结果。预期下一代胚乳的基因型和比例为下列所示 4. 某生物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一对是中间着丝粒,另一对是端部着丝粒,以模式图方式画出:

遗传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因为1、分离规律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与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就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 (2)Rr×rr (3)Rr×Rr (4) Rr×RR (5)rr×rr 3、下面就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与表型已写明。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与表型怎样?(1)Rr × RR (2)rr × Rr (3)Rr × Rr 粉红 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 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 (2)XwDd×wwdd(3)Wwdd×wwDd (4)Wwdd×WwDd 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就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就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就是显性。

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1)TTGgRr×ttGgrr (2)TtGgrr×ttGgrr解: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圆种子3/8,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圆种子1/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 杂交组合TtGgrr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矮茎绿豆荚皱种子3/8,矮茎黄豆荚皱种子1/8。 6、在番茄中,缺刻叶与马铃薯叶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就是马铃薯叶。紫茎与绿茎就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就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与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第15章习题解答

第15章思考题及习题15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在单片机系统的设计中,只要软件能做到且能满足性能要求,就不用硬件。硬件多了不但增加,而且系统也会提高。以软件代硬件的实质,就是以,这种替代带来的问题是下降。 答:成本,故障率,时间换空间,实时性下降 2.AT89S52单片机扩展的外围芯片较多时,需加总线驱动器,P2口应加驱动器,P0口应加驱动器。 答:单向,双向 3.单片机开发工具的性能优劣,主要取决于的性能优劣。 答:在线仿真器 二、判断对错 1.AT89S52单片机P0~P3口的驱动能力是相同的。错 2.AT89S52单片机P0~P3口口线输出为低电平的驱动能力要比输出高电平的驱动能力强。对三、简答 1.为什么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调试离不开仿真开发系统? 答:没有对用户样机中的程序进行检错调试的手段,也无法发现程序运行中的设计硬件的问题,也无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如编辑、汇编、调试程序等),因此,必须借助仿真开发工具所提供的开发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 2.仿真开发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目前国内大多使用通用机的仿真开发系统。主要由PC机、在线仿真器组成,有的还包含有用于程序烧录的编程器,在加上与上述配套的编辑软件、仿真调试软件,程序烧录软件等。 此外还有独立型仿真器。该类仿真器采用模块化结构,配有不同外设,如外存板、打印机、键盘/显示器等,可根据需要选用。尤其在工业现场的程序仿真调试时,往往没有PC机的支持,这时使用独立型仿真器也可进行仿真调试工作,只不过要输入机器码,稍显麻烦一些。 至于软件仿真开发工具Proteus软件是一种完全用软件手段对单片机应用系统进行仿真开发的。软件仿真开发工具与用户样机在硬件上无任何联系。不能进行用户样机硬件部分的诊断与实时在线仿真。

遗传学第十五章答案

Chapter 18 Population Genetics 1、白花三叶草是自交不亲和的,所以阻止了自花受精。白花三叶草的晨子上 缺乏条斑是一种隐性纯合状态,vv,大约16%植株有这种表型。白花三叶草植株中有多少比例对这个隐性性等位基因v是杂合的?白花三叶草植株产生的花粉中,有多少比例带有这个隐性等位基因? 2、参考上一题目。假使你把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所有非条斑叶的 植株都淘汰(s=1),那末下一代有多少比例的植株将是非条斑叶的?假使你只把非条斑叶的植株淘汰一半(s=0.5),那末下一代有多少比例将是非条斑叶的? 3、对个体生存有害的基因会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而逐渐淘汰,请问有害的伴 性基因和有害的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那一种容易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 4、人类中,色盲男人在男人中占8%,假定色盲是X连锁隐性遗传,问你预 期色盲女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为多少? 5、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AA个体占18%,且假定隐性个体全部淘汰, 结果应该如下表所示: 6、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比相应的野生群体要丰富的多,为什么? 请从下列几方面来考虑:①交配体系,即杂交和自交所占的比例,②自然选择,③突变。 7、时常有人作为难题提出来,“究竟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我们说是蛋生鸡, 而不是鸡生蛋。试加以说明。 8、为什么说一切性状都是蛋白质?如果一切性状都与蛋白质有关,那末根据 中心法则,获得性状能遗传吗?试加说明。

9、证明在显性完全,选择对显性个体不利时,基因A频率的改变是 10、证明在杂合体的适合度比两个纯合体都高时,经一代选择后基因a频率的改变是: 11、选择对隐性纯合体不利时, 把上面的变化率的式子写成微分议程 双两端作经n代的积分,得 ①如你兴趣,把上面积分的步骤详写出来。 令s=0.1,试求隐性基因频率由q0=0.01降低到q n=0.001所地要的代数。 12.已知某猪群有黑、白两种毛色的个体,其中白毛猪占80%,现要求淘汰黑毛基因(w),试问需要经过多少代的选择,才能将群体中黑毛基因频率降低到0.01?(该白毛基因W完全显性于黑毛基因w,w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95代 13.某城市医院的94 075个新生儿中,有10个是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完全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其中只有2个侏儒的父亲或母亲是侏儒。试问在配子中软骨发育不全的突变频率是多少? 答:因为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充分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所以在10个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中有8个为基因突变所形成,且每个新生儿被认定为软骨发育不全时,就表示形成该儿童的两个配子中有一个配子发生了显性突变,所以,在配子中该基因的突变率为(10-2)/[2×(94075-2)]=4.2×10-5。 14.某小麦群体中,感病性植株(rr)有9%,抗病性植株(RR或Rr)为91%。

扬州大学遗传学各章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各章试题及答案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选择题: 1. 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拉马克(4)克里克 2.建立在细胞染色体的基因理论之上的遗传学, 称 之 ( 4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经典遗传学 3.遗传学中研究基因化学本质及性状表达的内容称 ( 1 )。 (1)分子遗传学(2)个体遗传学(3)群体遗传学(4)细胞遗传学 4.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 1859 (2) 1865 (3)1900 (4) 1910 5.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 6.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 (1)J·Lamarck(2)T·H·Morgan(3)G·J·Mendel(4)C·R·Darwin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 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 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 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 子。 4.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7.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 态。 8.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分子与组蛋白八聚体以及H1组蛋白 共同形成。 9.染色体组型 (karyotype) :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和数 目。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 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2.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 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 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 感。 (二) 是非题: 1.高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恢复作用发生于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作用发生于受精过程。(-) 2.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在减数分裂的后期Ⅱ时发生分离,各自移向一极,于是分 裂结果就形成单组染色体的大孢子或小孢子。(-) 3.在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细胞的两极,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 4.高等植物的大孢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4个大孢子都可发育为胚囊。(-) 5.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后期Ⅰ都发生染色体的两极移动,所以分裂结果相同。(-) 6.在一个成熟的单倍体卵中有36条染色体,其中18条一定来自父方。(-) 7.同质结合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也存在着同对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8.控制相对性状的相对基因是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 9.外表相同的个体,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代,这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影响的结果。(-) 10.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