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

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

统);(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

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

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

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1)快肌:肌纤维的直径粗、数量多、肌将网(内质网)发达、线粒体数量少容积小、运动神经元大、突触的囊泡数量多、终板面积大、毛细血管网不太丰富。

(2)慢肌:肌纤维的直径细、数量少、肌将网(内质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运动神经元小、突触的囊泡数量少、终板面积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代谢特征:(1)快肌:无氧代谢酶活性高、糖原含量多。(2)慢肌:有氧代谢酶活性高、甘油三酯含量高。生理特征:(!)快肌:无氧能力(肌将管)高、有氧能力(线粒体)低、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抗疲劳能力弱。(2)慢肌: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

5、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运动员的肌纤维百分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项目特异性。快肌百分比与速度、爆发力素质有关,慢肌百分比与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有关。从事短路、跳跃即力量、速度为主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马拉松、长跑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运动员,快肌和满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第三章

1、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

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2、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

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过度刺激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则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3、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内的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4、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5、躯体运动是如何分类的(分哪几类)

依据运动时主观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躯体运动分为:⑴反射性运动。主要指不爱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⑵形式化运动。此种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此类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⑶意向性运动。这种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且获得。

6、视觉三原色:红、绿、蓝。

7、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

翻正反射。

8、简述翻正反射的过程及发生的机制。

翻正反射比较复杂,它有赖中脑的协调。主要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经、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9、小脑分为哪几部分?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⑴前庭小脑: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⑵脊髓小脑:调节正在进行过

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⑶皮质小脑: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10、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⑴适宜刺激;⑵换能作用;⑶编码功能;⑷适应现象。

第四章

1、内分泌系统是体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

信息传递系统。

2、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称为激素。

3、简述激素的分类以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分类:(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胰岛素、降钙素;2、氨基酸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2)固醇类激素。由肾上腺素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相对特异性;

(2)激素作用的高效性;(3)激素间的相互作用;(4)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5)激素的半衰期。

4、幼儿时期生长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

生长素:侏儒症(智力正常)。甲状腺:呆小症(智力低下)。

第五章

1、我国健康成年人血红蛋白(Hb)浓度为男:120—160g/L,女:110—150g/L。

2、正常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因年龄和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而发生哪些改变?

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下午白细胞数较上午稍高;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及发生炎症、过敏、组织损伤情况时,均可使白细胞数目明显升高。

3、白细胞的主要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白细胞:参于机体的保护和防御反应。

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4、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两种各由哪些物质形成维持血管内外平衡是哪种?

血浆晶体渗透压(8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对血管内外的不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5、什么是运动性贫血?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在剧烈运动之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即运动性贫血。

第六章

1、何为呼吸呼吸过程由几个环节构成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2、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时间肺活量。

3、基本呼吸中枢在:延髓。

4、正常成年人男性肺活量为:3500mL;女为:2500mL。第1秒、第2秒、第3秒的时间

肺活量分别为:83%、96%、99%。

5、有哪两种呼吸形式,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利:憋气能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加强,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获得稳定支撑。弊: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使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易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

第七章

1、心肌的生理特性是什么何谓自动节律性

⑴兴奋性;⑵自动节律性;⑶传导性;⑷收缩性。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

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重力性休克?

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3、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动脉血压的?

⑴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⑵心率(影响舒张压);⑶外周阻力(影响舒张压);

⑷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影响脉压);⑸循环血量。

4、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特点:骨髓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着增加,皮肤血流量减少,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肌肉产热的增加,皮肤血流增多。

意义: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骨骼肌。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降低,这又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

5、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⑴窦性心动徐缓;⑵运动性心脏增大;⑶心血管机能改善。

6、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1、可用于评定身体功能状态,了解和确定运动强度的大小,并可以间接推算最大摄氧

量,通气阈,乳酸阈和最大心率,心率储备,靶心率等的测定,能帮助我们科学控制运动强度。2、测量血压可用于评出正常人的心血管功能后测量血压有助于观察心血管功能变化及恢复和推测运动量,也是判定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方法。

第八章

1、免疫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已”成份,并排除“非已”成份的保持机体安

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2、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1)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力;(2)大强度运动对免疫

机能的影响。

第九章

1、尿液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或者排泄而形成的。

2、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含义及与运动的关系。

含义: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与运动的关系:

3、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

(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4、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

例,维持体液PH相对恒定。碱储:生理学把血浆中的NaHCO3看成是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第十章

1、肌肉初长度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肌肉初长度是指该肌肉在收缩之前的初始长度。在一定的范围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则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

2、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有哪几个?超负荷原则中的“超负荷”是什么意思?

