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250.45 KB
- 文档页数:3
论医患纠纷中胎儿利益--张虎论医患纠纷中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2006秋法学本科张虎论医患纠纷中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摘要]胎儿期是所有自然人生命发育的必经阶段。
随着现代人权意识的加强,人们也日渐重视对自然人在胎儿时期的利益保护。
在现代社会,未出生的胎儿的利益屡遭侵犯,但由于胎儿未能成为各国民法上的“人”,因此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民法显得捉襟见肘。
由于我国立法不足,胎儿期间遭受损害请求赔偿的案例,往往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
在立法完善前,审判实践还可根据侵权行为法理论,支持就胎儿期间所遭受身体健康损害提出的赔偿请求。
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胎儿立法不足的反思,揭示出我国医患纠纷中胎儿利益保护的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胎儿利益民法保护民事权利能力建议[正文]一、我国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现状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是并没有出生的,还是母体之一部分,被认为当然不能取得权利能力,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但是,任何人均有从母体受孕到出生之过程。
此间,不仅其未来的利益需要保护,某些现实的利益也需要保护。
胎儿是将来才能出生的人,各国民法均规定只有出生之后方可取得权利能力,即有资格享有权利、负担义务,而胎儿在未出生前受到侵害,在出生之后可否请求损害赔偿,民法对胎儿利益是否予以保护,如何保护,保护的依据是什么,一直是民法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分析我国先行有关胎儿立法的现状,首先要分析我国民法的立法进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中华民国的民法典。
从1954年到19 82年,中国共组织了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三次都没有正式出台过一部民法典。
1954年到1982年三次起草的民法典,均没有赋予胎儿以民事权利能力。
到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改变立法方针,决定在历次民法草案的基础上,先制定一个民法通则,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民法典。
于是形成现今以《民法通则》及《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单行法构成的民事立法体系。
探讨胎儿权利的保护探讨胎儿权利的保护探讨胎儿权利的保护探讨胎儿权利的保护文章期的奴隶和中世纪时期的农奴不能作为私法主体的禁锢,承认一切自然人平等的法律地位。
赋予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此种资格即为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适于出生,终于死亡几乎已经成为各国民法普遍适用的规定。
但是立法者在立法之时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立法并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五十年代以来,在德、美、英等国陆续发生若干史无前例的诉讼案件,原告主张其于出生前遭受不法侵害,而向加害人主张损害赔偿。
以及最近在我国普遍出现且备受关注的胎儿侵权案件,似乎都是对现行的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制度的冲击与突破。
在我国,关于未出生者的民事立法较少,只有《继承法》第28条一条。
司法实践中有关未出生期间的损害赔偿纠纷,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
加强有关未出生者的民法理论研究,进而落实到现实中去,是非常必要的。
一各国遇到的问题1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案例案例1:生父传染梅毒于子之案件。
在五十年代德国,第一个引起讨论之判决,系生父传染梅毒于子之案例。
有某A明知患有梅毒,仍与其妻B性交,致出生之子C感染梅毒。
B以其子C之名义,提起诉讼,向A请求损害赔偿。
德国地方法院认为被告为侵害行为之际,原告尚未出生,不具权利能力,不成立侵权行为。
Schelswig高等法院不采此项见解,肯定原告之损害赔偿请求权,认为侵权行为既已存在,损害虽在被害人出生后始行发生,并不影响侵权行为的成立。
德国最高法院废弃Schleswig高等法院此项判决,认为侵权行为之成立,须以侵害行为发生时一个具有权利能力被害人之存在为要件。
案例2:我国成都市女市民贾丽怀有4个多月的身孕,某日乘坐成都洪桥出租汽车公司戚天明驾驶的奥拓车出行,当车行至保和大道时,出租车将正在前方右侧车道修车的黄某、张某撞伤,坐在出租车内副驾驶座的贾丽同时被撞伤,右额粉碎性凹陷骨折及颅内血肿。
交警部门认定,该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司机戚天明及黄某、张某均违反有关交通法规规定,负事故同等责任。
谈谈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谈谈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者刘传山摘要: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按此规定母体中的胎儿当然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如果胎儿在其受孕过程中受到损害至其出生之后畸形或疾病的情况下,不让胎儿对其受到的损害享有赔偿请求权,对胎儿将是不公平,本文检讨了我国现行立法,论述了不规定胎儿的权利能力通过法律规定同样可以达到保护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目的,最后论述了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
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胎儿权利能力损害赔偿请求权“胎儿者,在母体内之儿也。
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谓之胎儿。
”(胎儿仍在母体之中,为母体之一部。
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按此规定,孕育中的胎儿当然不享有权利能力,但是胎儿最终是要出生的,孕育中的胎儿乃未来的民事法律主体,且胎儿是所有自然人生命发育的必经阶段,如果胎儿在其孕育过程中受到损害至其出生后畸形或疾病,或者在其孕育过程中其父母(其未来生活的依赖者)受到人身伤害以至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父亲死亡导致其抚养权受到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胎儿出生后不能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显然有违公平且与理不符。
