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相变简介(参考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相变

一、定义和基本特征

1.定义:

替换原子经无扩散切变位移(均匀和不均匀形变),并由此产生形状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相变[1]。

2.基本特征:

(1)无扩散性;

(2)以切变为主,具有表面浮突现象;

(3)具有一定位向关系,如K-S关系,西山关系,G-T关系等;

(4)惯习面在相变过程中不畸变不转动(即不变平面);

3.马氏体的主要形态

(1)板条马氏体:对于钢材,中低碳钢、温度较高时易形成(下图左为光镜下的组织结构,右为电镜下的组织结构);

(2)片状马氏体:对于钢材,中高碳钢、温度较低时易形成(下图左为光镜下的组织结构,右为电镜下的组织结构);

二、马氏体转变的机理

1.相变驱动力

相变的驱动力来自于新、旧两相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系统总的自由能决定相变过程及相变产物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总的自由能包括体积化学自由能、界面能、由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如存在外加场,还应考虑外加应力场、电场、温度场及磁场等的影响[2]。

G=G

ch + G

el

+G

in

(体积化学自由能、由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变能、界面能三种能量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物理模型描述,这里不详细进行描述)

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3]

(1)Bain模型

Bain模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切变模型,其描述了晶体点阵的改组并不涉及切变,不存在不变平面,无法解释表面浮突现象。

(2)K-S模型

K-S切变能够成功地导出所测到地点阵结构和取向关系,但对于惯习面和浮突的预测与实际相差较大。

(3)G-T模型

G-T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了马氏体的点阵改组、宏观变形、位向关系、表面浮凸,特别是预测了马氏体内的两种主要的亚结构——位错和孪晶,但不能解释惯习面是不变平面以及低、中碳钢的位向关系。

(4)晶体学表象理论

晶体学表象理论不解释原子如何移动导致相变,只根据转变起始和最终地晶体形态,预测马氏体转变地晶体学参量。

三、马氏体相变的有限元模型[4]

1.介观模型

(1)相变驱动力

体系的自由能可表示为:

G =ψ (εe ,c i ,θ)-σ:ε=ψel (εe ,c i )+c i ψi θ

(θ)i =0

m

∑ +ψ in (c i )-σ:ε 其中,ψ为Helmholtz 自由能,ψel 为弹性能,ψi θ

为第i 个马氏体

变体在温度为θ时的化学能,ψin 为界面能。

I.应变

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应变分为弹性应变εe 和相变应变εt :

ε=εe +εt

II.弹性能

ψel (εe ,c i )='ψel (σ,c ,c i ,θ)+σ:εe

其中,c i =c i -c

m c =c i i =1

m

III.界面能

ψin (c i )=A ij c i c j j =0

m

∑i =0m ∑

A ij 为材料常数

IV.判别准测

f ij σ,c i ,c j ,θ()

=X ij -k ij =-∂G ∂c i +∂G

∂c j

+k ij >0

(2)计算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