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TS 6017-2004 软管总成试验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31.1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产品的主要材料送检材料检验机构,并取得材料检验报告,判断产品的主要材料是否符合图纸要 求。 3.6 尺寸及公差检查 3.6.1 用与公差要求相符的测量工具测量产品的外形尺寸、装配尺寸,判断产品尺寸是否符号图纸要求。 3.6.2 在制造过程中应采用专门的工装夹具控制, 用检具核对重要特性尺寸是否满足图纸要求。 3.7 气密性试验
3.23 耐温度冲击试验
按图2所示执行 10 个循环的温度冲击试验, 然后将软管总成放在常温下,让它达到常温下的热平
4
衡,试验后按 3.7 条进行气密性评价。
AISTS 6017-2004
图2
3.24 耐臭氧试验 将软管绕直径为软管公称外径 8 倍的芯轴弯曲后,放入试验温度为 40±2 ℃,臭氧浓度为(50±5)
3.22 耐低温试验
取软管长度为 600 mm~1000 mm 的软管总成,向软管内充注内容积 70%的室温状态下的 R134a 制 冷剂饱和液体。将充有制冷剂的软管总成置于 70±2℃的恒温箱内 48 h,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将呈平直 状态的软管组件和 8 倍于软管公称外径的芯轴一起放入-30±2 ℃的恒温箱内 24 h,然后在恒温箱内以 2~8 s 均匀的速度将软管绕在芯轴上。观察软管有无龟裂或其它损坏现象,然后,按本标准 3.7 条进行气 密性评价。
气密性评价。 表3
项目
条件
压力变化
低压软管
高压和低压的保压时间均应大于 1 个循环的 40%
高压软管
高压和低压的保压时间均应大于 1 个循环的 40%
重复频率
5-20 次/min
循环次数 3.20 耐腐蚀试验
150,000 次
将软管总成放入盐雾试验箱内按表 4 的条件进行盐雾实验。然后按本标准 3.7 条进行气密性评价。
AISTS 6017-2004 标准名称:软管总成试验方法 版本:R1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空调国际(上海)有限公司(AIS)开发和生产的软管总成的试验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 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
外径塌陷量=D1- D0
(2)
AISTS 6017-2004
式中:D0-试前软管外径,mm D1-试后软管外径,mm
3.16 加压时尺寸变化性能测试 软管总成在加压前按图 1 充入水并在靠近软管中心的地方标出间距为 100 mm 的记号线。在记号线
间的一点上测量软管外径。接着软管总成被施加规定的内部压力并保持 5 min 后,检查是否发生如水泄 漏这样的非常变形,测量记号线间的距离和软管的外径。将软管内部压力释放后 10 min 测量记号线间的 距离和软管的外径。排气软管的内部压力为 3.5 MPa(表压)吸气软管为 1.7 MPa(表压)。长度变化的 比率和外径变化的比率按如下的公式计算:
5.3
2.5
3.18 爆破试验 将软管内注入水后,以 0.49~14.7 MPa/min 的升压速度,直线升压到试验品变形直至爆破或泄漏为
止,记录此时的压力值。
3
AISTS 6017-2004
3.19 耐压力循环试验 按表 3 的条件完成压力循环实验,评价每个部件是否变形、开裂或破损,然后按本标准 3.7 条进行
D2 = 加压和释放压力时软管的外径( mm )
3.17 耐压性试验
图1
软管总成的一端金属接头固定在加压设备上,另一端用堵帽密封,软管总成按表 2 的要求加注具有 一定压力的液体并保持 5 min。试验完毕后重复 3.7 条试验,观察管路是否泄漏,断裂及其它损坏。
表2
类型
高压软管
低压软管
压力 MPa
3.10 渗透量测试
取 3 根软管组合件,按 3.11 条的方法将规定的试验介质充注到软管组合件中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 质量,然后将样件在 100±2 ℃温度条件下放置 24 h,取出后再次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并计算质量 损失。
3.11 渗透率测试 取 4 根长度为 460~900 mm 的软管,将其中 3 根注入 R134a 制冷剂,加注量为 0.73 g/cm3 (±0.5 g)
×10-9 的臭氧试验箱中,试验时间为 70±2 h。试验结束后,取出软管在 8 倍放大镜下观察软管外胶层是 否出现龟裂现象。试验后按本标准 3.7 条进行气密性评价。
5
左右摇动 4、5 次,然后迅速过滤从入口和出口流出的溶剂,测量其溶剂里所含杂质的干重,过滤用的过 滤纸或玻璃过滤器网孔应为 80 um 或更小。根据软管总成芯子的内表面和测得的杂质重量,计算单位面 积的杂质含量。
1
AISTS 6017-2004
3.9 可萃取物含量测试
