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41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越来越常见,如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
一、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外伤史明确,以低能量创伤为主,多为跌伤所致,多有髋关节疼痛,部分有膝关节疼痛表现。
若为移位性骨折,则所表现出的疼痛较为严重,受伤侧肢体无法活动,且伴有患肢短缩及外旋畸形,诊断比较简单。
而未发生移位的骨折,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个别患者还能勉强下地行走,需细致检查,避免出现漏诊事件。
二、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遵循的原则。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不管是应用非手术方案或手术方案治疗,均有一定风险性。
因应用非手术方案,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多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依据个体情况,对内科合并症要引起充分重视,若有严重基础疾病,需由医生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与患者和家属深入沟通,最终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骨牵引(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牵引治疗,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卧床牵引的方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对生理功能未构成明显干扰,可避免应用手术方案造成的损伤,且利于骨折断端血液供应恢复。
但应用保守方案,也有较多不足之处存在,如在采用牵引开展治疗期间,需长时间(10-12周)保持在卧床的状态,故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在进行严格制动处理时,易增加骨质疏松、膝关节僵直、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风险。
据相关研究示,相较应用手术方案治疗的患者,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者,有更高致残率、死亡率,故非手术治疗仅在机体基础状况极差,有极大的手术风险,或预期生存期限较短的病例中适用。
四、手术治疗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需尽早实施手术,提倡手术尽量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
分析原因,因在此时间范围内完成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由手术延迟引发的病死率。
股骨转子间骨折四种手术方法比较【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效果。
方法:采用四种治疗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8例,对比分析手术情况、适应证及优缺点。
结果:58例骨折治疗均满意,采用空心拉力螺钉,dhs及解剖钢板固定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可早期活动。
减少了长期卧床并发症。
结论:四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各有利弊,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综合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空心拉力螺钉;dhs;解剖钢板,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52-02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是指发生于小转子水平之上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如果没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多主张手术治疗。
作者自2009年1月~2011年3月,分别应用空心拉力螺钉、dhs及解剖钢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四种不同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58例,按改良evans分型:i型15例,ii型19例,ⅲ型8例,iv9例,v型7例。
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7-93岁,平均61.9岁。
左侧30例,右侧28例;自己跌倒摔伤41例,车祸伤8例,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1天,平均5 天。
1.2 手术方法dhs固定9例: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骨折端,行牵引复位后,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
向股骨颈内打入导针,理想位置为前后位略低于股骨颈中心,而侧位处于股骨颈中心[1]。
沿导针拧入股骨颈空心拉力螺钉,将钢板套筒套入拉力螺钉,使钢板与股骨外侧面贴合,然后逐个打孔,拧入螺钉。
空心拉力螺钉固定7例,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基础+局麻下进行,透视下牵引复位满意后固定患肢,并以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
股骨转子间骨折整复手法
股骨转子间骨折整复手法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人。
因
为肌肉的组织结构不如年轻人紧密,所以容易被外力破坏而导致骨折。
本文将介绍一个整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法。
手法步骤
1. 患者卧位,手托腕部向外旋转受伤腿,大腿向上抬起,使股骨头重
新进入髋臼。
2. 保持旋转方向,手托小腿向内旋转受伤腿。
3. 同时手托足部朝头侧内旋,以便缓解重压和肌肉张力。
4. 动作缓慢,均匀,必须在受伤片刻之内完成所有步骤。
5. 完成最终整复手法后,需将受伤的肢体固定,以确保骨折处在最佳
恢复位置。
注意事项
1. 整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其他骨折一样,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确认和治疗。
请勿自行操作以确保最佳的治疗结果。
2. 在操作整复手法时,请确保操作缓慢、均匀。
不要用过度的力量或者太快的速度来完成整复。
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应该在确认骨折之后及时接受治疗,以确保恢复和康复。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整复。
手法的正确性和成功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患者康复的效果。
