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 格式:pdf
- 大小:253.84 KB
- 文档页数:2
湿热辨治:一、上焦湿热证候: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1、湿邪困表: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藿香正气散。
2、寒湿束表,暑湿内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
3、湿邪郁阻,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宣化湿热。
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
4、暑秽卒中: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芳香化浊汤。
藿香叶3克,佩兰叶3克,陈广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朴(姜汁炒) 2.4克,鲜荷叶(为引)9克。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二、中焦湿热证候1、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2、湿夹食滞: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温热疾病常用辩证方法
温热疾病通常指的是由内热、外邪或内外兼夹所致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口干、口渴、舌苔黄腻、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身热不退等。
这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中,我们通常使用以下几种辩证
方法:
1.辨证分型法
根据温热疾病的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不同,可将其分为内伤外感、
实热虚热和内热外感等类型。
其中,内伤外感指的是体质虚弱,容易
受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宜以益气固表法治疗;实热虚热指的是热邪
内盛,而体质虚弱,宜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内热外感则是热邪从外入侵,内部有积热所致的疾病,宜以清热泻火法治疗。
辨证分型法可以
帮助医生更为准确地判断病情,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2.辨热寒虚实
在诊断温热疾病时,需要辨别其热寒虚实的程度。
热和实属于阳病,具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尿短黄等症状;而寒和虚属于阴病,具有发热不明显、汗多、小便清长、舌苔白薄等症状。
辨热寒虚实能
够帮助中医医生更为准确地了解病人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或针灸治
疗方法。
3.辨气血阴阳
中医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辨别温热疾病的气血阴阳平衡情况。
阳虚病人通常具有发热、口渴、汗多等症状,宜以补阳的方法治疗;
阴虚病人则常见于女性,具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宜以滋
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辨气血阴阳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为准确地判断病
情的变化,根据病人的气血阴阳调配相应的中药治疗。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
1.病因:
2.发病机制:
湿邪主要指环境中的湿气或食物中的油腻物质,热邪主要指体内的热毒,当湿邪和热邪入侵人体,会互相融合,形成湿热之邪,堵塞经络,破
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从而引发湿热类温病。
3.临床表现:
4.辨证要点:
5.辨证论治:
针对湿热类温病的不同症状,中医常采用辛凉解表、清热化湿的治疗
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白芷、菊花、连翘等药物来解表清热,使用茵陈、苦参、泽漆等药物来清热化湿。
6.饮食调理:
7.调整生活习惯:
8.预防:
预防湿热类温病的关键是加强自身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不吃不洁
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合理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总之,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辨证论治、饮食调理、调整生活习惯和预防。
了解并掌握这些要点,有助
于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湿热类温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患
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湿邪气或火热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疾病,早期流行于中国
南方,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中医认为治疗温病必须要根据病情
和体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讲讲温病的治证原则。
1.湿热证
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多、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湿热证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可以用石膏、黄连、黄芩
等清热解毒中药来治疗病情,同时可用竹茹、茅根等中药来利湿退黄。
2.阳明证
阳明证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尿少、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阳明证的原则是泻火、通便、清热解毒。
可以用大黄、芒硝、大
青叶等中药来清热解毒,同时可用芦荟、火麻仁等来通便泻火。
3.太阳证
太阳证主要表现为身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风、恶寒、口渴
