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竞合犯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和联系一、相关概念介绍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这种情况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结合、一行为数法。
1根据学者一般观点,想象竞合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这里所谓的一个行为,是指基于自然观察,在社会一般概念上被认为是一个行为。
(2)一个行为必须触犯数个罪名,即在构成要件上的评价,该行为符合数个犯罪形态的构成标准。
2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往往是因为该行为具有多重属性或者造成多种结果,侵害多种法益。
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想象竞合犯的概念,但是在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却广泛存在。
法条竞合,也称法规竞合,是指数个犯罪构成之间存在包容或者重合关系,当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刑法条文,而排斥其他刑法条文适用的情况。
根据一般学者的观点,法条竞合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法条竞合中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即行为具有同一性质。
(2)法条竞合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数个罪名的构成要件。
(3)竞合的数罪名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法条竞合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的竞合,第一为包容竞合,是指竞合的数罪名的构成要件之间表现为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或者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例如我国《刑法》第345条规定的“盗伐林木罪”与第264条规定的“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上存在包容关系,盗窃罪的外延涵盖了盗伐林木罪的外延。
第二为交叉竞合,是指竞合的法条中,一法条的部分内容与另一法条的部分内容相重合。
3我国《刑法》第382条规定的“贪污罪”与第264条规定的“盗窃罪”即在构成要件尚未部分重合。
二、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别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为理论界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各学者在此问题上各有论述,现将其总结和评述如下:1参见曲新久主编《刑法学》182——183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相关观点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111——112页,北京大学法学院2007年7月第1版。
罪数形态的类型分别是什么罪数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划分标准,分为⼀罪和数罪。
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和吸收犯作为⼀罪中类型化的犯罪形态,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从概念、界限到处罚原则争议尤多。
那么,罪数形态的三⼤类分别是什么呢?今天,店铺⼩编为您提供相关介绍,供您参考。
罪数形态的类型分别是什么罪数形态,是表征各种类型化犯罪的概念。
犯罪有单复或个数的区别,罪数也有⼀罪和数罪之分。
罪数形态理论在⼀罪和数罪的体系下,通常重点探讨⼀罪的类型。
罪数形态是⼀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的核⼼在于“⾏为竞合”。
罪⼀、罪数形态的具体分类如下:吸收犯所谓吸收犯,是指⾏为⼈实施了数个犯罪⾏为,但其中的⼀个犯罪⾏为能够将其他犯罪⾏为吸收,最终只按吸收⾏为所构成的罪定罪处刑的情形。
吸收犯具有以下特征:1、⾏为⼈事实上实施了数个犯罪⾏为。
这是构成吸收犯的前提。
该特征表明,只有⼀个⾏为或者虽有数个⾏为,但其中只有⼀个⾏为构成犯罪的,都不成⽴吸收犯。
2、数个⾏为须触犯不同罪名。
如果数⾏为触犯的是相同罪名,不成⽴吸收犯。
牵连犯所谓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犯罪为⽬的,⽽其犯罪的⽅法⾏为或者结果⾏为⼜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形。
惯犯所谓惯犯,是指以实施某种犯罪为业或者实施某种犯罪已成为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种犯罪,刑法明确规定将其作为⼀罪处理的情形。
其中,以实施某种犯罪为业的,理论上称为常业惯犯;实施某种犯罪已成习性的,理论上称为常习惯犯。
我国1979年刑法共规定了惯窃、惯骗等6种惯犯,但现⾏刑法只在第303条规定了“以赌博为业”的赌博惯犯。
结合犯所谓结合犯,是指两个原本互相独⽴的犯罪⾏为,根据刑法的规定形成⼀个新的独⽴罪名的情形。
结果加重犯所谓结果加重犯,⼜称加重结果犯,是指⾏为⼈实施的危害⾏为,在符合刑法规定的某⼀犯罪基本构成全部要件的基础上,由于发⽣了法定的更为严重的结果,刑法明确规定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如故意伤害致死、暴⼒⼲涉婚姻⾃由致⼈死亡等,就属典型的结果加重犯。
