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点)是指企业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危险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部位。

二、划分危险源(点)的具体依据:

有发生爆炸、火灾、灼烫危险场所及物质;

有附落、倒塌、落物、崩块、飞溅伤人及补绊倒危险的场所及物质;

有触电伤害危险的线路、设备和场所;

有被机具绞、挤、撞、夹等危险的场所;

有其它容易致人受伤的场所及物质;

三、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危险源按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危险源是指发生事故机率大或虽发生事故机率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引起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的危险岗位、设备、场所及物质。对此,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危险因素。

二级危险源是指发生事故频率较大或容易导致多人伤害事故的危险岗位、设备、场所及物质。对此,要果断采取措施排除危险因素。

三级危险源是指虽不导致重伤以上事故和发生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但事故常发生或有较大可能性发生,对此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四级危险源是指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一般性的伤害事故。

四、危险源的管理

一级危险源由厂级领导负责,由厂、车间、班组进行三级管理,班组每日检查、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厂级每月检查一次。

二级危险源由车间领导负责,由工段和班组分级管理,班级每日检查,车间每周检查一次,厂级不定期进行抽查。

三、四级危险源由班组长负责,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五、对危险源管理的几项要求

一、二级危险源必须设立标志牌,悬挂在显著位置,并保持清楚、完好、三、四级危险源可以不设置标志牌。标志牌要按规定要求制作(用不易损坏的材质):

长600mm 宽400mm

危险源(点)名称:编号:

潜在危险:危险级别:

检查标准:

责任人:

各级危险源(点)要建档登记,绘制管理网络图(表)。

应急救援工作要求及救援系统

一、应急救援工作要求

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同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小和降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安全生产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1.对各级政府的应急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2.对企业的应急要求

企业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落实应急救援人员、配备相应的器材和设备。《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3.事故报告制度

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事故的情况,任何有关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不报。

《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4.事故抢救规定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重大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二、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避免的时候,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惟一可以抵御事故或灾害蔓延并减缓危害后果的有力措施。因此,如果在事故或灾害发生前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制定周密的救援计划,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行动,事故后做好系统恢复和善后处理,可以拯救生命、保护财产、保护环境。

应急救援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应急救援预案(或称计划);

(3)应急培训和演习;

(4)应急救援行动;

(5)现场清除与净化;

(6)事故后的恢复和善后处理。

1.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

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

(1)应急指挥机构———协调应急组织各个机构运作和关系;

(2)事故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人员调度、资源的有效利用;

(3)支持保障机构———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的后方保障;

(4)媒体机构———安排媒体报道、采访、新闻发布会;

(5)信息管理机构———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各机构要不断调整运行状态,协调关系,形成整体,使系统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现场应急救援行动。

2.应急救援预案

要保证应急救援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应急救援预案(又称应急计划),用计划指导应急准备、训练和演习,乃至迅速高效的应急行动。

(1)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和评价;

(2)人力、物资等资源的确定与准备;

(3)明确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

(4)设计行动战术和程序;

(5)制定训练和演习计划;

(6)制定专项应急计划;

(7)制定事故后清除和恢复程序。

3.应急训练和演习

训练和演习可以看作应急预案的一部分或继续。它是通过培训和演练,把应急预案加以验证和完善,确保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得以实施和贯彻。主要目的是:

(1)测试预案和程序的充分程度;

(2)测试紧急装置、设备及物质资源供应;

(3)提高现场内、外的应急部门的协调能力;

(4)判别和改正预案的缺陷;

(5)提高公众应急意识。

4.应急救援行动

发生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泄漏等紧急情况时,所采取的营救与疏散、减缓与控制、清除与净化等一系列的行动都是应急救援行动。应急行动需要以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1)人力资源;

(2)物资与设备;

(3)个人防护装备。

首要的应急行动是确定现场对策,即应急行动方案:

(1)现场初始评估;

(2)危险物质的探测;

(3)建立现场工作区域;

(4)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5)行动的优先原则;

(6)增援梯队。

5.事故现场的清洁与净化

对现场中接触污染的员工和应急队员必须进行清洁净化,例如对化学品及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清洁净化。净化的方法主要是稀释、处理、物理去除、中和、吸附和隔离等。

