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护理工作中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深静脉血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常常发生在长期卧床或手术后患者身上。
预防深静脉血栓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是每一个医护人员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能。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管内血栓形成的疾病,位于深部的静脉内,通常发生在下肢、髋部和膝关节等部位。
如果深静脉血栓脱落并经过血流进入肺动脉,就可能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加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1. 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在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时,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
包括长期卧床、手术、外伤、高龄、肥胖、吸烟、家族史等因素都会增加患者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通过对患者的详细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2. 鼓励患者积极活动长期卧床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该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边活动,包括活动双腿、屈伸膝关节、翻身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淤血。
3. 必要时使用预防装备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手术后患者、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等,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装备,如弹力袜、动脉泵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该定期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5.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在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的过程中,护士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状况,还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疾病,容易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护士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
6. 注意药物治疗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中,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帮助患者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7. 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中,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易引起下肢静脉系统的血液淤滞,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高龄、卧床、重度肢体瘫痪、静脉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下肢dvt早期血栓脱落,可发生肺栓塞,后期由于长期的静脉高压,导致dvt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偏瘫患者如积极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963例,男708例,女255例;年龄43--89岁,经颅脑ct和(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卒中。
963例中发生下肢dvt 87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年龄44--88岁,平均65.3岁;dvt符合诊断标准,均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诊断证实。
1.2 临床表现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浅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肌肉萎缩及双下肢不对称等,但约50%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表明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
重度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瘫痪程度越重,dvt 发生率越高[1]。
2 dvt的病因以及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多在脑卒中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
(2)血液黏滞度高。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
(3)深静脉损伤。
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
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2]。
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加穿弹性压力袜套,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
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发表时间:2011-12-26T15:52:59.9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孔结球张薇平[导读] 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加而导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便秘时使用开塞露塞肛或口服缓泻药。
孔结球张薇平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5280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7-0207-02【摘要】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偏瘫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偏瘫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中风患者瘫痪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3%),明显高于无瘫痪者(7%)[1]。
近年来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因卧床时间较长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栓子脱落,可引起死亡率极高的肺栓塞,有报道显示,84.6%的肺栓塞是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引起[2],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本科病人的特点,必须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预防病人瘫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临床资料统计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为0—3的偏瘫患者243例,缺血性204例,出血性39例;男150例,女93例,年龄41—78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
实施护理干预后,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脑卒中后肌力同为0—3级的偏瘫患者259例,缺血性211例,出血性48例;男153例,女106例,年龄39—76岁,偏瘫下肢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摘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脑卒中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也很容易发生,在发生深静脉血栓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会大幅度提升[1]。
脑卒中偏瘫患者卧床时间长,缺乏锻炼,减少骨骼肌收缩,血液回流减慢,下肢静脉血栓易发生。
脑卒中偏瘫患者极为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该并发症不仅仅会让患者的身体疼痛程度提升,还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2]。
早期护理能够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现将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1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状态下的血液停止、静脉壁损害和血液凝固装状并不能引起 DVT 的形成。
血液停止、静脉壁损害和血液凝固装状会导致 DVT的发生,以及 PAT 的影响因素,突出自身因素。