法条竞合犯和想象竞合犯之异同法规竞合的本质是单纯一罪,而想象竞合犯则是观念上的数罪、实质上的一罪。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其一,一个犯罪行为;其二,触犯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其三,两者的法律本质都是一罪,而非数罪;其四,最终都适用一个法条并且按照一罪予以处罚。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之间存在显著或根本的差别。
具体而言可归纳为:第一,想象竞合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属于犯罪数之单复的形态;法规竞合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之关系的形态。
第二,想象竞合犯是观念的竞合(观念上的数罪),即想象竞合犯是实质一罪,其以一个犯罪行为触犯的数个不同不同罪名由于观念因素或主观认识的影响而发生竞合;法规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或现实的竞合,即法规竞合本为单纯一罪,但由于客观存在着的法律条文的错综规定而致使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竞合。
第三,想象竞合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
第四,想象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关联,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前提或中介;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实际发生为转移。
第五,想象竞合犯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而触犯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所以,数个法条均应适用于导致不同罪名竞合的犯罪行为,且应在比较数个罪名法定刑的轻重后择一重者处断之(但所触犯的轻罪成立,其法条仍应引用);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故在数个法条中只能选择适用一个法条即特别法、实害法或重法对犯罪人予以处罚,而排斥其他相竞合的法条即普通法、危险法或轻法的适用。
第六,想象竞合犯是犯罪之单复的形态,故关于想象竞合犯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罪数问题和对犯罪行为触犯的数罪名如何处罚的问题;法规竞合是法条之关系的形态,故关于法规竞合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法律适用问题。
法规竞合的本质是单纯一罪,而想象竞合犯则是观念上的数罪、实质上的一罪。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具有四个_ 起特点:其一,一个犯法行为;其二,触犯规走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其三r二者的法律本质都是一罪,而非数罪;具四,最终都适用一个法条而且依照一罪予以惩罚。
想象竞合与法规竞合之间存在显著或全然的不同。
具体而言可归纳为:第一,想象竞合犯是犯法行为或犯法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属于遁去数之单复的形态;法规竞合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之关系的形态。
第二,想象竞合犯是观念的竞合(观念上的数罪厂即想象竞合犯是实质一罪,其以一个犯法行为触犯的数个不同不同罪名由于观念因素或主观熟悉的阻碍而发生竞合;法规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或现实的竞合,即法规竞合本为单纯一罪■但由于客观存在看的法律条文的错综规走而致使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竞合。
冒合或交叉关系;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走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第三,想象竞合不存】叉关系。
第四,想象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关联,是以行为人实施特走的犯法行为为前提或中介;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走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并非以犯法行为的实际发生为转移。
第五,想象竞合犯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犯法行为而触犯规走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因此,数个法条均应适用于致使不同罪名竞合的犯法行为,且应在比较数个罪名法走刑的轻重后择一重者处断之(但所触犯的轻罪成立, 其法条仍应引用);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走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并非以犯法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故在数个法条中只能选择适用一个法条即专门法、实害法或重法对犯法人予以惩罚,而排斥其他相竞合的法条即一般法、危险法或轻法的适用。
第六,想象竞合犯是扌巧去之单复的形态,故关于想象竞合犯的理论和法律规走,所解决的是罪数问题和对犯法行为触犯的数罪名如何惩罚的问题;法规竞合是法条之关系的形态,故关于法规竞合的理论和法律规走,所解决的是法律适用问题。
想象竞合犯与法规竞合的界分——刑法竞合问题研究赵丙贵等著已阅3299次想象竞合犯与法规竞合的界分对于想象竞合犯与法规竞合的区别,撇开国外刑法学界的论述不说,单从我国刑法学界来看,就有诸多表述和不同的版本,但都大同小异。
