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乡土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乡土情结的影响。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乡土人民的呼吁中。
鲁迅小说中对乡土情结的体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土世界,引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反思和关注。
乡土情结对鲁迅小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不仅让作品更具现实意义,也让读者更加关注和了解乡土人民的生活状态。
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保护,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乡土人民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民生问题、封建礼教、乡村生活、乡土人民、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成名作品《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同时也开启了鲁迅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小说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鲁迅成长于中国晚清时期,身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和变革,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激烈和深刻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影响,他通过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鲁迅小说的背景是中国乡村社会,这也是他对乡土情结进行深刻探索和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土情结贯穿于鲁迅的各部作品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表达,鲁迅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在鲁迅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鲁迅乡土小说视角特征的文化生态学考察[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
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视角;解构;文化生态学;地域文化;童年记忆;教育经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为什么致力于乡土小说创作的鲁迅的故乡情怀不是眷恋,而是离弃,对于乡土文化不是建构,而是解构呢?有充分的事实证明,鲁迅对农村题材的态度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
这种倾向性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作家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文化、童年记忆、教育经验则起着十分重要的隐性或显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其中的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地认识。
现代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环境,包括由自然环境、物质生活环境,以及由语言、思想、观点、理论、制度、伦理、风俗、文学艺术、大众传播等构成的精神生活环境。
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
就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而言,地域文化、童年记忆和教育经验等则其者十分中要的隐性或显性的作用。
一、地域文化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和自然疆域内形成的、具有强烈区域特征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系统。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其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乡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残酷和压迫。
乡土情结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颠覆。
这种情结源自于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
乡土情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农村生活方式。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担忧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乡土情结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主题,体现了鲁迅的人文关怀和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观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乡土情结、社会批判、历史渊源、影响、现代意义、人文关怀、深刻观察、中国社会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背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鲁迅的小说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传统受到挑战。
鲁迅深受这一时代的影响,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疾苦,决心以文学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
鲁迅的小说作品中,乡土情结是一条重要的主题线索。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批判,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在鲁迅笔下,乡土形象往往是贫困、愚昧、压迫和矛盾交织的。
通过对乡土情结的描写,鲁迅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乡土情结在鲁迅的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之一。
1.2 乡土情结的重要性乡土情结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态度。
乡土情结承载着鲁迅对家园、乡土、乡愁的热爱和思考,是他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鲁迅笔下,乡土情结贯穿于他的各种作品之中,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乡土情结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作者:杜太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1期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
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
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
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戏台,供长期演戏之用。