1.1.血液流变学因素盆腔静脉 DVT 的发生率很高,大约为80%左右,一般在肢体上产生[3]。
因为骨盆静脉密度高,其他肢体的静脉壁较薄,许多的弯曲静脉丛是由肢体的外鞘和筋膜弹力欠缺、极易扩张形成的,外鞘和筋膜弹力欠缺、极易扩张会导致静脉流速减慢、瘀血。
1.2 通常情况下,血管内膜中内皮细胞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粘附,可以抗凝。
内皮细胞的外部环境不能使细胞和蛋白质紧密结合,这是血栓形成所必需的。
完整的内皮细胞可表达多种抗凝物质,如 TF 通路抑制剂、凝固剂蛋白、内皮素C结合受体体和肝素样蛋白聚糖[4]。
然而,受损的内皮细胞可以降低抗凝血酶的表达,增加凝血酶原蛋白的组织因子,并使其表达多种粘附因子,从而导致 DVT的形成[5]。
1.3 偏瘫患者下肢活动、血流速度和血瘀会使局部强凝血酶聚集,增加凝血酶原激酶,激活凝血酶原物质,减少纤溶,增加血小板聚集率。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目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评分标准。
1. 早期床旁瞩目估测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压痛、发红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当主动观察患者的肢体情况,特别关注患者双下肢的温度、肤色、水肿、疼痛等变化。
这有助于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2. 定期翻身及活动长时间卧床不动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患者的活动受限,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主动活动,如屈伸下肢、踮脚、抬腿等。
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
3. 弹力袜的使用弹力袜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措施。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尺码的弹力袜,并正确穿戴。
弹力袜能够提供适当的压力,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较大、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动等,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医嘱给予抗凝剂等药物进行预防。
但是在应用药物预防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并遵循医嘱的严格要求。
5. 教育与宣传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宣教,让他们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主动参与预防行动。
评分标准:为了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依据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评估。
1. 下肢水肿程度评估:根据双下肢的肿胀程度,以分级的形式进行评估,如无水肿记为0分,轻度水肿记为1分,中度水肿记为2分,严重水肿记为3分。
2. 下肢温度评估:用手背感觉患者双下肢的温度,根据感觉的冷热程度进行评分,如温暖记为0分,稍微偏凉记为1分,明显偏凉记为2分,寒冷记为3分。
3. 疼痛评估: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疼痛,并根据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如无疼痛记为0分,轻度疼痛记为1分,中度疼痛记为2分,严重疼痛记为3分。
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一、基本预防:
1、改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控制血脂、血糖。
2、患者卧床期间护士要指导或协助定时更换体位,每2-4小时一次,,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病情允许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
3、患者卧床期间应抬高患肢,禁止腘窝及小退下单独垫枕,避免膝下垫枕过度曲髋。
4、护士指导患者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曲活动,抬腿活动等。
5、减少和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6、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避免脱水。
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忌辛辣刺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二、物理预防
1、穿梯度压力弹力袜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3、足底静脉泵
三、药物预防
1、低分子肝素钙或低分子肝素钠
2、普通肝素。
深静脉预防的护理措施引言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影响许多人的常见疾病,尤其是那些长时间卧床、静坐不动或刚接受手术的患者。
DVT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栓塞症(PE),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深静脉预防措施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深静脉预防护理措施。
1. 提醒患者活动长时间的卧床或静坐不动是导致DVT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时,护士应该时刻提醒患者活动。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活动,如屈伸肢体、踏踏板运动等。
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交叉腿,以减少DVT的风险。
2. 使用静脉溶栓药物静脉溶栓药物可以通过溶解血栓、增加血液流动性和预防血栓形成等方式来预防DVT。
这些药物通常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使用。
护士应该对静脉溶栓药物的使用和剂量有所了解,并确保正确地给予患者使用。
3. 应用弹力袜或绷带弹力袜和绷带可以提供适当的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并减少DVT的风险。
护士应该合理选择适合患者的弹力袜或绷带,并确保正确地佩戴和使用。
患者应该经常更换袜子或绷带,以保持其有效性。
4. 完善的床上护理床上护理对于预防DVT也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定期翻动患者的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在翻身时,应该特别注意避免对患者的某一部位施加压力,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5. 提供足够的水分足够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血液流动性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鼓励患者多喝水,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尿液排泄情况。
如果患者不能正常饮水,可以考虑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来补充水分。
6. 教育患者和家属对于DVT预防的护理措施,护士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DVT的风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护士应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并主动参与护理过程。
结论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以上所介绍的几种护理措施包括提醒患者活动、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应用弹力袜或绷带、完善的床上护理、提供足够的水分以及教育患者和家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极其危险的一种现象,对于应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应采取恰当
的护理措施。
首先,病人会出现一定的疼痛感,而在护理措施上,应该采取安抚的方式,从药物以及外科手段来缓解病人的痛苦。
其次,护理措施还应支持病人可持续的活动,采取有节奏的步行或者轻体力运动,可以让深静脉血液循环良好,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为了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还可采用使用玻璃瓶微生物的方式,让病人在穿衣服的时候进行低压按摩,有利于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最后,专业的护士应当及时测量体温、血压以及血栓因子,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防止血栓形成或蔓延,确保患者尽快康复。
要实施这些护理措施,必须遵照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正确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控制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使用静脉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既要减小血栓形成的症状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风险。
虚拟现实护理护理行业已然进入了虚拟现实的时代,护士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