原则:(1)超负荷原则;(2)特异性原则(专门化原则);(3)安排练习原则。

超负荷:超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的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3、比较和分析肌肉力量训练的四种常用方法(概念、优点、缺点)。

(1)、等长练习(静力训练法):就是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如手倒立、直角支撑等。

优点: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量较大。

是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

缺点:①等长练习时肌肉缺乏收缩和放松的协调,练

习也相对枯燥无味。

②等长练习的效果仅局限于受训练的关节角度

(2)、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就是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如负重蹲起、负重提踵、推举杠铃、哑铃等。

优点: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相一致。增长力量的同时,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缺点:力量练习中肌肉力量的变化具有“关节角度效应”

(3)、等速练习(等动练习):等速练习是借助于专门的等速练习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

优点: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呈“满负荷”工作

缺点:需要专门的仪器

(4)、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超等长练习。

“多级跳”等,主要用于爆发力的训练

优点:肌肉的爆发力增长效果显着

缺点: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的程度较其它方法明显。

电刺激和震动等辅助练习方法。

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训练应安排在先,小肌群训练应安排在后。第十一章

1、氧亏:人在进行运动中,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

要的氧和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2、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

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

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4、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有哪些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

最大摄氧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潮气量。量理想的是最大摄氧量。

5、什么叫低氧训练分哪两类

利用自然或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分为高住低训和低住高训。

第十二章

1、速度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

种形式。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或某一成套动作)时间的长短。主要由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第十三章

1、按其性质可将人体平衡分为对称平衡、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2、柔韧性是人体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

柔韧性不足可直接影响动作的学习和高难运动技能掌握,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3、保持人体平衡需要哪三个环节的参与?

①感觉输入;②中枢整合;③运动控制。

4、、发展灵敏性训练时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①运动的专门性;②结合力量、爆发力训练;③结合反应训练;④避免疲劳时进

行灵敏训练。

5、柔韧性训练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①.以关节结构为依据;②要与准备活动相结合;③适度发展柔韧性;④热身与循序渐

进;

⑤柔韧性练习与为量训练相结合;⑥加强儿童少年期的训练;

第十四章

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根据其生理反应可表现为哪三种如何调整不良的赛前状态

场地、器材、观众、音响+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分为:①良好的赛前状态:中枢神经兴奋性适度提高;内脏器官惰性有所克服;呼吸循环系统预先提高。②起赛热症型。③起赛冷淡型。调整:①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②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③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2、什么叫“极点”什么叫“第二次呼吸?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原因: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

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3、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有何区别?

真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亏,运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机体氧运输系统的机能越强,稳定状态保持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超短。假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基本达到并维持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4、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区别与应用(概念、生理作用、应用)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②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③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④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⑤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作用: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疼,在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通过整理活动有利于再从事其他的练。应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要大,尽量缓和、轻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5、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负荷所引起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激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6、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的解释有那些学说各学说观点

①衰竭学说:是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②堵塞学说: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

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③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血液PH值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运动性疲劳。④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⑤突变理论:是由于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中的一个急骤的能力下降阶段,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步下降,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⑥离子代谢紊乱: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运动性疲劳。⑦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⑨中医理论。

7、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有哪些?

⑴活动性手段:①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②整理活动。⑵营养性手段:

①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②营养物质的补充方法: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

物质。⑶中医药手段: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或补益气血。⑷睡眠。⑸物理手段:按摩、理疗、吸氧、针灸、气功等。

8、恢复过程可分哪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中的恢复)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消耗〉恢复。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消耗〈恢复。第三阶段: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业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第十五章

1、运动技能的形成的生理本质是什么?

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觉性的运动条件反射过程。

2、依据动作表现的不同特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哪四个阶段?

①发动认识动作阶段。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③改进提高动作阶段④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

3、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理学问题?

①注意有效的信息输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采用适合于学生接受的信息

源和不同的传播手段(如讲解、示范和录象等),并使之成为引起学生形成和再现运动技能有效的传入信息来源。②充分发挥感觉机能的作用:充分发挥视觉起主导作用如对镜子练习充分发挥听觉和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③调整大脑皮质的功能状态。④注意信息反馈的调节。

第十六章

1、机体散热的方式有哪些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什么机体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

主要的产热器官

①传导和对流;②辐射;③蒸发(不感汗蒸发和发汗)。皮肤。肝脏。肌肉。

2、体温恒定的原理是什么?

