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88.41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预防及护理分析[摘要] 目的对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选择82例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全面护理干预。
结果干预组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0.5%);手术结束后住院时间[(15.27±2.85)d]明显短于对照组[(21.68±2.14)d];住院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全面护理;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骨科[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46-02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接受大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具体指的是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发生异常凝结,而下肢大手术患者是该症状的高发人群[1]。
大都在患者处于制动状态时发病,尤其是术后3~5 d内[2]。
本次研究中选取82例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对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4月~2012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82例接受大手术治疗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骨科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34~79岁,平均51.3岁。
干预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2.1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全面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1)预防性护理,尽量避免通过静脉注射途径给予对患者的血管具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对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处理,如果穿刺部位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重新建立一条静脉通道。
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观察【摘要】目的:针对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预防效果进行研讨。
方法:选用2021年4月~2022年7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经骨科创伤手术的病患,随机分为各42例的两组。
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观察组病患施行预防及精细化治疗、护理方案,观察两组病患治疗效果与栓塞发生情况。
结果:经观察,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患治疗效果显然更佳,其出现栓塞的概率更低(P<0.05)。
结论:对骨科创伤手术后病患给予预防与精细化预防治疗方案,可帮助病患降低血栓出现率,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护理经历骨折创伤手术的病患通常会存在静脉损伤。
血液停滞等情况,病患血液粘稠的提高也将显著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对病患而言,事先预防与针对下肢静脉血栓给予恰当的治疗、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
基于此,本文针对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预防效果进行研讨,现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诊的144例胃溃疡患者,按照盲分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2例。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34:38,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73岁,平均年龄为(52.37±6.24)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37:35,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6.42±5.87)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别不大,满足对比要求。
1.2方法对照组病患按照寻常方案推进治疗与护理,观察组病患给予预防及精细化治疗、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预防措施。
手术中保证动作轻柔,避免对病患静脉内膜造成损伤,完成手术后,需使病患抬高患肢,帮助病患静脉回流,垫高病患患肢时确保不会对血液回流造成影响[2]。
护理人员需教导病患进行深呼吸,加强静脉回流情况;教导病患正确的下肢训练办法,帮助病患提高肌肉泵功能。
骨科下肢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摘要]骨折手术后常并发深静脉血栓,尤其在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造成下肢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部分患者由于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可引起猝死,本文总结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整体护理经验,并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作简单探讨。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引起回流障碍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及长期卧床病人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若不及时观察治疗,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我科收治了骨科下肢手术后并发dvt病人20例,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无1例发生肺栓塞,均得到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3~65岁,膝部手术后2例,下髋部术后1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5例,足部骨折3例,患病肢位:左下肢10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2例。
其左侧的静脉血回流相对右侧缓慢,右下肢8例,均表现为所患肢体肿胀、疼痛。
1.2治疗方法急性期用低右旋糖酐500ml加尿激酶30—60u于患肢静滴,每分钟30滴,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监测血常规、凝血酶。
并根据各项指标调整上述药物剂量;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
经过10--15d的l临床治疗和护理,临床治愈13例,显效1例。
2.护理2.1心里护理骨折下肢手术后,患者往往希望能尽快恢复活动的期盼心理,然而手术后却并发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活动受限。
心理难免出现波动,加之对此病缺少充分的认识,认为dvt治不好就要截肢,精神过度紧张,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失望等心理反应。
针对患者出现的这些心理发应。
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此病的原因及机制、治疗过程、恢复时间等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当病人提出一些疑问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做好安抚工作,多对患者说些鼓励的语言,利于配合护理工作,使患者建立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要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具体措施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舱部周围骨折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出现轻者增加患者疼痛,重者血栓脱落阻塞于重要脏器,如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未经预防的住院患者下肢DVT发病率达10%〜40%,酸部骨折术后总DVT与近端DVT发生率分别高达50%和27%,人工酸关节置换术术后DVT 发生率为42%〜57%。
坚持预防为主,下肢DVT重在预防,但单一预防措施不足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集束化护理策略是一有效方法。
集束化护理策略概述集束化护理(bundles of care)目的在于帮助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护理服务,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护理结局,其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集合起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每个护理措施都要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必须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的能够更好地改善病人结局的干预措施。
具体措施集束化护理小组有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高年资护士负责制订集束化管理方案及负责检索文献,提高循证依据,并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核查集束化护理制度、流程、护理核查单、护士执行单、患者告知书、健康教育处方等措施执行情况,组织召开集束化管理小组会议,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做相关调整。
医生负责下肢血栓情况评估、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动态评估。
血栓预防性治疗前,需对患者发生血栓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分结果选用不同的预防措施。
目前血栓风险因素评估方法包括常采取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该评估是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设计的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工具。
根据评分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
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返回后完成评估,遇抢救等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完成评估。
低危患者每周评估一次;中危患者至少每周评估2次;高危及以上患者每日评估一次。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现状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
