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兴起与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起与意义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风潮,寻根派作家创造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定义以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挖掘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兴起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

理的文学观。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一“寻根文学”的定义与思想

寻根文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形式,具体指寻根派作家以传播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品。这些寻根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具有吴越意蕴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

凹的体现浓厚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韩少功的颇具楚文化底蕴的《归来去》《爸爸爸》;阿城的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以及冯骥才的富有津门文化的《三寸金莲》《神鞭》等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在寻根文学作品中,这种对“根”充满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研究的观点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都集中在偏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以及审美形态的选择上,同时也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规范化而且由于重视伦理与政治实用而导致了衰落,在许多偏远地区的民间与民族中的中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范畴,才是文学需要追求与弘扬的因素;二是认为当时文学欠缺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更是极其匮乏而过多的充斥着社会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断层,所以更应该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寻根派的这些思想并不完备,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文学工作者过于偏颇的一些意见,但这些思想并不等同于寻根文学作品,事实上寻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与这些观点是相矛盾的,所以对寻根文学的价值判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其观点的判断

上,而应当更加客观的通过研究寻根文学的兴起来挖掘出造成这种思想观点的原因以及寻根文学本身对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意义。

二“寻根文学”的兴起

1 “寻根文学”的高潮

带有文化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20世界80年代的“文化寻根”作品以及一批优秀的作者却将“寻根文学”推至了高潮。1982年汪曾祺发表以《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为题的理论性文章,随后以此文章为理论基础创作出《受戒》等饱含文化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寻根文学的风潮,并为“寻根文学”奠定了最早的理论依据。随后大批中青年作家加入了“寻根文学”的队列,在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围绕“文学寻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并互相交流经验,第一次出现“寻根”一词是1984年初李陀在《创作通信》中使用的,使文学寻根的热潮初步形成。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章《文学的“根”》被当做“寻根文学”运用的宣言,同时也在理论上宣扬了“寻根文学”的思想与主张,随后“寻根文学”的兴起达到了高潮。

2 “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

“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现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因素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学术界的文化热

“寻根热”的兴起受到许多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文坛现状的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为国内学术界呈现出文化热不断高涨的局面,为“寻根文学”以及文化寻根意识提供了推进其出现并发展的文化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完成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转变的过程,商品经济与经济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维与观念以及价值观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一场新的文化热潮逐渐兴起,这也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的社会文化的变异首先起于物质层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心理层次,同时在社会改革的道路上,新旧文化的交集与冲突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众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并反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面对工业社会与机械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解决西方精神困扰与病痛的良药,试图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塑西方的道德秩序,于是,西方学者与一些华裔学者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与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影响下,许多国内的学者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种传统文化讨论与反思的热潮中,许多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对文化因素的向往与追求,并自觉地将“文化寻根”作为一种主张,所以无论是国内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还是国际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的研究热潮,都直接或间接的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机遇与动力。

(2)外国文化的刺激

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主张的提出极其快速地得到了文学工作者的响应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作者通过围绕“文化寻根”为主题展开创作使“寻根文学”迅速兴起,这种兴起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刺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根”,这些“根”是指每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便兴起了一种文化寻根热潮,要求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特点,而1981年出版的《哈佛美国民族问题百科全书》也在民族多元论与民族差异说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这种热潮很快影响到文学界,一些具有寻根意识的作者与作品受到了推崇,而民族多元论与差异说也对中国的“文化寻根”热潮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拉美文学在当时受到了很多的好评,直接刺激到中国中青年作家的是卡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对世界文坛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这部作品弘扬了玛雅文化的“根”——拉丁本土的印加文化,这种意识对正在寻找文学方向的青年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发,陈思在《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中提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是‘土著’。”“马尔克斯的获奖,毋庸讳言是对雄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作家的一种强刺激。”所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与“寻根文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作家在寻求新的突破时受外国文化刺激诱发出的一个选择。

(3)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