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 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导学案

《第一课 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导学案

《第一课 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导学案
《第一课 发展经济  改善生活》导学案

《第一课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导学案………………………………………………………………………………………………………………

本课考点:

1、社会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A)

2、生产的基本要素(A)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B)

4、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A)

5、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C)

6、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B)………………………………………………………………………………………………………………导语:经济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其经济的发展过程即是财富增长的过程。社会生产始终是社会财富增长之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因此,特别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的关系。

(一)考点解析

1、社会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A)

(1)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人们衣、食、住、行、用所需的各类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需要通过生产出来。从广义上上说,生产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还包括各类服务的提供。

(2)交换是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消费者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如此,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也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

(3)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从分配的最终结果看,社会产品分为个人所得(如工资、奖金、津贴等)、企业所得(如利润)和国家所得(如税收和财政收入)三部分。

(4)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而进行的。社会消费的整体状况,反过来又会对社会生产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

2、生产的基本要素(A)

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过程中必须有多种要素参与,各种生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B)

(1)生产力

①含义: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②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2)生产关系

①含义: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联系。如,一国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市场交易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社会的收入分配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等等,都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②内容: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决定因素;最重要)。

B、各个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形式。

(3)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而当一种生产关系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我国现在经济方面进行的各项“改革”)。

4、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A)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创造了多少新的社会财富,需要通过一个统计指标反映出来。有了这个指标,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才能在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才进行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比较。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这样一种统计指标。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①部门的统计:物质部门新生产的有形产品的价值和非物质部门如文教、卫生、金融、旅游、商业、邮电通讯、政府机关等部门提供的无形产品(服务)的价值。②“最终产品”的统计:已经最后加工完毕而能够直接进入消费领域的消费品和进入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厂房、机器、设备、设施等生产资料。)

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的统计意义:

① 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②人均GDP,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富裕程度。

③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的所占比例的变化,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附:(1)统计范围:

采用“国土法”来统计:只要在这个国土(或地区)范围内,无论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单位和公民,还是别国(或别地区)的单位和公民,其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都统计在该国(或该地区)的GDP里去。

(2)GDP统计采用“不变价格”(见教材P13中的“相关链接”)。

用不变价格统计的GDP就是实际的GDP。

(3)计算方法

GDP的计算可采用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等三种方法。其中,支出法是基本的方法。

支出法从一年内购买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总共支出了多少这一角度来计算GDP。这些支出包括四部分,即家庭购买消费品的支出、企业购买投资品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自身运作所需的消费品和购买社会所需的公共物品等方面的支出、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用公式表示即是: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因为政府的购买最终可分别归入消费和投资,所以,消费、投资、外贸出口被称为拉动需求、推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5、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C)

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的统一。

(1)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数量型发展方式和质量型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是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的统一。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统计出来。经济在质量上的改善,则需要通过测量社会经济活动多个方面的变化来综合评定。比如,产业比重的变化、分配状况的变化、消费模式的变化、社会福利的变化、文教卫生的变化,等等,都能从某一方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依据经济发展特点划分,有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①以经济数量的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发展方式,即数量型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的特征是:第一,以资源和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环境的高污染来换得高产出;第二,经济增长与民生的改善两者不平衡,人们收入的增长、分配的公平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等方面的改善相对滞后。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带来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社会的安定和谐等却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是一种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②既注重保持经济数量的适度增长,更注重经济质量的改进,即质量型发展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对资源实行有限度、保护性的利用,并努力开拓新的资源;第二,寻求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实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第三,民生的改善、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与经济增长同步,“以人为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观。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相对于资源的有限性而言,创新是无限的。科技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创新等,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用创新来驱动发展,已被列为我国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这样一个过程。我国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今后几十年,我国要走的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关联,高度一致。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有:

①科技含量高。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完全可以合理选用当代科技进步成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②经济效益好。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一国能否实现工业化的根基所在。只有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比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国家也才能实现工业化。

③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点。

④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又存在巨大的就业压力。要使工业化过程真正成为造福于全体人民的过程,就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

使更多的人成为工业化道路上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⑤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所谓信息化,就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要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我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6、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B)

