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69.16 KB
- 文档页数:21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前言你如果是句容人,你住在或曾经住过句容某个地方,你知道那个地方地名的由来吗,能说出那个地方的传闻故事吗?也许不能。
经多年采访、收集,我将尽可能多的地名来历、传闻趣事汇集成册,形成大观,公开发布。
我不是中央情报局,也不是地方统计局,我只是一个句容传统文化的草根,编辑这本《句容各地地名大观》,意在存入《民间句容市志》,让其得以长期保留。
句容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境内岗冲宕坡、河流村庄错落有致,和谐有序。
百姓靠山而居、择水而栖,因而在山水地名上也呈“五彩缤纷”之势。
句容自然村庄上千,而上千年的村庄有70多个,名称来历大致有这几种方式:一是以姓氏加“家”、“边”、“头”、“巷”“庄”“岗”等字命名,构成“某某家”,“某某边”,“某某头”等。
二是以名人姓氏、故事人物取名。
三是以山水地物、以村庄位置景观命名。
四是南乡一带中原移民村庄,常以宗姓和“棚子”构成“某某棚子”。
五是以寓意取名六是以寺庙取名“山水若画,地名如书”,地名较准确反映了句容的实际,也是句容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也是句容文明史的缩影,每个名称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当然,由于阅历、精力、水平有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希望纠错、补齐。
各地地名按原城镇、华阳、石狮、黄梅、大卓、下蜀、宝华、亭子、东昌、陈武、白兔、行香、春城、茅山、茅西、后白、郭庄、葛村、二圣、三岔、天王、袁巷、磨盘等乡镇分类。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城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赤山湖风景区三岔街三岔街现为赤山湖风景区一个集镇,属胜利行政村。
三岔原名三汊,是元代福祚乡所辖黄堰、三汊、南冈、青城埠四大古村之一。
旧为赤山湖、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
“汊”后写为“岔”。
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明清时期,三岔街就是句容最大的水路商埠,句容东南乡所产的大米、木材等多在这里被转运至南京,而南京来的商品也往往在这里被运至句容的东南诸镇。
那时候木船可自南京直达三岔、天王,三岔渡口每日泊船一二十艘。
上世纪40年代尚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班次,为县内通向省城的第二个水埠。
三岔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名允盛桥,顺治十年(1653年),由当地允盛粮行负责筹建,故得名。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古允盛桥座落在三岔镇东街口,为乡绅毛树屏捐建。
一侧桥心刻有“华阳古渡”四个大字。
三岔属赤山湖圩区,旧时,三岔的庙宇为沙子庙,又说沙洲庙,供奉治水禹王和水神祠山大帝。
还供奉左宗棠。
三岔庙会是句容几大庙会之一,每年四月初二为正日。
据传,当年庙会卖肉的商铺就有十三家之多。
解放前,句容最大的牛集就在三岔集镇,每月开集六次,每次有多达二百余头耕牛售卖。
那时,丹阳、常州、扬州等地皆有商贩到此卖牛。
三岔猪头肉是句容出名的特色美食,地方特产。
赤山赤山村位于赤山脚下,赤山湖畔,为赤山湖风景区一行政村,村名以赤山定名。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
因山体呈红色,得名赤山。
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
“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为古“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四大景点:“天、地、人、和”。
“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
句容这些“⽼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个?为延续⽼地名这⼀张张珍贵的⽂化“名⽚”,展⽰独有的城市资源,近⽇,句容市琅琊界、李塔、唐陵、后颜、马⾥、青⼭、城上、⽊⽠园、⾚⼭、丁沙地10个具有历史⽂化底蕴的⽼地名⽯刻⽂化碑安装结束,这是我市民政局为第⼆批历史⽂化⽼地名进⾏的“树碑⽴传”⼯作,让⽼地名⼜⼀次唤醒了句容⼈的家园情怀。
“琅琊界”名字和电视剧《琅琊榜》有联系吗?“⽊⽠园”是不是与⽊⽠有着不解之缘?“唐陵”名字中⼜隐含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每⼀个⽼地名,都让⼈回味⽆穷。
下⾯,就跟随⼩句⼀起去探寻⽼地名背后的精彩故事。
琅琊界(开发区)东晋⼤兴三年(320年),建⽴怀德县,安置⼭东琅琊国⼈。
东晋琅琊王(元帝)筑城屯兵于此。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为琅琊太守,分江乘县为实⼟,治所在⾦城(今琅琊界西北⼀带)。
南朝宋改南琅琊郡,陈改琅琊乡,沿⽤⾄清末。
此村位于郡界,故称琅琊界。
李塔(茅⼭风景区)传说李塔原名“李塌”,太平天国战乱后,有⼀李姓男⼈,挑着箩担,带着⼀⼤家⼦,从河南罗⼭⽼家逃荒来到江南,⾛到此处,肩上挑的担⼦莫名其妙地塌了下来。
古⼈很相信迷信,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地名便叫成了“李塌”。
后⼈觉得塌字不雅,把“塌”改成看“塔”,故得村名李塔,沿⽤⾄今。
唐陵(天王镇)唐陵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
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唐陵,唐代⼀妃葬于此地,故名唐陵。
传说唐朝有位皇帝的妃⼦为此地⼈,这位妃⼦美丽⼜贤惠,百姓都称她为“贤妃”。
⼀次,随圣驾来茅⼭巡游,不料⾝染重病⽆治⽽故。
临终前,请求皇上把她安葬在家乡。
因唐妃与其陵墓,村庄得名“唐陵”。