一般认为,两者的区别有以下几点:第一,想象竞合犯是犯罪行为或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不同罪名的竞合,属于罪数之单复的形态;法规竞合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之关系的形态。
第二,想象竞合犯是观念的竞合,是实质一罪,其以一个犯罪行为触犯的数个不同种罪名由于观念因素或主观认识的影响而发生竞合;法规竞合是客观存在的或现实的竞合,是单纯的一罪,但由于客观存在着的法律条文的错综规定致使规定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竞合。
第三,想象竞合犯所触犯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不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必然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
第四,想象竞合犯中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关联,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前提或中介;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实际发生为转移。
第五,想象竞合犯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而触犯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所以,数个法条均应适用于导致不同罪名竞合的犯罪行为,且应在比较数个罪名法定刑的轻重后择一重者处断之;法规竞合所涉及的规定不同种罪名的数个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并不以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故在数个法条中只能选择适用一个法条即特别法、实害法或重法对犯罪人予以处罚,而排斥其他相竞合的法条即普通法、危险法或轻法的适用。
第六,想象竞合犯是罪数之单复的形态,故关于想象竞合犯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罪数问题和对犯罪行为触犯的数罪名如何处罚的问题;法规竞合是法条之关系的形态,故关于法规竞合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所解决的是法律适用问题。
第七,想象竞合犯是在数个具体罪过支配下,实施一个危害行为;法规竞合是在一个具体罪过的支配下,实施一个危害行为。
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犯问题【内容提要】共同犯罪的复杂性和想象竞合犯的复杂性使得两者纠集在一起时,更显得异常复杂。
由于我国刑法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因而单独犯因事实认识错误形成想象竞合犯的理论不适合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问题。
由于共同犯罪人分为不同种类,因而必须对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的想象竞合问题所具有的特质进行分别探讨,寻找出不同的处理标准。
【关键词】共同正犯的想象竞合教唆犯的想象竞合想象竞合的教唆犯帮助犯的想象竞合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之间的关系,是指共同犯罪与想象竞合犯之间发生竞合问题。
或者说,是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或想象竞合的共同犯罪问题。
而共同犯罪中出现想象竞合犯,在实践中不难想象。
比如,甲乙共谋杀丙,同时向丙各开一枪,致丙死亡,两颗子弹穿透丙的身体后,又将过路人丁打成重伤。
在单个人实施上述行为的情况下,认定行为人构成想象竞合犯不成问题,在共同犯罪人实施上述行为的情况下,认定每个共同犯罪人构成想象竞合犯也不应当有任何疑问。
但是,共同犯罪中的想象竞合犯与单个人的想象竞合犯相比,呈现出许多特点。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由于共同犯罪是单个人行为的有机组合,因而其一个行为的判断除了必须坚持自然意义和社会通念这个构成要件的判断标准外,⑴还必须是一个意思联络的体现。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共同行为。
这是构成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的前提。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刑法要求构成共同犯罪必须要有共同故意,因而成立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必须是每个共同犯罪人对其一个共同行为所同时触犯的数罪名都存在故意心态。
如果共同犯罪人在实施基于一个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行为过程中又触犯了另一个罪名,而对这个罪名,共同犯罪人之间缺乏共同故意,则就该罪名而言,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
因而也就谈不上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问题。
对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共同犯罪过程中发生的想象竞合犯问题,或者称之为同时犯的想象竞合犯。
对共同犯罪想象竞合犯与共同犯罪犯罪过程中发生的想象竞合犯虽然都可以置于“想象竞合犯与共同犯罪”项下加以探讨,但应注意两者的适用方式是不同的。
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从重处断”的提倡与适用孟红艳摘要:犯罪竞合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实现充分但不重复的刑法评价。