(1)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什么?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2)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需要公民、企业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①要把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轨道。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结果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吻合的,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使自己活得了相应的利益。但也有一小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获利是以侵犯和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这就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偏离了。要使财富创造和人民生活改善真正统一起来,必须依靠一套内部因素(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和外部条件(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②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政府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要对经济活动的宏观大局作必要调控。如果政府部门的管理是科学的和规范的,那么,整个经济运行就会有良好态势,这会直接造福于企业和公民个人。另一方面,政府还掌管着一定的经济资源,用来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类公共物品。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能使政府把手中的经济资源用得更有成效。当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各类公共服务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得到了体现。

③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成果。在保持城市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使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让那里的人民更多受惠,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积累

①积累的含义: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资准备的过程。

②积累的重要性: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也才能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等。一个社会如果只有消费而没有积累,其生产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经济

生活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危机。可见,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③社会积累基金的主要来源

A、政府的财政渠道。从理论上讲,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每年要有一部分被留作积累基金,用于未来的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以及救济物资的提供等。

B、企业的利润留成。正常情况下,企业每年都要把利润的一部分留在企业,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等。

C、居民的一部分收入的转化。当居民把消费后的余钱存于银行或者购买股票和债券时,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实际上就在一定时期内转化为社会积累基金了。

………………………………………………………………………………………………………

(二) 复习测试题

一、填空题: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是经济活动的基础,_________是经济活动中的流通过程,_______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__________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3.我国的建设事业要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_________建设。

4.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就是____________。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过程中发生的联系,就是______________。

5.生产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要素。6.生产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7.生产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___________。

8.资本“三态”是指资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9.当今世界,____________已成为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被称为___________要素;经营管理是_________要素;科学技术是_________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有效的社会生产。

11.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_______________,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_____________,加速现代化的过程。12.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___________和_______价值总和。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_______产品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_______产品(服务)的价值。13.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已经最后加工完毕而能够直接进入消费领域的___________和进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1电与我们-导学案-人教版(2017)

电与我们 【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的家用电器有哪些; 2.了解电的知识; 3.掌握安全用电的方法; 4.掌握预防雷电的方法和触电自救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方法; 2.掌握预防雷电的方法和触电自救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我的小调查 (1)我会填 地点电器名称 家里 学校 超市 路上 我的感受:电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2)调查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说一说电的用途。 二、分组讨论 1.要是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注意用电安全?

3.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如何预防雷电对我们造成伤害? [小结]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可以躲在棵树下避雨,容易遭到雷击。不能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不能好奇触摸开关、插座;绝对不可以用湿布去擦电器、开关、插座;修理电器时应该先切断电源。 三、知识拓展:人触电后如何进行急救? [小结]人触电后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棒、竹杆等绝缘物把伤员拔开,脱离电源;如伤员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越早越好。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通过调查身边的电器,了解电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通过探讨,掌握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方法和预防雷电的方法。 【精炼反馈】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在电线上晾衣服 B.在雨中打电话 C.按开关时保持手部干燥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雷雨天气时,在户外要远离孤零零的高大树木。() (2)路边的电线都做过绝缘处理,所以在附近放风筝也没关系。()(3)雷雨天气时我们要路边的高压电塔、变电所,但晴天的时候它们很安全,只要注意安全我们就可以攀爬。()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方的计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中的一位新朋友——圆柱体。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其实,圆柱还有许多的奥秘,你打算研究它的什么? 板书课题。 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想圆柱表面积 1、请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呢?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2、验证猜想 3、动画演示圆柱展开图 三、小组合作、研究圆柱侧面积 (1)、利用手中的材料,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将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5)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6)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巩固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3.2分米,高5 2、出示例4, (1)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30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 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数) (2)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什么? 生:就帽子的表面积 (3)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是完整的表面积吗?它包括哪些面的面积?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2015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单元二课题圆柱表面积计划课时2-2 主备人复备人 教学 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 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

重难 点教学重点: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 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8、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9、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年,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修改后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四单元) 课题:1.身体的结构Array【学习目标】1. 与和谐美。(重点)2. 官,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难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从外形上看, 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 用气泡图记录。 【检测案】(10分钟)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 【训练案】(约5分钟)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导学案编号 () 课题: 2。骨骼、关节和肌肉 【学习目标】 1、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Array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重点) 2、通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难 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划出重点内容,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 2.人体的活动由、、和共同完成,不同等的运动形 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我们在活动时,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运动呢? 【探究二】:自在拿哑铃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肌肉参与了活 动?并记录下来。 【检测案】(10分钟)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 2.人体的活动由、、和共同完成,不同等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 【训练案】(约5分钟) 课后思考题: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和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作用相似?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 印刷效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点一:圆柱的认识 (1)底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侧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注:圆柱有无数条高 (4)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 长方形的是圆柱的高。 知识点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侧面积:圆柱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 (2)侧面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3)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4)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 知识点三:圆柱的体积 (1) 定义: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⑵ 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X高 随堂练习: 一.圆柱的表面积 1. 求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 (1) 底面半径是3 厘米,高是10厘米

