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

邯郸学院11级特殊教育

蒲云欢石航

谢爱杰尹培森

摘要:近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特殊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却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重在描述特殊教育的现状以及探讨解决在特殊教育开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因素,措施,意义。

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飞速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越来越来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直接倡导下,残疾人教育观念得到提升、氛围得到形成,成果非常丰硕。

1、日益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 《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86 年4 月12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9 条、1990年12 月28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章等都涉及到具体的特殊教育问题。1988 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 - 1992) ,1991 年12 月12 日,7由国家纪委、国家教委等16 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实施方案》,此后,《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

五”计划纲要》、《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等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制定了特殊教育事业中长期宏观发展规划,使我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教、兴教的道路。

2、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不断增长。

由于国家强制推行和国家教育、残联等部门的积极推动,特教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不断增长。据统计,1985年我国特殊学校数量比1949年多了8倍,受益人数增加了20多倍。据《201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由1986年的 423所发展到1705所,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1.9万人。入学率方面,从“八五”到“十五”,逐步提高,在“十五”计划执行后,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与1987年入学率不到6%相比,增幅相当明显。

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

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全国专任教师人数已达到33396人。其中研究生毕业101人,本科毕业8425人,专科毕业17679人,高中毕业6970人,而中学高级职称1269人,中级职称16074人。随着特殊教育教研队伍的建立和稳定,由各级特教学会组织的教师培训、教学研讨、论文评选等活动蓬勃开展,加上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4、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校功能不断拓展。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逐渐增加,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数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占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得到逐年增加。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数由1999年的93 ,157 万元增加到2003 年167 ,411. 1 万元,净增7 亿多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占有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由22 , 034. 03 元增加到40 ,402. 95元,净增1 万8 千多元。说明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力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办校水平的评估指标,有效地促使了地方政府将特殊教育纳入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轨道。随着投入的加大和条件的改善,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自觉地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如在聋儿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智力康复教育、语言康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等。

二、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从“八五”到“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还非常突出。据中国残联相关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达14.5万人,这表明,我国还有相当大数量的残疾儿童少年没有享受到教育公平。

如果把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做一比较,就会发现其间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惊。仅以日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中日两国特殊教育的若干指标可以对比如下:

1、入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我国在“十五”后达到80%;2003年,日本达到100%。

2、高中升学率。中国:根据全国残联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特教高中仅开设了99所,在校残疾学生6067人,升学率仅为1.64%;日本升学率为100%。

3、高等教育升学率。中国: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仅有7674名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1057名残疾学生进入特殊教育普通院校学习。日本截止到2003年,日本三类残疾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升学率分别达到:盲生48.1%,聋生52.6%,弱智1.5%。

4、生师比。中国: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特教学校的生师比为12.57:1。日本2010年盲、聋、弱智(养护)三类残疾学校的生师比分别为:1.14:1;1.37:1;1.62:1。

5、班级人数。中国:目前没有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根据湖南省的了解结果,现在大约在8~15人之间。日本盲、聋、养护三类学校的班级平均人数分别为盲校:2.91人,聋校:3.36人,弱智学校(养护)3.6人,基本达到一对一个别化教学的条件。

6、师资培训。截止2006年,国内仅有4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到100人)、两所大专层次特教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每年毕业生不到400人),算下来,全国每年培养的中、高等特殊教育师资不足600人,其中部分由于就业体制的问题,造成人才流失。

这表明:我国还有相当大数量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没有入学;忽视学前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2、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且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经历了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但特教学校在数量上不多,且分布不均匀,中西部地区尤其缺乏。截至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705所,但特殊教育学校总量尚显不足。除京、沪、津和西藏外,全国仍有许多个城市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中西部居多。

3、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1、财政投入充足与效益方面。有关部门2006年对136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做过问卷调查,对于“配额资金能否及时到位”的问题,仅有35.56%的人作肯定回答,64.44%的人表示不能及时到位;同时,92.59%的校长认为学校使用经费缺乏。在“学校的资金分配使用是否合理”一项中,62.96%的人认为自己学校的资金分配是合理的,但也有37.04%的校长认为不合理。从我国特殊教育健康、有效发展的角度考虑,有93.33%的人认为特殊教育的资源需要有效整合,这些数据可以说明特殊教育政府投入不足和利用效益不高。