此外,还要考虑伤害和医疗前的净化、分类及处理。设备的清洁也是应急行动的一个环节,在事故发生后要对被污染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清洁、清理。

6.事故后的恢复

在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必须对系统进行恢复,而且尽快恢复最重要。恢复活动主要包括:

(1)现场警戒和安全;

(2)清洁;

(3)对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4)对破坏损失的评估;

(5)保险的索赔;

(6)事故调查;

(7)重建。

天津五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记者从天津市安监局获悉,日前,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天津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

2011年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将重点抓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市、区两级政府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备案工作。市安全监管局已经组成了10个应急预案编写修订组,对《天津市生产安全综合应急预案》、《天津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等进行修订;各区(县)、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应在六月底前完成本区域、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修订、评审工作。二是积极推动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企业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备案工作。各区(县)安全监管局、各行业主管部门、集团公司要下大力气推动本辖区、本行业、本系统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到六月底前,全市高危行业企业全部要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备案申报工作,并做到所有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三是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履行备案程序。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明确规定在遇到险情时,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或调度人员具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要加强应急预案备案管理,预案编写完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或论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备案,并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定期组织修订完善。四是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工作。企业要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制度,结合本企业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每半年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应急演练;车间(工段)、班组的应急演练要经常化。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行为。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管理,对企业应急预案的检查要纳入日常安全检查内容;依法将应急预案作为高危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其中预防工作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除了平时做好

事故的预防工作,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外,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做到预有准备,一旦发生事故就能及时实施救援。重大事故所具有的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的特点,也决定了救援行动必须达到迅速、准确和有效,因此,救援工作只能实行统一指挥下的分级负责制,以区域为主,并根据事故的发展情况,采取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及地区的优势和作用。

事故应急救援又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靠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救援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安全、救护、公安、消防、环保、卫生、质检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损失。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二)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三)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对事故外溢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四)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据的法律法规

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考核[2004]179号);

《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44号令);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第373号令);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国际公约。

化学事故中人员防护与中毒急救的处置

化学灾害性事故是指导致一种或几种有害物质释放的意外事件或危险事件,其能在短期或较长时间内损害人类健康或危害环境造成的事故。化学灾害性事故包括可引起疾病、损伤、残废或死亡的有毒物质的泄漏、释放、火灾、爆炸等。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化学灾害性事故也随之增加。化学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往往出呼人们的预料,由于其突发性、扩散迅速,群众的防护能力低等特点,容易造成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发生。

从消防抢险救援角度来看,化学灾害事故是一类与化学危险品有关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某些意外情况或人为破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突发地发生大量泄漏或伴随火灾爆炸,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危害的事故。因此,研究有毒化学品意外中毒及急救,对挽救受害人员的生命、减少损矢是非常重要的。

一、救护人员安全进入现场的安全防护

救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安全防护是首要的,应配备性能良好的呼吸器具、穿防护服、防化靴、佩带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装备,否则,救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自身会中毒。根据化学毒物对人体无防护条件下的毒害性,可把毒物由强到弱分成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等五大类,并充分考虑消防员所处毒害环境的实际安全需要,确定相对应的防护等级。

由于化学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救护人员应根据现场的风向、地形地貌及其他条件尽快使中毒人员向上风方向迅速脱离污染区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到安全区或相对安全区,在脱离污染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就地取材,进行简易而有效的防护,如头部罩以透明的塑料袋,口鼻用毛巾捂住等。针对毒物的不同等级和毒害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我们在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现场安全防护时,可以将现场的安全防护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二、现场急救救人是化学灾害性事故救援的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化学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造成中毒、窒息、冻伤、化学灼伤、烧伤等,当人体受到化学伤害时,应进行现场急救处置,以便赢得时间和生命。对中毒人员脱离污染区后,立即进行初步的医学检查和初步判断可能中毒的途径和化学物质,对危机生命的或正在发展成为危机生命的疾病立即进行医疗救治。

三、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

在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土壤或食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一部分中毒是由毒物通过创口直接吸入血管中,引起严重中毒或死亡。另外,一些有毒的化学危险品可以直接伤害眼睛,燃烧爆炸引起人员损伤等。