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以产热和散热的方式来实现。

3、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是怎样的?

①入水后最初几分钟内,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皮肤毛细管收缩、皮肤发白、散热减

少、产生加热。②皮肤血管反射性舒张,血液流向皮肤,皮肤发红,有温暖感觉。

③如果持续在水中停留过久,身体散热过多,会发生寒战,以加强产热过程。④若

继续停留太长,引起小动脉收缩、小静脉扩张,血液滞留皮下静脉中而使皮肤和嘴唇青紫。

第十七章

1、名词解析:遗传度、日历年龄、生物年龄。

遗传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遗传,一般以百分比表示。日历年龄:即时间年龄,是从新生儿出生开始计算,每生活一年为一周岁,依次类推。生物年龄:是生长发育的实际年龄,通常用发育程度来表示。

2、运动员科学选材时应如何选择测试指标?

①形态指标;②生理机能指标;③身体素质指标;④运动技能指标。

第十八章

1、论述运动员减体重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1)主动限制能量摄入(减少食量、半饥饿或全饥饿);(2)药物抑制食欲、催吐、催泻;(3)增加体力活动量;(4)脱水;注意事项:(1)最大减体重量每周不超过1千克;(2)至少在赛前2-3天达到比赛体重;(3)男运动员体脂%不低于5%-—7%;女运动员不低于6%-—10%;(4)每天热能供给量不低于1500-2400千卡。

2、试述减肥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①安全性;②可接受性;③有效性。

3、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断标准有哪些?

体重、标准体重、肥胖度、体成分、理想体成分、体脂百分比、身体指数等。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生

理功能的生理过程。

第十九章

1、何谓体适能它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也称体能)。健康体适能:(是指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竞技体适能:(是指运动员在竞赛中,为了夺取最佳成绩所需要的体适能。

2、何谓运动处方?其基本内容(要素)是什么?

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

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四项内容,又称为运动处方四要素。3、肌适能?

肌适能是指肌肉在某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第二十章

1、儿童少年疲劳和恢复的特点是:疲劳快恢复也快。

2、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年龄特征:兴奋性占优势,稳定性下降。

3、老年人健身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医学检查;②循序渐进;③自我监督;④持之以恒。

第二十一章

1、残障人是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在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自然人,一般特指民政部门认可的社会残障人。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 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C ATP CP ADP lsjm +??→?+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运动生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8、非条件反射 9、体液调节 10、局部体液调节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电位变化 D.反射活动 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word 编辑版.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 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 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 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 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14、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 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 D.血液 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运动生理学个人完整讲义

运动生理学完整个人讲义 1首先什么是新陈代谢 读一边PPt之后开始讲解,也就是什么意思呢物质代谢就是我们吃进的东西通过胃部肠道消化吸收,或储存在体内的一个过程,最后由肠道排除体外的一个过程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物质。(同化作用)。自身的部分物质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谢废物。(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体里面我能吃的东西转变为我们身体能力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提供我们身体运动的一个功能。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当适量的运动能提高我们新陈代谢,达到一个易瘦的体质,当长时间不锻炼身体的新陈代谢会随着年龄增加慢慢的减少所以人越来越容易发福, 课外小知识我们新陈代谢快好还是慢好为什么有的人天生瘦可到了35岁之后又胖了? 在讲解增肌和减脂肪能同时来进行吗?在我们运动生理学的教课书里面说的是增肌是合成代谢,减脂是分解代谢,理论性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个人代课的经验中是可以的,一个大胖子在减肥的同时进行抗阻力训练更容易消耗身体的脂肪的同时,还能促进肌肉的生长,达到脂肪减少肌肉显露的一个情 况,给你们一个表格写在黑板上正常体型或较瘦体型:起步→增肌→减脂→好身材 较胖体型:起步→减脂→正常身材→增肌→减脂→好身材 还有的女性也会问你个问题那就是我随便练练会不会把肌肉练大主要是睾酮素女性由卵巢男性由睾丸相差大约20倍主要举例就好比男士肱二头可能需要10KG 女性需要200KG显然是不可能的。 2讲解心血管系统和心脏 1读一遍PPT的文字,然后让他们想象一下,我把的心脏就好比我们农村的一个水泵,也就是那种压力井,那么心脏主要起到一个加压的过程把我们的血液通过压力让他们输送到全身,当我们心脏泵血的能力越强代表我们心肺功能越好,当我们经常做一些有氧心肺类项目的时候能让我们心脏泵血能力得到加强从而达到我们心肺耐力水平的一个能力, 在黑板上把心脏画出来。顺便直接讲解体循环,画在复印件的后面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海师)

