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个十年(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奏)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第二个十年显著的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3.“左联”的功绩:<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2>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
4.京派的理论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
5.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第十章 茅盾
1.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社会剖析小说”: 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3.《子夜》的主题: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4.《子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伟大实绩。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描绘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社会背景最广阔、思想内容极深刻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它以丰满的典型形象、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将

永载新文学的光辉史册。


第十一章 老舍
1.老舍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剧本《龙须沟》、《茶馆》
2.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1>“老派市民”,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2>“新派市民”,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3.老舍的“京味”与“幽默”: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4. 老舍“京味”的内在表现:<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3>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4>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5.《骆驼祥子》的主题: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通过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


第十二章 巴金
1.巴金前期小说的分类:<1>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2>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2. 《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从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多侧面地暴露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与专制,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露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3.巴金的写作艺术特点:<1>抒发真挚浓郁的激情;<2>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3>舒缓自然、生活化的结构;<4>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4.巴金后期小说创作: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
5.《寒夜》的主题: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


第十三章 沈从文
1.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色:“造境”,是沈从文“文体小说”的关键词。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 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

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2.《边城》的主题: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3.《湘行散记》和《湘西》两书的共同特点:<1>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述,比小说更集中;<2>比小说更有直接的历史感受


第十四章 小说
1.“左翼”主要作家及代表作: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生》、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2.“京派”的特点: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童心、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时或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刺。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3.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叶灵风《七颗心的人》、施蛰存《小珍集》、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
1. 张恨水《金粉世家》


第十六章 新诗
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在“左联”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1>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2>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3>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3.现代诗派的特点: <1>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2>审美原则:朦胧美; <3>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4>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
4.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


第十七章 鲁迅
1.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杂文作为一种报刊文体,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2>杂文是未经规范的文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子文
2.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


第十八章 散文
1.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该派散文多选择散文家族中内敛的、较富个人主观色彩的文体,如随感小品、序跋、读书札记、日记、书信等。 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2.“鲁迅风”杂文: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主要作家作品有:徐懋庸及其《打杂集》、《不惊人集》,

唐弢及其《推背集》、《海天集》,以及聂绀弩、周木斋、柯灵、巴人、徐诗荃等。
3.“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何其芳、吴伯萧、缪崇群、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
4.夏衍的《包身公》被公认为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


第十九章 曹禺
1.曹禺人生五部经典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家》、《原野》,其中“生命三部曲”是:《雷雨》、《原野》、《日出》
2.曹禺剧作的意义:他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3.《雷雨》的艺术特色:主题方面:<1>“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解释:通过“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交织而形成的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悲剧,通过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的相互纠缠与冲突,揭露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2>"诗的方面的阐释:《雷雨》中蕴涵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与恐惧。结构方面:是戏剧中锁闭式结构的杰出范例<1>它时间集中,全部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 <2>它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3>它的登场人物经过极严格的选择,一共8人;<4>它在危机中开头,以现在的情节为主,把过去的情节用回顾的方式——“回溯式”——渐渐透露出来,推动剧情迅速向高潮发展,情节集中紧凑。


第二十章 戏剧
1.五大剧社: 田汉南国社,洪琛复旦剧社,应云卫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罗鸣凤辛酉剧社,陈白尘摩登剧社。
2、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1>田汉:《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现实性加强,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但失去抒情性和传奇性。<2>白薇:《打出幽灵塔》 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人物众多,情节多巧合。《革命神受难》仍保持浪漫主义特色,主观抒情色彩浓烈。<3>洪琛:更激进的创作倾向。《走私》揭露走私和反帝抗日联系,强烈的现实意义。《农村三部曲》机械的现实主义的倾向。《五奎桥》较早用阶级观点反映农民斗争的剧作。农民和豪绅的矛盾。《香稻米》《青龙潭》
3、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戏剧艺术趋于成熟。(曹禺、田汉、夏衍为代表)
4、《赛金花》(夏衍)、《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日出》(曹禺)使剧场戏剧的职业化、

营业性得以确立
5.夏衍剧作风格的转变:从“席勒化”到“莎士比亚化”的转变
6.夏衍戏剧创作的特色:<1>日常生活的戏剧性:抒写普遍知识分子与小市民的平凡人生,《小市民》、《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痛苦的发现,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结合;<2>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准确传神的勾勒,极端简洁与鲜明,“黄梅天气”的多层象征意义,微温而含蓄的态度,不动声色的控诉,含着眼泪的鞭挞;<3>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