(2)底面直径是2 米,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⑶底面周长是,咼是(n取)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5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取)?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分米,咼是6 分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取)? 4.把一段长12 分米的圆木锯成3 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木的表面积?

5.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做一个这样的 油桶(无盖)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6.把一段圆柱木料经过底面直径沿高切成两块,它的切面是一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圆柱体表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n 取)? 二.圆柱的体积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n取): (1)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0cm (2)底面积是平方厘米,高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底面直径的今倍: 2.一个圆柱形粮仓,底面直径是2 米,高米,每立方米空间可以装小 麦750千克,这个粮仓可以装小麦多少千克(n取)?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能初步解决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会应用有关圆柱的特征以及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圆柱表面展开图教具 五.学具:学生制做好的硬纸片圆柱模型,剪刀。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且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

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然后,运用圆柱侧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圆柱知识的动画。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教育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针对一些特殊的题型:只有侧面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等,以举实物来让学生判断怎样计算的形式进行练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课堂上出示矿泉水瓶,剪出圆柱体那一部分? 问题:哪位同学能说出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回答:圆柱体有两个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圆柱体有一个侧面;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处处相等。 二、新授 剪开矿泉水瓶的包装纸,想想: 1、怎样才能求出矿泉水瓶圆柱体包装纸的面积? 2、不把包装纸剪开,能不能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呢?怎样求?(小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导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准备:圆柱侧面展开图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长方形,正方形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导学案: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例3. 1.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个底面的面积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例4 (1)学生汇报,集体讲解订正。 (2)师板书: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答:需要用2080平方厘米的面料。 4.课堂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课堂检测:

七下历史导学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 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 一、造纸术 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 二、印刷术 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 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发明:唐代发明; 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 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合作互动】 (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2)分组讨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哪种好为什么 【随堂练习】: 1、四大发明中在汉朝出现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2、发明了“蔡候纸”,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A、祖冲之 B、蔡伦 C、贾思勰D顾恺之 3、指南针最早叫“司南”,它出现历史():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战国( 4、四大发明中,为发现南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1仰望天空-导学案-教科版(2017)

仰望天空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 3.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 1.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与接纳别人的观点,达成共识。【学习重点】 1.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难点】 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南 (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太阳是一颗______,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______不同。 3.如图所示,太阳的表面有______,月亮的表面有______。 4.测量距离大小时,除了用尺测量之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测量。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精炼反馈】 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我们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恒星。() 2.月亮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 3.月亮离地球比太阳离地球近。() 4.太阳和月亮都是球体,但表面各不相同。() 5.太阳黑子通常不会成群出现。() 6.月亮上的环形山又叫月坑。()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关于太阳和月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会发光,月亮不会发光 B.月亮有盈亏现象,太阳没有 C.太阳离我们近,所以看上去总是圆圆的。 2.记录太阳和月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通常采用() A.柱状图 B.折线图 C.维恩图 3.太阳表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这是因为太阳表面某些区域()A.温度较低 B.温度较高 C.较黑 4.月球直径是太阳的1/400倍,但是看上去却大小相似,这是因为() A.月球和太阳都是球体 B.月球和太阳的亮度差不多 C.月球离地球比太阳离地球近得多 5.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大小与月球差不多,因为平时看上去两者差不多大小 B.太阳表层的黑子是一些不发光、不发热的黑点 C.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中午温度最高 6.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高达150℃以上,主要原因是() A.月球上没有大气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通用版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结合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 ?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你想了解一下这种纸筒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 师: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索 1 ?研究圆柱侧面积。

X 2dm * 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师:求需要多少纸板,也就是求圆柱形纸筒的表面积。 师:用你手中的圆柱,通过剪一剪,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师:对,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圆柱侧面展开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它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 长X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 咼 2.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师:你能求出做这个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吗? 生:侧面积:3. 14X 2X 3= 18.84 (平方分米) 底面积:3. 14X(2-2)2= 3. 14 (平方分米) 表面积:18. 84+ 3. 14X 2= 25.12 (平方分米) 答: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25. 12平方分米纸板。 三、自主练习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单位:dm) 1*5*1