等症状。
治疗太阳证的原则是发散风寒、解表发汗。
可以用麻黄、桂枝、芍药等中药来发散风寒,同时可用板蓝根等来解表发汗,促进体
内的阳气运行。
4.少阳证
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口干、胸闷、耳鸣等症状。
治疗少阳证的原则是清少阳、解郁消气。
可以用黄芩、黄苓、龙胆等中药来清少阳,同时可用薄荷、香附等来解郁消气。
总之,治疗温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饮食,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温病。
一、概述(一)概念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脘痞、有汗热不解、苔白腻、脉濡缓为主要症状。
(二)讨论范围凡伤寒、副伤寒,其他如沙门菌属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血吸虫病等,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脘痞、有汗热不解为主要表现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湿热,内伤饮食。
(二)病机总结1.病位:脾胃。
2.基本病机:湿热阻滞气机,郁遏清阳,湿遏热伏。
3.病理因素:湿热。
4.病理性质: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初起恶寒发热,但身热不扬,四肢酸楚,继则高热持续,有汗热不解,伴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腹胀呕恶,神情淡漠,舌苔垢腻,脉濡缓。
患者临床表现具有矛盾性,即发热但热势不扬,发热而脉濡缓、面淡黄,发热而表情淡漠,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数日不下,但不干结。
2.发病特点与体征:四时均有,以夏秋季节为多,尤其在长夏多见。
发生在其他季节、有湿热表现的疾病,虽可从湿温证治,但一般不称作湿温。
以脾胃为中心,起病缓,病程长,易复发,大多具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
病程中易见㿠白,后期可出现大便下血的变化。
3.相关检查:必要时结合血常规、血培养、肥达反应等以协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1.湿温与暑温:见下表。
2.湿温与暑湿感冒:二者均可见身热不扬、汗少、头身困重、胸闷、泛恶、苔腻、脉濡等湿热内蕴之象。
但暑湿感冒是由夏季暑邪夹湿伤表,肺卫失宣所致,无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及红疹、㿠白等特征性表现。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湿与热的轻重程度:主要根据发热、出汗、二便、舌苔及脉象特点进行辨证。
2.辨卫气营血的传变:主要根据主症进行辨证。
3.辨湿热在三焦所属部位:主要根据恶寒发热、二便情况进行辨证。
(二)护治原则以清热化湿为基本原则。
邪在气分者,须分清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和热重于湿之别;病势深重,气随血脱时,应益气固脱。
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温病气分证是中医学中对温热病的分类和辨证所依据的要点,以下为一份常见的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不含真实名字和引用):
1. 发热: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伴有恶寒、盗汗等。
2. 发热相对缓解: 温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具有周期性发热的特点,体温可能先升高再稍降,但整体体温仍高于正常范围。
3. 口渴: 患者感到喉咙干燥、口渴难忍。
舌质可能呈红绛色,苔薄白或黄糙。
4. 咳嗽: 可以表现为干咳或咳痰,伴有咳嗽声音粗糙,胸闷、咳逆等症状。
5. 咽痛: 患者可能感觉喉咙疼痛或灼热不适,吞咽有困难。
6. 唇红舌绛: 患者的口唇可能呈红色或发绛,舌质红绛,苔薄白或黄糙。
7. 小便短黄: 患者尿量少且颜色偏黄。
8. 大便干结: 患者的大便可能干结、难排,甚至伴有腹胀症状。
9. 脉象滑数: 患者的脉搏可能快速有力,而且滑腻。
请注意,以上仅为温病气分证的一般辨证要点,实际辨证需结合病情综合判断。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
温病湿热证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
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
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
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
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
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
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
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中医对温病的辩证方法说实话中医对温病的辩证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先知道温病就是一大类外感温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
那怎么来辩证呢?首先就是看症状表现这个大方向。
比如说,发热是温病最常见的症状。
我试过很多方法去判断这个发热的不同意义。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找路,摸着石头过河。
要是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就是怕冷,初看起来就和普通感冒有点像。
但是温病的恶寒比较短暂,很快就会热势升高。
这我可是经过好多次的观察总结出来的。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患者说自己一开始有点怕冷,我就以为是普通受凉感冒,结果没过多久,他的体温就升得很高,我才意识到可能是温病。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训,没有从恶寒时间长短上来准确判断。
再一个是看口渴。
这个口渴的情况很重要。
如果是温病患者,常常是口渴得很明显,而且喜欢喝冷饮,这就像大夏天你在外面晒了半天,口渴得不得了,见到凉水就想往嘴里灌。
要是一般的外感病,口渴可能没这么厉害。
还有就是看舌头和脉象。
舌头的话,温病患者可能舌头红绛,舌苔的变化也快。