(一)、经呼吸道、肺吸入中毒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气、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生产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由于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平方米,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送至全身。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影响呼吸道吸入中毒的最重要的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越高,呼吸的量越大,吸收越多,中毒越重。有毒气体的泄漏,往往在短时间大范围形成高浓度毒物环境,其中的人员因为吸入的量多,在极端的时间内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进的毒气就会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水容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于水的气体或蒸气如少量的盐酸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使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也可经呼吸道损伤处入血。

(二)、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在化学事故中,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如沙林、苯、有机磷农药、绿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经皮肤中毒的过程不比呼吸中毒那么快,但严重时可使人失去知觉。无法呼吸甚至死亡。腐蚀性化学危险品(如强酸)喷溅到人体皮肤上,会引起皮肤的腐蚀性灼伤,其灼伤程度及引起的危险一般与化学品浓度以及与皮肤接触的时

间长短有关。有些化学品(如石油液化气的液体)虽然不具有腐蚀性,但若接触人体会迅速汽化而急剧吸热,使人体皮肤产生冻伤,即冷灼伤。

(三)、消化道吸收中毒化学事故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消洗不彻底,致使有毒物质扩散,污染空气和水源或者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使有毒物质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如粮食、蔬菜、水果等),当使用被毒物污染的食物和水时便会通过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这种中毒方式在化学事故现场一般是不多见的,也是完全可避免的。

(四)、眼睛灼伤大多数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接触眼睛,一般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眼睛发痒、流泪、发言疼痛,有灼伤感,甚至引起视力模糊或失明。

(五)、燃烧爆炸引起伤害很多有毒有害化学物品都有可燃可爆性,如石油液化气、氨气等,在燃烧或爆炸的过程中可直接造成人体伤害。

四、现场急救的基本方法急性化学中毒现场救治非常重要,处理恰当可阻断中毒病变的发展,对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是:尽快中止毒物的继续侵害;对症治疗,尤其是迅速建立并加强生命支持治疗;促进毒物排泄,选用有效解毒药物。反之,则可加重或诱发严重病变。

(一)、尽快使中毒人员脱离现场污染区,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人体

通常情况下,和化学危险品接触的时间越长,毒物被继续吸收,中毒也就越深,因此,医护人员到现场后立即根据现场的风向、地形地貌以及设施设备等条件使中毒人员脱离现场污染源,脱离污染区后,应立即彻底清除毒物污染,防止继续吸收毒物。

(二)、挽救伤员生命

将神志不清的中毒人员将头置于侧卧位,防止气道梗阻;缺氧者给予吸入氧气;皮肤灼伤造成大出血引起休克的伤员要及时止血抗休克,止血时可采用指压法和止血带法,抗休克进行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心脏停止者,要迅速给予心肺脑复苏,用拳击心前区、给予胸外挤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呼吸停止者,立即做人工呼吸,做人工呼吸前一定要畅通气道,最好口对口人工呼吸,但有些剧毒品中毒不宜用,可使用史氏人工呼吸法;对骨折的伤员特别是脊柱骨折时,在没有正确固定的情况下,除需止血外,应尽量减少搬动伤员,以免加重损伤;有抽搐的不能对伤员按压四肢,以防出现认为性骨折;对合并有内脏破裂、气胸、骨折等严重外伤者,应优先进行处理,并尽快安排转送去有手术条件的医院。

(三)、清除残留的毒物

对吸入性中毒:应立即撤离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注意朝逆风方向撤;解开衣服、裤带,静卧保暖。用吸痰器或50ml注射器接吸管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要防止声门痉挛,喉头水肿的发生,采用2%碳酸氢钠, 10%异丙肾上腺素,1%麻黄素雾化吸入,呼吸困难者及早作气管插管手术,已昏迷者,应侧卧位,拉出舌头并将下颌前倾,并给予吸氧。

