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赠汪伦诗歌赏析

赠汪伦诗歌赏析

赠汪伦诗歌赏析
赠汪伦诗歌赏析

赠汪伦诗歌赏析 李白 《赠汪伦 》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 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 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 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 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 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 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 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 公为泾县令, 青莲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 居泾邑之桃花潭” (详见 《李白学刊》 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 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 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 桃花潭水纵然 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赏析] (一)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 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 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 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 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 所有知道李白的人, 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 喝酒和游历, 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 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 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 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 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 先是一愣, 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连说: “佩服! 佩服! ”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 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 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 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 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 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 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 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 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 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 着众多游人。 (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 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 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 “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 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 群村人踏地为节拍, 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说“忽闻” 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 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 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 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 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 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 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 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 别裁》 ) 显然,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 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 于这首诗, 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 如东岸题有 “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宛敏灏 宛 新彬) “李白乘舟桃花潭,千古悠悠汪伦情”——泾县桃花潭 桃花潭景区,位于青弋江上游的泾县陈村镇境内,距县城 34 公里景区内自然 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 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赠汪伦诗歌 赏析 ]相关文章:




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随文识字,利用甲骨文学习课文生字的含义及相应字音字形。 2、通过故事进行情感渲染,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 3、进行同类古诗的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赠汪伦》,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下课题。 课下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我现在考考大家,谁能把这些字准确地读出来。 (开火车读,齐读) 谁能把整首诗读下来(两个学生读)并评价 看到大家这么踊跃,老师也想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断句的位置(师范读)。 谁起来像老师一样读一下这首诗。 (找两三个读,齐读) 二、古诗及作者背景描述 同学们读得不错!你们知道《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

谁吗?你都知道他的哪些诗句,非常棒!你们知道《赠汪伦》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吗?那你们知道他们两个之间的故事吗? 下面听老师讲这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唐朝时期李白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人们都非常仰慕他的才华,都希望请他到家里做客,当时安徽省有位名士叫汪伦,也请他来家里做客,汪伦就想啦,那么多人邀请李白,我怎么能把他青岛自己家呢?汪伦四方打听,听说李白有两大爱好:游玩和喝酒。于是汪伦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意思就是说呀,李白你不是喜欢游玩吗?我这里有绵延十里的桃花,李白你不是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一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封信非常高兴,他就来到了汪伦的家里,但是汪伦这时候说了实话,他说这里没有绵延十里的桃花,有的只是十里以外的桃花潭,这里也没有一万家酒店,有的只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这不明摆着骗人吗?你是李白的话,你是怎样的心情?但李白并没有生气,他只是哈哈大笑,觉得汪伦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汪伦因此也更加敬重李白,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未来的几天,他们形影不离。 每当日光和煦,诗人诗兴大发的时候,他们就在书房一起······· 每当微风习习,他们悠然自得的时候,他们就在凉亭一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友来稿)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 友来稿) 第七单元 本组一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之一(赠汪伦》描绘了汪伦赶来送李白的动人情景,赞颂了友情的深厚与可贵。 《古诗三首》之二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了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古人间的依依惜别,赞颂了友情的深厚。《古诗三首》之三的《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时遇到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事情,表现了岁月的流逝流下的衰老与不变的故乡情。 《桂花雨》回忆了童年桂花,花落如雨的快乐与幸福.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她是我的朋友》记叙了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一个小姑 娘被作伤,急需输血,但无人愿意帮助。一个叫阮恒的小朋友同意输血 给小姑娘,他以为输血会致人于死,但他还是愿意为小姑娘输血,他的 回答是:“她是我的朋友。”一句话体现了阮恒的高尚,表现了友情的纯洁与珍贵。 《争吵》记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的经过,表现了克来谛的高尚。

尤其是父亲的话语起到点题的作用。告诉人们要知错即改。 本组课文大多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药 含着浓郁的多情和友情,希望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学习古诗.要多诵读,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三篇记人写事的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 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 25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朗读、背诵诗歌。 3. 体会诗句的含义。 4.体会诗歌的感情。 5.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重难点 1.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课时划分 三课时

《赠汪伦》教案教学教材

《赠汪伦》教案

《25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和感受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唐诗对答,激趣导入 1、屏幕出示五句学过的唐诗(每句中有半句需要生填空),师生对答,师说前半句,生答后半句。或生说前半句,师答后半句。 2、(最后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最后一句唐诗是谁写的吗?生:李白。 3、出示李白图片,师简介。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人李白的诗。这首诗是李白送给他的朋友的,他的朋友叫做“汪伦”。板书“汪伦”并认识生字“汪”,生自由说识字方法,再读李白朋友的名字“汪伦”。 5、这首诗是李白“赠”送给汪伦的,板书“赠”,生认读。 6、齐读诗题→赠汪伦 (二)读诗识字,读中感悟 1、检查预习,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好友李白要走了,他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 出示第一行,指名读。认识生字“舟、欲”,出示图片“舟”,再读生字。知道“欲”在诗中是“想要”的意思,生说“欲”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乘、舟”。 “乘”字是独体字,由“禾”和“北”组成。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强调“北”字的笔画和笔顺。“舟”也是独体字,第二笔是竖撇,强调两点和横的笔顺是点、横、点,而且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板书范写,生书空后,再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朗读。体会李白离开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语速稍慢一些。 5、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第二行,指名读。出示图片简单了解“踏歌”并认识生字“踏”,联系生活实际识记。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为大家分享了赠 汪伦 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