2、投入分配上看,也极不均衡。像陕西、河北农村个别条件差的特教学校,全部家当加起来就值几万元钱,而杭州一所特教学校就投入了1.2亿元,差距非常悬殊。目前我国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70%左右的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占绝大部分。有限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教室和宿舍、教学设备、康复器材等,势必不堪重负,从而严重制约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4、特殊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1、发展特殊教育思想上的模糊制约特殊教育发展。在有些部门看来,由于特殊教育投入大,成本高,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对兴办特教教育的认识不高,动力不强。比如按有关规定,每30万以上人口的县应独立建设一所特教学校,但到2007年全国1246个30万以上人口的县中,仍有493个县没有特教学校,其中88%位于中西部地区。

2、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在政策标准、投入方面欠公平。在“十五”期间,残障儿童入学率为80%,小学升初中比率约为58%左右,初中升高中的比率没有超过30%。而此阶段,学龄儿童基本上98%完成小学教育,有超过50%的儿童继续从初中升入高中。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入学率和开学率方面不均等。在教育经费上,全国特殊学校学生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差为3.98532,差异明显。

3、部分家长对残疾儿少接受教育的认识不明智。受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的约束,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寄托希望,觉得孩子受不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农村残疾孩子家庭,由于政策允许生二胎,家长往往就把培养重心转移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4、社会缺乏对特殊教育的关心。据了解,在全国受捐的希望小学中,极少有特教学校;而一些成功人士在选择捐助对象时,往往考虑的是品学兼优的普校学生,惠及残疾学生的很少

阻碍特殊教育发展的因素

由于特殊教育的存在是顺应了残障儿童的增加而开设的,而残障儿童所占比例少,必然在关注程度上不及普通教育。所以特殊教育存在比普通教育多很多的特殊问题。主要有

1、政策漏洞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有残疾的儿童。有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本身是可以去从事教育工作的,但是由于取得教师资格证的硬性规定是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获得,这就导致了部分语言残疾的优秀毕业生不能从事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残疾人就业渠道。

2、法规没有成为举办特殊教育的指南和准绳

尽管我们还缺少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法规,但是,执行已有法规,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等,也足以能使早期特殊教育发生大的变化,走向大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把法规当作对残疾儿童开展早期教育工作的指南

3、社会支持不足由于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办学的改善空间小。比如,如果能够得到社会资助,那么就可以由学校出资聘请生活老师,这样就可以解决住宿生的生活问题,同时减轻任课老师的负担。

4、国人本身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对残疾人的歧视,其次是对特殊教育的误读,导致师资方面不足。我国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认识包括政府官员的认识、家长的认识和社会的认识,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样,政府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就很难有效地指向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要积极对残疾子女进行早期教育,从而影响了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开展,直接影响特殊教育的进行。

5、各个系统不能协调工作。目前卫生、残联、民政都涉足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含早期教育)领域,但是,它们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工作。例如,卫生部门只管在儿童的出生前后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检查,但对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和残疾、障碍儿童,并不提供有效的早期干预。再如,中国残联在北京只举办了聋儿语言训练机构,没有开展其他残疾儿童的早期训练工作。

6、师资力量问题从我们的基地调查可以看出,尽管学校师资质量很优秀,但是由于国内开设这门师范教育的高校少,导致平均到每个学校的师资就减少。又因为招聘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很多乐意留下的老师不得不改行做其他行业。

7、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特殊教育学校本身是针对残障儿童开设的,但是全国多数学校上课的学生只有几十个,可见特殊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很低。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主要是因为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家长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8、康复器材问题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是要做到部分恢复或保持。这对康复器材以及校医的要求就进一步提高了。

9、营养师问题残障儿童不仅包括身体残疾还包括心理残疾,不论是哪种残疾,在饮食搭配上的要求都应该更精准。有调查显示,菜色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我们调查的江宁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儿童的饮食远远不能跟国外的特殊教育学校相比。

