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三)
- 格式:doc
- 大小:39.65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一、A1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B、排卵期带下量多C、妊娠期带下量多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E、带下黄绿色2、带下过多者,治疗以A、除湿为主B、益气养血C、治本调经D疏肝养肝E、调理冲任3、带下过少的治疗原则重在A、除湿B、益气养血C、滋补肝肾之阴精D疏肝养肝E、调理冲任4、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5、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6、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内补丸B、完带汤C、知柏地黄汤D止带方E、肾气丸7、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A、肾阳虚证B、阴虚夹湿证C、脾虚证D湿热下注证E、热毒蕴结证8、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内补丸B、完带汤C、知柏地黄汤D止带方E、五味消毒饮9、湿热下注证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A、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B、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C、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D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E、舌苔黄腻,脉滑数10、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A、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B、阴部灼热,头晕耳鸣C、阴部瘙痒,五心烦热D烘热汗出,失眠多梦E、舌淡胖,苔薄腻,脉沉细11、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清热泻火B、清热解毒C、利湿解毒D清热利湿E、清热止带12、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清利湿热,佐以止带B、清利湿热,佐以祛风止痒C、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D清利湿热,佐以止痒E、利湿止带止痒13、阴虚夹湿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养阴清热,除湿止带B、滋肾益阴,清热利湿C、滋肾养阴,清热止带D滋阴降火,清热除湿E、滋肾养肝,清热止带14、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带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C、温肾培元,固涩止带D温补肾气,固涩止带E、温补肾阳,固涩止带15、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固涩止带B、健脾益气,清热止带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D健脾益气,清热利湿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16、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证A、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D小腹疼痛,腰骶酸痛E、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17、肾阳虚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B、腰酸如折,小腹冷感C、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D畏寒肢冷,面色晦黯E、烘热汗出,头晕耳鸣18、治疗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人参养荣汤B、左归丸C、桃红四物汤D十全大补汤E、小营煎19、治疗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归肾丸B、左归丸C、知柏地黄丸D补肾固冲丸E、小营煎20 、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治法是A、滋补肝肾,养精益血B、滋阴补肾,填精养血C、滋肾养肝,补益气血D滋补肝肾,益气养血E、以上都不是21、哪一项不是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症状A、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B、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C、面色晦黯,畏寒肢冷D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E、舌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22、哪一项不是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主证A、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B、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C、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D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尿黄便结E、舌淡红苔白,脉细涩二、A21、患者带下过多,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首选A、止带方B、萆薢渗湿汤C、龙胆泻肝汤D五味消毒饮E、知柏地黄汤2、患者带下过多,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 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的方剂为A、止带方B、萆薢渗湿汤C、龙胆泻肝汤D五味消毒饮E、知柏地黄汤3、患者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带下梅花针疗法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连绵不断,并有色泽和质地等改变者,称为带下。
临床以带下色白较为多见,所以又称白带。
带下病是指带下扯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外阴、阴道肿痛或瘙痒,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中医又称“漏下赤白”、“沥”、“下白雾”等。
相当于西医学中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
本病是由于湿邪伤及冲、带二脉,使得带脉失约,冲脉失约所致。
带下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职,或房室不节,年老久病,损伤肾气,脾肾不能运化水湿,即产生内湿,带脉失约,以及恣食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感受湿邪、寒湿等引起。