对接触性中毒:立即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服、帽、鞋袜等。根据毒物的性质和受污染的部位选择中和解毒的溶液彻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肤。要特别注意洗头发和皮肤皱把处,如腹股沟等;在对伤员进行冲洗时,为了防止污水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扩大染毒面积,援救人员应协助中毒者采取恰当的姿势(通常取站姿),如果一些中毒者暂时不能站立,应将其放在担架或编织网上,并协助其侧转,便于对相应部位进行冲洗;需要提醒的是,如皮肤沾染上遇水剧烈反应并释放毒气的化学品、强酸(如浓硫酸)、化学品为固体或糊状物或粘滞性大的毒物污染皮肤时,应先用棉絮、干布擦掉毒物,然后再用水、中和液或溶剂反复冲洗;对有创面的皮肤或粘膜上的毒物污染,应先将其吸出,再用化学解毒剂反复冲洗,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如不能及时判定是何种化学品污染时,为了争取时间抢救生命,可用大量的清水冲洗,要求冲洗15~3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水、中和液或溶剂反复冲洗;若用中和剂或溶剂冲洗时,为了避免中和后的生成物与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最后还要用清水、生理盐水冲洗;口、鼻受污染更要尽快用清洁水彻底清洗,减少吸收;有灼伤、爆炸伤者依伤势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要特别注意用烧伤制式敷料或其他急救包三角巾等进行包扎(敷料宜厚,吸水性强);如无上述敷料也可或用身边材料如清洁的被单、衣服等加以简单保护,以免再受污染。同时也使创面在搬运过程中得到保护,防止再损伤。大面剂灼伤的需补液,补液治疗由于急救现场不具备输液条件,伤员一般可口服适当烧伤饮料或其他含盐饮料(每片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钢0.15g,苯巴比妥0.03g,糖适量。每服一片,服开水100ml,或含盐的热茶、米汤、豆浆等),但不直单纯大量喝开水,以免发生水中毒;因为伤口一般都是开放的,因此伤员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不能或估计口服吸收不良,应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生素。食入性中毒:毒物经口进入体内,应根据化学品的毒性采取漱口、稀释、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使毒物尽快排除体外。神志清晰者饮温水或解毒中和液300~500ml,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舌根或咽部引吐,催吐时头部低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吐出全是清水,无毒物气味为止,昏迷、抽搐发作、吞噬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化学品以及汽油、煤油等有机溶剂等禁用此法;洗胃也是抢救常规,有催吐禁忌症者慎用,常用洗胃液有:温开水或l~2%氯化钠温热溶液或生理盐水,用于各种毒性不明的急性中毒;高锰酸钾溶液问(1:2000~l: 5000),用于砷化氰、无机磷、氰化物中毒,3%过氧化氢溶液,用于无机磷、氰化物中毒,2%碳酸氢钠溶液用于生物碱、汞和有机磷中毒(敌百虫除外);对怀疑毒物已经进入肠道,可给予导泻,导泻可用15—30g硫酸钠或硫酸镁加 200ml水溶解后内服。注意对腐蚀性毒物中毒或极度衰弱者不可导泻。

眼部中毒:在现场急救时,要特别注意眼睛有无灼伤,如发现眼睑痉挛、流泪、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肤及前房浑浊等,应优先予以冲洗,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具体方法是用棉签或其它万法不时翻动上下眼睑,以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以上,再用2%氢氧化钠溶液冲洗(对酸性毒物)或3%硼酸溶液冲洗(对碱性毒物);之后涂以抗菌素眼药膏或眼药水以减轻眼部炎症反应。

(四)、阻止毒物吸收。阻止毒物吸收是急救处置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手段有:

1、止血带:如毒物由四肢局部进入体内,可在近心端扎敷止血带,止血带扎的即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每 10~30分钟放松l~2分钟。

2、吸附剂处理:取药用碳(活性碳) 20~30克于 2000ml温水中,待洗胃后注入或口服,以迅速吸附毒物,除氰化物外,其它毒物均可应用。

3、使用润滑剂:D服生蛋清、面糊、米汤等,以保护胃粘膜,减少刺激,粘附毒物,减少吸收,实用于腐蚀性毒物中毒。

(五)、特殊解毒药物的应用有些化学品中毒有能解除毒物作用的特效解毒药物,可及时应用。

(六)、防止血液系统中毒。对引起血红蛋白变性的毒物,则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苯的硝基化合物应及时注射美蓝或硫代酸钠;对氰化物迅速吸亚硝酸戊酯,或 3%亚硝酸钠 10ml注射,再注射硫代硫酸钠;对一氧化碳可用吸氧。