我国现有刑法理论对于想象竞合犯的处理既未能顾及是否充分评价问题,也未结合责任刑理论对是否妥当量刑问题展开研究。
对想象竞合犯不宜继续“择一重罪处罚”,而应转变为“择一重罪从重处断”,在重罪责任刑幅度内,将轻罪的不法和责任作为从重处罚情节,同时考虑轻罪刑罚的封锁效果,贯彻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对于轻罪和重罪的比较,应当以法定刑为标准,严格区分刑法总则和分则的加减情节。
当法定刑相同时,应根据法益侵害程度选择罪名,以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
在打击错误的场合,应根据具体符合说定罪,并在处罚时“择一重罪从重处断”。
关键词:想象竞合犯 择一重罪从重处断 量刑原则 责任刑 打击错误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28(2023)04-0111-18司法实务在处理想象竞合犯的问题上,面临着定罪和量刑的双重困惑:在定罪方面,部分判决在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数罪的区别判断上存在误区——想象竞合犯的认定标准不明;部分判决在想象竞合的重罪选择上存在误认——重罪与轻罪的比较基准不清;部分判决在同时触犯其他罪名的列示叙明上存在误漏——触犯轻罪的明示机能不畅。
在量刑方面,从一重罪处罚,是否可以在重罪的基础上将轻罪作为酌情从重的量刑情节?被排除适用的轻罪应如何影响量刑?对打击错误类型的想象竞合犯量刑普遍较轻,是否合理?这些实践中的困惑与我国当前刑法理论对想象竞合犯“重定罪、轻量刑”“重区分、轻建构”的倾向是密不可分的。
换言之,当前理论对想象竞合犯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如何将其与法条竞合区分,对“从一重罪处罚”这一处理模式的合理性缺乏论证,对相关量刑规则的适用缺少关注。
事实上,准确处理想象竞合犯,既需要罪数理论的支撑,也与量刑理论有关。
因此,结合我国的刑法规定和司法实务,辨析想象竞合犯的本质及处理模式,并对想象作者简介:孟红艳,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司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最新想象竞合犯3篇(精选)想象竞合犯篇一在盘古开天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人的存在,只有黄土,或草原;高山,或平原。
又过了一些时间,才有女娲造出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部落——巨人族。
这是一个极有名的部落,因为他们的力量。
当时,人们最怕黑暗降临,当太阳落入西山,野兽开始活动,人们要时刻防范着。
人们多么盼望光明的到来啊!而成都天载山上的巨人们,也时刻担忧着黑暗的到来。
他们不怕野兽,可他们担忧中原上的人啊!又过了几年,巨人族的领袖老了,要休息了,可新的领袖迟迟未定。
人们知道,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也不是好当的啊!人们正犹豫着。
突然,人群中传出一声雷打一样的声音“我来!”是夸父,巨人中的精英。
夸父成了新领袖。
老领袖问:“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逐日,让它永远留在这!”逐日的前一天晚上,夸父坐在山顶,仰望天空。
空中繁星闪烁不时几颗流星划过天空,弯月发出朦胧的光。
“夸父?夸父?”“嗯,领袖。
”“不,如今你才是领袖。
”“奥,老前辈,有什么事吗?”“有。
”老领袖轻轻坐在夸父身边,“夸父啊,你真的要去吗?”“嗯!”“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中原的人们,为了,我的梦。
”“梦?”“对!梦!”月,仍然朦胧……第二天,当太阳掠过天载山时,夸父辞别了族人,开始了奔跑,开始了逐日。
他奔跑着,奔跑着,跑过了森林,跑过了大海,跑过山地,跑过平原。
他在与太阳奔跑,他在与他的梦赛跑!他的手向上举着,他的腿,在奔跑着,他是要把太阳抱住,抱回天载山,把它放在中原,给人光明,给人和平。
这就是他的梦。
而那颗火红的太阳,正是他翻开梦想大门的钥匙啊!太阳近了,近了,只有几步之遥了。
他只要再快点,再快点,梦想就不是梦想,而是现实了!他仿佛已经看到中原的人们生活在一片光明之下。
没有恐慌,没有逃避,没有悲伤,人们永远生活在一片光明之下……渴了,他渴得厉害。
他要喝水。
可梦想,就在眼前啊!算了先喝水,大不了,大不了再快点就可以了。
可是,就算是黄河和渭河,也不够,还是渴啊!他继续向北,因为那里有足够的水。
名词解释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也被称为观念的竞合或想象的数罪,是一种法律概念。
具体而言,是指基于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异种罪名的情况。
例如,行为人甲欲杀死某乙,开枪后不仅致乙死亡,而且又致乙身旁的丙重伤,就属于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与单纯的一罪和实际的数罪有所区别。
想象竞合犯与单纯的一罪的区别在于它实际危害了数个社会关系,触犯了数个罪名;想象竞合犯与实际的数罪的区别在于它只有一个行为,却具有构成数罪的全部和完备的要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想象竞合犯的资料、文献,或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第1篇一、引言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出于一个犯罪意图,实施一个危害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在我国刑法中,想象竞合犯属于数罪并罚的范畴。
本文将围绕想象竞合犯的法律后果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处理原则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问题。