唐陵被视为风⽔宝地,有许多名⼈死后都安葬在此地。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后周礼部尚书戴宏、宋国⼦监祭酒戴九成墓都在唐陵。
民国18年(1929年),曾以此村名设唐陵乡。
后颜村(⽩兔镇)后颜村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来苏乡。
茅山镇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城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柴巷为柴草贸易市场,又说是郡王堆放柴草处,明朝起名柴巷,沿用至今。
轿巷原名废巷,元为郡王放轿处,清朝改为轿巷至今。
王府存放轿子的巷子。
鲜鱼巷口传说因张邋遢卖鲜鱼而得名。
四牌楼原名四桂坊,明,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戴仁、胡汉、曹澜、李澄四人共建四桂坊,弘治元年(1488年)改为四面牌坊。
东为正本清源,南为承流宣化,西为奉法循里,北为节用爱人。
清代置匾额。
位于十字路口而得名。
马疲岗弘治县志载,此岗较高,坡陡,马上岗吃力疲倦故名。
樊家巷公元1275年,樊渊任广东宣慰司,母死,孝母辞官,元皇庆二年(1313年)封孝廉,告老住此而得名。
寺街此街通崇明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崇明寺而得名。
寺巷寺街西边的一条小巷,故名。
宋元佑八年(1093年)建大圣塔在巷北,现东起寺街,西至华阳路,沿用至今。
土巷宋元祐8年,公元1093年,建大圣塔取土的地方。
传说,大圣塔建成,将一部分土堆此而得名。
井巷公元516年,梁武帝时在巷内凿井而得名。
南起西大街,北通凌家圆。
十八弯巷内左右弯曲多而得名。
庙巷(今文化巷)此巷有孔庙、城隍庙而得名。
后因文化馆、电影院等设在此巷,1978年改文化巷。
凌家园过去巷内有凌家花园而得名。
建于明代,毁于清咸丰年间,园前原为扇子巷、白露巷。
小宝塔此地原有小宝塔一座而得名。
明代为白塔巷,民国时期称小宝塔街,因有大圣塔,故称小宝塔(塔已毁).。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城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柴巷为柴草贸易市场,又说是郡王堆放柴草处,明朝起名柴巷,沿用至今。
轿巷原名废巷,元为郡王放轿处,清朝改为轿巷至今。
王府存放轿子的巷子。
鲜鱼巷口传说因张邋遢卖鲜鱼而得名。
四牌楼原名四桂坊,明,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戴仁、胡汉、曹澜、李澄四人共建四桂坊,弘治元年(1488年)改为四面牌坊。
东为正本清源,南为承流宣化,西为奉法循里,北为节用爱人。
清代置匾额。
位于十字路口而得名。
马疲岗弘治县志载,此岗较高,坡陡,马上岗吃力疲倦故名。
樊家巷公元1275年,樊渊任广东宣慰司,母死,孝母辞官,元皇庆二年(1313年)封孝廉,告老住此而得名。
寺街此街通崇明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崇明寺而得名。
寺巷寺街西边的一条小巷,故名。
宋元佑八年(1093年)建大圣塔在巷北,现东起寺街,西至华阳路,沿用至今。
土巷宋元祐8年,公元1093年,建大圣塔取土的地方。
传说,大圣塔建成,将一部分土堆此而得名。
井巷公元516年,梁武帝时在巷内凿井而得名。
南起西大街,北通凌家圆。
十八弯巷内左右弯曲多而得名。
庙巷(今文化巷)此巷有孔庙、城隍庙而得名。
后因文化馆、电影院等设在此巷,1978年改文化巷。
凌家园过去巷内有凌家花园而得名。
建于明代,毁于清咸丰年间,园前原为扇子巷、白露巷。
小宝塔此地原有小宝塔一座而得名。
明代为白塔巷,民国时期称小宝塔街,因有大圣塔,故称小宝塔(塔已毁).。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梅街道黄梅街道黄梅桥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因黄梅河上的“黄梅桥”而得名。
此处北面有座九华山,九华山东麓有好多泉眼,一年四季常年流淌形成小溪,一路直下,形成了天然的河道。
这一自然河流,全长14 公里,过去被百姓称“涧”,是条季节河。
平常只是流水潺潺,雨季时,特别是梅雨时节来临时,汹涌的洪水沿河咆哮而下,夹着大量黄色泥沙,滚滚而来,好似一条黄色巨龙,后称为黄梅河。
河上原本没有桥;每逢雨季,人们出行很不方便。
后来,有一户姓王的来到下涧西村,主动出资在村边的涧上造了一座石头平桥,当地群众为了感谢他,就把桥命名为“王门桥”。
民国18年(1929年),宁杭公路开通时,在原“王门桥”址上建造了一座水泥拱形桥。
因在地方方言中,“王门桥”与“黄梅桥”相似,因此一方面以“王门桥”与“黄梅桥”的谐音,一方面以黄梅河,桥被定名为“黄梅桥”。
黄梅桥处渐渐形成了村庄,集镇,均以桥取名黄梅桥。
今天的黄梅街道亦由此定名。
三台阁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三台阁是句容明末为振兴文运而建的一座塔形楼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督学金兰创建,原坐落于句容城西郊瓜子沟村边的鸣鹤山上。
《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汉天文志,魁下六星,曰三台,故名三台阁。
阁中有一匾,为“兆文明焉”,以振兴句容文运。
阁为三层,高五十三尺,耸立于高岗上,隐现于万绿丛中,登阁凭高远望,可见钟山隐现于西北,茅山耸立于东南,句容美景,尽收眼底。
三台阁是地方学子祈拜文运的的场所,句容、漂水、高淳等地的学子赴华阳书院赶考都要到此烧香许愿,祈求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毁坏,改建石塔于其上。
嘉庆初年移至西关龙虎桥重建。
民国29年(年)修建,用于民众教育。
1966年拆除,2004年移址新建于葛仙湖。
此地因阁名而得名。
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以此阁定名三台阁大队,2003年改设社区居委会。
琅琊界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新塘行政村。