特殊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为了帮助残疾儿童这群弱势群体,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并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更新特殊教育观念,使发展特殊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巨大发展与丰富,弱势群体逐步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教育及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此,全社会要有充分的认识。

二、加大政府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1、要以法律形式强化政府责任。政府的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根本。我国虽然在《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对政府责任有所涉及,但不具体。中央政府的补助比例也没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因此,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和中央政府的补助应以法律形式确定一个比例,使特殊教育的投入有所保障。在落实投入的情况下,还要开展合格学校验收工作,推进标准化工程建设,使学校的硬件、软件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

2、要鼓励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在当今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应该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通过公众参与、多元利益表达等机制和制度创新,达到价值和利益的平衡,确保教育公共政策的公正性。

三、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1、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管理。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特教学校都有所在区域的教育局管理,这从特殊教育整体上看,却是缺乏统一管理的。各校在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一批精品学校。如果省(市)级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科)加强对全省(市)特教学校进行统一管理,不仅可以在从整体上统筹全局,而且对各校在落实政策、发展分工、生源调配、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指导随班就读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学前教育、中高等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学前教育可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尤其对智力康复、语言康复起关键作用。忽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和高等教育,导致许多残疾学生毕业即失学或失业,其中许多残疾学生初中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状态,从而从整体上影响了残疾人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国家要在更多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招收更多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的大学生就读,也要制定教师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3、加强督导,建立特殊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2006年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政府责任、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法律责任等六个方面提出保证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和行政职能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加强督导。

4、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内部管理,拓展教育功能,形成办学特色。

在办校思想方面,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要坚持“以残疾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是解救一个残疾家庭”的服务意识,培养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提高办校水平。

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要切实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走“年轻化”、“专业化”、“教研化”的教师发展之路。

在教育功能拓展方面,学校要尽量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比如开展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指导;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并推荐就业等等。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地位。

特殊教育是有魅力的。它具有弘扬慈善价值观念、宣扬社会进步的功能,是大社会的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充分挖掘这种教育价值的内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楔入点,加强学校工作的宣传,要寻找机会、创造条件主动“走出去”,特别是利用“教师节”、“助残日”和领导视察工作的机会,展示好教师的敬业奉献、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学校服务社会的形象。这样,学校的劳动就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学校的困难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通过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地位,自觉拓展出更大的生存空间,是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要思考的问题

五、重视社区与家庭教育

1.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制定社区教育服务政策措施,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增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积极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社区内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要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加强社区教育平台建设,积极创建社区家长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站)。

2.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建立学校、家庭与社区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增强家长作为监护人的法律意识,注重家长言传身教、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建立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家庭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各项主题活动,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开展创建家庭教育示范县市区活动

六、加强师资力量及其培训

增加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并注重对学生德智体劳美德全面培养,尤其注重对该专业学生爱心和耐心的培养。继续抓好随班就读,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对残疾儿童的关爱意识,不歧视残疾儿童,并寻找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特殊教育开展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将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对个人来说,教育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质、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标志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活动,普通教育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残疾也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自然现象,但特殊教育的产生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古代社会,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勉强维持人类的生存,在这样的社会里,特殊儿童就连生存的机会都不一定能得到保障,更谈不上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只有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医学、教育、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残疾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更科学、更理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关注这一特殊人群的发展问题,这时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重视。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也越是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际上在评估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发达时,要看他们的义务教育实施的情况,而看这个国家是否真正达到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则要看他们的特殊教育是否已经形成体系,多数的残疾人是否受教育。

因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去关注社会各个方面对我们自身生存发展的影响,所以说,特殊教育是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权利和成果。尽管没有不同历史时期普遍适用的固定不变的公平标准,但公平始终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舍此便没有社会生活的平衡、和谐和稳定”。早在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就提出了“应当给一切人以受教育的充分而平等的机会”的工作目标。 2 0世纪中期以来,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能否给予特殊儿童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也成了一个国家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在我