二、想象竞合犯的法律后果概述想象竞合犯的法律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罪并罚:想象竞合犯由于触犯了数个罪名,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应当对其数罪并罚。
2. 刑罚的加重:在数罪并罚的基础上,由于想象竞合犯的危害程度较大,司法机关可能会对其作出较重的刑罚。
3. 法律适用问题:想象竞合犯在法律适用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法律的公正与合理。
4. 犯罪构成要件问题:想象竞合犯的犯罪构成要件较为复杂,需要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以便正确认定犯罪。
三、想象竞合犯的法律后果具体分析1. 数罪并罚想象竞合犯由于触犯了数个罪名,因此应当对其数罪并罚。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一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如抢劫过程中致人死亡,既构成抢劫罪,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数罪并罚。
(2)同一犯罪行为分别触犯数个罪名:如盗窃过程中,盗窃财物数额较大,又构成盗窃罪,应当数罪并罚。
(3)不同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分别触犯数个罪名,应当数罪并罚。
2. 刑罚的加重想象竞合犯由于危害程度较大,司法机关可能会对其作出较重的刑罚。
具体表现为:(1)加重处罚:在数罪并罚的基础上,对想象竞合犯的刑罚进行加重。
(2)加重情节:在判决时,考虑想象竞合犯的加重情节,如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
3. 法律适用问题想象竞合犯在法律适用上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罪数认定:如何准确判断想象竞合犯是否构成数罪,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刑罚确定:在数罪并罚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刑罚,需要遵循罪刑相适应原则。
(3)法律适用争议:在司法实践中,关于想象竞合犯的法律适用存在一定争议,需要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我国刑法理论上除牵连犯以外,还有许多罪数形态,如吸收犯、想象竟合犯以及结合犯等。
那么怎样理解和区分牵连犯与想象竟合犯呢?一、牵连犯和想象竟合犯的本质区别牵连犯和想象竟合犯同属“处断的一罪”中的罪数形态,因而在理论上又有许多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实践中经常会发生混淆。
所谓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罪数形态。
由此概念分析,牵连犯和想象竟合犯都存在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而且往往可以找到数个结果和数个罪过,此外,牵连犯的方法犯罪行为或结果犯罪行为有时经常被人理解为是犯罪方法或犯罪结果,这就使两者经常被人们混同。
成立牵连犯的首要条件是其行为的复数性,也即数行为的存在是构成牵连犯的前提条件。
而这一点又恰恰是牵连犯和想象竟合犯最关键的区别,因为,想象竞合是实质的一罪,即行为人实施一行为所采取的犯罪方法或造成的犯罪结果虽然可能触犯其他罪名,但因其只有一个行为,也就不存在有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的问题。
由此可见,牵连犯与想象竟合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还是数个行为,掌握了这一点也就可以从本质上将两者区别开来。
二、如何理解牵连犯(一)牵连犯的数行为之间首先应具有牵连关系牵连犯应是指犯罪人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方法或结果行为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
无刑法规定性和不实行并罚性,应是牵连犯的本质特征。
牵连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众多罪数形态之一,也是司法实践中运用颇多的一个概念。
牵连犯作为传统刑法理论上与数罪并罚相对应的一个形态,近年来一直受到刑法理论界一些学者质疑,而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也极不统一,认识颇不一致。
特别是我国新刑法生效实施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问题的分歧更大,可谓众说纷坛。
这多少给司法实际部门的操作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
其中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牵连犯的定义和特征。
牵连犯中的牵连关系、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以及牵连犯与其他罪数形态的区别等问题上。
我国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以及1997年经修订后的现行刑法对牵连犯的概念和处罚则未作明文规定,但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一般均加以认可和适用。
2024年想象竞合犯想象的共同体(精选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想象竞合犯想象的共同体篇一一个凉爽的晚上,我正在整理书包,突然发现了一支铅笔发出五颜六色的光,闪闪烁烁,竟变成了一支非常漂亮的笔。
我来到班里一看,黑板上全是数学题。
我连忙掏出数学本开始做。
咦?怎么这笔里面的铅用不完?我很纳闷儿。
过了一会儿,数学题做完了,我交上去一看,奇怪,我一道题也没错。
语文课上,老师让用钢笔写作业,我没带钢笔。
正在我着急的时候,我的铅笔竟然变成了一支钢笔。
而且,我没有写一个错别字,没有写一个不标准的字。