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子演戏,称为“社戏”,极为热闹。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平桥村有机会成了我的乐土。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这些细节是鲁迅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写照,勾勒出了鲁迅梦中的故乡。
《祝福》中写道,旧历年的年底,鲁镇的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祭祀时很慎重,“拜的只限于男人”。
“祝福”真实地再现了浙东的民俗及妇女地位的低贱。
祥林嫂被婆婆像卖牲口一样卖到贺家坳,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的婚姻包办、买卖的民俗。
鲁迅文章中所描绘的民俗画,不仅成为人物的典型环境,而且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
《孔乙己》中曲尺形柜台的不同格局和长衫帮、短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不仅反映了浙东小镇酒店的乡土风韵,而且充分显示了农村贫富两个阶级的对立。
还有《祝福》中捐门槛习俗的细节描写等,若非少年时代耳濡目染,很难凭空构造出这样的生活环境。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鲁迅的记忆中。
二.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环境描写上《社戏》中对看戏途中夜景的描绘:水网纵横,港汊交通;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星点的渔火,起伏的连山,碧绿的豆麦田,水草的清香,民间社戏。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和对乡土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贯穿始终,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关注和对农民命运的深沉怜悯。
在《呐喊》中,鲁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景象,描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和贫困生活。
在《风筝》中,他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乡土情感的深厚。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充满了真实感和力量感,他不仅关注了农村人民的生存现状,还关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乡土的深情眷恋。
除了对乡土生活的描写,鲁迅在其小说中对乡土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通过对农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对乡土人物丰富多样的理解和刻画。
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一个街头酒肉摊的老汉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的乡土小人物的形象。
在《药》中,他以一个乡村医生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勇敢、善良的乡土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体现了鲁迅对乡土人物的关注,也展现了他对乡土文化和生活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表达了对乡土情结的深刻思考和热爱。
乡土情结不仅仅是鲁迅在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态度。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不仅仅是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乡土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追忆和怀念。
在《白痴》中,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乡土价值观的批判,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思考。
在《风筝》中,他用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对传统乡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向往和怀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眷恋和对乡土情感的热爱。
这种对传统文化和乡土价值观念的追忆和怀念,体现了鲁迅对乡土情结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
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G·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且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已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
”①“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小说三集时,把入选的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称为乡土文学作家。
他是最早概括这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人。
”②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
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
③由此可见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
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上。
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
中国早期乡土小说的产生于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二十世纪。
这无疑是一个乱世,战火挟裹着新的文明、新的思想向腐旧的中国冲来。
西方新思想与中国古思想激烈地碰撞着。
乱世而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各种新思想、新理念都在改变着知识分子们的文案创作和情感投射。
由西方理论家提出的乡土小说也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出了别样根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无疑是乡土小说中的巨擘。
由于身处于战火纷飞、国家飘零,的特殊年代,鲁迅的乡土小说更加着力于描绘现实的黑暗,描绘乡村底层农民的愚昧淡漠,重点突出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大多着笔于典型突出却又带有广大民众缩影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被某种封建力量压制的可怜又可恨的人。
孔乙己穷酸腐旧的文人,透着一股子酸腐气在看客的嘲笑中妄想维持自己不堪一击的自尊;祥林嫂终其一生被封建思想压制,精神的打击带来肉体的毁灭;阿Q“独特”的精神胜利法,自甘为奴却又欺软怕硬……鲁迅小说的笔锋在我看来较之杂文显冷静,却是由这种冷静中透出一种因现实黑暗而产生的浓重的沉痛感与无力感。
国之蒙昧起于民,普通民众的麻木,思想的落后无不让人心寒。
他在呼唤着,甚至可以说不报较多希望地呼唤着人性和知识的曙光。
大约只有回忆童年时,才能约略看出鲁迅先生对故土的一丝温情,一点对童年的美好回想。
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乡土作家如王鲁彦等也因受鲁迅感召和影响,将冷嘲和讽刺式的乡土小说继续发扬,乡村因而呈现出一种破败、腐朽、陈旧的感觉。