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关注每一个特殊儿童,给予每一个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二、特殊教育有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依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结果,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29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 34%,相当于近16个人中间就有一个残疾人,如果平均每个家庭是4口人,相当于每4个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家里有一个残疾人'对这个家庭而言,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但不能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相反还要家庭的其他成员照顾他,尤其是一个特殊儿童的出现,让许多家庭失去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残疾,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副沉重的负担。

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教育的资金投入可以产生两种经济效益,其一是个人的经济效益,使受过教育的人有能力养活自己、照顾自己;其二是社会的经济效益,对个人的教育投入,可以在工作上使其对社会回报,社会的经济效益经常是10倍于教育的投入。特殊儿童中,有8 0%是属于轻度残疾的儿童,特殊教育能开发他们的潜能,补偿他们的缺陷,能让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掌握知识,学到生存的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中重度的特殊儿童,在接受适当的教育与训练以后,也能做到生活自理,从而减轻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减少抚养他们的经费。

我国现有1 4岁以下的特殊儿童一千多万,全体特殊儿童享受到义务教育后可节省约七千亿元左右。因此从长远来看发展特殊教育同样也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特殊教育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特殊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到他所需要的适当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会对每一个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诊断与评估,以便能准确地了解每一个特殊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训练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育和训练。与普通教育相比较,特殊教育能更好地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由于残疾等因素的影响,特殊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障碍,也可能受到过嘲笑与捉弄,因此许多儿童缺少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信心。特殊教育工作者会努力营造有利于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尊重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会满怀期待和信心,这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特殊儿童的教师,要具备诊断鉴定儿童障碍程度、评估儿童学习水平、设计教育方案的

能力;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儿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者,还要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特殊儿童的教师不仅需要知道应该给他们传授什么知识,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更要知道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完成教育任务。特殊儿童的教师面对的都是不同的个体、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手段、教育措施能适合所有的学生,需要不断研究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适应特殊教育的要求,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有效地展开。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束语: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教育者的爱心与耐心,更需要家长的不懈努力。让每一个特殊儿童真正的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久奎,阮李金.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2、黄汝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9)

3、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4、冉广大.试论贫困地区发展特殊教育的特殊意义及其策略[N/OL].中国教育

网,2007-2-14.

5、葛新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模式的理论分析[N/OL].教育导刊,2006-3-15.

6、郭玲.蒙台梭利智障儿童感官教育思想研究[D]:[硕士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7、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报.2003(4):6-9.

8、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03-24.

9、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4月03日.

《最新整理》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再一次统一了我们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对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提出了必须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研究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发展问题的要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普及与提高这是涉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方针的根本问题,1 9 9 0年的《残疾人保障法》就早已明确指出: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目前全国近 6 5 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 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 6 0 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到 2 0 0 0年实现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 0 %的"九五"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已入学的近4 0万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又亟待提高,他们需要适合于他们自身需要的特殊教育。 二.主体与骨干 这是涉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格局的方向问题: < <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 >中明确提出全国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国情和新时期发展要求而制定的。"主体"需要"骨干"的支撑,否则"主体"无所依靠;"骨干"需要"主体"补充,否则"骨干"也支撑不住:二者相辅相成,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如何办得更多、更好、更充分发挥作用以及特殊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心校的作用、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初级阶段特教界的重点课题。 三.形式与内容 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 - -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具有建校时一次性投资较多的致命弱点,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财政支出方面非常棘手,面对全面推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 - -传统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面临着挑战。特教班和随就读的应运而生缓解了这一矛盾,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要,但他们在满足残疾儿童特殊需要方面做得还不够或甚至尚未涉足,因此今后要立足于使这两种形式真正地适合于特殊教育的内容、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内容,这样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此外,特殊教育内容中所包括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等都亟待有相应的教育形式。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十七大以来,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面临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2012 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重大政策,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选择“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题目,旨在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梳理和反思,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构想。本研究借助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政策法规文件、教育统计年鉴、各高校师资培养内部资料等,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 育师资培养的历史,全面考察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筑本论文的整体写作框架和基本思路,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第