绪论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 为 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 差。 二、“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 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

第二章:能量代谢 一、合成ATP的三种途径及比较: 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 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 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 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 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 五、“状态反射”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特点:作用迅速, 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肌原纤维 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 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 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 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 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根据 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 Ⅰ型和Ⅱ型。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内容提要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理论系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 沙继斌整理

复习参考没有版权随意复制翻印不究

绪论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请把正确选项写在空内) 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小、敏感性差 B 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 C 作用范围局限而且反应较慢 D 反应迅速而且准确 2. 经过长期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这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结果。 A 服习 B 适应 C 刺激 D 应激 3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是()。 A 只有神经 B 只有肌肉 C 只有结缔组织 D 神经、肌肉、腺体 二、判断题 ()1.活的骨组织具有兴奋性。 三.简答题 1.生物体(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2. 请简要说明机体生理机能的主要调解方式。 第二章骨骼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肌节 2. 运动终板 3.兴奋收缩耦联 4. 运动单位 5.阈强度 6.动作电位二.选择题 1.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止外流 B.K+突然迅速外流 C.Na+迅速大量外流; D. Na+迅速大量内流。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r –氨基丁酸。 3.骨骼肌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小节 D、肌动蛋白 4.把肌细胞膜的兴奋过程与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是()。 A、横管系统 B、终末池 C三联管 D、纵管系统 5.骨骼肌细胞中终末池的功能是()。 A、Ca2+的专属通道 B、Ca2+的释放库 C、Ca2+的贮存库 D、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6.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 A、作正功 B、作负功 C、未作功 D、作外功 三.判断题 ()1.静息电位就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说,K+平衡电位是指膜内外K+浓度处于平衡状态。 ()2.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 .K+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3.Ca+与肌钙蛋白的结合与解离,是触发肌肉收缩的关键因素。 ()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丝本身长度不变,肌小节缩短。()5.等动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6.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所做的外功不断增大。 ()7.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根本特征之一,是支配他们的运动神经不同。()8.阈刺激可作为评价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刺激小组织兴奋性高,阈刺激大组织兴奋性低。。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做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40%——50% 女:37%——48%)、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与人体直接生活的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的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在完成相同运

运动生理学必看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1、免疫: 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4、“流动脑”:是免疫的随时感知非感知性刺激,并通过细胞因子等免疫递质发动免疫应答。 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6、运动性免疫抑制: 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免疫抑制。 7、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8、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清除通过黏膜表面入侵的微生物,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 9、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0、细胞免疫: 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11、体液免疫: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疫反应。 12、免疫应答:抗原性物质进去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13、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7、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着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2.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力时,肌肉缩短,做正功,作用于加速运动。 4.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作用于减速运动。 5.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变,作用于静力性工作。 6.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呈反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张力越大,肌肉长度越长 7.快肌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大于慢肌,耐力比慢肌弱。 8.磷酸原系统:由ATP和CP构成的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供能特点:功率输出 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100M跑 9.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的功能系统。功能特点:功率输出大,不需要氧,生成乳酸,供能总量多,持续时间较短。400M 10.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轻快下,彻底氧化成HO,CO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最大,供22能 时间最长,速率低,需氧,不产生乳酸。10000M 11.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word 编辑版. 12.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头部后仰——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四肢弯曲。头部侧倾或扭转——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作用—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做动作时,如果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失去平衡,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 13.大脑皮质运动区特征:交叉性支配,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精细的 功能定位,越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质代表区的面积越大,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

运动生理学复习题 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重点中的重点 名词解释 1.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 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2.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3.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 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4.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5.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 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6.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 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7.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 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8.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 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9.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 转,为动作电位。 10.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 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1.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12.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 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13.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 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14.速度素质: 1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6.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 为兴奋性。 17.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结。 18.单收缩: 19.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 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20.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 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21.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22.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 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1)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节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有哪些?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有:(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 (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节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 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