在操作整复手法是,必须小心、谨慎、专业,并且在不破坏受伤部位的基础上完成。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方式繁多,总体上可分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大类。
髓外固定以动力髋螺钉( DHS) 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最常用。
以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 和Gamma 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因更靠近负重力线,力矩及剪力小,固定牢靠,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而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无论髓内还是髓外固定,对股骨转子间严重粉碎性骨折、70 岁以上高龄患者来说,因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历时较长,术中风险较大,而且术后还将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骨折愈合期,相对来说,都不能尽善尽美。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以达到减轻疼痛、恢复肢体功能、尽早离床活动、减少相关并发症为目的[1]。
其中手术方式是前提,只要能达到手术简单有效,患者能最大限度早期下地负重活动的目的,最简单的手术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简单,能使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早期活动及下床负重,尽快达到生活自理,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Green 等[2]用双极人工股骨头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已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国内报告的病例数逐渐增多,有报道90% 以上可获得满意疗效[3]。
对70 岁以上,按Jensen-Evans 分型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特别是Ⅴ型患者,合并骨质疏松,身体素质差不能长期卧床,不适合其他内固定方式,又无绝对手术禁忌证者,均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3. 2 假体的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预期寿命、平时关节活动程度及人工关节的预期使用年限,确定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
一般而言,患者年龄相对较年轻,预期置换后的关节使用年限较长,应选择全髋关节置换; 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体质较差、合并症较多,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较短者,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依据患者的骨质情况选择假体类型,骨质条件好的患者,可选用生物型假体,而骨质疏松的患者,宜选用骨水泥型假体。
股骨转子间骨折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股骨转子间骨折概述股骨转子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指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4%,多发生于老年人。
多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所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等。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发生的减少,手术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方法。
英文名称: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其它名称: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中医疾病:骨伤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损伤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下肢常见症状:髋部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大腿近端外侧瘀斑主要病因: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检查、CT、MRI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危及到生命。
临床分类:Evans 分类是根据大、小转子部是否出现骨折而影响稳定性的分型1、ⅠA型(无移位)和ⅠB型(有移位)为骨折线由外上方向内下方沿转子间线走行的两部分骨折,即简单骨折,较稳定。
2、ⅡA型骨折是累及大转子的三部分骨折,ⅡB型骨折是累及小转子的三部分骨折。
3、Ⅲ型骨折为累及大与小转子的四部分骨折。
4、Ⅳ型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方,到达小转子上方。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特点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因病因总述:股骨转子间骨折由间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损伤产生。
老年人跌倒时,大转子着地,外力直接作用于转子间,或者间接外力构成对该部位的内收和向前成角的扭曲而致骨折。
骨折多为粉碎性,松质骨可被压缩,形成骨缺损,由于多合并小转子骨折,内侧支撑作用丧失,易发生髋内翻。
基本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致伤,甚易造成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技术要点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小转子下缘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患者平均年龄较股骨颈骨折高。
老年人的转子间骨折常在骨质疏松基础上发生,股骨上端的结构变化对骨折的发生与骨折的固定有较大影响。
转子部血运丰富,骨折时出血多,但愈合好,很少有骨不连发生。
一、损伤机制身体失去平衡而跌倒时,负重侧下肢将承受过度外旋、内旋或内翻的传导暴力,或于跌地时大转子直接受力而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的股骨上端因骨质疏松而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明显增加。
转子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时,往往在小转子部形成高应力区,导致小转子或包括股骨距的蝶形骨折,或该部的压缩骨折——骨折近端嵌入远端,而将远骨折片内侧松质骨压缩,复位后可在远骨折端留下三角形骨缺损。
