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04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单元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概念和内容。
2. 帮助学生巩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1.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是指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观念,是一种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但道德是自觉遵循的,而法律是有强制力的。
- 道德与法律通常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对道德的一种具体规定和保障。
3. 道德与法律的应用- 道德规范适用于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 法律规范适用于社会公共领域,如交通规则、消防安全等。
- 道德和法律都需要我们自觉遵守,并相互补充。
4. 道德与法律的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几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 案例可以包括:发现他人遗失物品、目击交通事故等。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2. 情景模拟- 老师设定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 情景可以包括:遇到欺凌行为、目击他人偷窃等。
3. 游戏互动- 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道德和法律知识。
- 游戏可以包括:道德知识问答、法律案例辨析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 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和游戏互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笔试评价- 设计一份小测验,考察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 测验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案例分析题。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试卷讲评教学目标:1、订正错误的题目2、巩固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3、懂得订正试卷的意义,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巩固基础知识教学难点:第六大题的造句教学方法:1、重点突破法;2、思路点拨法。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昨天咱们进行了第一单元的考试,这是咱们进入五年级上学期的第一份试卷,大家都感到了试卷难度的提升,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或许在考试的时候有些困惑,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慢慢来,相信,你们很快会适应的。
二、试卷总体情况这次单元考试,卷面共分三大部分,分别是“巧练基础”、“拓展阅读”、“习作平台”。
试卷题目容量适中,难度不大,但容易粗心出错。
希望大家都能引起重视,避免错别字,还要看清楚题目。
三、重点讲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师:这题做得还不错,但是“蜿蜒”的“蜒”和“拔地而起”的“拔”有个别同学写错师范写“蜿蜒”、“拔地而起”学生订正错误。
第二题:“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师:这道题目大家写得基本正确,“走了一转”的“转”,应该是第四声,请有错误的同学订正过来。
第三题“查字典,填表”师:这题同学们大部分都能掌握,不过也有个别同学错得比较多,音序写成了小写字母,“画中游”的“游”字解释选错。
1、请学生说说正确答案2、学生订正错误。
第四题“选词填空”1、请学生说说“观赏”“欣赏”“玩赏”2、教师补充说明3、指名读选择后的句子4、学生订正错误。
第五题“填空”1、指名读各句2、请同桌互相检查,有错误的订正3、齐读5句第六题“照样子,写句子”师:好多同学的造句都比较奇特,特别是第一题,写出了太湖的美景,有些同学还会模仿写漓江的句子,能学以致用,真了不起!不过,对“即使……也……”的用法有部分同学混淆意思,以致写错。
1、请学生读第一句造句2、请学生读第二句造句3、师总结第七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师:这次的阅读题比较简单,是课内的内容,大家写得都挺好的。
1、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答案2、学生订正错误。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会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和复习,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运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小数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复习难点:小组合作交流、整理,把对知识的整理当作知识复习的载体,引导学生恰当1、想一想:根据每组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其余各题的得数。
86×7=602 78÷26=38.6×0.7=()怎么得到的? 7.8÷2.6=()怎么得到3?0.86×0.7=() 7.8÷0.26=()怎么想的?8600×0.007=()怎么确定的? 0.078÷2.6=()怎么想的?()×()=0.0602 ()÷()= 0.032、算一算:(竖式计算)2.56÷3.2 0.06×1.07 75.6÷0.18 1.5×0.0072交流:小数乘法、除法列竖式时,分别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预设:乘法:①位数不够时,用0占位;②末尾有0要化简③竖式时,位数多的放上面③小数乘法的竖式要把末位对齐除法:①都是整数,商不一定是整数;②被除数位数不够时,末尾用0补足③整数部分不够除时,用0占位④有余数时,添0继续除⑤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移动后小数点对齐。
⑥除到哪一位不够除时要商0占位。
板块二:计算有特点(三)师:小数乘法计算与小数除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转化)但是它们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完全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出示: A、B不等于0,也不等于1整数乘法A×A A×B A×A>A A×B>A小数乘法A×A A×B A×A>A A×A<A A×B>A A×B<A 整数除法A÷A A÷B A÷A=1, A÷B< A小数除法A÷A A÷B A÷A=1, A÷B>A A÷B<A交流时可以举例验证3、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和巩固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段落及篇章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加强对课文主题思想、人物特点、情节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包括语速、语调、停顿等,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比较等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阅读好书的习惯。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认读和书写。
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写作练习中的创新表达。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提问、快速抢答等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材料,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
新课内容呈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点。
小组内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特点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知识巩固与拓展:通过填空、选择、连线等题型,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练习,如复述课文、编写故事等。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技巧的运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课本剧表演、主题绘画等。
课堂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和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表现。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全册复习教案:上册(共8套)部编版五年级语文全册复习教案:上册(共8套)教案1:《草原》复习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草原景色的变化,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草原的景色和特点。
2. 熟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 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2. 完成生字词练习。
教案2:《开国大典》复习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祖国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历史资料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开国大典的盛况。
2. 熟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 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如新中国的成立等。
