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学1-概述新
- 格式:ppt
- 大小:220.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而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指构成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概念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源自日本(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 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20 世纪教育多元化的发展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论:这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交、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四)劳动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
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教育水平低;.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联系。
(二)古代社会与教育: 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庠-序-校),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武士)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
3.欧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教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和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1.终身化;2.全民化;3.多元化;4.民主化;5.教育手段和技术现代化。
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相对独立性;3.历史时代性。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
(三)教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
2.独立形态时期:独立形态教育学诞生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科学之父”。
王夫之提出学习过程包括:学、问、思、辨、行。
3.繁荣时期:(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概述需要澄清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教育学的研究任务,考察“教育学”在中国和西方的形成、发展阶段以及未来趋势,探究教育学学科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界有多种看法。
1.认为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
界定教育现象需要以对教育的认识为基础。
关于教育现象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众多分歧,比如:(l)凡是增长人们的知识、技能,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宣传活动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称为是一种教育现象。
(2)与教育有关的人物、事件、设施、资料等全部要素可统称为教育现象。
(3)所谓“实质对象”,指的是学科所关注的客观领域,如教育学以教育现象为实质对象。
然而把某种现象(例如课堂教学)称为“教育现象”,只是出于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如果说教育学把课堂教学视为“教育现象”,那么社会学可以把课堂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考察,心理学有理由把课堂教学作为特殊的“心理现象”加以研究。
上述三种对教育现象的界定都说明对于既定发生的或存在的一种现象来说,从教育的视角可被视为教育现象,但从其他视角也可能成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2.认为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
持此种看法的是日本学者村井实。
他在《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一书的序章《什么是教育》中进行了系统的叙述。
他认为以教育现象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提法含糊不清。
教育现象本身包含着“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两方面的意思,而唯有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教育学才能成为科学。
其内在逻辑为:人们所能见到的是行为,而“行为集合体的整个范畴本身是无色的”,只有从教育观点来看它时,才把它称为“教育行为”,如果换一种观点就可以把同一行为视为“经济行为”或“法律行为”。
有了教育观点,才有人的教育行为的出现,教育行为也就构成了教育事实。
教育事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每一事实总是同时具有几种意义的事实”。
“教育问题”是随着“如何教育”的发问才发生的。
教育学基础授课教案设计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 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 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柏拉图 《雄辩术原理》被西方 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教 育著作”,比我国的《学 记》晚三百多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 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 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 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 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 惯。
一一培根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 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 —个人。
夸美纽斯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 艺术的事业。
——赫尔巴特3. 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 世纪整个世界的教冇理论研究和教冇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农性著作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 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冇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其代农人物冇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与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1982)、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1989)等。
第二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有助于巩尚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而提高教师的索养三、冇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笫四节教育学学习方法一、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二、教育学的学习策略简要介绍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请学生谈谈对教育学的认识和打算。
教育学与教育文化学教育学与教育文化学是研究教育和教育文化的两个相关学科,它们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并研究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主要关注个体的教育发展和教育实践,而教育文化学则更注重教育在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育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1. 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是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它既需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又需要从社会角度思考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它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2.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价值观、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
它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学校教育,还需要考察各种教育形式和场景下的教育问题。
二、教育文化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教育文化学是研究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教育在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
教育文化学强调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旨在探索教育对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1. 教育文化学的特点教育文化学是在传统教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了教育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关注教育在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2. 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教育的文化意义、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它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教育。
三、教育学与教育文化学的相互关系教育学与教育文化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促进并共同贡献于教育领域的发展。
1. 相互促进教育学和教育文化学相互促进,能够使教育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教育学通过教育文化学的视角,考察教育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而教育文化学则通过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教育与文化的相互联系。
2. 共同贡献教育学和教育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一丶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1)广义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2。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也有个体的个性化)(二)教育的属性1。
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人类社会—-教育(2)历史性。
古与今——不同(3)继承性。
古与今——不同(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
“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第一讲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一、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教育属于有生命世界的活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 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
(与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印刻现象,初生时就会游泳,生活习性生来就有。
印刻现象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D.A.Spalding,1873)在刚孵出地鸡雏身上发觉,并且还察看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地能活动地生物能否自己地同类。
后来,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1937)把动物地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现实。
劳伦兹发觉在刚孵化出地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地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她,在幼小时跟在她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地同类求爱。
