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无锡地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江苏省无锡地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江苏省无锡地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江苏省无锡地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初一语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上坡》中: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3分)

表层含义:他拉车上坡;深层含义:要走好人生的上坡路,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只要相信自己,不懈努力和坚持,就会收获成功。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合欢树》题目作用: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4分)

①合欢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③合欢树里还有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④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二:句子、语段的作用

1、句子语段的作用

A、内容上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1

B、结构上:

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应、升华主题

结尾段、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又见橄榄树》:记得祖屋的村前屋后,种植了许多龙眼、枇杷、石榴、柚、黄皮、荔枝树。古屋的石灰院右面,有一棵粗大而茂盛的橄榄树。向上的树枝,疏密有致的叶子,形同天然的大伞。不论是炎炎白天,还是溶溶月夜,树阴下,总有人休憩、下棋、闲聊……或有顽童卷一树叶吹哨,取一长竹竿捣落橄榄,将橄榄往衣襟一擦,丢往嘴里。初时皱眉咧嘴,啧啧叫苦,不一会儿就手拉手围着树干团转,合唱:“月光光,照厅堂,厅堂里,望橄榄……”

表现出橄榄树为家乡渲染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氛围(1分);橄榄树也给家乡孩童带来了快乐的享受(1分);在文章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拥你入睡》: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其作用。(4分)

与第③段“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1分), 点明中心(1分),表现作者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1分),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1分)。

C、写法上: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象征、设悬念……d、修辞上

三:理解句子含义

(一)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

2

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5.要注意结合文题。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

《合欢树》中第⑧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1分);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1分);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1分),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1分),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四.整体感知,筛选要点

解答技巧:审清题目意思;确定答题区域;筛选关联信息;分析归纳整合(注意赋分);概括要点全面;语言表达规范。

1.《消失的麦客》:简要概括本文写了麦客哪几件事?(3分)

①麦客帮我们割麦是个好手②麦客帮母亲提水烧火③麦客把工钱放在被子上默默地走了④麦客再也没有回来拿钱。(答出一点给1分,三点即给满分)

2、

五:巧答语句赏析题

(一)答题思路:;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描写、有特点的词语入手;在这类句子的作用中选择,用术语解说句子的作用很重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这个句子在这里表达的意思,结合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分析表达作用或效果。

答题格式:角度(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现了(或表达了)……特征(或情感)

3

(二)赏析角度:

(1)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坡》中: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内心的极度不自在和难堪。

《又见橄榄树》:这时,六伯像树枝般的手从木盆上捡了几粒大蜜榄叫我们送给明明吃。

运用比喻(1分),表现出六伯的勤劳(1分)。(不是衰老)【或者:运用动作描写(1分),表现出六伯的善良(1分)。】写出了我对六伯的赞美。(1分)

《拥你入睡》: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此前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1分),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1分),表达了作者因为儿子长大而不再与自己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1分)。

(2)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而言,选择形容词、动词、叠词、量词、成语或四字短语居多。

《上坡》中: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猛地”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在这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希望有人来帮忙,却又不希望这人是他的老师的矛盾心理。

《拥你入睡》: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4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2分)

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1分), 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1分)。

(三)常用修辞方法术语:

4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形象生动夸张——突出或强调

排比——增强气势引用——增强说服力反问——强调

(四)常用写作手法:1)对比;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3)象征(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题目:“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答案:(1)修辞的角度来答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妈妈手上的裂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了妈妈艰辛付出。

六.把握散文情感和哲理(体验感悟、启示、哲理)

题型:某事或某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题技巧:(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2)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4)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的手法。

题型: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或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答题技巧:(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

七.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5

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上坡》: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3分)

答案:(1)老师善良且善解人意,从老师主动帮助他可以看出。(2)老师有责任心,关爱学生。从老师对他好,常鼓励他可以看出。(3)老师是一个讲究教育方法策略的教育工作者,从老师有和独特的方法帮他,使他顺利拉车上坡可以看出。

《消失的麦客》:本文中的麦客与母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3分)

示例:母亲大早起床烧鸡蛋饼送麦客,可见母亲为人热情大方;母亲一直惦记着还麦客的工钱,可见母亲为人讲信用;母亲一直存着工钱直到后来捐助给灾区,可见母亲的善良。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