历史文化村落简介华阳街道(北)城上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5公里处。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今属华阳镇,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建一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城上城上,原名南城上,在句容城西南4公里。
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福祚乡一十五村之一。
今属华阳镇新生行政村。
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城在县治南五里许福祚乡西。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江州刺史温峤抗拒苏峻叛乱东进,在此筑一土城而得名。
两军相持日久,温峤军粮尽,陶侃分粮援峤军,峤军毛宝烧苏峻湖熟的积粮,苏峻军见无粮无战志,苏峻战死。
为区别于北面的城上,民间称北面的城上为北城上,称南面的城上为南城上。
今属华阳镇下甸行政村。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元代王德甫,移风乡人,博学能诗,元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陛本州知州。
当元季飘然归隐。
明朝累如弗起,营田筑室,种菊自娱,号曰菊叟。
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为官庄。
河头村位于句容城东北,华阳镇下甸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句容河自房家坝向东北与向北有2条源流,河头村位于一支流的河源处,故名。
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句容境内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
三国时开凿的句容古运河“破岗渎”,由于地势高,所蓄水量有限,到梁代时便被废弃,另开了一条“上容渎”,以取代破岗渎。
上容渎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
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华阳镇】华阳镇属句容市城关镇,地处104国道旁,东临镇江,西依南京,各距45公里,东距沪宁高速公路7公里,西至南京禄口机场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为便利。
华阳镇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耕地3624公顷,集镇面积3.5平方公里。
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43994人,总户数14250户。
2002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工业销售额15.37亿元,实现利税8217万元。
协议利用外资260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6.5万美元。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9万元。
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1亿元,财政收入4137万元。
近年来,多次荣获省、市表彰。
先后获2001年度江苏省文明镇、句容市委、市政府2002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句容市先进党委、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华阳镇设有商贸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是集商贸、工业、三产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商贸工业园区。
目前,已建成句容皮业城,句容综合市场副食品日杂市场。
投资1亿元的其它专业市场也即将开工。
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已进园20多家。
【黄梅镇】黄梅镇地处南京东郊,东距句容市区7公里。
是句容的西大门、全镇人口2.3万人,面积54.6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
黄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宁杭公路、沪宁高速贯穿全境,集镇距高速公路道口仅7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火车站、新生圩港、镇江港均只有30分钟车程,市区公交车直达该镇。
黄梅地处宁镇山脉,境内九华山为宁镇山脉最高峰,秦淮河发源地。
山石资源尤为丰富,储量大、品位高。
境内的固江水库是传说中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御码头、这里三面环山、山清水秀、自然风景优美,是开发高档旅游休闲项目的理想之地。
黄梅镇整洁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具有新型苏南集镇特色。
近年来,勤劳朴实的黄梅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嘱目的业绩。
2002年全镇工业经济实现跨跃发展。
形成了个私经济和外向经济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占地600余亩的镇工业园区(起步区)实现“四通一平”,新发展落户外资企业3家,私营企业10余家。
【大卓镇】大卓镇位于句容市市郊,东连镇江,北靠南京,312国道、104国道近在咫足,距沪宁高速公路句容道口7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32公里、上海208公里,距镇江新生圩港35公里,处于苏南经济板块和上海——苏锡常——南京经济辐射区内。
大卓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集镇面积1.2平方公里。
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796人。
