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三)复习课生物教案8下-生物的遗传变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和表型的概念;2.掌握遗传规律及其应用,了解不同遗传方式对最终表型的影响;3.了解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了解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4.掌握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基因控制的生长和发育过程;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基因和表型的概念;2.孟德尔遗传规律;3.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4.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遗传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2.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3.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基因和表型的概念1.引入(15分钟)老师介绍遗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举例问学生:你们觉得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得像妈妈,有些孩子长得像爸爸呢?2.讲授内容(30分钟)•基因和表型的概念及其关系;•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及其遗传规律。
3.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小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节: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一些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及其发生机制。
2.讲授内容(35分钟)•遗传病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方法。
3.案例分析(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具体的病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节: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1.引入(5分钟)老师介绍拟南芥实验的背景及其意义。
2.讲授内容(30分钟)•拟南芥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操作(50分钟)老师分发实验材料,对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
五、课堂练习1.基因和表型的关系;2.孟德尔的遗传规律;3.遗传病的分类和预防方法;4.拟南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六、课后作业1.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复习;2.准备下节课的相关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遗传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了解了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还进行了拟南芥实验的操作。
2020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_0118文档
EDUCATION WORD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_011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具有相似性。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第二章:基因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基因。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常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性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线粒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不同类型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采用示例法,解释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过程。
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女的性别不同。
通过示例,解释性染色体基因的传递方式。
第三章:基因的分离和组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2 教学内容: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现象。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第四章:基因突变和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遗传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学情分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
如何突破这一困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善于化抽象为具体,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合适的材料模仿染色体的形成过程2运用模拟材料模拟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3运用推导的方法,探讨基因传递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培养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2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二)教学难点: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五、教学策略本节课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本身的一些优势来化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认知方面的困难。
如课件可以展示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图文资料比较翔实,而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易于吸引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另外,我还利用一些模拟材料,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材分析】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
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发现过程: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教学反思】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用小动画的形式展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描述其中的染色体变化的奥妙,这个环节很好的激起了学生们自我挑战的意识。
按住C t r 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示例赵心红(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周然(北京市海淀区进修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教学设计图示:代间的传递染色体、DNA 和基因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不是是决定性状的基因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生殖细胞蛋白质和DNA没有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动手画出来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也应该成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学生回报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既像父亲又像母亲。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放受精过程的录像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学生:看着像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学生:生殖细胞。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蛋白质和DNA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学生:没有。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展示: 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动手画出来。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学生:是的。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46条23对。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学生:也应该成对。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 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教学点评: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典型例题例题一、人类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12 12 B、23 23 C、46 46 D、92 92选题角度:考察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解题过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减少一半是23条。答案是B。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容易忘了减半的情况。例题二、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C、卵细胞 D、受精卵选题角度:考察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成单存在。解题过程:体细胞中绝大多数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不成对。答案是C。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因不清楚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而判断错误。习题精选(一)选择题1、人的基因存在于( )A.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B.体细胞的染色体中C.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中D.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2、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情况是( )A.46条,46种形态B.46条,23种形态C.23条,23种形态D.23条,1种形态3、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A.染色体B. 生殖细胞C.细胞D.基因4、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A.2n2n2nB.n n nC.n2n nD.2n n2n 5、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24条B.12条C.22条D.36条6、下列哪种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A.受精卵B.肌肉细胞C.神经细胞D.精子7、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A.染色体即是DNAB. 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C.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D.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8、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B.基因在DNA上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10、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B.由提细胞遗传C.精子遗传D.卵细胞遗传(二)填空题11、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________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___ _______和________都是一定的。12、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__存在的。它们一半来自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___的遗传物质。13、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________,分别存在于产生的____ ______中。14、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______存在的。受精卵内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_________。(三)判断题15、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16、马的体细胞中有64条染色体,驴的有62条,马和驴交配的后代是骡,骡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63条。( )17、由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比亲代要少一半。( )18、各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相同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19、每对染色体只含1对基因。( )20、基因在染色体上,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A 2、C 3、D 4、D 5、A 6、D 7、C 8、B 9、D 10、A(二)填空题11、染色体形态数目 12、成对成对父方母方父母双方 1 3、分开生殖细胞 14、成对父母双方蓝图(三)判断题15、 16、 17、 18、 19、 20、a按住C t r 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
1
教学课题: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参考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
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
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
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
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
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
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
传递”的问题啊?
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
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
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
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
2
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给学生介绍科学史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
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
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
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
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
考。
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教学板书: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探究的问题:
1、基因在哪里?
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3、基因是怎样传的?
4、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
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本课说明:1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复习过程中可尽量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
2举例说明,突破重点和难点
3 用图表图画说明说明问题
本课中考常考点:
1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巩固练习:(详见复习资料)
编写人员:孙 师
教学反思: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