这真是太奇怪了!美术课上,我画了一只得意的小猫。
真是神了!一只真的小猫趴在我的桌子上。
我画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小猫窝,小猫钻进了小窝,呼噜呼噜地睡觉。
回到家,我画了一列火车,去了四川省的汶川县。
这里在20xx年5月12日发生了一场8。
0级的大地震,本来美丽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我来这里,画了好多生活用品和结实的房子。
那里的人都非常感谢我,我微笑着分开了。
“丹丹,快起床!今天还得值日呢!”啊,原来这只是一个梦。
假设我真的有一支神笔该多好啊。
想象竞合犯想象的共同体篇二我们家人口越来越多了,小小的家虽然很温馨,但有点拥挤。
我开始梦想一个新的大房子,一个新的家,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房间,一个拥有自己的空间,跟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一起住,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叭豆建筑师要开始设计我的梦想之家了。
我要找个空旷、舒适又冬暖夏凉的地方。
高高的地势,一点也不用担忧淹水的问题。
我设计的是独栋的透天楼,连地下室共有五层楼。
不想爬楼梯?没关系,旁边有透明玻璃的电梯。
地下一楼是书房,书架上有整排的烹饪书,那是爸爸的最爱。
我爱看的漫画书、还有大家都爱看的小说,整整齐齐的放置在书架上,根本就是一个最棒的小小图书馆了。
对想象竞合犯的处理一般为实行从一重处断的原则。
想象竞合犯因为一行为而触犯数罪名,在外观上来看,造成两个犯罪结果,具有数罪的特征。
但由于想象竞合犯只有一行为,若对其此数罪论,则势必违反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因此,在刑法理论上对想象竞合犯实行从一重处断的原则。
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法律快车提示,例如行为人甲欲杀死某乙,开枪后不仅致乙死亡,而且又致乙身旁的丙轻伤,就属于想象竞合犯。
二、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区别
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有以下几个区别:
1.法律性质不同,前者是犯罪行为的竞合,属于罪数形态,后者是法律条文的竞合,属于法条形态;
2.产生原因不同,前者是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作为中介,后者本身是法条之间的重合或交叉关系,不需要以犯罪行为作为中介;
3.罪过数量不同,前者具有多个罪过,后者只有一个罪过;
4.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数量不同,前者作用于体现不同直接客体的数个犯罪对象,后者作用于体现一个直接客体的单一犯罪对象;
5.法条关系不同,前者的数法条不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后者的数法条之间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
6.法律后果不同,前者所触犯的多个法条都应当在判决中援引(所犯轻罪仍然成立),后者只能适用一个法条而排斥其他法条的适用。
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一行为数法,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
想象竞合犯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2.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
刑法学之想象竞合犯
2015年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的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刑法学知识。
因此,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提醒考生要对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进行分析。
今天就学习(刑法学)之想象竞合犯的有关内容。
想象竞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一行为数罪,是指一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
例如,行为人开一枪而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一个开枪行为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
再如,对正在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暴力使之受轻伤的,同时触犯了妨害公务罪与故意伤害罪。
想象竞合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一般认为,所谓一个行为,不是从构成要件的评价上看是
一个行为,而是基于自然的观察,在社会的一般观念上被认为是一个行为。
但是,这里的一
个行为与触犯数罪名相关联,故除了进行社会一般观念的理解外,还要进行某种程度的规范
评价。
即当某个行为还能被分为两个行为时,要根据二者之间有无重合关系来判断是否属于
一个行为。
例如,甲以前一直非法持有枪支,后来持枪杀人的,因持枪行为与杀人行为在主
要部分不重合,不是一个行为,不构成想象竞合犯,应数罪并罚;如果甲为了杀人而非法持
有枪支,因主要部分重合,属于一个行为,成立想象竞合犯。
2.一个行为必须触犯数个罪名。
即在犯罪构成的评价上,该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
一
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往往是因为该行为具有多重属性或者造成多种结果。
更多信息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