2002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工业销售收入5.71亿元,两税收入612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突出,桃业、奶业齐头并进,成为全镇农业产业的两大支柱。
水蜜桃种植已初具规模,目前有3500亩优质桃园,并且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
仅今年初,又新发展1600亩。
开放型经济一技独秀,建有句容都茂自行车有限公司、句容宏兴自行车车料有限公司、句容宏兴热处理有限公司等一批台资企业,以都茂公司为核心的自行车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到2002年底,全镇共协议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105万美元。
共有私营企业17家,个体工商户191户。
商贸、交通、休闲娱乐、建筑等三产服务业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有中小学6所,医院1家;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话突破6000门;有线电视用户1387户。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和“电话小康镇”。
【下蜀镇】下蜀镇位于佛教圣地、“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东侧,距上海240Km,距南京、镇江分别只有30Km,总面积150平方公里,6.3万人口。
下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
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财政收入2285.8万元。
下蜀镇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中国地质矿产部命名的“下蜀黄土”石灰石储量在1.5亿吨以上,大理石、花岗岩、石膏矿储量在亿吨以上;“金山翠芽”等名茶,多次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下蜀区域优势突出、交通发达,境内水路有35公里长的长江深水岸线,正在招商筹建l——5万吨级的码头,现有千吨级港口,码头吨位可达万吨级以上。
陆路有沪宁铁路、312国道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枢纽。
下蜀镇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已逐步形成了建材、化工、服装、机械四大工业类项。
句容市六大经济板块之一的“长江建材密集区”中有台商投资、全国最大的独资企业嘉新京阳水泥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的建华管桩等项目落户。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形成特色,已实现农业增加值1亿多元,德美兔业有限公司的彩色长毛兔项目已成功申报了国家“星火计划”。
以江苏金仕达生物有限公司、诚意奶业等项目为龙头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已初步形成。
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建有茶园3000亩、板粟3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各种果树2000亩,芦篙,丝瓜等蔬菜基地4000亩。
沿江地带巳建成3000亩的水产品养殖区块,形成了“南林北菜”的农业发展格局。
下蜀集镇基础建设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拥有大学两所、中学一所、小学6所,中心卫生院一所。
全镇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村率达100%。
【宝华镇】宝华镇位于句容西北部,西距南京城23公里,东距镇江城34公里,南至南京禄口机场30公里,北离南京新生圩港口20公里,龙潭物流港8公里,312国道和337省道穿境而过,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境内有享誉东南亚的佛教名寺——宝华山隆昌寺及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完好,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
宝华镇因宝华山而得名,辖11个村,1个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
宝华镇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宝华山面积29.8平方公里,森林风景独特,1984年,被江苏省设为自然保护区,之后又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隆昌寺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对外开放的36 处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宝华山36座山峰之下,始建于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是国内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律宗道场。
近年来,宝华镇大力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全力招商引资,主攻外向经济、私营经济和旅游经济。
1992年兴建的宝华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全镇已有三资企业30多家,私营企业60多家,个体工商户近千户,涉及机械、化工、轻工、农艺、建材、服装、纸箱等20多个行业门类,其产品销往国内外。