这其实也符合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诉求,身在古旧中国而面对新生知识和新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内心涌动着矛盾而复杂的情感。
他们渴望着民主和科学的力量能带来思想的解放,能给这个古老的中国以新的力量,足以让他于枯朽中再度发芽成长。
与鲁迅不同的,他的弟弟周作人的风格则平和而静谧。
这类乡土小说也被称为田园乡土派。
沈从文、废名等作家从自小生长的农村中提取素材,在自己的文字王国里建立出一种类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浅论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摘要】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开中国乡土小说之先河,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从文则开拓了现代乡土小说的新领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是鲁迅,他在1935年所作的《小说二集·导言》中写道:“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其归纳起来指:乡土文学的作家多是远离乡土,先前有着乡土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他们怀着对记忆中故土的依恋,不断做着遥远而深沉的故乡梦。
在现代文坛上,鲁迅也以自己的创作首开“乡土小说”的先河。
《呐喊》、《彷徨》中的许多小说,像《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都被看作是最早的乡土小说。
在鲁迅创作精神的影响和“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20年代中期,一个充溢着乡土气息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体出现和形成了。
这些年轻作家怀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他们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境界耳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就集中表现了湘西朴素的风情,他以平等的姿态,以“乡下人”的身份来描写湘西边地的生活、风俗、人情,谱写出一曲曲田园牧歌。
综观乡土文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乡土小说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流派:一是20年代盛行一时、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为人生”派,以实写乡土中国的苦痛、破败,和揭露疮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为目的;一是由沈从文、废名等开创的“田园牧歌”派,更注重文学自身的价值和对善与美的追求。
鲁迅与沈从文正是这两个流派最有代表性的大师,他们也从许多方面反映了乡土文学的变化和发展。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鲁迅乡土文学的创作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乡土情结。
这个主题涉及到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情感体验,对乡村生活的深度观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土情结贯穿始终,影响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
鲁迅的小说中描绘的乡土世界并不美好,相反,它充满了阴暗和残酷。
小说《呐喊》中的《孔乙己》和《故事新编》中的《阿Q正传》等作品,都为我们展现了贫穷、愚昧、落后的乡村生活。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乡村人民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呈现出乡村生活中的残酷和苦难。
例如,《孔乙己》中描绘的那个醉酒的老汉,虽然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在道德沦丧和现实的压迫下,最终却被逼到了绝境。
《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有着自尊和正义感,但是在社会压力下却变得软弱、懦弱,最终在悲惨的命运下沉沦。
这些作品中鲁迅强调了乡土社会中贫穷、愚昧等问题,向读者呈现了乡土生活中的哀伤和窘境。
同时,鲁迅的小说中也展现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深度观察。
鲁迅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并描绘出许多鲜活的乡土细节。
例如,《老张的哲学》中,鲁迅通过描述老张在烤烟上瘾的经历,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颂。
而在《阿Q正传》中,阿Q爬树摘桃的一幕虽然短暂却极具生动感。
这些小细节展现了鲁迅的独到观察力和描写技巧,在这些细节中读者也可以窥见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除此之外,鲁迅的小说中还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反思的重点从乡土社会中延伸到全国社会。
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危机,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赋予他们深深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药》和《祝福》中,鲁迅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来强调社会的不公和倒退,透过现实现象反思社会问题。
在《孔乙己》中,鲁迅批判了制度的不公和社会的腐败,呼吁人们反对这种不正之风。
这些小说不仅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更是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探索和贡献。
以上提到的这些小说,不仅仅是鲁迅思考和表达乡土情结的作品,更是一种对社会真相的探索和呐喊。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是他独特而深刻的创作主题之一,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深情追忆和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不仅反映出他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乡土生活的关注,也揭示出他对于乡土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文化沉积的深刻认识。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首先表现在他对于乡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上。
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完美的语言画笔,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福建小镇的市井文化和农村文化。
这种乡土文化深植于人民的心中,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生命支撑。
而这种文化也在阿Q 的个性中得到了巨大的体现,他对待尊严和虚荣的态度,对于历史文化的无知,体现了一个半文盲平民所能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
鲁迅对于这种文化的塑造,既不妄加评判,又表现出对于本土文化的内外化把握,重在情感传达。
其次,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关注上。
在鲁迅的小说中,乡村生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例如,在《药》中,鲁迅描写了贫穷的农村生活和医疗条件恶劣的现实,而毒草的药用价值,对于人民生命的护卫,也呼唤着乡村文化和生活的自我振兴。