我曾经在给一个患者辩证的时候,忽略了舌头颜色的微小变化,以为没啥大事,结果用药就不是那么准确。
脉象也是,一般来说脉象会是数脉,就是跳得比较快。
不过这个也有点复杂,数脉也分很多种情况,我当时就搞不清到底这个数脉的细微差别意味着什么。
后来就去翻了好多医书,还请教了一些老中医。
原来数而有力和数而无力就表示不同的身体状况,有力可能是邪热亢盛,无力可能是正气有点虚。
另外,看有没有斑疹也很关键。
斑疹是温病的特殊体征。
这东西要仔细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可能就是隐隐约约的小红点,观察不仔细就错过了。
我最开始看斑疹的时候就老是看不准,几次之后才慢慢会判断。
对于中医对温病的辩证方法呢,我的心得就是一定要耐心,多观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组合,不能片面地只看一种症状就下结论,而且在实践中要多多总结经验,每一次失败都是下次准确辩证的垫脚石。
而且呢,中医这个东西博大精深,对于温病辩证我觉得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有时候也要和同行们多交流交流,因为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像从各个方向探路,有时候会发现新的方法。
中医湿温病的辨证论治湿温是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
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热遏阻证候为主要特点。
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胃肠型感冒等某些病毒感染疾病相似,故以上疾病可参考湿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一、湿温的诊断要点本病常年可见而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
起病较缓,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痛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
传变较慢,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常留恋气分,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病变后期,可有化燥伤阴与湿胜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本病应注意与暑湿相鉴别。
虽然两者发病季节类同,证候表现相似,但暑湿病起病较急,初起暑热证候表现突出,兼湿证候表现为次,而湿温病起病较缓,初起湿重于热证候表现突出,两者自是不同。
二、湿温的辨证分析湿温病的发生由感受湿热病邪而致。
因夏秋雨湿偏盛,容易形成湿热病邪致病;或人们嗜食生冷,损伤脾胃,水湿内停,复感外邪,内外相引,并为湿热。
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以脾胃为重心,可外郁遏肌表,内熏肝胆,上蒙心包,中困胃肠,下注小肠,蕴结膀胱。
湿热病邪重浊粘腻,侵犯人体发病较缓,传变较慢。
临床上,初起多见湿重于热,湿中蕴热,邪遏卫气分;进而湿热并重,湿热郁蒸气分,由于湿热弥漫,可波及多处脏腑、部位;湿热久恋气分,可渐化火,则出现热重于湿的证候表现。
若气分湿热郁蒸日久不解,也可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出现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也可因湿热邪气久困,偏于湿胜,损伤阳气,而致湿胜阳微的转归。
湿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总的治疗原则。
临床上必须根据湿、热的偏盛以及病变所及脏腑、部位,辨证选方用药。
至于湿热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则参考暑温病营血分病证进行辨证治疗。
三、湿温的辨证论治一、邪遏卫气型【证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舌尖边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透湿热。
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三焦辨证:谈谈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湿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
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特别是短时间的大量雨水,更容易引发湿温病。
今就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如下,以冀参考使用。
湿温病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湿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季节,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节气。
其间,雨水增多(或猛增),酷暑下迫,湿热氤氲,空气濡湿,感之者即为湿温。
1、湿热盘踞于脾胃长夏时节,水果蔬菜易伤及中气,外界湿热易浸淫胃肠。
水谷之湿与天气之热互结,最易盘踞于中焦,湿重伤脾,热重伤胃,湿热蕴结,久居不散。
2、脉象无有定体湿温病脉无定体,或缓或洪,或细或滑,不可以脉象为定论。
大体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伤气分者多缓脉,伤阴分者多数脉。
3、病势缠绵不易速愈由于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湿热裹结,如油入面,流连气分,治疗如抽丝剥茧,难以速解。
但只要辨证入细,左右权衡,逐层分解,对症下药,治愈还是颇有希望的。
湿温病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上焦湿温以芳香化浊、清肃肺气为法,中焦湿温以燥湿健脾、清热和胃为法,下焦湿温以淡渗利湿、气化利湿为法。
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兼顾证候的变化,参以相应方药,方有好的转机。
上焦证治1、湿热袭表证候: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处于低热状态),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宣肺透表。
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用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