一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早 期的曲折发展,到文革期间的断裂,寻求复兴和稳步发展的进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如何从早期发展的困窘状况,发展到形成了一些师资培养经验,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开始了初步的探索。系统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揭示了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第二章,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分别从我国特殊教育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模式的变迁,课程设置的发展等不同维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不同表现形式及成因,阐述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发展趋向。第三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本章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教育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召开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蕴、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培养、培训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设和实施。本文同时选取了2所部属和2所省属院校为案例,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文本分析,目的是更加直观地呈现我国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第四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进行反思,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 视角,以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为镜鉴,分析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https://www.doczj.com/doc/ce6709203.html,/48005 698.html 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 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一年之后的1916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 ????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 势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我国对聋哑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聋哑人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人们通过各种慈善活动和媒体报道知道他们,但与他们亲身、亲密接触的机会却寥寥无几。事实上,盲聋哑人所真正面对的问题远不仅听障这么简单。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与普通人的不同和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却是大众所通常没有想到的。本文从聋哑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发张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聋哑人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工作力度,许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工作发展得很快。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各个地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聋教育做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在现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改革”这一历史使命。要让残疾人“充分参与和平等”,就必须真正的让残疾人享受到和谐、平等的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和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就是要开展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力度。 聋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好多的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的特教教师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但是在现代教育形势的影响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正在对一些“成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着批判甄别式的荡涤。好多的特教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迷茫,不知道怎样教好了;好多的特教教师通过

对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对自己教学模式产生了怀疑,可又不知道怎样改进提高;好多的特教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普通基础教育的课改表示欢迎,可又不知道怎样与之联系起来,用到聋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可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了,结合新的教材,结合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普通教育的发展改革正如火如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怎样结合和利用好现代教育模式和理论,真正的搞好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的教育教学,在针对听障学生的的教学当中把态度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三大教育任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课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推进聋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聋哑儿童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使聋哑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各级政府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法规。 (二)全社会渐渐正视聋哑残疾人生存、发展等社会问题。首先社会各界开始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聋哑残疾人,正视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千方百计地为之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融进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其次聋哑残疾人要正视自己残疾的现实,不讳言自己的困难,克服过分敏感、过于自尊和自卑的弱点,以平常心观察社会,平视他人;要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迈向社会;要坦然地接受帮助,这也是结交朋友、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的残疾观 回顾整个中国古代史,残疾人同样遭遇着被歧视的历程。不过与西方文明产生之初对残疾人实施遗弃甚至野蛮杀戮的态度行为相比,中国古代的残疾观显得更为理性些,对残疾现象的认识也有自身的特点。 1.闪耀着人文光辉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闪耀着深刻的人文光辉。“仁爱”思想以尊老、慈幼、扶弱作为社会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从仁爱思想出发,一些思想家们把保障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境遇作为社会理想的一项追求。如《礼记·礼运》中就鲜明地提出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国语·晋语七》就有悼公“荐积德,待鳏寡,振废淹,养老幼,恤孤疾”的记载。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眼里,已把残疾人看作社会弱势群体中需要积极救助的一部分,并试图把这种行善助弱的义举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和制度。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朴素的“仁爱”思想已渗透了社会正义的理想。 2.形成了朴素的残疾现象认识观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已对残疾形成的障碍现象有所了解。这些认识零星地散见于一些典籍文献,虽然并不系统,也无一专论,但归纳起来已在障碍的产生、障碍类别以及障碍影响的层次方面有了较为朴素的经验性认识。在残疾产生的原因方面,如《吕氏春秋·尽数》记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意思是讲缺碘的水喝得多会秃顶和成为不会说话的人。在关于残疾的类别方面,许多典籍借助汉字的表意性有着详细的区别,如盲、聋、哑、瘸、痴等,其中对某类残疾形象还有着更为详细的划分,如“聋”与“聩”、“瞽”与“瞢”等含义的不同。在关于残疾造成的障碍方面,《宋书·南君王义宣传》提及“生而舌短,涩于言论”,意思是指一些聋哑人由于舌头结构存在问题,造成说话迟钝。 3.实施过怀柔的“宽”“养”政策 在我国古代浩瀚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残疾人的宽待政策的记载。这种宽待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宽疾”政策,即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从赋税徭役上实施减免,所谓“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即对有伤残、疾病而不能自养的家庭,可以免除一人的劳役。这种政策在夏、商、周时就已实施。二是“养疾”政策,即对盲、聋、喑、哑、跛足等残疾人实行收养、治疗并供给衣食。如《管子·人国》主张行“九惠之教”,其中第四项便是“养疾”,即对“聋、盲、喑、哑、跛、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后各朝各代也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对残疾人的特殊保障措施,如唐代对于“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 (二)中国特殊教育思想萌芽 中国古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思想萌芽,但是,一方面,不够系统,离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尚有遥远的距离;另一方面,与西方早期特殊教育思想相类似,一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 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 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 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 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 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 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 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 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 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 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1837年谢根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弱智教育学校。

