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叶广芩动物小说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叶广芩动物小说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叶广芩动物小说

作者:陈莹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1期

摘要:新世纪以来生态文学的兴起,使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为中国生态文学写作开拓了更广审美视野的叶广芩的动物题材小说。在叶广芩的动物小说中,通过构建神秘的氛围和带有寓言性的故事传达出其生态观念。在文本中,叶广芩的动物小说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持批判的态度,明显地表露出生态平等观。其小说中的动物是有着自觉的生命意识,享有与人类平等的伦理地位,值得人们去尊重且平等地对待它们。

关键词:生态平等观;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叶广芩;动物小说

在2000年,作家叶广芩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了陕西周至县,长时间活动在秦岭山区。她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发表了许多动物题材的小说以表达她对生态的急切关怀。

一、生态平等观

(一)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动物

在新世纪的动物小说中,许多作家都坚持生态平等的观念,塑造了许多丰满立体的动物形象。在这些小说中许多动物形象有着和人类平等的生命意识,有着它们自己的高贵与尊严。在叶广芩的动物小说中同样也反映了作家的生态平等观。

《老虎大福》里将“亲族理念”[1]融入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村里孩子们的名字都与山里雄壮结实的动物“称兄道弟”,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动物兄长,例如“豺狗大哥”“狗熊大哥”……意在依仗动物们的力量和生命有助于自己的成长。作者在这里将动物与人类的道德位置视为同等。

通过阅读叶广芩的动物小说,感受作者在秦岭大山中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体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山鬼木客》中陈华与他的“邻居们”的和谐生活就寄托了作者对于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在小说中,凶猛的云豹成为这一领地的保卫者;常来串门的小岩鼠夫妇是他最近的邻居;拿了他奶糖的熊猫三三也会见了面打一声招呼。作者笔下的这些动物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行为也都变得拟人化了。通过描写动物与陈华在老君岭朝夕相处的种种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愿景,进而期望唤起我们的深思,努力探求与非人类生物和谐相处的途径。

(二)动物的生命意识

浅析叶广芩小说《月亮门》中的悲悯情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19054621.html, 浅析叶广芩小说《月亮门》中的悲悯情怀 作者:马骏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叶广芩以其平和、温婉的笔触不动声色地叙述着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其创作题材涉猎之广,主题挖掘之深令人惊叹,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其作品里一以贯之的深切的悲悯情怀。本文以《月亮门》为主,主要分析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艺术表现,从她借助多元的叙事手段的诠释来呈现作家独特的艺术世界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叶广芩;《月亮门》;悲悯情怀;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8-02 当代中国作家叶广芩,本是北京市人,满族,但她一九六八年十九岁时就到了陕西,先当知青,再当护士、记者和作家,历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周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虽然源远流长的华夏思想,审美意识特别是汉语言文化对她有着根本而大的影响,但她的满族出身和满族历史文化对她也有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些内外在的共同因素,使得叶广芩有了一颗悲悯之心,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她平和冷静叙事但不少温情,嬉笑怒骂的冷幽默里却是悲悯情深,这对作家温婉又大气的叙事风格,以及富有哲思的文本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叶广芩作品之所以能够摆脱“新历史小说”、“女性写作”等标签的根本原因所在。 小说《月亮门》主要讲述了“我”与苏惠五十年之后相见的情景,小说一开始通过老同学相约要见而开头,之后采用回忆倒叙的手法,讲述“我”和苏惠情感的来龙去脉,最后又回到现实,顺叙写了她们见面的场景和“我”的情感。故事是比较简单的,其中并没有复杂的情感纠葛,正是这种简单而又朴素的情感完全地吸引住了读者,让读者跟着“我”一起开始回忆那段时光。 一、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在小说《月亮门》中的“我”是贯穿全篇的叙事主人公,从一开始和苏惠相约要见,到开始转入回忆,读者随着作品中的“我”一起进入回忆视角,从“我”作为知青下乡苏惠前来送我以及当时我对她的情感,之后叙事时间继续往前推入,作品中的“我”开始叙述学生时代的“我”和苏惠以及当时围绕在那月亮门左右的各种人和物和事,让读者不知不觉跟随作品中的“我”一起回忆。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读者会有着不同于“我”的第二种情感,读者会以一种统观全局的视角完全体会作品中各个人物的情感。例如在写到苏惠对老七的爱意之时,苏惠第一次让“我”一个信封转交给老七,还再三叮嘱“我”说:“我”不可以看,“排队买白薯的时候我把信封交到老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叶广芩动物小说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叶广芩动物小说 作者:陈莹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1期 摘要:新世纪以来生态文学的兴起,使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为中国生态文学写作开拓了更广审美视野的叶广芩的动物题材小说。在叶广芩的动物小说中,通过构建神秘的氛围和带有寓言性的故事传达出其生态观念。在文本中,叶广芩的动物小说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持批判的态度,明显地表露出生态平等观。其小说中的动物是有着自觉的生命意识,享有与人类平等的伦理地位,值得人们去尊重且平等地对待它们。 关键词:生态平等观;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叶广芩;动物小说 在2000年,作家叶广芩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了陕西周至县,长时间活动在秦岭山区。她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发表了许多动物题材的小说以表达她对生态的急切关怀。 一、生态平等观 (一)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动物 在新世纪的动物小说中,许多作家都坚持生态平等的观念,塑造了许多丰满立体的动物形象。在这些小说中许多动物形象有着和人类平等的生命意识,有着它们自己的高贵与尊严。在叶广芩的动物小说中同样也反映了作家的生态平等观。 《老虎大福》里将“亲族理念”[1]融入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村里孩子们的名字都与山里雄壮结实的动物“称兄道弟”,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动物兄长,例如“豺狗大哥”“狗熊大哥”……意在依仗动物们的力量和生命有助于自己的成长。作者在这里将动物与人类的道德位置视为同等。 通过阅读叶广芩的动物小说,感受作者在秦岭大山中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体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山鬼木客》中陈华与他的“邻居们”的和谐生活就寄托了作者对于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在小说中,凶猛的云豹成为这一领地的保卫者;常来串门的小岩鼠夫妇是他最近的邻居;拿了他奶糖的熊猫三三也会见了面打一声招呼。作者笔下的这些动物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行为也都变得拟人化了。通过描写动物与陈华在老君岭朝夕相处的种种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愿景,进而期望唤起我们的深思,努力探求与非人类生物和谐相处的途径。 (二)动物的生命意识