发热者,加青蒿、薄荷;头痛甚者,加荷叶、蔓荆子;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全瓜蒌;不欲食者,加鸡内金、生麦芽。
2、湿热伤肺证候:轻度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胸部有憋闷感,时有叹息,不欲饮食,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湿,化痰肃肺。
《温病条辨》温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通常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被认为是由于病邪犯表,耗伤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而导致的。
因此,对温病的辩证论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温病的分类、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温病的分类温病可分为风温、热温和湿温三种类型。
1.风温:主要病变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常由外感风邪引起,易于变化。
2.热温:以高热、口渴、咳嗽、烦躁、黄痰等为主要症状。
常由邪热侵袭人体而产生。
3.湿温:主要病变表现为发热、身重、胸闷、头痛、口舌黏腻等。
常由湿邪内蕴人体而引起。
二、温病的病机温病的病机主要有外邪侵袭、正气受损、津液耗伤等方面。
1.外邪侵袭:温病的发病多由外感风热或湿邪入侵引起。
外邪侵袭后,迅速入侵人体,危害正常的生理功能。
2.正气受损:外邪入侵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争,导致正气受损。
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侵袭的力量,当正气受损时,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3.津液耗伤:温病多会引起津液耗伤,表现为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津液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耗伤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
三、温病的辨证要点辨证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准确辨证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
对于温病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辨证要点。
1.病邪入侵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确定温病的病邪入侵部位,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舌质和脉象:观察舌质和脉象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舌苔的颜色和脉搏的弦细等。
3.病程和病情变化:患者的病程和病情的变化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有的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有的患者病程短,病情较轻。
四、温病的治疗原则1.清热解毒:治疗温病时,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
使用清热药物,如石膏、连翘、金银花等,可以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等症状。
2.解表泄邪:对于风温病邪表现较重的患者,应以解表泄邪为治疗原则。
使用辛凉发散的药物,如桑叶、薄荷等,可以促使病邪从体表排出。
3.清热祛湿:对于湿温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发热是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身热不扬、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早凉等。
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病因病机】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发热是机体受致热因素作用后引起的体温调节异常,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其体温调定点较正常为高。
50年代曾有人从炎症渗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热原,以此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动物发热,后又在多种传染性细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当这些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体内后,就与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枯否氏细胞等发生作用,而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经血流运到下丘脑视前区和前部时,即提高了体温调定点而起发热反应。
目前此种致热原已被提纯,为分子量约14000道尔顿的一种蛋白质。
只以极微量(毫微克)注入动物静脉内即可引起动物发热。
发热初期,常有寒冷感觉甚至寒战,此时体温已升高,皮肤小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低,刺激了皮肤的冷觉感受器而引起寒冷感觉。
皮肤小血管收缩,体热发散减少,加上肌肉寒战引起体热产生增加,于是体温迅速上升。
待体温升到最高时,皮肤血管乃行舒张,病人才有发热感觉。
【诊断标准】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温病条辨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中医温病是指在冬春季节易发生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等。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的辨证要点是对风寒湿热的辨证。
本文将通过解读中医典故来深入了解温病条辨中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
一、中医典故解读风寒湿热的定义《黄帝内经》中有关八纲和六淫的理论,是我们理解风寒湿热的基础。
