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17T14:48:55.92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3期作者:尹宜妮

[导读] 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在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140例在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70人。结果与对照组(75.71%)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积分(50.39±11.52)分优于对照组(39.51±10.37)分(P<0.05)。结论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在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梗死;上肢痉挛性偏瘫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发病率,而脑梗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包括上肢痉挛性偏瘫,若患者早期治疗不及时,将极易使患者出现患肢关节永久性痉挛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予以患者有效治疗十分关键。遂本文主要探究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40例在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0人。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患者人数之比分别为36:34、38:3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2.17±6.69)岁、(55.03±6.1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病程时间分别为(1.06±0.24)年、(1.13±0.63)年。影响组间比较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并且可以实施比较统计。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例如对患者的血脂、血压及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用药以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状况进行仔细监测,使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主要方法包括:(1)在开始治疗前,专业的人员需要将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相关内容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指导患者实施功能锻炼,例如关节的收缩和屈伸等,促进肌张力有效降低,使痉挛的发生得到有效抑制。(2)对患者患肢进行有效的推拿和按摩治疗,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萎缩的情况得到有效预防。(3)嘱患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日常活动,例如洗漱、吃饭、穿衣等相关操作等,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康复训练频率为一天1次,每次训练持续时间为45分钟,一个疗程为1周,对患者进行4个疗程的持续治疗。

1.3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FMA评分情况。

1.4疗程评价标准

患者肌张力降低超过2级时为显效;患者肌张力降低1级时为有效;没有降低患者肌张力,病情程度不断加重时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表示方法为“[n(%)]”和“(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x2”和“t”,用P<0.05表示结果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92.86%)较高(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后容易使患者出现异常的中枢调节功能,导致低位中枢神经出现异常兴奋情况,使得患者发生肢体痉挛性偏瘫。掌指关节屈伸障碍、指间关节功能障碍、肌张力增高等是上肢偏瘫性痉挛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是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在不断锻炼的作用下,促进患者的肌张力得到有效拮抗,使痉挛情况的发生得到显著抑制。通常情况下,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