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脾虚湿盛、肾虚失固、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带下梅花针疗法一叩剌部位:带脉、中极、三阴交、脾俞、气海、足三里、下腹部、脊柱两侧(腰骶部)。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
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先叩刺脊柱两侧(腰骶部)3遍,然后再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
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脾虚湿困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二叩刺部位:脊柱两侧、肚脐周围、肾俞、命门、关元。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
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先叩刺脊柱两侧(腰骶部)和肚脐周围各3遍,然后再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胞宫虚寒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三叩剌部位:带脉、三阴交、然谷、太溪、隐白。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
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
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胞宫湿热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四叩剌部位:八髎、中极、大赫、血海、三阴交、行间、侠溪。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
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
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带下的方剂文章目录*一、治疗带下的方剂1. 治疗带下的方剂2. 什么是带下病3. 带下病怎么治疗*二、带下病有什么危害*三、带下病不能吃什么治疗带下的方剂1、治疗带下的方剂 1.1、加味止带方【方源】黔贵丁氏妇科。
【组成】猪苓15g,茯苓15g,车前子15g(包),泽泻15g,茵陈15g,赤芍15g,丹皮15g,黄柏15g,栀子15g,苦参15g,白鲜皮15g,冬瓜仁15g,百部15g,北柴胡10g,川牛膝10g。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杀虫止痒。
1.2、儿茶溃疡散【方源】龙江韩氏妇科。
【组成】儿茶15g,枯矾10g,冰片15g,雄黄5g,龙骨20g,黄柏15g,研末外涂或外洗。
【主治】湿热下注,虫蚀阴内之带下、阴痒。
1.3、王氏清化止带汤【方源】三晋王氏妇科。
【组成】败酱草25g,红藤15g,延胡索10g,川楝子12g,广木香8g,白果仁10g,赤芍10g,丹参15g,川续断10g,炒山药15g,车前子10g(包),甘草5g。
【主治】热毒蕴滞,气滞血瘀之带下腹痛症。
1.4、祛湿止带汤【方源】吴门妇科张又良。
【组成】羌活9g,防风9g,白芷9g,僵蚕9g,薏苡仁9g,蛤壳9g,茯苓9g,陈皮9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
【主治】湿邪所致之带下病。
2、什么是带下病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或减少。
生理性带下是指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一种润泽于阴道内的无色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的液体,该液体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相对增多,这是机体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的正常表现。
由于多数女性的带下略呈白色,故俗称“白带”。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
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
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带下过多一.脾虚型: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
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完带汤或参苓白术散。
或渗湿消痰饮加减二.肾虚型:1.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不禁。
全身症状: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
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鹿角菟丝子丸或金锁固精丸。
肾阳虚证临床见证:白带量多,质稀清冷,终日淋漓,腰酸腰痛,小腹冷感,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频数清长夜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①内补丸②补宫丸。
2.肾阴虚证: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
全身症状:心烦少寐,手足心潮,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可用知柏地黄丸或愈带汤。
三.温热型: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热,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
全身症状: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37.5C左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可用止带汤或龙胆泻肝汤。
四.湿毒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
全身症状:或见发热(38C 以上),小腹疼痛,拒按。
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如病变仅局部好无发热的。
可用银甲丸或萆薢渗湿汤。
五.血瘀证带下量多,质正常或稍稠,腰腹疼痛,喜温拒按,或痛引腰骶,小腹胀满,或有下坠,舌淡黯或紫,舌苔白,脉弦或涩。
①桃核承气汤②少腹逐瘀汤③桂枝茯苓丸。
带下病系湿邪影响冲任,带脉失约,任脉失固,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包括西医的炎症性白带增多,如阴道炎、宫颈炎非炎症性白带增多,如全身多种虚弱性疾病、服用避孕药后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法治愈带下病案:崔某,女,42岁。
初诊:1982年7月5日。
诊查:既往无其他病史可循,育2胎已绝育,月经尚可。
平时眩晕不已,少腹胀满,带下频频。
纳差,呃逆。
脉细数,苔薄舌光。
辨证:肝肾同病,带脉不固,脾胃不和,运化无权。
治法:先予调和营气主治。
处方:山药15g 蒺藜15g 白术芍各10g 莲须15g 川断10g海螵蛸15g 楂曲各10g 云苓15g 孩儿参20g 黄芪10g 炙草5g 青陈皮各10g 当归10g 5剂二诊:7月11日。