DVT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破损及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高,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如果一旦发生,可导致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通过针对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患者所处病程的不同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后,从心理、饮食、体位、肢体功能锻炼、辅助器械及药物的使用等等多个方面,给予必要的积极地护理干预,完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降低DVT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早日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
DVT在骨科术后患者的发病率约为40~7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并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lolism,PE)是DVT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对骨科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的风险,是近年来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1相关因素1.1主要原因早在19世纪Virchow率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近年来,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显示: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3]。
1.1.1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血小板会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凝血所必需的浓度时,便导致血栓的形成。
骨科手术患者导致血流缓的因素包括[4]: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②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血流缓慢;③手术时间长,止血带应用,术中头高脚低体位,影响下肢血液回流速度;④术后下肢特定体位,早期肢体制动,同时伤口疼痛使下肢活动受限,患者长期卧床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弱,导致血流缓慢,静脉瘀滞。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
方法: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38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
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结果:通过对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 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字:骨科;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19 世纪中期,Virchow 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至今受到人们的普遍公认。
骨科手术涉及创伤、应激、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与Virchow 学说的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
我国虽然未见有关下肢DVT 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但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病人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骨科病人并发下肢DVT 的病例逐渐增多。
其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并有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ul monaryembolus,PE)的可能,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如何预防、减少DVT 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作者在护理实践中,针对性地把DVT 形成机制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目的:预防,减少DVT 发生的概率,降低危害。
二、研究的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68 例患者,男28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50.6 岁,平均体重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41 例,膝关节置换术10 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7例。
2 预防性护理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 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 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这,执行DVT 护理措施。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梁 兰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0.036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0C-2836-02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临床下肢静脉疾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治疗上存在一定棘手性,多为骨科大手术后病人较长时间卧床引起,易诱发肺栓塞栓子产生,对病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
据报道显示,近年来我国DVT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约为50%~72%,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约为10%~70%,髋部骨折术后发生率约为45%。
目前,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骨科大手术比率不断增高,DVT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3]。
加强对病人治疗康复期的循证护理,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预防DVT的循证护理1.1 主动运动干预 病人创伤入院后,护理人员即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病人因害怕活动后使骨折加重,加之伤口疼痛,多不配合。
需就活动的必要性向病人讲解,并行运动方式指导,在麻醉后24h鼓励病人在床上行踝部运动和股四头肌训练,每次10min~20min,每日2次,活动量渐增加,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速,对淤血排空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使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加速,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4-6]。
1.2 被动运动干预 在早期功能锻炼中采用下肢功能康复器为主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使病人行被动的持续运动,每日2次,每次锻炼时间半小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意外事件发生。
2 DVT的护理干预2.1 心理干预 病人因突然创伤,加之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病人沟通,行安慰、收导、鼓励,就DVT的危害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向病人讲明,消除其紧张心理,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治疗,提高配合依从性。
当代医学 2008年12月第14卷第23期总第154期 Cont em por a ry M e di c i ne,D e c.2008,V ol.14N o.23I ss ue N o.154护理N u r s in g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
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 e e p v e n ou st hr om bosi s,D V T)形成,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ET)导致死亡。
其发生率为10%~63%[1]。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人痛苦大,治愈困难。
循证护理(E BN)又称为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指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病人的愿望和现在的研究资源成为最好的证据,力求摆脱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理念,向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方向发展[2]。
笔者自从2005年2月以来,用循证护理方法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1例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20~77岁,平均46岁。
D V T部位:左下肢13例,右下肢7例,双下肢1例;分型:混合型14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2例。
D V T发生的时间为2d~60d,平均23d。
临床表现最主要为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
诊断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主诉下肢疼痛、肿胀,应高度怀疑D V T;最后行超声波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
治疗方法以非手术为主。
2 循证护理方法2.1 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
方案的重点是心理护理、骨科大手术前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这三大问题是影响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问题,处理好这三大问题是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功护理的基础。
2.2 循证护理的实施2.2.1 心理护理的循证问题:根据临床观察,提出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心理上有较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临床观察病人在大手术前对手术充满期望,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疼痛,感到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