小转子区的蝶形或嵌插骨折,均可显著减弱股骨后内侧支柱的稳定性,复位后有明显的髋内翻倾向。
二、诊断老年人跌倒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局部肿胀压痛,伤肢外旋一般较股骨颈骨折明显,可伴短缩内收畸形。
由于系囊外骨折且局部血供较丰富,伤后出血较多,加以患者多是老年人,应注意发生创伤性休克的可能。
三、分类(一)Evans分类法1.第一大类第一大类指骨折线从股骨大粗隆的外上方斜向内下方(小粗隆)。
该类又分为以下4型:(1)第I型:指通过大小粗隆之间的裂缝骨折,或骨折间移位不超过3mm者。
此型不仅稳定,且愈合快、预后好。
(2)第Ⅱ型:指大粗隆上方开口,而小粗隆处无嵌顿或稍许嵌顿(不超过5mm)者,伴有轻度髋内翻畸形。
此型经牵引后易达到解剖对位,且骨折端稳定、预后好。
(3)第Ⅲ型:于小粗隆部有明显嵌顿,多为近侧断端内侧缘嵌插至远侧端松质骨内。
不仅髋内翻畸形明显,牵出后,被嵌顿处残留骨缺损,以致很容易再次髋内翻,甚至持续牵引达4个月以上,也仍然无法消除这一缺损。
因此属于不稳定型。
此种特点在临床上常不被初学者所注意。
(4)第IN型:指粉碎性骨折,与前者同样属于不稳定型骨折,主要问题是因小粗隆部骨皮质碎裂、缺损或嵌入等而易继发髋内翻畸形。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步骤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步骤如下:
1.患者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患侧髋部垫高。
2.麻醉:手术麻醉一般选择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3.切口选择:切口一般选择自股骨大转子上2到3厘米,向下外做直切口,一直到大转子的下方10厘米左右。
4.显露骨折部位: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阔筋膜,显露股外侧肌,切开股外侧肌,骨膜下剥离,显露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
5.骨折复位: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
6.内固定:根据所选的内固定器械,如钢板、髓内钉等,植入内固定器械。
7.冲洗缝合:如果骨折稳定,进行冲洗缝合。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步骤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手术习惯而有所不同。
此外,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
这种骨折类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性。
一、保守治疗法1.1 牵引治疗法牵引治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通过外力将骨折部位保持拉伸,从而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稳定的患者。
然而,牵引治疗法需要长时间的床位休息以及定期的康复训练,对于年轻活动力强的患者来说,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1.2 微创手术治疗法微创手术治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经皮技术或微创手术将骨折部位复位并固定。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和设备支持,对于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不太适用。
二、手术治疗法2.1 开放手术治疗法开放手术治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切开骨折部位将骨折进行复位并固定。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复杂或不稳定的患者。
然而,开放手术治疗需要较大的手术创伤,术后恢复较慢,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2 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关节镜引导下操作,将骨折复位并进行内固定。
相比开放手术治疗,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也相对较长。
综合比较以上几种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稳定的患者,保守治疗法如牵引治疗法可能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而对于年轻活动力较强的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于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比较复杂或不稳定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法适用于一些医疗条件较好的患者,而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法则适用于一些医生技术较为娴熟的情况。
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最佳治疗方案引言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是髋关节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该骨折通常发生在年轻的成年人中,常见于高能量骨折或髋关节外伤中。
由于骨骺血供不足,股骨头转子间骨折治疗时常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旨在探讨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
分类和诊断股骨头转子间骨折可分为2部分和3部分骨折。
2部分骨折是指股骨头和股骨颈之间的骨折线,而3部分骨折则包括额外的一条骨折线,将转子与股骨头分开。
临床上,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常见症状包括髋关节疼痛、肿胀和行走困难。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如X线、CT、核磁共振)以及骨扫描。
保守治疗对于2部分骨折且满足特定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的目标是通过限制活动和垫高走路来减轻疼痛和促进骨折的愈合。
具体的保守治疗包括: - 减轻负重:患者应尽可能少负重,使用助行设备进行行走。
- 牵引:适用于骨折线相对稳定的患者,通过固定股骨头和大腿骨的牵引装置来减轻骨折的压力。
-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疗法(如热敷、理疗、康复训练)来缓解疼痛并促进肌肉的功能恢复。
保守治疗的优点是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但缺点是骨折的愈合时间较长,并且有可能导致不稳定性及其他并发症。
手术治疗对于3部分骨折、2部分骨折不稳定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