一我国立法现状的检讨对胎儿权益的保护自罗马法以来已为各国所重视,“当涉及胎儿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对待,尽管在他出生以前对他毫无裨益”,(而我国仅在《法继承》第28条规定了胎儿的继承权,该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
”可见,我国现有法律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仅限制在继承这一范围,根本没有涉及到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如果胎儿对其受孕过程中受到的损害在出生之后行使请求权,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将找不到法律依据。
这不仅给法院审理案件带来了困难,而且使胎儿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护。
我国四川省新冿县人民法院就曾过一个类似的案例,1992年10月,某旅游公司驾驶员某甲驾驶该公司汽车将行人某乙撞伤,随后某乙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我国胎儿利益立法保护的完善探讨[摘要]近年来侵害胎儿利益的案件与日俱增,但现行法律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却几乎是空白,立法的缺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胎儿利益的保护无法可依,胎儿被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
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在胎儿利益保护方面存在缺陷的分析,比较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立法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我国胎儿利益保护现状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胎儿利益;立法缺陷;法律对策胎儿不是一个孤立的生命体,而是所有自然人生命发育的必然阶段,胎儿必将从生物意义上的人通过出生变成为法律上的人,所以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是对法律主体权益保护的必然要求。
在近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的侵害胎儿利益的事故越来越多。
针对胎儿利益保护的案件层出不穷,而我国法律有关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胎儿的保护缺乏法律依据,这就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案例引发胎儿利益立法保护的争议案例:2006年3月20日,魏某驾驶摩托车与一辆大货车发生事故,魏某当场死亡。
魏某怀有5个月身孕的未婚妻秦某代腹中胎儿,向肇事方索赔胎儿抚养费。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虽然胎儿在死者死亡时还未成为死者生前扶养的人,还不具有民事权利,但胎儿出生是必然的,如是活体出生后由其父母抚养也是必然的。
因此,事故责任中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义务主体(肇事方),对事故责任中涉及到的胎儿将来出生后的生活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秦某是以自己的名义作为原告,诉请对还未降生的“遗腹子”抚养费赔偿,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其资格不符,遂驳回其诉求。
法院建议秦某在孩子出生后以孩子的名义另行起诉,并以孩子监护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该案件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腹中的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否具有诉讼主体的资格。
二是“遗腹子”即胎儿是否具有获赔的权利。
一种观点认为“遗腹子”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获赔抚养费,根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之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总则规定涉及什么等胎儿利益保护?说到遗产的继承人,相信大家想到的继承对象有很多,但是肯定很少人会想到一个尚未出生的胎儿。
之前的民法总则对于胎儿继承遗产是持否定的态度。
但根据最新的民法规定,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释。
那么,民法总则规定涉及什么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呢?今天小编就来作一解答。
说到遗产的继承人,相信大家想到的继承对象有很多,但是肯定很少人会想到一个尚未出生的胎儿。
之前的民法总则对于胎儿继承遗产是持否定的态度。
但根据最新的民法规定,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释。
那么,民法总则规定涉及什么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呢?今天小编就来作一解答。
一个胎儿还没有出生,父亲就去世了,那么这个胎儿有没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草案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在继承法规定的基础上明确,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而,最新颁布的《民法总则》规定了,胎儿有继承权!《民法总则》第16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根据这条民法总则的规定,在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胎儿继承份额的保留,是指在分割遗产时,如果有胎儿(该胎儿出生后应属于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范围)的,应当为胎儿保留继承份额。
由于胎儿尚不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注:在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主体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故胎儿并不具有继承权,但为了保护胎儿的利益,各国都强调在分割遗产时应考虑对胎儿进行特殊保护。
对胎儿保留份额的处理,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还是活体而不同:1、如果胎儿出生时是活体的,则该保留份额为该婴儿所有,可由其母亲代为保管。