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听障版)使用手册

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听障版)使用手册 一、资源库系统平台的安装 1、安装环境: 本资源库基于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就是资源库只安在一台服务器(Server)上,而客户端采用浏览器(Browse)即可浏览下载及管理相关资源。 服务器软硬件配置要求: 操作系统要求:Windows XP Professional、Windows 2000 Server(推荐)、Windows 2000 Advaced Server、Window 2003 server 硬盘空间要求:200G以上 IIS 5.0以上版本 DVD-ROM 2、资源及系统平台安装 《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听障版)》包括了六十五张DVD数据光盘,其中DISK-65为资源库系统管理平台,其它光盘都为数据盘。 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⑴放入DISK-65,将系统管理平台盘中所有数据复制到服务器硬盘某分区根目录下(应确保复制的磁盘分区剩余空间大于160G),会在该分区根目录下增加一个“ting”的文件夹。 ⑵把从DISK-1到DISK-64里所有数据复制到ting\date文件夹里,如有弹出文件夹重名的提示,选择全部覆盖。 3、资源库的发布 打开Internet信息服务器(IIS)的默认网站的属性。 ⑴打开“主目录”选项卡,将里面的本地路径改为资源库管理平台所在的路径。如:

G:\ting。 ⑵在“文档”选项卡中,“启用默认文档”前打勾。添加index.asp,并将它移动到首位。 此时就可以通过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http://服务器IP地址,直接访问资源库

平台了。 若出现主页无法访问或访问有问题的情况,请注意以下几点: ①服务器的网络连接没问题,没关闭80端口(做过防火墙过滤或IP策略等,会关闭80端口)。 ②在“服务”里面”IIS-Admin”和“World Wide Web Public”两项服务已启动。 ③如果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XP Professional并且安装分区是NTFS时,应该先取消“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 打开资源库管理理平台的根目录,将里面的文件KU.mdb通过点击右键属性,在“安全”选项栏中的“组或用户名称”中添加“Everyone”,并把它的权根设置为可写.如下图所示: 二、资源库平台的使用