技术,利用多种虚拟模拟护理模式,让病人能够在虚拟化可视的环境中,分析自身的血液循环压力等重要的参数,实现生理参数的可视化,甚至早期发现高风险血栓形成的病变变化,让护士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及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个体情况实
施精准的护理。
护理措施既要注重安抚,支持活动的措施,又要结合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对病人进行可视化护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确保患者能收获最佳的效果和护理水平。
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作者:黄菲菲刘丽娜逯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关键词】脑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
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堵塞静脉管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该病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2].自2013年1月至10月,我科收治脑卒中患者200人,其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5例,对其进行分析形成血栓的因素,提出有效地预防及护理措施。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术前均经多普勒超声、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男28 例,女17 例。
年龄30 ~ 75 岁,平均45. 6 岁。
左下肢36 例,右下肢9 例。
发病时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患肢凹陷性水肿、粗肿疼痛,直立或行走时加重。
2 护理方法2.1 一般护理下肢DVT 发病2 周内病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而致肺栓塞,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 ~ 14d[3]。
急性期患肢不能做剧烈运动或者用力按摩,抬高患肢30°,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卧床期间要注意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2.2 心理护理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单纯的护理肢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他们进行额外的心理康复。
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之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
2.3 弹力袜使用时间: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 6 周;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 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 6 个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静脉血栓是指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
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肢体疼痛、肿胀、活动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血栓的形成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血液凝固系统异常、血流动力学紊乱、血管壁损伤等。
本文将介绍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首先,静脉血栓的预防非常重要。
以下是静脉血栓预防的一些建议:1.接受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和严重创伤患者,应及时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常用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药物。
2.避免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血液滞留在下肢,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定期进行活动,进行下肢运动和屈伸,促进血液循环。
3.穿戴弹力袜:弹力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可以穿戴弹力袜预防血栓形成。
4.注意体位调整:避免交叉腿坐或躺,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在护理上,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1.定期测量患者的下肢周围尺寸:通过测量下肢的周围尺寸,可以及时发现下肢水肿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2.观察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情况:静脉血栓常伴有下肢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
3.保持患者的肢体清洁:保持患者的肢体清洁,防止感染引发血栓的形成。
4.定期更换患者的位置:避免患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5.提供心理支持: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困境。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保证护理效果。
2.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在开展相关护理工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多学科合作: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康复人员等。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以下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护理措施:
1.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如早期起床、走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静脉疏通:使用加压袜或弹力绷带等有效手段,帮助下肢静脉回流血液。
3. 保持水分平衡:饮水量充足,避免脱水,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
4. 睡姿调整:尽量保持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平躺或坐位,对于无法翻身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改变体位。
5. 术后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如注射肝素或服用抗凝药物。
6. 早期的物理预防:使用压力设备,如间歇注压装置(IPC)
或主动脉泵,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 防止受伤和压迫:避免下肢受伤,减少长时间受压,如长时间坐位、交叉腿等。
8. 风险评估和教育宣传:对于居家或住院患者,要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进行详细的教育宣传,提醒其注意预
防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预防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以防止其发生。
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8-2021年6月156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78名。
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满意度、下肢周径、生存品质和生存品质。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两组的 PVT值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
结论: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可以有效地防止 DVT,使病人的满意程度更高,从而使病人的下肢直径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使病人的生存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深(DVT),其发病率高达2%。
这种病症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管中有血液高凝、血管受损、血流速度减缓所致,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动脉阻塞,严重的话会引发肺部血栓,严重的话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构成威胁。
因此,为防止 DVT的形成,必须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传统的护理干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病人的各种合并症进行治疗,但疗效不明显,而对病人进行的早期护理则主要是通过对病人进行预防,降低其并发症,因此,在心血管病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