髀痛不已,头痛晕眩,脘腹胀满,带下频频。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营,通络为法。
处方:川断10g 狗脊10g 蒺藜15g 鸡头子15g 龙牡各15g骨碎补10g 西黄芪10g 当归 10g 石决明15g 半夏10g 桂枝5g白术芍各10g 炙草5g 明党参10g 5剂另方:金鸡虎丸1瓶。
三诊:7月29日药后诸恙均减。
脉细数,苔薄。
再予调气和1营,通络治之。
处方:蒺藜15g 当归 10g 生熟地各15g 云茯苓15g 党参10g 川断10g 黄芪10g 骨碎补10g 老鹳草20g 辰麦冬10g 威灵仙10g 黄精30g 桂枝5g 炙草5g 7剂另方:归脾丸2瓶。
按语带下一证,有属湿热者,有属脾虚者,有属肝肾不足者。
此例带下因脾虚运化不健,肾虚带脉失约所致,兼有肝气郁滞之象,故以参、芪、术、草、山药、云苓健脾利湿,白蒺藜、青皮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益肾,海螵蛸、莲须固涩。
使脾气足,运化健,水湿化,同时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无以犯脾,气血得充,肾精得养,封藏固摄才能约束带脉。
二诊仍守前意,益气用参芪,固涩加龙牡与芡实。
因有髀痛之兼症,加桂枝配白芍以和营通络。
待至三诊,诸症已显著好转,仍守前法,益气养血加祛风通络之品治之。
从中亦可看出,治疗慢性病,若辨证正确,守法是非常重要的,若有兼症可以随症加减,但应不失原意,才能取效。
中医妇科学――第九章带下病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1.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A.风邪B.寒邪C.热邪D.湿邪E.燥邪2.下列不属于带下病的是:A.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B.带下量多,清冷,质稀,淋漓不断C.带下量不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D.经行之前,带下量多,色白,无臭气E.带下量多,黄绿如脓,臭秽难闻3.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是:A.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B.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C.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炙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草D.白术山药人参赤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E.白术山栀子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4.易黄汤的药物组成是:A.山药芡实车前草白果黄柏B.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黄柏C.山药大黄车前草白果黄柏D.山药芡实白豆蔻车前子黄柏E.山药山茱萸白果车前草黄柏5.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证属:A.肾阳虚型B.湿热型C.湿热下注型D.阴虚挟湿型E.脾阳虚型6.湿毒蕴结型带下病证见:A.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色自如豆渣状B.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C.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稠,恶臭难闻D.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绵绵不断E.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B型选择题A.完带汤B.易黄汤C.内补丸D.止带方E.龙胆泻肝汤1.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
选用:2.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
有臭味。
选用:3.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腰痛如折。
选用:A.萆藓渗湿汤B.五味消毒饮C.止带方D.知柏地黄汤E.完带汤4.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
选用:5.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选用:6.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灼热感。
选用:x型选择题1.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包括:A.脾阳虚B.肾阳虚C.阴虚挟湿D.瘀血阻滞E.湿热下注2.生理性带下量多见于:A.青春期B.经期前后C.氤氲期D.妊娠期E.哺乳期3.带下病最常见色的异常包括:A.白带B.赤带C.黄带D.赤白带E.青带4.生理性带下的产生需具备:A.肾气充盛B.脾气健运C.冲脉旺盛D.任脉通调E.带脉健固5.与带下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A.白浊病B.激经C.白淫病D.漏下E.经间期出血二、填空题1.五色带下包括、、、、。
1. 引言带下症(也称为宫颈糜烂、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妇女生殖道白带增多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带下症是由体内湿热积聚、气血不调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有效治疗和管理带下症患者,中医护理方案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的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2. 中医护理方案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需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遵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整体平衡。
•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
•配合药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加强治疗效果。
3. 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步骤3.1 详细了解病情在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前,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询问。
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方面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这些综合信息将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3.2 清热利湿中医认为,带下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湿热积聚,因此,清热利湿是治疗带下症的关键。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有苦味寒凉之品,如黄连、黄芩等,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湿热症状。