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 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 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 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钱志亮 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兴奋之余不免心情沉重现状不容乐观,同志仍需努力!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止750万: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2.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 主要成就 1874年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第一所盲,1877年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第一所聋校。从那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也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一些成果。 1.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和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逐步完成,普及特殊教育的层次将随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1987年,我国特殊学校只有286所,到了1997年则达到了1440所,特殊儿童也从29673人增长到了34.06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以特殊学校作为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多,基数大,且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等国情,提出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现在,以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为体干这样一种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基本上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也在更进一步发展。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如上海从1997年起,允许全市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本科段的特殊教育专业学历培训,比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培训至少提前了至少5-10年,学历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是老师的专业按能而更广。目前,中国大陆,有的城市确定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首先要具备普遍教育的能力资格,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特殊教育知识学习和特教技能培训,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要求。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育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分使用,助听器具、助视设备、假肢以及计算机等在更多特殊学校得到使用,一些更新的帮助聋人听声音、帮助言人和低视力人看书、写字、看图形的工具逐步普及,从而更加有利于残疾人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2.一体化教育正在大力推进 过去,中国的特殊教育在安置上重隔离,特殊儿童局限于特殊教育学位,儿童福利院等隔离性机构之中,随 国际上特殊儿童回归主流邉拥拈_展和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也逐步受到影响,出现了一系列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摘要近年来,国外对数学学习障碍的研究从诊断模式、神经心理、认知发展、社会化等特征以及干预策略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国从80年代开始研究学习障碍,近年来才对数学学习障碍有较多关注。本文论述了我国近年来在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认知特点以及干预策略方面的研究,并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数学学习障碍诊断认知特点干预策略 分类号B84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普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为每位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有关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自摩根于1896年发现词盲现象,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LD),并从医学角度确立学习障碍的概念以来,有关学习障碍的研究一直受到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y,MLD)近年来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关于数学学习障碍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核心缺陷,但已基本上确立了它的类型标准,以此来帮助诊断数学学习障碍并发展适当的干预策略。例如,Geary根据特定算术任务的作业成绩以及相应的神经心理层面提出MD亚类型模型:语义记忆数学障碍(Semantic Memory MD)、过程性数学障碍(Procedural MD)、视空性数学障碍(Visuospatial MD)。同时国外学者对数学学习障碍在工作记忆、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算术策略等以及数学学习障碍的干预策略方面也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学习障碍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数学学习障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不系统,较零乱。因此本文将就我国近几年关于数学学习障碍研究在诊断与成因、认知特点和干预策略等主要方面作一分析,以便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找出差距,获得启示。 2 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成因研究 2.1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y)是学习障碍的一个亚型,是因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学习障碍的诊断模型,即根据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f Learning Disability,NJCLD)设定的纳入(标准化成就测验分数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排除(学习困难不是由其它诸如感官问题、智力发展落后或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和需求(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辅导)三个确认标准,只是这种诊断是针对儿童数学学业成就。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研究文献中对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筛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2.1.1成就-智力差异比较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学业成就和智力水平的共同核心地位,并以其差距作为评定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标准。如张树东、董奇在诊断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儿童时,认为诊断依赖于对儿童算术技能的评价,如果某个儿童的心理潜能与算术成绩间不一致或算术成绩的年级水平低于他实际所在年级2个年级水平,就可以把他诊断为发展性计算障碍患者。陈英和等人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 邯郸学院11级特殊教育 蒲云欢石航 谢爱杰尹培森 摘要:近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特殊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却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重在描述特殊教育的现状以及探讨解决在特殊教育开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因素,措施,意义。 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飞速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越来越来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直接倡导下,残疾人教育观念得到提升、氛围得到形成,成果非常丰硕。 1、日益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 《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86 年4 月12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9 条、1990年12 月28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章等都涉及到具体的特殊教育问题。1988 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 - 1992) ,1991 年12 月12 日,7由国家纪委、国家教委等16 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实施方案》,此后,《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中国残疾人事业“十

五”计划纲要》、《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等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制定了特殊教育事业中长期宏观发展规划,使我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教、兴教的道路。 2、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不断增长。 由于国家强制推行和国家教育、残联等部门的积极推动,特教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不断增长。据统计,1985年我国特殊学校数量比1949年多了8倍,受益人数增加了20多倍。据《201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由1986年的 423所发展到1705所,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1.9万人。入学率方面,从“八五”到“十五”,逐步提高,在“十五”计划执行后,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与1987年入学率不到6%相比,增幅相当明显。 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 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全国专任教师人数已达到33396人。其中研究生毕业101人,本科毕业8425人,专科毕业17679人,高中毕业6970人,而中学高级职称1269人,中级职称16074人。随着特殊教育教研队伍的建立和稳定,由各级特教学会组织的教师培训、教学研讨、论文评选等活动蓬勃开展,加上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4、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校功能不断拓展。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逐渐增加,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数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占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得到逐年增加。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总数由1999年的93 ,157 万元增加到2003 年167 ,411. 1 万元,净增7 亿多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占有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由22 , 034. 03 元增加到40 ,402. 95元,净增1 万8 千多元。说明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力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办校水平的评估指标,有效地促使了地方政府将特殊教育纳入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轨道。随着投入的加大和条件的改善,各级各类特教学校自觉地拓展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如在聋儿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智力康复教育、语言康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等。 二、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