因此,本文对实施早期护理措施的成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0年8~2021年6月156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78名。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则采取了早期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40名男性,38名女性;41-79,年龄为58.52-7.27;下肢麻痹位置:30个左右肢,37个右边,11个。
控制组41名男性,37名女性;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为(58.52±7.35岁);下肢麻痹位置:28个病人是左下肢,38个是右边腿,12个是双腿。
两个组间的总数据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
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迹象,引导他们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翻转,预防他们的压疮,并经常更换被褥。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
结果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
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标签: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1]。
在脑卒中的各种并发症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其他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感染、肢体挛缩畸形等)常因位置深、临床症状隐蔽给早期诊断带来难度。
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极易脱落发生肺栓塞,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致残。
因此加强老年脑卒中患者DVT形成预防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方案,有效减少了DVT发生的几率。
1临床资料
选择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6.8)岁。
其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或者四肢瘫痪。
2 结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5%,经过抗凝治疗及做好下肢瘫痪肢体积极预防及护理后好转。
3护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知识及危害,治疗方案及可能发生的预后,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以便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
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日期、医疗费用及死亡率。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挤压、按摩、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
对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者精神异常等,应该考虑
是否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有以上情况出现,需及时报告,及早诊断,及时处置。
3.2饮食护理患者宜进食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药,必要时给予灌肠。
多饮水,可促进循环,增进废物排泄,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
3.3做好下肢静脉保护及下肢肢体的观察护理
3.3.1尽量避免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因为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存在神经功能、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血液回流缓慢,若将静脉穿刺位置选择于瘫痪肢体,会使药液局部停留时间过长,可能出现静脉炎。
因此对于脑卒中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穿刺时,应尽量选择健侧上肢静脉,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保护血管,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min,注意静脉推注溶栓药物时严禁药物外渗。
3.3.2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流回流,若患者已出现DVT症状,1w内应保持卧床休息状态,抬高患肢20°~30°。
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
不得按摩或进行剧烈运动,也严禁冷热敷。
如果病情好转,可以适度进行功能锻炼时,需穿弹力袜,以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使深静脉血流回流。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弹力袜的松紧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3.3.3测量肢体周径对于DVT患者而言,其临床主要症状就是下肢肿胀,或双下肢肿胀、或单下肢肿胀。
肿胀严重程度因静脉闭塞程度及闭塞范围而各不相同。
位于深部小静脉处,肿胀一般难以发现,位于下肢静脉主干,则肿胀尤为明显。
通常情况下,膝关节以下的肿胀则表明已累及腘或股浅静脉,若发现整个下肢肿胀,则表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DVT形成后,肿胀持续时间会可达数周或数月,严重者可能终生不消。
定期测量肢体周径可获知肿胀,测量一般选膝关节上下各10cm处测量并记录[1]。
严密观察肢体有无青肿、股白肿出现,一旦发生,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3.4局部皮肤护理防止皮肤溃烂,应用中性、温和的洗剂清洁患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5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血液缓慢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后可开始康复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卧床休息3~4w,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床上被动运动。
如肩关节屈伸、外展、旋内、旋外等,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min为宜,防止用力致肩关节脱位,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用力适宜,频率不宜过快,共2~3min,髋关节外展位,内收位,昏迷患者外展15~30°,内收、内旋、外旋为5°左右,不可用力过猛,共活动3min。
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进行2~3次/d,健侧肢体自主运动。
3.6药物护理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定期监测实验
室指标:APTT、INR、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血小板及肝酶,尤其用药前要注意这些指标。
溶栓药现用现配,配制后暂不用时,应低温保存。
应用溶栓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有无肢体麻木、头痛、恶心、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泌尿系统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异常出血现象,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3.7心理护理患者会时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等症状,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解释,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正确认识疾病。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后,认识到疾病的本质,积极应对,充分重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①静脉血液滞留。
②静脉壁的损伤:?訩化学性损伤;?訩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訫机械性损伤;?訬静脉手术;?設感染性损伤。
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④其他因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般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
而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患侧下肢活动减少,引起患侧下肢血液流速缓慢,该类患者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静脉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慢时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而本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只有 2.5%,与近年来类似观察结果相近[2]。
提示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德英,田莳.血管外科护理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97.
[2]李玉芝.老年卧床患者深静脉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