3.3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带下症与气血不调有关,因此调理气血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有益气补血之品,如当归、熟地黄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经络。
此外,适当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也可起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3.4 药膳调理药膳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带下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一部分。
药膳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调制,常用的药材有石斛、白术等。
药膳的制作过程要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注重药材的炖煮时间和方式,以保持药性的最佳效果。
3.5 生活习惯调整除了药物治疗和药膳调理,带下症患者还应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首先,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其次,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并注意清洁。
带下选择题1、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应首选:A.内补丸B.完带汤C.易黄汤D.肾气丸E.止带方2、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有灼热感,多由下列哪项所致:A.气虚不固B.肾精滑脱而下C.脾虚湿浊下注D.阴虚挟湿E.感染湿毒3、阴虚挟湿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升阳除湿B.清热利湿,止带C.温肾助阳,涩精止带D.滋阴益肾,清热祛湿E.清热解毒,除湿止带4、知柏地黄丸用于下列何种异常带下:A.脾虚带下过多B.肾虚带下过多C.阴虚挟湿带下过多D.湿毒带下过多E.湿热带下过多5、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气,阴部有灼热感应首选:A.完带汤B.内补丸C.止带方D.知柏地黄丸E.易黄汤6、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气,或呈泡沫状,或呈豆腐渣样,伴阴部瘙痒,多由下列哪项所致:A.脾虚湿浊下注B.肾虚精关不固C.阴虚复感湿邪D.湿热互结,流注下焦E.感染湿毒,损伤任带7、止带方用于下列何种带下:A.脾虚带下过多B.肾虚带下过多C.阴虚挟湿带下过多D.湿热下注带下过多E.湿毒带下过多8、下述哪些证候宜用止带方:A.带下稠黏色黄B.带下清冷C.带下量多,稀薄D.带下色白,无臭气E.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或伴外阴瘙痒9、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兼,臭秽难闻,多由下列哪项所致:A.脾虚湿浊下注B.肾虚精关不固C.湿热流注下焦D.气虚不固E.湿毒内侵,伤及任带10、五味消毒饮用于下列何种带下:A.脾虚带下过多B.湿热带下过多C.肾虚带下过多D.湿毒带下过多E.寒湿带下过多简答题:(1)带下病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2)如何鉴别湿热带下过多与脾虚带下过多,写出各自的治疗原则及代表方剂。
(3)当病人主诉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部瘙痒时,如何鉴别其为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或是老年性阴道炎?病案分析:1、刘某,女,30岁,农民,1997年6月初诊。
带下量多,伴外阴瘙痒2周。
455-475社区临床常见病证及处理带下病【概述】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类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内分泌功能失调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与中医学带下过多的临床表现相类似,可以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湿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包括湿邪外侵和湿浊内生。
主要病机是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常,水聚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带下。
2.肾虚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久病,肾气虚损,气化失常,水湿下注,封藏失职,阴液滑脱;或肾阴偏虚,阴虚火动,任带不固,而为带下。
3.湿热下注经期产后感邪,或脾湿化热,或摄生不洁,或恣食肥甘,湿热互结,流注下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4.热毒蕴结经期产后,忽视卫生,不禁房事,或手术损伤,湿毒秽浊之邪乘虚而入,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类证鉴别】1.白浊白浊是指尿窍流出浑浊如米泔样物的一种疾患,色白者谓之白浊。
多随小便排出,可伴有小便淋漓涩痛,属泌尿系疾病。
而带下秽物出自阴道。
2.白淫白淫指因欲念过度,心愿不遂,或纵欲过度,房事频繁,从阴道内流出的白液,一般无臭味,有的偶然发作,有的反复发生,与男子遗精相类。
3.漏下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断,以血液为主,一般无臭味,易与赤带相混。
赤带者,月经正常,非经期不时从阴道流出少许赤白黏液,似血非血,绵绵不断,以黏液为主,夹少量血液。
4.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之间(排卵期)少量阴道出血,有周期性,一般无臭味。
而赤带则绵绵不断无周期性。
【鉴别诊断】1.阴道炎常见的阴道炎有细菌性阴道病、特异性阴道炎(包括滴虫性阴道炎及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及婴幼JLI~N道炎。
鉴别见表3—1。
表3—1 阴道炎的鉴别2.宫颈炎子宫颈炎是子宫颈的急、慢性炎症病变,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病。
急性宫颈炎多发生于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或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并存。
带下病古训病名溯源“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
《金匮要略心典》云:“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产宝》及《千金要方》指出带下三十六疾有:十二瘕、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可以看出广义带下包涵范围广泛。
而狭义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滑腻液体,如带绵绵而下。