去年以来,宝华镇紧紧抓住南京的大学城东扩、长江内河最大的货运集装箱码头龙潭港的建设以及337省道建设契机,一边聘请新加坡DPC国际规划与设计事务所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宝华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宝华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聘请同济大学进行7.79平方公里的“江苏教育科技产业园”规划;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目前“宝华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江苏教育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已进入了实质性的施工阶段,为宝华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边城镇】边城镇2003年6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由原东昌镇、陈武镇合并组建,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沪宁高速句容道口,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6万人口。
为进一步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边城镇沪宁高速交通道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句容市政府决定,以沪宁高速公路句容道口为中心,设立句容道口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边城国际度假旅游区10平方公里,现代工业经济开发区20平方公里,已首期开发3.8平方公里,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为以环保型生产为前提、科技型产品为龙头,资金、技术与劳动密集型模式相结合,内外并举、择优入园,逐步把园区建设成为沪宁线上名副其实的集软件、轻工、电子、信息、塑胶、医药、精密仪器和设备等行业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外商投资区和民营科技园。
地理位置和交通边城镇地处沪宁经济走廊,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东临镇江、苏州、上海、无锡、常州,西接南京市,南濒道教圣地茅山,北依佛教发源地宝华山,显现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沪宁高速公路句容市道口在其境内紧邻宁杭高速公路、宁杭铁路、312国道和南京新生圩港、镇江大港,224省道穿境而过,距南京45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5公里,镇江25公里,上海220公里,交通非常便捷,是客商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
基础设施道口经济开发区“七通一平”(道路、供水、电力、排污、电信、宽带、电视及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相应配套,边城镇现已开通程控电活6000门,建有3.5万伏,l1万伏变电所各一座,日供3000吨水厂两座,同时拥有农行、中行、工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金融保障。
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的具有园林特色的集镇建设正朝着绿化,美化、亮化方向迈进。
集镇文化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休闲娱乐业发展、旅游度假区建设方兴未艾。
【行香镇】行香镇东临镇江26公里,西靠南京5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仅30公里,北近沪宁高速公路陈武道口5公里,122省道贯穿全镇。
镇辖17个行政村,有4.5万亩耕地,2.8万人口,总面积70.9平方公里。
行香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山地开发和旅游观光的风水宝地。
境内可供综合开发的山坡地2万余亩。
由江苏省开发局立项、镇江市农科所参与开发建设的农业高科技实验园是全市首家盆景工程和观光带。
万亩杨树基地、千亩无花果基地、千亩大棚草莓基地已成为句容市最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带。
行香私个经济发展迅速,属镇江市外贸产品重点出口基地之一。
该镇生产的陶瓷娃娃、八仙彩壁挂、圣诞礼品、手帕、头巾、丝织地毯等系列500个品种的轻纺印染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化工机械、五金等产品畅销全国。
2001年9月,在集镇北侧建成了400亩工业园区,通过近两年强投入,快发展,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已配套齐全。
承载能力日趋增强。
目前先后已有鞋业、布业、服装、玩具四家企业落户园区。
行香镇素有句容市“东乡文化”之美称。
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墓址就在镇龙山境内。
科教兴镇己成为全镇人民的共识,近年来投资兴建了行香中学综合楼和教师住宿楼、中心小学和成教教学楼,新建了全市一流的中心幼儿园,成功争创了教育现代化乡镇、省示范初中、省示范型实验幼儿园。
医院、邮电、电业、有线电视、娱乐设施等设施一流,现代化集镇已成雏形,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民凤纯朴,服务优质,优惠政策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白兔镇】白兔是一个千年古镇,地处句容市东郊,东连镇江,西连南京。
交通十分便捷。
沪宁高速公路、122省道穿境而过。
道口优势明显。
距沪宁、扬溧高速公路丹徒道口4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距镇江港30公里,南京港4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