Hesitation can certainly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doing something wrong, but it also loses the chance of succes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法总则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以民法通则为基础修后颁布的民法总则,对多项民事法律条规都进行了修改。
针对民法通则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不甚完善的情况,也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做了修改。
由于民法总则刚颁布不久,故而即使是学习法律的朋友对该项条规的理解也不深透每个人律师365整理了下列关于民法总则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的相关信息。
以民法通则为基础修后颁布的民法总则,对多项民事法律条规都进行了修改。
针对民法通则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不甚完善的情况,也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做了修改。
由于民法总则刚颁布不久,故而即使是学习法律的朋友对该项条规的理解也不深透每个人整理了下列关于民法总则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的相关信息。
一、民法总则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第十六条【胎儿利益的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二、条文释义条文:“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
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
”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则出生前之胎儿,尚未成为法律上的人,自不享有权利能力,不得为民事权利之主体。
但若严格贯彻此一原则,势将对行将出生之胎儿保护不周,不无违反人情之虞。
因此,从罗马法以来,关于胎儿利益之保护,成为民法一大问题。
各国立法例,关于胎儿之保护,有三种立法主义:其一,总括的保护主义。
即就胎儿利益之保护,一般地将胎儿视为已出生。
此为罗马法所采取之主义,瑞士民法典(第31条2款)从之。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亦采此主义,其第7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既已出生。
2020年第19卷第16期论胎儿权益的司法保护———以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为视角□杨国强【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对于胎儿权益保护已经不再局限于《民法总则》涉及胎儿继承权和受赠与权范围上。
在我国审判实践中涉及胎儿案件的数量也成增长趋势,因此如何保护胎儿权益己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众所周知,不管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其中,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生而有之,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没有出生时还不能称之为“自然人”,因此,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故司法审判实践中如何保护胎儿权益以保证司法公正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了一部分胎儿的财产权益,比如胎儿继承权和受赠与权,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胎儿出生时是活体。
可见胎儿享有的民事权益非常局限,现实中存在很多对胎儿损害的情况,但是法律中对于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并不清晰。
司法实践的需要正催生着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相关立法的制定。
故本文在对多个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并基于我国《民法总则》第16条条文有关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相关规范,逐渐梳理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案件的裁判思路,从而据此进一步完善胎儿权益保护。
【关键词】胎儿权益;损害赔偿;裁判思路【作者简介】杨国强(1993.8 ),安徽合肥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一、我国《民法总则》对胎儿权益保护的规定(一)《民法总则》第十六条对胎儿权益保护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16条[1]明确规定了胎儿在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方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因此,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存在是附条件的,即需在遗嘱继承和接受赠与等方面,不是广泛的列举,而是一个“等”字紧随其后,对于“等”中包含哪些方面,在理论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在理论中也常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2]。
《民法总则》的出台在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方面是进步的,不仅规定了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将胎儿出生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情况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出生时是死体,有利于财产权益的归属的明确[3]。