本文主要论述狭义带下,其有生理、病理之别。
1生理性带下《灵枢》说:“五谷之津液和合为而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景岳全书》说:“盖白带出于胞中,精之余也。
”明确指出液为肾精所化,润滑如膏,流于阴股而为带下,充养和濡润前阴空窍。
王孟英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2病理性带下如带下量过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则属于病理性带下。
“带下”名首见于《素问》:“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神农本草经》称带下为“沃”。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带下为“下白物”。
晋?王叔和《脉经》称带下为“漏白下赤”,并提出“五崩”之名:“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如蓝色,黑崩者如形羦血也。
”晋?《针灸甲乙经》称带下为“沥”。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带下病”的名称,指出带下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各候,配属五脏。
宋?《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带下病生于带脉,指明了病位。
金?刘完素对带下之因提出湿热郁结冲任。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已认识到带下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
清?《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俱是湿症。
”突出了带下病的主因。
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若胞宫内溃则所下之物杂见五色;若有脏腑败气,时下不止而多者,是危证也。
症候与辨证对带下病症候及辨证的论述,历代诸医家所著极为丰富,但多以带下颜色立论。
1白带《诸病源候论》曰:“肺脏之色白,带下白者,肺脏虚损,故带下而挟白色。
”陈自明认为:“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
”《傅青主女科》曰:“妇人有经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女人妇科带下有五种,如:白带、黄带、青带、黑带、赤带等,最为常见的是白带(带下白色者),其次是黄带(带下钠色者),青带西医称之宫颈糜烂一度(带下青色如绿豆汁),黑带称之宫颈糜烂二度(带黑色者),赤带称之宫颈糜烂三度,(带下红者,似血非血),以此别之。
有些医生称之于霉菌性阴道炎等。
还有一些医生说是内分泌失调,但是,内分泌失调抱括很多,如:月经不调(有八种),西医说的白带也抱括女人带下的五种症状。
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可能把病治好。
其实上述的妇科五种带下用中药几天就治愈,也不可能超过十天,可现在的医生就单说白带,在治疗都束手无策,要治疗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无法治好,而且,有些女人治疗几十年也无法治好,这样的治疗方法太让人失望,真是不可思忆。
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养,痛则生疮,则阴户制痛,带下脉浮。
妇人下折而不甚粘者,曰:“白淫”,与男人白浊同也,系出於相火,如龙雷之授而不澄清,属於足少阴太阳,治当清补为主。
其下赤白粘者,谓之带下,属於心胞手厥阴少阳,既若男了自遗之精,甚至如砂石之淋,原乎心胞系於脊,络於带脉,下抵涌泉,上至泥丸。
古曰:崩中日久,为白带下也,多时骨髓枯也。
白带:带下之病皆属於湿,谓之带者,以带脉而名也,带脉者,甩以约束胞胎之紧,其脉通於任督,任督病则脉无力,难以提紧,必致胞胎不固,故带弱者,胎易堕焉,至於气不化经,造成带病则凡脾气之虚,肝气之郁结,湿热之侵,皆能致之。
故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甚则气有臭味,所谓白带也,带下之病,白带为多,此盖由於肝郁乘脾,脾精不守,既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则湿土之气,既下陷而病也。
治法宜大补肝气,而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於地中,则地气自升腾於天上,气健湿除,自带无患矣。
方用完带汤:白术山药党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等。
水煎服,二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此药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写补於散,寄消於升,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无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於实脾而并补胃者,由衰以及表也,且非胃气之强,则脾气不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也。
《傅青主女科》医方集解系列(Ⅲ)青带下刘春生【摘要】傅氏认为,带下为病,俱是湿证,青带亦然,所不同青带为湿热郁结肝胆,下注为青带.本文主要介绍治疗青带下的加减逍遥散及其方歌、功效、主治、方解、验案等.加减逍遥散主治的青带下,较之完带汤“重补脾土,佐以疏木”,而以疏肝解郁与清利湿热并重为特点.以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为辨证要点.【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3【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傅青主女科;青带下;逍遥散;痛泻要方【作者】刘春生【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2405【正文语种】中文(上接第2期)青带下(二)【原文】[1]妇人有带下而色青者,甚则绿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也。
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
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明明是肝木之病矣。
但肝木最喜水润,湿亦水之积,似湿非肝木之所恶,何以竟成青带之症?不知水为肝木之所喜,而湿实肝木之所恶,以湿为土之气故也。
以所恶者合之所喜必有违者矣。
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
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以停住于中焦之间,而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
其色青绿者,正以其乘肝木之气化也。
逆轻者,热必轻而色青;逆重者,热必重而色绿。
似乎治青易而治绿难,然而均无所难也。
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则青绿之带病均去矣。
方用加减逍遥散。
茯苓(五钱)、白芍(酒炒,五钱)、甘草(生用,五钱)、柴胡(一钱)、茵陈(三钱)、陈皮(一钱)、栀子(三钱,炒)。
水煎服。
二剂而色淡,四剂而青绿之带绝,不必过剂矣。
夫逍遥散之立法也,乃解肝郁之药耳,何以治青带若斯其神与?盖湿热留於肝经,因肝气之郁也,郁则必逆,逍遥散最能解肝之郁与逆。