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 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 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 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 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 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 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 又唱又跳的, 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 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 手, 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 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 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 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这首李白赠汪伦的诗, 可以看出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汪伦或许是邀 请李白来做客, 宾主尽欢之后, 李白乘舟告别, 汪伦赶到江边, 边跑边唱送李白, 李白真是受感动,因此说道:汪伦送我的情远过於千尺深的桃花潭水。 然而后人有心之士,却在唐诗之旅后,考证了两个状况:一谓:桃花潭的水 并没千尺深,千尺固然是形容,但达千尺虽非可能,可是应该是不小,结果桃花 潭只是个小水池。一谓:汪伦住的地方叫桃花村,桃花只有三,两棵,该潭潭名 叫千尺,是其名而非真大。如此一来汪伦送李白情虽比桃花潭水大,但也高不到 哪里去了。对这样的说法,只是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谁又会去计较这会是事实 呢 而且就算是事实,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汪伦情深意浓的折扣。 这首诗提到的是两个人,有李白及汪伦。庄周梦蝶,已到忘我的境界。诗中 若只叙述他人,而无我的作品,并不见得是忘我。在每一首诗中,几乎都有人物 的存在,完全无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且说无人,又似有人。

21.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教案

第七单元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小学语文《赠汪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赠汪伦》教学设计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 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三百首》、《全唐》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

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整体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古诗三首赠汪伦_人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古诗三首赠汪伦人 教版(2019)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而本次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我又有幸抽中了《赠汪伦》这首大诗人李白的诗,向老师们展示处的古诗教学,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极限挑战”,原因有三:其一,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教师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就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二,《赠汪伦》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而本来就在四五年级时才会出现的这首诗,却堂而皇之地,眼巴巴地出现在新教材的二年级上册中,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其三,本人从教毕竟只有三年有余,教学经验的馈乏是必然的。而本人今年虚岁25,还站在人生的头人,可以说阅历赏浅也是必然。 既然说到挑战,上述三点都是我这次教学技能赛中必须竭尽全力跨越的一道坎,那俗话说得好“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但这声场教学者才智的挑战比拼对于我来说并非是一帆风顺,细细回味着这一个月有余的心路历程,真如品茶一般“甘苦自知”,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晓。回顾这两周前的展示课,仿佛还历历在目,亦久弥新。

还记得教案现场设计大赛中,我因忙于其他的事,在毫无准备,报有侥幸心理——必然不会上古诗的大胆中,匆匆忙忙上场,结果那就是一定了,简直是笑料百出,不妨说说,我连汪伦是谁也未尝在教参典故中读懂,结果将理论这个普通的农民比划成了诗人。但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知错就改,有自知之名之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广泛地收集与《赠汪伦》相关的各种资料,职《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这个汪伦和李白结下深厚友情的典故,网上观看CCTV电视散文《赠汪伦》诗歌欣赏,《烟雨桃花潭》,反复读阅了名师孙双金的《赠汪伦》教学设计和其他一些教学案例中有关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并在空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于送别的诗。还查找了最近一两年中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与教学反思。在其间我五易教学设计稿。三改课件,当然更少不了两位前辈周老师和刘老师的真诚帮助,她们不迟辛劳地,放弃休息时间,给我出谋画策,让我终于确定以“情感”这主线来展开这堂课的教学。回想起来真是不易。 《赠汪伦》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我想我的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但也许也会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那

《赠汪伦》教案设计

《赠汪伦》教案设计 《赠汪伦》教案设计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谊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产生共鸣呢?因而,我决定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作为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诗词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3 懂得珍惜人间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大家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所以,我把领会古诗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潜入诗词意境,陶冶情操。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预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李白与汪伦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就利用读、想、悟、诵、唱等方式来达成。 【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古诗 《赠汪伦》赏析

小学语文古诗 《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 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 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 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白 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 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 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 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 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 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 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离开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1/6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 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 2 月 28 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 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 马克),5 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 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 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 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 61 岁。 [小学语文古诗 《赠汪伦》赏析
2/6

幼儿园大班古诗《赠汪伦》

大班古诗《赠汪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 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

学习 《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____(省、市、区、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 古诗赠汪伦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古诗赠汪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相处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打打闹闹,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结束语:好了,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户外活动吧! 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赠汪伦 古诗 全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 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 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 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 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 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 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小学语文 古诗赠汪伦

古诗赠汪伦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

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 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赠汪伦教案

2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赠汪伦》 1.以故事引入。 《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干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

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随机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小学一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案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 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赠汪伦赏析

赠汪伦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望庐山瀑布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 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