从《民法典》第16条看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问题发布时间:2023-01-31T08:13:48.40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18期作者:袁雪喆[导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家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袁雪喆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家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开放”三胎“,胎儿与新出生人口有着密切关系,而胎儿利益的保护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留了2017年颁布的《民法总则》新增的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条款,但在胎儿权利范围、胎儿代理人确定及当代社会引发的胎儿利益保护新问题等方面仍值得讨论,本文将从《民法典》第16条第角度探讨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问题。
关键词:民法总则胎儿利益保护一、我国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发展(一)国外立法情况中西方都在立法上都经历过否定保护胎儿的利益到肯定保护胎儿利益的过程。
中西方现阶段的立法情况和立法趋势都在不断的肯定法律赋予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资格的主体,而且该立法内容也在越来越多国家立法中出现,由此可知,赋予胎儿主体资格被越来越多国家所认可。
我国在胎儿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于1987年颁布、2009年最后修订的《民法通则》受《苏俄民法典》的影响,始终未涉及胎儿的权益保护问题。
《继承法》在1985年第1次提出了胎儿利益保护的例外规定,具体内容为该法律的第28条规定,提出家庭遗产继承时,胎儿具有继承相应份额的权利,但如果胎儿出生后没有存活,则胎儿原来需要继承的分额根据法定继承处理。
在2017年,我国发布的《民法总则》中规定的胎儿利益保护的内容,这在进一步完善法律内容或者符合伦理要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内容规定为《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内容为: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而最新颁布的《民法典》基本保留了《继承法》与《民法总则》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
保护胎儿人格利益的案例哎呀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保护胎儿人格利益的超精彩案例!曾经有一个孕妈妈,叫小敏。
小敏在怀孕期间特别注意宝宝的一切,那真的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还在肚子里的小生命。
有一天,小敏去做产检,在医院里遇到了一件让她特别气愤的事情。
原来,有个医生说话特别大声,丝毫不顾及周围还有孕妇,那嗓门,就好像打雷一样!小敏当时就想:“这怎么行呢?我肚子里的宝宝还在发育呢,这么大的声音会不会影响到宝宝呀?”小敏可不干,她立刻就去找那个医生理论,说:“你怎么能这么大声说话呀,你不知道这里有孕妇和胎儿呀!”医生还不以为然,说小敏太敏感了。
这时候,旁边的其他孕妈妈们也都纷纷帮小敏说话,“就是呀,胎儿也是人呀,也需要保护呀!”你说说,这医生做得对吗?这不是明摆着不重视胎儿的人格利益嘛!还有一次,小敏去商场逛街,正逛着呢,突然商场里播放起了那种特别吵闹的音乐。
小敏一下就难受了,她赶紧捂着肚子找了个相对安静的地方。
她心想:“哎呀,这商场也太不注意了,这么吵的音乐,对胎儿能好吗?”她越想越气,找到商场的管理人员去反映这个情况。
管理人员一开始还不当回事,说:“这不就是点音乐嘛,能有什么影响。
”小敏可不答应,她说:“这可不是小事呀,胎儿在肚子里也有感受的呀,你们怎么能这么不负责呢?”难道不是吗?胎儿虽然还没出生,但他们也是有感觉的呀!大家想想,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不是也应该被好好保护呀?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权利。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还没出生,就不重视他们的利益呀!我们都应该像小敏一样,勇敢地去维护胎儿的人格利益。
总之,胎儿的人格利益绝对不是小事,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起来,给胎儿一个健康、安宁的成长环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1篇在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中对于胎儿是否属于法律主体的争议一直存在。
本文将从胎儿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胎儿权利的保护以及胎儿权利的行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胎儿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1. 胎儿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传统的民事法律理论中,胎儿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因此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这一观点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由此可见,胎儿在出生之前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 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尽管胎儿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但其利益在法律上仍受到特殊保护。
我国《母婴保健法》第四条规定:“国家保障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对孕妇、产妇和婴儿实行特殊保护。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二、胎儿权利的保护1. 胎儿人格利益的保护胎儿的人格利益是指胎儿在出生前所享有的、与出生后的人格利益相联系的利益。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虽然胎儿在出生前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其人格利益仍受到法律保护。
2. 胎儿财产利益的保护胎儿财产利益是指胎儿在出生前所享有的、与出生后财产利益相联系的利益。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继承权。
”胎儿在出生前虽不具备继承权,但其财产利益在法律上得到保护。
例如,父母在胎儿出生前去世,胎儿作为法定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遗产。
三、胎儿权利的行使1. 胎儿权利的法定代理人由于胎儿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其权利的行使需要通过法定代理人。
在我国,胎儿权利的法定代理人一般是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