三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5硕果累累大象版

硕果累累 【学习目标】 1.坚持观察、实验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探究植物的果实、种子的结构以及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功能。 2.用各阶段照片、简笔画、记录表来描述黄瓜的一生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3.列举植物传播种子等实例。 4.学会搜集证据,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 探究植物果实的结构、种子的传播方式及植物一生的生命过程。 【学习难点】 学会搜集证据,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植物果实的结构、种子的传播方式及植物一生的生命过程。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南 (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2.黄瓜的一生经历了从________萌发成幼苗,再到_______、结出_______和_______的过程。 (二)问题银行存折

方式来描述)。 (二)理解与应用。 1.黄瓜果实是什么样子的?

2.收集资料说一说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呢? 3.成熟的黄瓜里藏着种子。估算一个成熟的黄瓜里有多少粒种子,我们种下的一粒种子又能长出多少粒种子。 【学习小结】 通过学习知道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植物种子的形态起了很大作用,动物也帮了大忙。黄瓜的一生经历了从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精炼反馈】 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蒲公英和柳树都是通过风来传播种子的。() 2.苍耳是依靠水来传播种子的。()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植物中,会借助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是()。 A.苍耳 B.蒲公英 C.油菜 2.下列植物中,会借助风来传播种子的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范文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 教案范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在初步理解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准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能解决一些相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一个新朋友——圆柱,谁能说说这位新朋友长什么样子以及有什么特征吗? 1.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两个底面,侧面,高)。 3.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同学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以前我们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观察一个长方体,我们是怎么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呢?(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结果: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能够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二第5题 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能够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尝试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2.5分米,高0.6分米。 ②底面直径8厘米,高12厘米。 (2)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①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25平方厘米。 ②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 5.小结: 在计算圆柱形的表面积时,要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有时候给出的是底面半径,有时是底面直径。)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 练习二第6,7题。 四、课后思考。 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在计算表面积时都能够用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来计算呢?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首先带动课堂气氛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完整版)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知识要点 (1)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延斜线剪开得到一个()。 (2)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4)圆柱的()面积加上()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5)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6)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7)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8)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9)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10)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11)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 基础练习 1、一个圆柱高9分米,侧面积226.08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形,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62.8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拓展提高 4、某宾馆大堂有6根圆柱形大柱,高10米,大柱周长25.12分米,要全部涂上油漆,如果按每平方米的油漆费为80元计算,需用多少钱? 5、一根长2米,底面积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形木段,把它据成同样长的4根圆柱形的木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6、一支没有橡皮头的圆柱形铅笔长20厘米,底面半径0.5厘米。这支铅笔有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7、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公开课导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学习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学习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 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 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 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 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1)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3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31.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6.28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 )、用一张长2.5米, 宽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 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 (接口处忽略不计) (5)、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 高50厘米, 底面直径30厘米, 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 (得数保留整数) (6)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7)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 高1分米, 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米 (8)做一个圆柱体, 侧面积是9.42平方厘米, 高是3厘米, 它的底面半径是()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9)一种压路机滚筒,半径是4分米,长1.2米,每分钟转10周,每分钟压路多少平方米? (10)一种圆柱形油桶,高4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11)一辆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6米,直径是0.8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把一根直径是20厘米,长是2米的圆柱形木材锯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立方厘米。 (13)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正好得到一个边长为15.7厘米的正方形,圆柱体的高是( )厘米。 (14)将一根长5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2段,表面积增加60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分米。 (15)一张长31.4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刚好把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侧面围住(宽对高),做一个这样的茶叶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16、把两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3分米的圆柱形钢材焊接成一个大的圆柱形钢材,焊接撑的圆柱形刚才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小圆柱形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 17、将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是1.5米、1米和0.5米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8、把3个高相等、底面半径都是10厘米的圆柱形盒子叠放在一起。拿走1咯盒子,表面积就要减少314平方厘米。每个盒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1、地球的卫星——月球 学习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同地球不同。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4、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5、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学习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学习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活动导学案 【活动方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 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 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 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 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 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 “月球卡”。)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 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4、(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 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3、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 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 的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