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我认为以放火,爆炸方法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法条竞合,原因:首先破坏交通工具罪要求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而放火罪,爆炸罪则无此限。
其次放火或爆炸是破坏交通工具方法之一,且使用爆炸、防火的方法破坏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只要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因而危害公共安全的,以本罪论处。
只有采用爆炸、放火等方法破坏尚未使用的交通工具,危害公共安全的,才以放火罪、爆炸罪论处——放火罪、爆炸罪是普通条款;破坏交通工具罪是特别条款。
满足法条竞合犯,采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联系与区别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其特征:第一,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所谓一个犯罪行为,是想象竞合犯指基于一个罪过所实施的行为。
第二,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
由于行为本身有多重属性或者行为造成了多个结果,使得一行为在形式上和外观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的特征。
法条竞合犯是指某种行为同时符合数个具有重合关系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
其特征在于:其一,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性质不同的犯罪构成;其二,犯罪行为所符合的数个犯罪构成之间具有重合关系;其三,由一个犯罪构成可以恰当、全面地评价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正如前文所述,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所触犯的犯罪构成是否具有重合关系,并因此得以从若干犯罪构成中选择一个能够恰当、全面评价犯罪行为的犯罪构成。
除此根本区别外,二者尚存在着其他一些差异:首先,二者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想象竞合犯是一种罪数形态,主要是解决犯罪行为触犯几个罪名,如何处罚的问题;而法条竞合犯主要是法律的适用问题,代表了法条间的关系,是在法条之间因有错综复杂的重合关系而导致均能对一行为进行评价时,如何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全面的罪名的问题。
其二,想象竞合犯如前所述是特殊的数罪而与一罪相区别,而法条竞合系“同一犯罪行为,而触犯数法律时,仅适用一法律而排斥他法律,其罪之本身为单纯之一罪”。
•B.甲女、乙男分手后,甲向乙索要青春补偿费未果,将其骗至别墅,让人看住乙。
甲给乙母打电话,声称如不给30万元就准备收尸。
甲成立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以绑架罪论处
想象竞合法条竞合
相同点一行为触犯数罪名一行为触犯数罪名
不同点所触犯的两个罪名间原
来没有任何关系,如盗窃
罪与破坏电力设备罪,只
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稀
奇古怪的行为,例如盗窃
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
才使我们将此二罪联系
起来。
两个罪名之间天然就存在交叉或者包容关系,一眼就能够看出来,或者稍作分析就能够看出来。
例如,贷款诈骗罪与诈骗罪,我们一看就知道,贷款诈骗罪是诈骗罪的儿子;又比如,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的案件的绝大多数是致人死亡的,稍作分析我们就知道,交通肇事案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
想象竞合是行为人的一行为偶然地符合多个罪名,它与法律条文如何规定本身无关,而与犯罪人实施犯罪时的选择有关,所以是一种动态竞合。
对于想象竞合,行为人的行为究竟符合哪些犯罪的构成要件,需要在判决书中明确列举出来,以便让人判断行为人所触犯的多个罪名孰轻熟重,以及法官对一重罪片断的把握是否准确,以防止司法人员不当行使司法权。
法条竞合,形式上存在竞合关系,但在适用法律时,一旦选择甲罪,就排斥乙罪的适用,判决中只需要列举适用的罪名即可,对于没有适用的犯罪,可以不予理会。
损害的一般是两个客体:如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
如果给他定盗窃罪,由于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的犯罪,那以破坏电力危害公共安全的属性则没有评价。
如果给他定破坏电力设备罪,仅评价了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属性,并没有评价行为的侵财属性。
因此,无论是以其中哪一罪论处,对行为的评价都是不完整的。
(一行为造成数个结果) 损害的是一个客体,或者说使用一个罪评价就可以了。
例如,行为人实施贷款诈骗行为,虽然既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也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仅以特别法贷款诈骗罪一罪就足以评价该行为,而不会出现想象竞合犯中以一罪论处会出现评价上的不完整。
(一行为造成的两个法益侵害高度一致)
注意答题的技巧:如果题干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案例,仅给出了法条,要你判断是法条竞合还是想象竞合,选法条竞合。
(因为想象竞合是由于特定行为的出现所造成的,而法条竞合是法条本身错综复杂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