5.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全册)第一部分:全册复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全册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点。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部分:全册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物质世界1. 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以及物质的溶解、沉淀、过滤等现象。
2. 复习物质的分类,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混合物等概念。
3. 复习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等概念。
第二单元:生物世界1. 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2. 复习植物的分类,包括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等。
3. 复习动物的分类,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
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1. 复习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2. 复习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公转、四季变化等。
3. 复习宇宙的构成,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1. 复习简单的机械原理,包括杠杆、滑轮等。
2. 复习常见的能量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3. 复习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包括摩擦力、浮力等。
第三部分:复习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3. 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四部分:复习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通过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通过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检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的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第二单元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2. 分析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两者的重要性和相互关联。
3. 进行相关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点1. 让学生回顾并复习第二单元中学过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包括人权、公平正义、法律的作用等。
2. 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分享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观点。
第二步:分析道德与法治的关系1. 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这些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 解释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并让学生总结二者之间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三步: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各个案例中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道德与法治问题。
3.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释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2. 互动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辩论和讨论:鼓励学生就案例提出不同观点,并进行辩论和讨论,培养思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综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辩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辩论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合理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解决问题评价: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复习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和思考,但在辩论和讨论环节中,一些学生还存在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
语文上册五年级部编版全套复习教案(8套)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复习语文上册内容的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教案1:课文复习内容本次教案主要复习语文上册的课文内容。
学生将通过朗读、理解和讨论课文来加深对其中知识点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复习上册课文的标题、作者和故事梗概。
2.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分组讨论课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以及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4.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语言技巧。
教案2:词语运用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词语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拓展词汇量。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一些语文上册的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义。
2. 学生分组进行造句比赛,运用所给词语造句,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用法。
教案3:写作技巧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语文上册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如叙事、描写、议论等。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案4:阅读理解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阅读理解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语文上册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交换试卷,进行互评和讨论答案。
3. 教师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教案5:诗歌欣赏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诗歌欣赏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语文上册的诗歌,让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案6:成语故事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应用。
2024年人教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推理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用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比较、推理和概况的能力。 【核心素养】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元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四个部分。它们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的。 二、典型题例讲解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m) (1) (2 ) (3)
2.计算下面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cm) (1) (2)