手术的目标是准确复位骨折,并稳定骨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以下手术方法: - 钢板和螺钉固定:通过将金属钢板和螺钉固定在骨折部位,稳定骨折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 骨钉内固定:将骨钉穿过骨折部位,稳定骨折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 骨水泥填充术: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或骨折部位存在缺血的情况,可以使用骨水泥填充术来修复骨折。
术后管理和康复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
此外,为了促进康复,康复训练在术后的早期即可开始。
康复期的主要目标包括: - 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运动范围。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龙本豪发表时间:2018-05-21T12:08:04.3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6期作者:龙本豪[导读]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骨折类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老龄化。
贵州省锦屏县人民医院 55679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
结果: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与DHS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更佳,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且能够缩短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骨折类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老龄化,这种类型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外固定架治疗等方法。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PFN手术治疗(30例)及DHS手术治疗(30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 PFN 与 DHS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PFN组患者,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3.1)岁;DHS组患者,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6±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指南股骨转子间骨折病症问题主要是指骨颈的基底一直到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部位出现了严重的骨折现象。
这种病症多发生在老年人的身上,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系统、身体综合素质普遍比较差,所以很容易出现该病症。
由于转子部血液的整体循环相对比较丰富,所以在骨折之后,很少会出现不愈合的情况。
一、股骨转子间骨折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手术治疗?其实,有很多骨折病症在治疗时,并不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而是通过手法复位或者是直接固定等方式,同样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有很多部位的骨折问题并不是单纯依靠手法复位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和治疗,必须要通过手术治疗才可以实现治愈。
有很多病人对手术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对推拿、按摩等存在着一种盲目的心理,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医生”,利用患者害怕手术的心理,向患者推销一些自己祖传的秘方等。
其实这些所谓的“秘方”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反而逐渐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在骗钱时的招数,一旦延误病情,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终身残疾等严重的后果。
通常,在关节内部或者是关节附近的骨折,必须要保证关节面的平整度,这样可以避免未来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影响,甚至还可以减轻疼痛。
所以,在复位之后的骨折断端必须要进行严丝合缝。
由于关节内的骨折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在对这一部位的骨折进行手法复位时,与其他部位相比,难度要更加大一些。
同时,关节内的血肿必须要及时进行清理,否则由于血肿机化等问题的影响,对患者自身的关节活动度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这种类型的骨折问题必须要尽早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
比如股骨胫骨的一些骨折等,很有可会导致脊髓的神经被压迫,所以必须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其实,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病症进行治疗时,是否需要利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来进行,一般都需要与病症的情况进行结合,同时还要与患者的意愿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方法
嘿,你问股骨转子间骨折咋固定啊?这事儿咱得好好唠唠。
咱先说这得看骨折的情况严重不严重。
要是不厉害,可能用保守治疗就行。
比如说,弄个牵引啥的,让骨头慢慢长好。
就跟咱修东西似的,小毛病就简单修修。
要是骨折比较严重呢,就得手术固定了。
常见的有髓内钉固定。
这髓内钉就像个大钉子,从骨头中间穿过去,把断的地方固定住。
医生会在腿上划个小口,把髓内钉放进去,可神奇了。
这就跟盖房子打地基似的,得把关键的地方固定牢。
还有钢板固定。
就是在骨头外面放一块钢板,用螺丝拧上。
把断的骨头夹在中间,让它长好。
这就跟用夹板夹东西一样,让它不能乱动。
手术固定完了,可不是就完事儿了。
还得好好养着。
腿不能乱动,得听医生的话。
在床上躺一段时间,等骨头长好了才能下地。
就跟咱种庄稼似的,得有个过程。
俺给你举个例子哈。
俺们村有个大爷,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股骨转子间摔骨折了。
去医院一检查,挺严重的。
医生就给他做了髓内钉固定手术。
大爷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回家后也很听医生的话,好好养着。
现在大爷的腿恢复得可好了,又能下地干活了。
所以说啊,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固定完了还得好好养着,这样才能让骨头长好,恢复健康。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