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而又益之以茵陈之利湿,栀子之清热,肝气得清,而青绿之带又何自来!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
倘仅以利湿清热治青带,而置肝气於不问,安有止带之日哉!【眉批】脾土喜燥而恶湿,土病湿则木必乘之,木又为湿土之气所侮,故肝亦病,逍遥散减去当归,妙极。
带下症中医护理方案简介带下症(也称为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病菌性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症状。
中医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治疗带下症,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方案。
病因与中医理论中医认为带下症的病因主要是湿热蕴结、气血不调以及脾胃功能失调。
湿热蕴结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互相渗透、相互牵绊,导致病症发生。
气血不调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无法及时清除体内湿热。
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带下症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清除湿热,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案:方案一:中药治疗选用中药进行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下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体内湿热。
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
方案二: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带下症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促进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方案三: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调理身体的一种方法。
对于带下症,可以通过推拿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消除病因。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捏法、搓法等,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方案四:食疗调理中医注重饮食的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来改善体内的湿热情况。
建议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如冬瓜、莲藕、黄瓜等,这些食物能够有效消除体内的湿热,并改善脾胃功能。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带下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在选择中医护理方案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医生并遵循其指导,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带下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时更换内衣内裤,保持外阴干燥清洁。
3.饮食调理:合理饮食对于带下症的康复非常重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热解毒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的治疗案例分享与解析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中医师,我积累了不少关于带下病的诊疗经验。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几个典型案例,以此为例,解析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原理和方法。
案例一:患者张女士,32岁,幼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伴有腰酸背痛,小便黄赤。
经检查,诊断为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等。
同时,配合外用苦参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稀,腰酸背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29岁,幼儿家庭教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少,色白,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经检查,诊断为肾阳虚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固涩止带。
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用肉桂、附子、杜仲、巴戟天、熟地黄等。
同时,配合外用吴茱萸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逐渐增多,颜色变浅,质地变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35岁,幼儿园园长。
就诊时主诉带下色白,质稀,伴有腹痛,月经不调。
经检查,诊断为寒湿困脾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选用理中丸加减,药用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等。
同时,配合外用良姜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稠,腹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月经逐渐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明确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内外结合: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3.温阳散寒:对于寒湿困脾型带下病,应注重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4.清热利湿:对于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应注重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5.调理气血: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气血,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带下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内外结合,调理气血等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带下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