关于生态文学的美学之维——论叶广芩的生态文学创作

关于生态文学的美学之维——论叶广芩的生态文学创作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学;动物叙事;伦理反思;生态道德 论文摘要: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叶广芩的生态文学创作进行解读.认为其生态文 学运用生态整体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从生态的视角对人类社会进步 做出了人文主义的内省.对于生态道德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利益为最高价值尺度的文学。它从生态整体的视角看待人与自 然的普遍联系。以文学和美学的角度表现和反思生态问题。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 度理解。叶广芩的生态文学摆脱了将自然客观化的叙事方式。以动物生命尊严和道德 伦理为表现的中心,把自然情感化.开辟出生态文学新的审美空间。在新的生态表达 话语下。以生态整体论的高度把人类置于生物的大环境加以内省.在与动物的平等的 生存场域中审视人类精神的传承和迷失,反思人类开展的进步和遗憾.将 一、生态视角的“动物叙事〞 生态文学是一种“危机写作〞。表达人类开展与自然保护之间不和谐产生的后果。然而,不同于以往生态文学作品对自然客体化的分析。叶广芩的生态文学把动物主体化。情感化。在生命尊严的意义上对人与动物进行表现。这是一种生态视角的具体展现。 在欧美生态文学思潮的影响下。 叶广芩的生态文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伦理的交织,其更深层意义还在于对人性的 反思。动物族群伦理始终与人类的价值观念存在着相互对立和映照的一面。人与人、 动物与人之间、甚至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伦理道德和生命尊严的不同理解。?猴子村长?中充满了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动物的情感能力深深的启发人对于人际情感和生态道德的反思。猴子之间存在着母爱,生命之爱。人与猴之间 也存在着基于普遍生命之上的尊重。长社父亲是村里唯一不支持捕猴的.他披着从未 穿过的猴皮大衣走向猴群去救它们,却被当作猴子打伤,当他意外的出现在捕猴现场.人与猴子的矛盾随即转化。这种转化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错位, 也是人与自然的情感错位。通过长社父亲这一“生态英雄〞的形象,作品传达出了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