(七)、促进毒物的排泄

1、利尿。在补液的同时利用利尿药,可促进毒物从尿中排出,这是常用的排泄方法。

2、透析。严重中毒人员可行血液、腹膜或结肠透析,加速毒物排泄。

3、换血。

(八)、对症及支持疗法很多化学品急性中毒无特殊解毒方法。抢救措施主要靠及早排除毒物及对症、支持疗法及加强护理、保暖、注意安静。如休克、脑水肿、呼吸衰竭、肺水肿、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抽搐等情况,应积极送往医院进行抢救,防止继发感染和后遗症。

五、现场中毒伤员的转送

在对现场中毒伤员实施了必要的救治措施后,要及时将他们转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应该注意的是伤病员的转送不是一般的运输,而应是在医学监护下的安全转送,是现场急救的一种延续,同时具有运输、抢救、监护功能。化学事故中毒的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损害的不只是局部的皮肤、黏膜,而是多脏器、多系统的损害;现场急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急性中毒在现场如抢救不及时或处置不恰当都会引起死亡,有的甚至遗留有终身的后遗症。因此,在现场急救过程中为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要求救援人员不仅要懂得化学危险品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特点,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医疗急救技术,防护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救援。

工程建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分析

一、前言

工程建设部门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由于它具有生产流动性、施工多样性、综合协调性和劳动密集性等特征,所以一直是风险、威胁和危险很大的行业。近年来,有关建筑企业的重大、特大恶性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建筑业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应急管理。

二、项目应急管理的概念

1、项目应急管理描述。突发事件(Emergency)是对出乎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具有很大破坏性的事件的总称。

项目突发事件(ProieotEmergency)就是在项目实施中未预料其发生且未做准备的,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紧急事件及灾害事故。

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计划以及管理于一体的学科,处理可能导致重大伤亡、财产损失或扰乱社会生活的一些极端事件。

项目应急管理(ProjectEmergencyManagement)是指针对项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突发事件的分类。识别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区别于不同突发事件的特点,对突发事件进行明确的分类,才能很好的识别和检测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产生的起因可分为:技术上的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错误,缺陷导致的危害;自然上突发事件,主要是自然外界环境突发性影响,如气候的变更、地震等;政治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政治系统、战争及公共事业政策等;社会上的突发事件是由于社会各方利益集团引起,如环保组织的抗议等;组织上的突发事件,是由于组织内部结构、性质带来的,如工作人员不同的民俗、文化造成的冲突。

三、项目应急管理动态过程分析

1、项目应急管理动态模式。针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多阶段性,将项目进行的全过程(项目定义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实行动态管理,将应急管理化分为:检测、确认、决策、执行、反馈、恢复和评价七个阶段,由这七个阶段的相互关联和逻辑性组建了动态突发事件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对建筑工程整个全过程和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实行动态管理。

(1)检测。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反应依赖于早期对它的检测,通过监控潜在风险、获取有关信息来完成的。在工程项目的任一阶段内,都应对本阶段和该阶段前遗留下来的所有潜在隐患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工程过去的、现状的研究以及未来的预测;从横向来说,涉及到和工程直接相关的利益团体,间接相关的外部集团以及政策变化等。

(2)确认。如果检测出问题就须进入确认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分析、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条件,并建立问题分析报告。若发现问题不足以伤害工程目标,返回到检测阶段。

(3)决策。经过确认突发事件的存在,为了转化或遏止它的发生,就应建立一套应急方案。决策的挑战性在于突发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意味着不可避免地影响工程的多目标系统。当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时,选择以目标优先级的选择方案。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诊断,判断它的级别,决定了决策权应由哪个层次管理人员做出。突发事件若是由外部重大事件引起或重要性极高,应由汇集的主要领导做出;若是现场发生的局部隐患,通过检测和确认后,应及时将其化解或缩小化。

(4)执行。在解决应急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清各方责任和风险,同时考虑其他方面可能介入的阻力,进行有效地实施。

(5)反馈。执行阶段同样伴随着反馈,此时不但应当及时得到执行的反馈信息,还应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新变化进行信息收集,研究潜在的变动。若有新的问题应重新进入到检测阶段。反馈回来的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它将决策阶段预测不到的问题全部表现出来。

(6)恢复。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往往造成对项目人际关系及物质上的伤害,对这种伤害必须进行弥补和修复,尽快使组织和项目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7)评价。突发事件为人们提供了深远意义的学习机会,它可以展现出组织内的弱点,而这些弱点恰好是在常规情况下不易显露出来的。从这点说,它可以抛弃那些可能永远植根于组织内的、会引起突发事件的行为和过程,提高组织的效率,同时为以后应急管理提供宝贵经验。

