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析《推销员之死》中的比夫

  • 格式:pdf
  • 大小:449.6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Dec.2012第29卷第12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9

No.12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析《推销员之死》中的比夫

张秀娟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要: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成功刻画了威利、琳达、比夫等人的形象。探讨威利和琳达的

论文已经很多,但对其长子比夫却很少论及。本文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比夫的成长历程,探讨其如何在经历了天真、出走、迷惘、顿悟和认清自我的过程后,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成长小说;顿悟收稿日期:2012-09-30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2-0014-03作者简介:张秀娟(1977-),女,江苏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英美文学。

阿瑟·密勒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三大剧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七百二十四场,以深刻的现实主义性受到评论家和观众的欢迎,并获得了普利策等奖项。该剧讲述的是做了一辈子推销员工作的威利自杀前几天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迄今为止,许多论文探讨了该剧的悲剧主题,美国梦的主题,琳达的命运等,但很少涉及到威利的长子比夫的成长历程。比夫原本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

但由于受其父亲的影响,养成了一些恶习,在撞见父亲对母亲不忠的事件后,离家出走,三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本文尝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析比夫成长的心路历程,通过文本细读,向读者展示比夫是如何从一个生活在幻想之中、无所作为的人成长为一个终于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进而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的人的过程。

一、成长小说

成长是美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成长小说(initiation story )在美国文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给成长小说

下了一个定义

:“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

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

成人世界。”[1]32它具有以下特征:(1)小说的叙事须

包括人物的成长。人物的年龄主要在13-20多岁之间,但这不是绝对的标准,有的可以是30岁以上。(2)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主要反映主人公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3)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一般经历以下阶段

:“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

我”。[2]8这个也可称作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2]8(4)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困惑和生活的磨难

之后,通常都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芮渝萍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对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总结模式是以人类成长的基本模式为原型的,但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各种结构变体。虽然《推销员之死》是戏剧,但这一理论同样适合这部戏剧中所讲述的故事。通过研读《推销员之死》,本文归纳出比夫成长的新模式,即:无知—出走—困惑—顿悟—自我觉醒。下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比夫的成长历程进行逐一分析。

二、比夫的成长历程

1.无知

无知通常是人类最初的一种状态,在这一阶段,人因为无知,会犯下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比夫是威利的长子,是全家的骄傲和希望,一直生活在父亲为他编织的梦想当中。中学时代的比夫天真、乐观、充满梦想,他身材健美,是学校前途无量的橄榄球明星,三所名牌大学愿意为他提供奖学金。但在他父亲的影响下,比夫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忽视了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成功的基本要素:勤奋,诚实,脚踏实地等。上中学时比夫在学校偷了橄榄球,却说是从更衣室里借出来的,并感到很得意。在威利的怂恿下他和弟弟哈皮到公寓大楼的工地上偷沙子和木料,向父亲的哥

·

41·

哥本炫耀。正是由于父亲的纵容,比夫养成了偷东西的习惯,这一习惯让他每次有个好工作,都因偷东西被开除,甚至因为偷了一身衣服,被判蹲三个月的监狱。在学习方面,比夫同样没有足够重视。伯纳德告诫他如果他再不好好学数学,就会不及格,毕不了业,可他却不以为意,继续旷课还嘲笑数学老师,最终导致在重要的考试中数学不及格,不能升入大学,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在剧中,与比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同学伯纳德,威利常拿他们两个比较,并认为伯纳德招人讨厌,没出息,不那么有人缘,“在学校可能分数最高,明白吗,可是到了社会上,做生意,明白吗?你们会比他强五倍!”[3]69但很讽刺的是,一直被威利瞧不起的伯纳德却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脚踏实地,成长为一位有名的律师,并在最高法院辩护案子,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家庭幸福。