三、同步检测 1.选一选。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 )总是相等的。 A.高 B.面积 C.上下两底的和 (2)在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涂色部分面积的( )。 A.3倍 B.4倍 C.6倍 2.右图是小希家的一块菜地,其中萝卜地的面积是48 m2。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在一块底是120 m、高是85 m的平行四边形果园中间挖一个边长是30 m的正方形水池,种植果树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课堂小结】 本单元学习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也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把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来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反思】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 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二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能掌握写人物和写一次比赛方法,能做到重点突出,描写细致,注意生动。 4.掌握加标点知识,能熟练地运用书名号,冒号及引号。 5.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掌握基本的技能。 教学课时: 总计四教时 第1-2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字词,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能掌握写人物和写一次比赛方法,能做到重点突出,描写细致,注意生动。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窃读记》 ①“我’是怎样如饥似渴地读书的?边读边想,用书上的语言回答老师。 ②男女对着背,背出情感来。 2.《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品读重点部分读出感情。 ②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并能理解用其造句。 ③感知这课的写作方法和描写“我的读书方法”的词语。 3.《古诗三首》 ①知识作者与朝代。 ②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诗。 ③能感知诗的主题思想。 ④理解“照我还”、“又开封”、“聒碎乡心”。 ⑤边背边想着字的写法。 4.《梅花魂》 ①自由读课文感知:你感觉外祖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②读好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语句。 ③复述文章重点的内容,感知人物的精神。 二、标点知识 1.明确不同符号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书名号,学生往往分不清哪些名称。 2.典型分析: ◆读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分析:在读了后面防止学生加上逗号。 ◆我很喜欢读 石灰吟 和 墨梅 这两首诗 ●分析:中间是没有停顿的。 3.练习加深感知 ①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终生难忘 ●注意引号的使用方法。 ②小明 上课要专心 千万不能开小差 爸爸再三叮嘱 ●这与常规的说话是不一样的,最后不能加冒号。 三、关联词语 1.例题分析:森林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大多数学生能知道用“不但„„而且„„”进行联接,但往往找不准位置。 四、作文提示 1.要以真实的事为前提,把主要的内容细致写好。 2.生动具体些,写老师帮助自己的一件事,是怎样帮助的部分要注意多写些,多加点情感在里面,如“老师的教诲之恩如春雨点点„„”之类。要写比赛,要写出比赛的激烈场面,突出其中的曲折性,同时还要注意其他人物的反映,这样才能有趣而生动。 五、听写生字词(略) 第3-4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词语部分 1、填写成语 ( )( )无私 ( )( )在前 ( )( )充数 ( )( ) 口呆 波( )浪( ) 斩钉()( ) ( )( )动听 身( )其( ) 翻箱( )( ) ( )不( )待 ( )( )贪婪 2、写出几个反映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用关联词语填空 1、在演出时,小玲( )唱歌( )跳舞。 2、小刚和小学军是好朋友,他们( )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3、一个人( )骄傲自满了,( )会落后。 4、(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 )还要注意节约。 5、这支笔( )我的,( )刘江的。 6、( )天下雨,( )运动会不开了。
第三、四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背诵和默写要求掌握的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 3、掌握练习中的基本知识,能正确地完成类似的练习。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2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背诵和默写要求掌握的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所要求会背的课文。 一、感知课文内容 1、《鲸》 ①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的的? ②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新型玻璃》 ①自由读,找出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语句。 ②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钓鱼的启示》 ①小声读,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②理解课后重点句子的含义。 4、《落花生》 ①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②理解课后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修改病句 出示例题 ◆新沂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他正在织着毛衣和美妙的音乐。 三、积累词语 按以下方式进行积累: ①AABB ②ABCC ③ABB ④AABC
四、听写本单元的词语。 (对掌握不牢的还要再进行辅导。) 第3、4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两单元的基本习题,并较好地形成技能。 2、及时发现不足,及时给予补救。 3、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掌握这一类的习题,能正确地做出。 教学重点: 修改病句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词语搭配 猛烈的 战斗 改变 技术 热烈的 疼痛 改善 错误 激烈的 光线 改进 态度 剧烈的 掌声 改革 方法 强烈的 攻击 改正 生活 二、照样子完成作业 1、急匆匆 孜孜不倦 波光粼粼 整整齐齐 2、例:老师说:“你行,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老师摸着我的头,坚定地说:“你行,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小华告诉小刚:“明天我们去春游。” 老师对小明说:“只要你努力,这件事你准能完成任务。” 三、修改病句 1、出示习题 ①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 ②南京城的风景建设得越来越美了。 四、背诵积累 1、背诵《四时之风》 2、背诵P74的格言
第五、六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和理解。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感知,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积累。 3、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感知其中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课时: 总共四教时。 第1、2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和理解。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感知,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积累。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感知 1、《地震中的父与子》 ①有感情地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的。 ②说一说为什么把父子称为“了不起的父与子”?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①读课文,说一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②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 二、体会拟人句的用法 1、说一说什么是拟人句,注意与比喻句的区别。(教师可举例说明这两者的主要区别。) 2、让学生分别造句。 3、总结,继续教给方法。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出示例题: ①今天的天可真冷啊, 。 ②早晨的雾可真大啊, 。 2、感知做法 要注意切实写出具体的情况,一定要突出其中的大、冷等。 四、听写这两单元的词。 (略)
第3、4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本单元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的做题习惯与良好的方法。 3、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感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成语填空 依( )附( ) 雄( )英( ) 首( )( )步 心( )胆( ) 谈笑( )( ) 专心( )( ) 惊浪( )( ) 万马( )( ) 浊浪( )( ) ●针对学生的错误要找出原因,加强巩固,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无误掌握这一项。 二、词语搭配 美丽的 宫殿 认真地 请教 壮丽的 焰火 刻苦地 帮助 华丽的 山川 虚心地 劳动 瑰丽的 风景 耐心地 锻炼 三、拟人句(仿照后一个造一句) 1、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小鸟在枝头唱着歌。 2、巍巍群山盖满了白雪。巍巍群山披上的银装。 ●拟人句是直接把动物或一些东西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的思想,不要写成比喻句等等。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海洋大得很,一眼望不到边。 1、今天的雨下得很大。 2、市民广场的人可真多啊。 3、漓江的水绿得很。 4、这辆赛车的速度很快。 五、修改病句 1、小妹妹穿着一条精彩的花裙子。 2、夕阳的余辉照耀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3、那榕树像把大伞,覆盖了太阳。 4、他站在三十层高楼的平台上,眺望着地面。 六、默写P112的格言
第七、八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认识。 2、能较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等。 3、能较好地复习或背诵所要求掌握的篇目。 4、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要求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第1、2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圆明园的毁灭》 ①你是怎样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