2、影响应急管理过程的重要因素。影响应急管理过程的四个重要因素分别为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应急管理组织以及组织行动。战略管理不但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还通过渗透组织运作的各个层面,从根本上影响应急管理的效果;企业文化既是被突发事件影响的对象又是应对的基础;应急管理组织是重要的执行力量。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和应急管理组织三者结成网络,共同决定组织行动的实施。

四、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

1、项目应急管理系统的组成。项目应急管理系统包括预警系统、识别系统、实施系统以及评估系统。首先要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就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测和预控,争取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当面临无明显预兆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以及预控失败无法避免的项目突发事件时,就要启动识别系统,分析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调动系统资源,拟定处理方案,并对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评估,选定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实施系统标准和要求,根据新的情况不断修订计划,灵活应对。评估系统旨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评价,不断完善系统资源,提高项目突发事件预防能力和突发事件管理水平。

2、应急预警系统的建立及措施。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即预防和消除危机源。危机源是指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最终出现的事件。它有可能是人为的,也有可能不是人为的。比如回填土有机质含量过高,某批材料未按时到货,脚手架存在质量问题或搭设不符合要求,突然性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困难,从而都属于危机源。应急预防必须从这一阶段就开始,加强对人为危机源的防止、发现和处理,加强对各种非人为危机源(自然灾害)的预测。

正确识别突发事件需要建立在项目的目标描述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在战略制定阶段就要对项目的内外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找出项目内部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给项目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可能存在突发事件的领域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给项目带来的严重后果。根据这些分析结果,项目管理者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资源状况,针对各类威胁及其影响程度制定出若干个相应的应急处理备选方案。

3、应急管理组织的实施对策。在系统资源中,应急管理组织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因而应急管理组织平时要进行应急模拟训练,并加强培训员工的应急意识,学会识别项目潜在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首先尽量控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应及时启动应变方案。应变方案是平时根据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方案。如发生爆炸等事故后人员如何撤离,资金周转困难后通过什么渠道可以解决,如何应付新闻媒体等等。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初,应急管理组织要与专家接触,通过头脑风暴、专家论证等方法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与预测情况相比较,从而对症下药,制定出企业应对措施,做到详尽果断。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注重各部门的协调,并做好对外宣传与形象塑造工作,注意新情况的发生与对策应变。紧急消除后,应急管理组织还要负责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以提高项目应急管理水平。

4、组织行动的沟通任务。组织行动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沟通对象,主要包括:被突发事件所影响的群体和组织、影响项目实施的单位、被卷入到突发事件里的群众或组织、必须被告知的群众和组织等。必须重视沟通渠道的建设,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确定沟通媒介和沟通主体以及保证沟通渠道的连续性和畅通性。应急管理组织平时就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指定各部门的沟通负责人,以确保突发事件信息能够快速到达相关部门,从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沟通计划,明确传播所需要的媒介,明确媒介传播的对象,抢占信息源,避免媒介传播中错误信息的发布。突发事件过后,要与广大公众全面沟通,针对企业形象的受损程度开展相应公关活动,以最大程度减少危机对项目声誉的破坏。恢复正常状态的公关活动。另外,企业平时应注意累积项目沟通资源,与公众和媒体建立良好关系,要在平时资助一些公益活动,积极建构公益形象,在客户和社会大众以及政府中树立正面的形象,以便项目发生突发事件时取得公众同情和支持,占据有利地位。

5、树立项目全员危机意识。该系统高效运作的前提是要求企业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实现全员高度自治。通过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可以让项目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应急管理过程中,加强员工的主动性。这种危机意识在员工心中形成一种定势,就能构成一种响应机制,一旦企业发现应急信号,就能快速反应。

五、结束语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内外环境,项目应急管理对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也愈发显得重要,然而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投有建立自己的应急管理系统,因此如何针对项目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仍然是建筑企业要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应急管理的动态循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项目应急管理系统方案,为项目应急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项目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检查表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检查

注:“检查结论”栏,仅选一项并在选项的“□”内打“√”;其余栏目,在“□”内,肯定的打“√”,否定的打“×”;缺项的留空不填。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检查表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检查表

塔吊专项检查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