向软管总成内注入软管内容积 70%的室温下的 R134a 制冷剂液体,并将其放入 70±2 ℃的恒温箱内 保温 24 h,然后在-30±2 ℃的恒温箱内将制冷剂冷却为液体,将软管中的制冷剂倒入已知质量的烧杯 中,在室温下蒸发,蒸发后的烧杯置于 70±2 ℃的恒温箱中保温 1 h,蒸发水分后称其质量,计算前后 质量之差与软管内表面积之比。
长度变化比率 ∆L = (L2-L1)/L1×100%
(3)
∆L = 长度变化比率 (%)
L1 = 加压前记号线间的距离( mm )
L2 = 加压和释放压力间记号线间的距离 ( mm )
外径变化比率 ∆D = (D2-D1)/D1×100%
(4)
∆D = 外径变化比率(%)
D1 = 在加压前软管的外径( mm )
表4
盐雾试验条件
盐水浓度: 5%
PH 值: 6.5~7.2
喷雾量: 1~2 ml/80 cm2/h
喷雾时间: 720 h
箱内温度: 35±2 ℃
饱和器温度: 40±2 ℃
3.21 耐高温试验
在软管总成内充入0.2 MPa 氮气,然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在 180±3℃的条件下放置 4 h 后取出 试样,冷却至室温,检查软管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并进行 3.7 条试验检查是否有泄漏 现象。
3.13 耐振性试验
将管路总成安装在振动台上, 并在下列条件下进行试验:
a) 管路内部压力:高软管为 3.5 MPa(表压),低软管为 1.7 MPa(表压)。
b) 振动加速度:43.1 m/s2。
c) 振动频率:33.3 Hz。
d) 振动方向:垂直、左右
e) 振动时间:各 5 h
f) 环境温度:室温。 试验完毕后重复 3.7 条试验,观察管路是否泄漏,断裂及其它损坏。 3.14 抗拉伸性能测试
软管总成安装在试验设备上,以 25 mm/min 的速率拉伸,测量软管断裂负荷或管接头拉脱负荷。 3.15 耐负压试验
将软管完成“U”型,弯曲半径为软管外径的 5 倍,测量“U”型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为初 始外径(D0);然后对软管进行抽真空至绝对压力为 0.08 MPa(表压)保持 2 min 后,在此状态下再次 测量“U”型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D1),然后按公式(2)计算软管外径塌陷量:
AISES 百度文库017-2004 软管总成
3 试验方法 3.1 对软管总成进行的试验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3.2 试验结果应满足技术标准 AISES 5017-2004《软管总成》的要求。 3.3 软管分类
汽车空调用软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A1、A2 型、 B 型、 C 型和 D 型。 3.4 外观检查 3.4.1 检查软管总成是否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是否清洁干燥、有无破损、裂纹、 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结合是否牢固,软管总成各部件连接是否牢固,检查软 管总成两端是否有防护帽。 3.4.2 检查软管上是否标明制造厂及商标、软管型号、公称内径尺寸、制冷剂及生产日期等印记,判断这 些标记是否可靠,测量上述内容周期性显示的长度。 3.5 主要零件材料检查
软管总成的一端接头与加压设备连接, 另一端用堵帽密封。然后向软管总成内加注氮气(压力如表 1 所示)放入水中保持 5 min。通过检查是否有气泡发生来判断软管总成是否泄漏。
表1
类型
高压软管
低压软管
压力(MPa)
3.5
1.67
3.8 内部含杂量测试 将软管总成弯成 U 形,装入蒸发器内部容积 70%的异辛烷或相似的溶剂,密封,将软管总成上下、
根据软管类型不同将软管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高压软管为 100±2 °C,低压软管为 50±2 °C)30 min, 以驱除其表面水气,再将 4 根软管在相同温度恒温箱中放置 24 h,然后用精密天平称量各软管的质量, 再将 4 根软管在的恒温箱中放置到 72 h,用精密天平称量各软管的质量,用公式(1)计算软管的 R134a 渗漏量:
A=(B/L1-C/L2)
(1)
其中:A——渗漏量 g/m/72 h
B——注入制冷剂的软管在恒温箱内 72 h 后的质量损失
g
C——未注入制冷剂的软管在恒温箱内 72 h 后的质量损失 g
L1——注入制冷剂软管的长度
mm
L2——未注入制冷剂软管的长度
mm
3.12 耐老化性试验
根据软管类型不同将软管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高压软管为 120±2 °C,低压软管为 100±2 °C), 试验时间应为 168 h,试验完毕后取出软管在室温下冷却, 检查软管是否有龟裂、炭化现象, 并重复 3.7 条试验, 检查软管及接头是否泄漏及损坏, 然后沿纵向剖开软管, 检查软管内表面是否有开裂、炭化现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