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

1.文言文阅读(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四十而不惑

④饭疏食饮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温故而知新。

②切问而近思。

(3)“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传”“习”之本是什么?(2分)(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3分)

2.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3.阅读《智子疑邻》,回答问题。(8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不筑,必将有盗。

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说说宋富人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10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选出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星隐曜

C.未尝识书具/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D.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翻译句子。(3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文章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而略写他成年后才思衰退的情形?(4分)

5.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翻译“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3)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4分)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6.阅读《口枝》,回答问题。(16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字词。(4分)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②满坐寂然坐: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2分)

A.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

B.其夫呓语(其:她的。)

C.既而儿醒,大啼(既而:不久,紧接着。)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虽然。)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文章为了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6分)

7.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悉如外人()②便要还家()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寻向所志()(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垂髻”指。(3分)

(4)“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2分)

8.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6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①往来无白丁()

②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2分)

9.阅读《三峡》,回答问题。(15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

④属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4)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4分)

10.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是日更定矣()

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4)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

(5)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

参考答案:

1.(1)①按时②替③迷惑,疑惑③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②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3)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过失与失误,重视品德修养的完善,避免生活与学习之中的缺漏与失误;忠、信。

(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3分)

(5)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2.(1)C(2分)

(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

②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4)A(2分)

3.(1)①说②丢失

(2)①(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②这家人认为他们的儿子聪明,却怀疑盗贼是隔壁那个老人。

(3)天雨墙坏。

4.(1)C

(2)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3)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说明方仲永“通悟”确实是“受之天”的,而其父“不使学”的举动为他才能的衰竭埋下了祸根,突出他的最终不幸结局的确因为没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成年后才能衰竭的情形是“不使学”的后果,无须多言。

5.(1)C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3)①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②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4)B

(5)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6.(1)①擅长。②通“座”,座位。③夹杂。④跑。

(2)D

(3)①宾客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坐正了身子。

②这时宾客们都神色大变,卷起衣袖,双腿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4)①描写了表演口技的人的表演情景;②描写了听众的表情;③描写了表演工具的简单

7.(1)①全部、完全。②通“邀”,邀请。③与世隔绝之地。④标记。

(2)①(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3)豁然开朗;老人,小孩。

(4)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8.(1)①平民②音乐

(2)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

(3)何陋之有?

9.(1)①“阙”通“缺”(缺口或断开)②飞奔的马(奔马)③急流(急流的水)④连接(连续)

(2)①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3)C

(4)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

10.(1)张岱;文学

(2)①“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或“指初更以后”;或“晚上八点左右”②今作“拿”,牵引;或“牵引”③一种毛制的衣服④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或“酒杯”。

(3)围绕“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回答。(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共2分,答出一句即可)

(5)第一问围绕“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三日后独自去看雪;金陵人的痴表现在于亭中铺毡饮酒赏雪”回答。第二问围绕“侧面描写(侧面)”回答。(共3分,第一问2分,作者和金陵人“痴”的表现各1分;第二问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