其中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八个方面,而六淫则是指风、寒、湿、热、暑、燥六种外邪。
1. 风邪:《素问·疏五过论篇》中有“痛经为虚邪淫于少腹也。
”这段文字表明风邪是指寒邪从外传入人体,且易引起疼痛。
2. 寒邪:《素问·调经论》中有“寒病者饮食谨察,终日在上下,如风自入,至胃病为寒。
”这段文字表明寒邪是指人体受寒引起的病变,尤其是胃寒。
3. 湿邪:《素问·刺法论》中有“夫寒多补温,湿多补凉。
”这段文字表明湿邪是指由于湿气积聚导致的疾病,可通过温热或凉降等方式调理。
4. 热邪:《灵枢·岁露篇》中有“痹者,风寒湿热之变也。
”这段文字表明热邪是指由外邪的热气引起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口干等症状。
二、风寒湿热的辨证要点1. 风邪辨证要点:风邪多表现为症状较轻的头痛、鼻塞、咳嗽、喉咙痛等。
在舌苔方面,风邪多呈现薄白苔。
2. 寒邪辨证要点:寒邪多表现为寒冷的感觉、寒战、四肢发凉等。
在舌苔方面,寒邪的辨证特点是白苔。
3. 湿邪辨证要点:湿邪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沉黏、关节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湿邪的舌苔常常是厚重的。
4. 热邪辨证要点:热邪表现为高热、口渴、咽喉疼痛等。
在舌苔方面,热邪的舌苔多为黄色。
三、温病中医典故的启示《黄帝内经》中提到:“湿从寒生”、“寒从湿生”,说明寒湿是相互关联的。
同时,湿邪往往伴随着寒邪,两者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温病中医典故的解读启示我们在对风寒湿热进行辨证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包括体感寒冷或发热、身体沉重或轻飘等特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导化湿浊、散解郁热法治愈湿温病案:王某,女,16岁。
主诉及病史:暑月暴发湿温,起病壮热无汗,胸高气喘,鼻翼煽动,面颊红赤,大渴引饮,谵妄不识人,病势急剧。
诊查:脉浮洪数疾,启齿见舌上有白点满布如珍珠状。
正如《疫证条辨》所载“较之紫赤黄黑芒刺者更重”。
辨证:断为湿热闭于气分不得开泄,郁蒸肺胃,内逼营血,灼胃迫肺,逆传心包。
治法:法当导化湿浊,散解郁热,顾护津液为治。
方用自定清温解营汤。
处方:生石膏12g 鲜竹茹10g 瓜蒌仁10g 瓜蒌根10g 连翘心10g 润玄参10g 鲜芦根10g 生知母10g 苦杏仁7g 淡黄芩10g 川贝母7g 牛蒡子7g 香青蒿7g 广郁金7g 炒山栀10g 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0g再诊:满舌苔黑如煤,齿燥面垢,喘促痰鸣,涎液粘滞,表闭汗不得出,湿无外泄之机;大便欲解不解,热无下夺之路。
邪热方张,津液劫夺,法当泻热存阴。
原方去青蒿、牛蒡子,加锦纹大黄、元明粉各10g。
1三诊:服药后,苔仍焦黑,脉仍洪数,喘促仍急,神识昏乱,循衣摸床,二便不知。
热邪进犯营血,蒙蔽清阳,急须泻热解毒,增液清神。
方用自定清温滋液汤。
处方:生石膏15g 鲜生地12g 瓜蒌仁10g 润玄参12g 麦门冬12g 生知母10g 连翘心10g 天花粉10g 鲜竹茹10g 鲜芦根12g 鲜石斛12g 川贝母7g 牡丹皮7g 紫雪丹(兑服)2g四诊:一昼夜连进药2剂,舌尖黑苔退去,舌质稍润,但语言不清,仍觉胸高鼻煽,呼吸粗促,口渴不止,入夜懊憹尤甚,胃津被灼,营热已深。
方中加鲜枇杷叶(刷净)10g、安宫牛黄丸(泡兑)1粒。
五诊:服药后神志稍清,大便溏黑极臭,舌上黑苔尽退。
因思黑苔始退,大便秽浊而腑气下通,神志渐清,虽然呼吸粗促,肺胃湿热余邪壅滞。
细察胸膺部有白㾦透出,是湿热化而营血清。
前方虽是一派甘寒滋养肺胃津液,大便转变溏黄,但夹有热结旁流现象,仍入元明粉7g润化肠燥。
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日腻,脉缓等主要症状。
本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迟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
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
阳气虚衮。
两种不同转归。
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
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该书将其隶属于伤寒之中,并载其脉象为。
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晋王叔和《脉经》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如提出其病因是“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
”,其主证为“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
”指出“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宋代朱肱《类证治人书》指出白虎加苍术汤为治疗本病的主方。
金元时期对湿温的治疗仍局限在伤寒范围。
迨至清代,有了本病的专著《湿热病篇》,薛生白在该书中所称的湿热证主要指湿温。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称暑兼湿热,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
薛、吴二氏系统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等,一直为今日所遵循。
.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等,有表现为湿温证候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1.1 病因病理湿热病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
如饮食失慎,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停聚,郁久化热,亦可蕴生湿热之邪。
且湿热偏盛季节,脾胃功能本多呆滞,如劳倦过度或恣食生冷等,更易使脾胃受伤,导致湿邪内困,加重湿滞不运,这些是本病发生的条件。
吴鞠通说:。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皆不易形成湿温,惟。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方能发病。
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
”湿温病由于其病邪牲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为病有所不同。
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