)人类教育活动直接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接受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知识文化,为一定的阶层服务;知识文化要适合社会和时代的需求;)2.动物没有语言,不能将个体经验类化。
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
(猫捉老鼠,但每一代传授的都是捉老鼠,不可能产生出新的技能。
)人可以将各种才能和活动方式相互利用,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
人通过语言将自己创造的物质形式(工具,产品),把个体的经验保存和积累起来,成为“类”经验。
人类教育传递的正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直接经验。
(教育经验的总结,建筑学,美术……都是各国理论的融合再传播到各国蒙太奇手法运用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二)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三)教育规律——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的关系(一)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区别: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制定,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必须遵照执行;教育学重在理论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
\联系: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的价值规范;教育学有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问题。
(二)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区别: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同时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它蕴涵着教育规律,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对教育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联系: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否则,教育学将成为无源之水。
三、教育学体系的框架和分支学科1.教育学理论由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管理与评价理论构成。
2.由特定学科的教学以及活动形式的不同所构成的教育学理论分支体系、由不同的教育层次与类别构成的教育学理论的分支体系、由多学科理论的结合而形成的教育学理论的分支体系。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培养和增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3.提高教育事业的认识,增强忠实于人民教育的信念;4.促进自身学习和教育孩子的需要。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人物著作和地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1.古代东方的教育思想:《论语》、《学记》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特点:此阶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于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型。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文化学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探究着教育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文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等方面来介绍教育学专业的教育文化学研究。
一、教育文化学的概念教育文化学是指以教育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核心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教育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塑造。
教育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的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理念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关注传统教育形式下的文化因素,也注重对当代教育中多元文化的反思和研究。
教育与文化相互交织,既受制于文化的影响,又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发展文化,使得教育文化学成为教育学专业必不可少的研究领域。
二、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教育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文化学研究关注教育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教育。
2.教育与当代文化多元性的关系研究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等相互融合。
教育文化学研究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教育与全球化的关系研究全球化对于教育和文化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文化学研究着眼于全球化条件下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三、教育文化学研究的意义教育文化学作为教育学专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具有以下的意义:1.拓展教育观念教育文化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认识教育,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丰富我们的教育思维。
2.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文化学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推动教育的发展。
目录•课程简介与目标•教育学发展历史回顾•教育学基本原理阐释•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师生互动环节设计•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课程简介与目标教育学基本概念及意义0102 0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教育学对于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理解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能够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程目标与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后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教育学发展历史回顾0102 03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强调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原则,注重德、智、体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古代教育思想起源及代表人物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030201近代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ABDC新教育思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倡导个性化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注重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全民教育思潮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注重教育公平和普及。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重难点: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记忆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可以验证的,合乎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面,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面的依据。
在这个意义上面,教育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教育,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者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教育艺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分别从两个可能和应然两个维度规范着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规律给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教育价值观念则给人的教育实践开拓了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者有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并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自身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这样,教育活动就可能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一种艺术综上所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或者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因此,对于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对于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热情,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好书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国内的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体现在:蕴含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论述孟子思想的《孟子》,曾子的《大学》,子思的《中庸》,乐正克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等。
绪论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涵义(一)对“教育”二字的理解东方教育的东方解释:自甲骨文中已有“教”字的出现,具体写法是“”上面的爻表示八卦中的长短横通,意指传统的中国文化经典。
下面的字象一小孩,表示学习者。
意思是在经典的约束与规范下活动,右半边的攴象一支手举着木棒,以提示孩子的言行不得越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字的本义是妇女生育孩子,字形有点象妇女生育孩子之形。
“育”养子使作善也。
对教育进行解释,在我国,最早的是“子思”。
子思:修道谓之教。
修身养性荀子:以善先人谓之教。
模仿、效仿《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
“取长补短”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最早把“教”“育”连在一起的当属孟子。
总之,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多种多样,总体上讲,是认为教育具有教育者的教诲和学习者效仿的意思,有着管教、教养等多种含义。
“教”的深层意义:一.教字的左右结构,表明早在古代,东方文化已经认识教育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老师与学生间对象性交流的存在。
二.教,字的左边结构表明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进行系统文化经典的传授。
三.教字的右边结构表明东方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教育过程的严肃性。
西方英文教育的拼法“Education”出自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引导儿童因有本性,使之完善地发展。
即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能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古希腊语中,Education教育一词与“教仆”有关。
柏拉图,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在出生时遗失的灵魂,需要通过教育来找回。
“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
苏格拉底,产婆术。
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帮助学生产生新思想新理念。
西方Education的深层含义;一.教育者是对施教者思想的引导者,因此,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