2.出走

在成长小说中的这一阶段,往往会发生某些突发事件,这一事件让主人公受到打击,并决定离家出走。尤其是父母的高大形象在突发事件中消失,小时候的偶像被看穿,成为普通人,主人公的心中会产生一种偶像缺失的恐慌和失落。小时候的比夫,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在橄榄球比赛中,专门为威利来一次单人突破,以此来让父亲感到骄傲。每当父亲从外地回来,比夫从不让他提箱子,还一天到晚给父亲的那辆小红车打蜡,擦得它闪闪发光。可以说威利是比夫心目中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但后来比夫偶然发现父亲对母亲的不忠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从此两个人见面就像琳达说的那样,老是心存芥蒂,像仇人似的。

琳达:你一写信说要回来,他就笑到合不拢嘴,谈论未来,那时候———他的兴致高极了。然后,临到你回家的日子越近,他就越坐立不安,等到你真回来了,他倒处处找别扭,好像对你一肚子火。我看他大概是总想对你推心置腹,可是又做不到。你们两个为什么老像仇人似的,为什么?

比夫:(掩饰)我没拿他当仇人,妈。

琳达:可是你一进门,两人就吵起来了。

比夫: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也想改。我正努力改呢,您明白吗,妈?[3]129

上文提到比夫没有听从伯纳德的劝告,不认真学习,最终在州考中数学不及格,不能毕业,但当时他并没有感到太难过,他只身前往波士顿找寻父亲,希望他用他的办法跟老师谈一谈,并相信老师一定会高抬贵手把分数改了。但就在此时,他发现了父亲的情妇,望着眼前的一切,比夫震惊了,他心中父亲的高大形象顿时消失,他面前的父亲突然变成了骗子,虚伪卑鄙的两面派。

比夫:我不去了。

威利:什么?我要是没法让他改分数,你就参加暑期补习,把分数补回来。你有一夏天的时间———比夫:(忍不住哭出声来)爸……

威利:(被他感染)哦,孩子……

比夫:爸……

威利:我对她没感情,比夫。我就是寂寞,寂寞得要死。

比夫:你———你把妈妈的袜子送给她了!(眼泪涌出,站起来要走)

威利:(想抓住比夫)我给你下了命令!

比夫:别碰我,你这个———骗子!

威利:说这种话,你跟我道歉!

比夫:你两面派!你是虚伪、卑鄙的两面派!(控制不住自己,他放声痛哭,拿起手提箱,转身急下。剩下威利一人跪在地上。)[3]315

这一事件,成为比夫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对比夫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回到家后,比夫把他引以为傲的印着“弗吉尼亚大学”的运动鞋烧掉了,这一烧烧掉了父亲的高大形象,也烧掉了比夫的美好前途。从此以后,比夫无法面对父亲,决定离家出走。

3.困惑

主人公离家出走后,总是找不到目标,历尽磨难,一事无成。这是主人公顿悟前的迷茫阶段。比夫离家出走后,一直感到很困惑,他认不清自我的身份,也无法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觉得前途渺茫。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也感到困惑。他既不适应城市生活,又不满足于简单的农场生活。比夫离开家之后,有六七年想找个出路,干了二三十种职业,但总是一事无成,结果总是一样。虽然他非常喜欢农场的生活,但一到春天,就觉得在那儿毫无出路。一方面,他认为做小职员,推销员的“日子实在是可怜得很。大热天一早就去挤地铁。一辈子就得全心全意去看守仓库,打电话,再不就是买点什么,卖点什么,一年受五十个礼拜的罪,就为了那两个礼拜的假期,可是你心里一直真正希望的是,到露天去干活儿,脱光了膀子干。”另一方面,又觉得“不管我在哪儿,一到春天我就有一种感觉,老天爷,我在这儿毫无出路啊!我在这儿算干什么呢?跟一群马糊弄,一个礼拜挣二十八块钱!我已经三十四岁了,我应该成家立业了。到这种时候我就该往家跑了。现在呢,我回来了,可我不知道我自己该干什么。”[3]38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那段时间内,比夫心中充满了矛盾和迷惑,觉得自己在虚度人生。但是他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前途,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4.顿悟

这一阶段在主人公成长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

·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