在《风波》中,鲁迅描绘了乡下庸医胡虔的生命经验,通过对于他的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反映了一个庸医在乡土文化中的成长和挫折。
鲁迅重视乡土生活的表现,不断地将自己的创作,依附于乡土生活的所见所闻。
这样的关注也同时引导着鲁迅迭日寻找画他的题材和故事情节。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对于乡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性质的清醒认识上。
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乡土社会往往是人民的压迫和苦难的源头所在,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鲁迅加强了对于乡土社会的批判。
他通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所固有的封建残余和道德缺失,使读者进一步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乌托邦性质。
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节支持他对于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冷静评估和追求。
在创作中,他以较高的文采和表述方式,深刻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残缺性和社会矛盾问题,提出了现代思想观念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
鲁迅与乡土小说
[摘要]鲁迅的乡土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来源于广大的农
村,其次语言犀利并且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是其更为成功塑造旧中
国黑暗现实的利剑。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阴沉悲凉的色彩和调子。他通过自己的
笔通过以困难的人生透视社会,揭露弊病唤起民众,改良社会。
[关键词]乡土小说 情节的典型化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一、鲁迅乡土小说的基本思想内容:通过下层人民麻木愚昧彷徨苦难来表现
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挣扎、追求和苦难
鲁迅所撰画的历史悲剧,揭示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如:《祝福》中的祥
林嫂是封建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典型代表。她先是丧夫,再被婆家人像卖牲
口一样卖掉了,接着又失去了儿子,一连串厄运将她笼罩,此后她手脚已没先前
灵活,记性也坏得多,她已处在绝境的边缘。鲁家人在祭祀中不让她参与,将她
推进了死亡之谷,在祝福的礼炮声中,她痛苦的死去了。
此外,鲁讯的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愚昧和麻木,没有觉醒甘受封建压迫。
如《故乡》中的闰土,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的少年,封建社会把
他扭曲成了一个木讷、愚昧、麻木、有了等级观念、相信迷信命运的人。那时下
层人民大多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他是中国几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阿Q正传》中的阿Q显得更加愚昧,真是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典型化:情节的典型化和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鲁迅曾总结自己创作经
验时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些见过和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会全用这事实,
只采用一端加以改造,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
特也是一样的,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
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实际上也是他采用的情节和性格典型化的方法。
首先是情节的典型化。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交织,
有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遵循生活的逻辑,又进行严格的提炼。如《阿Q正
传》中赵白眼在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时,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惴惴地问阿Q:
“阿Q,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
阿Q说着。阿Q掷地有声的回答是他觉醒的闪光。在革命的风雨中,他欲改变
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阿Q对他地主阶级落魄子弟怕触及自
己的利益而对这场革命所抱的恐惧心理是十分鄙视的,他们装穷,与阿Q拉关
系,但阿Q还是尖锐地揭露了他们的骗局,直言不讳地说出“你总比我有钱”,
而与他们所对立的阶级截然分清了界线。
其次是人物性格的典型化。情节的典型话与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二者有辩证的
依存关系。情节的典型化也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以情节
的典型化为依托。《阿Q正传》中赵太爷这一代表地主阶级的人物被成功的塑造
了。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充分表现了这个地主少豪的蛮横,阿Q在革命风暴
中,赵太爷却尊称阿Q为“老Q”,可见他又多么善于见风使舵。对于阿Q性格
的塑造,揭示国民劣根性是极为成功的,如他在狭隘保守、自尊自大、自轻自贱、
懦弱卑怯等。通过塑造人物性格的典型化,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鲁迅
乡土小说中,完成了多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如:阿Q、闰土、祥林嫂等。鲁迅使
读者在他的典型化中领会到作品的美感,更深刻地对现实生活做了艺术概括。
(二)乡土小说的风格:深沉冷峻和幽默诙谐。深沉即深刻沉着,通过语言
来揭示其背后隐藏真实的、丑陋的封建社会和残暴食人的封建统治阶级。在《祝
福》里,鲁迅痛心于刘嫂和周围其他同属下层劳动妇女,不能甘受祥林嫂的痛苦。
愤怒于祥林嫂第一个丈夫婆婆的刁蛮和狠心,祥林嫂最终死在祝福的礼炮声中,
这写的又冷又悲,祥林嫂死了,却丝毫没影响鲁镇人的生活,没有人对此而发出
悲哀,描写的笔调是冷冷的,越是显得无足轻重,却越是使人感到沉重。
诙谐是其又一个显明的标志,这在《阿Q正传》里体现得极为鲜明。阿Q
的形象是极具喜剧化的,一开始就伴随着作者不停的笑声,对旧世界、旧势力、
旧思想、旧习俗,鲁迅掷出了锋利无比的投枪。透过那一声声的笑语,我们能看
到作者强忍住悲愤的眼泪。如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得逞后:“哈哈哈!”阿Q十
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大为得意的笑。同酒家里的人在调戏小尼
姑这点上与阿Q是情投意合的,所以他们的欢笑是仅次与阿Q的。这些人是令
人憎恶的,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人心的麻木、社会的
悲哀。作者大声的呼喊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他传达的是苦难人民的呼
喊,要唤醒那些沉睡和麻木的国民,要推翻中国人吃人的旧的社会制度,让更多
的人重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鸣树著.鲁迅小说论稿[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